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围岩分级是指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和岩石强度等指标将无限的岩体序列划分为具有不同稳定程度的有限个类别,即将稳定性相似的一些围岩划归为一类,将全部的围岩划分为若干类。在围岩分类的基础上再依照每一类围岩的稳定程度给出最佳的施工方法和支护结构设计。围岩分类是选择施工方法的依据、是进行科学管理及正确评价经济效益、确定结构上的荷载(松散荷载)、确定衬砌结构的类型及尺寸、制定劳动定额、材料消耗标准等的基础。
一、《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围 岩 级 别 | 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 毛洞稳定情况 | ||||||
岩体结构 | 构造影响程度,结构面发育情况和组合状态 | 岩石强度指标 | 岩体声波指标 | 岩体强度应力比 | ||||
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MPa) | 点荷载强度 (MPa) | 岩体纵波速度 (km/s) | 岩体完整性指标 | |||||
I | 整体状及层间结合良好的厚层状结构 | 构造影响轻微,偶有小断层结构面不发育,仅有2~3 组,平均间距大于0 .8m ,以原生和构造节理为主,多数闭合,无泥质充填,不贯通。层间结合良好,一般不出现不稳定块体 | >60 | >2.5 | >5 | >0. 75 | -- | 毛洞跨度5~10m 时长期稳定,无碎块掉落 |
Ⅱ | 同I级围岩结构 | 同I 级围岩特征 | 30~60 | 1. 25~2. 5 | 3.7~5 .2 | >0. 75 | 毛洞跨度5~10m 时,围岩能较长时间(数月至数年)维持稳定,仅出现局部小块掉落 | |
块状结构和层间结合较好的中厚层或厚层状结构 | 构造影响较重,有少量断层,结构面发育,一般 为3 组,平均间距0 .4~0 .8m, 以原生和构造节理为主,多数闭合,偶有泥质充填,贯通性较差,有少量软弱结构面。层间结合较好,偶有层间错动和层面张开现象 | >60 | >2. 5 | 3 .7~5. 2 | >0 .5 | -- | ||
Ⅲ | 同I级围岩结构 | 同I 级围岩特征 | 20~30 | 0 .85~1.25 | 3 .0~4.5 | >0. 75 | >2 | 毛洞跨度5~10m时围岩能维持一个月以上的稳定主要出现局部掉块塌落 |
同Ⅱ级围岩块状结构和层间结合较好的中厚层或厚层状结构 | 同Ⅱ级围岩块状结构和层间结合较好的中厚层或厚层状结构特征 | 30~60 | 1. 25~2.50 | 3 .0~4.5 | 0 .5~0 .75 | >2 | ||
层间结合良好的薄层和软硬岩互层结构 | 构造影响较重结构面发育一般为3组平均间距0 2~0 4m 以构造节理为主节理面多数闭合少有泥质充填岩层为薄层或以硬岩为主的软硬岩互层层间结合良好少见软弱夹层层间错动和层面张开现象 | >60(软岩>20) | >2 50 | 3 0~45 | 0 30~0 50 | >2 | ||
碎裂镶嵌结构 | 构造影响较重结构面发育一般为3 组以上平均间距0 2~0 4m 以构 造节理为主节理面多数闭合少数有泥质充填块体间牢固咬合 | >60 | >2 50 | 3 0~4.5 | 0 30~0 50 | >2 | ||
Ⅳ | 同Ⅱ级围岩块状结构和层间结合较好的中厚层或厚层状结构 | 同Ⅱ级围岩块状结构和层间结合较好的中厚层或厚层状结构特征 | 10~30 | 0 42~125 | 2 0~35 | 0 50~0 75 | >1 | 毛洞跨度5m 时围岩能维持数日到一个月的稳定主要失稳形式为冒落或片帮 |
散块状结构 | 构造影响严重一般为风化卸荷带结构面发育一般为3 组平均间距0 4~0 8m 以构造节理卸荷风化裂隙为主贯通性好多数张开夹泥夹泥厚度一般大于结构面的起伏高度咬合力弱构成较多的不稳定块体 | >30 | >1 25 | >2 0 | >0 15 | >1 | ||
层间结合不良的薄层中厚层和软硬岩互层结构 | 构造影响严重结构面发育一般为3 组以上平均间距0 2~0 4m 以构造风化节理为主大部分微张(0 5~1 0mm)部分张开( 1 0mm)有泥质充填层间结合不良多数夹泥层间错动明显 | >30(软岩>10) | >1 25 | 2 0~35 | 0 20~0 40 | >1 | ||
碎裂状结构 | 构造影响严重多数为断层影响带或强风化带结构面发育一般为3 组以上平均间距0 2~0 4m 大部分微张(0 5~1 0mm) 部分张开( 1 0mm) 有泥质充填形成许多碎块体 | >30 | >1 25 | 2 0~35 | 0 20~0 40 | >1 | ||
Ⅴ | 散体状结构 | 构造影响很严重多数为破碎带全强风化带破碎带交汇部位构造及风化节理密集节理面及其组合杂乱形成大量碎块体块体间多数为泥质充填甚至呈石夹土状或土夹石状 | -- | -- | <2 0 | -- | -- | 毛洞跨度5时围岩稳定时间很短约数小时至数日 |
注:
1 围岩按定性分级与定量指标分级有差别时一般应以低者为准。
2 本表声波指标以孔测法测试值为准如果用其他方法测试时可通过对比试验进行换算。
3 层状岩体按单层厚度可划分为:厚层大于0 5m,中厚层0 1~0 5m,薄层小于0 1m
4 一般条件下确定围岩级别时应以岩石单轴湿饱和抗压强度为准当洞跨小于5m,服务年限小于10 年的工程 确定围岩级别时可采用点荷载强度指标代替岩块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指标可不做岩体声波指标测试
5 测定岩石强度做单轴抗压强度测定后可不做点荷载强度测定。
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围岩级别 | 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 围岩开挖后的稳定状态(单线) | 围岩弹性纵波速度vp(km/s) | |
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 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 | |||
Ⅰ | 极硬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6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节理不发育,无软弱面(或夹层);层状岩层为巨厚层或厚层,层间结合良好,岩体完整 | 呈巨块状整体结构 | 围岩稳定,无坍塌,可能产生岩爆 | >4.5 |
Ⅱ | 硬质岩(Rc>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节理较发育,有少量软弱面(或夹层)和贯通微张节理,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不致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中厚层或厚层,层间结合一般,很少有分离现象,或为硬质岩石偶夹软质岩石 | 呈巨块或大块状结构 | 暴露时间长,可能会出现局部小坍塌;侧壁稳定;层间结合差的平缓岩层,顶板易塌落 | 3.5~4.5 |
Ⅲ | 硬质岩(Rc>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发育,有层状软弱面(或夹层),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尚不致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薄层或中层,层间结合差,多有分离现象;硬、软质岩石互层 | 呈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 |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小坍塌,侧壁基本稳定,爆破震动过大易坍 | 2.5~4.0 |
较软岩(Rc≈15~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节理较发育;层状岩层为薄层、中厚层或厚层,层间一般 | 呈大块状结构 | |||
Ⅳ | 硬质岩(Rc>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极严重,节理很发育;层状软弱面(或夹层)已基本破坏 | 呈碎石状压碎结构 |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有时失去稳定 | 1.5~3.0 |
软质岩(Rc≈5®~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发育 | 呈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 | |||
土体:1.具压密或成岩作用的黏性土、粉土及砂类土 2.黄土(Q1、Q2) 3.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石土、卵石土、大块石土 | 1和2呈大块状压密结构,3呈巨块状整体结构 | |||
Ⅴ | 岩体:软岩,岩体破碎至极破碎;全部极软岩及全部极破碎岩(包括受构造影响严重的破碎带) | 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 | 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小坍塌;浅埋时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塌至地表 | 1.0~2.0 |
土体:一般第四系坚硬、硬塑黏性土,稍密及以上、稍湿或潮湿的碎石土著人、卵石土、圆砾土、角砾土、粉土及黄土(Q3、Q4) | 非黏性土呈松散结构,黏性土及黄土呈松软结构 | |||
Ⅵ | 岩体:受构造影响严重呈碎石、角砾及粉末、泥土状的断层带 | 黏性土呈易壖动的松软结构,砂性土呈潮湿松散结构 | 围岩极易坍塌变形,有水时土砂常与水一齐涌出;浅埋时易塌至地表 | <1.0(饱和状态的土<1.5) |
土体:软塑状黏性土、饱和的粉土、砂类土等 |
注:层状岩层的层厚划分:
巨厚层:厚度大于1.0m; 厚层:厚度大于0.5m,且小于等于1.0m;
中厚层:厚度大于0.1m,且小于等于0.5 m; 薄层:厚度小于或等于0.1m。
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_D70-2004)
围岩级别 | 围岩或土体主要定性特征 |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或修正的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
Ⅰ | 坚硬岩,岩体完整,巨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 | >550 |
Ⅱ | 坚硬岩,岩体较完整,块状或厚层状结构 较坚硬岩,岩体完整,块状整体结构 | 550~451 |
Ⅲ | 坚硬岩,岩体较破碎,巨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 较坚硬岩或较软硬岩层,岩体较完整,块状体或中厚层结构 | 450~351 |
Ⅳ | 坚硬岩,岩体破碎,碎裂结构 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破碎,镶嵌碎裂结构 较软岩或软硬岩互层,且以软岩为主,岩体较完整~较破碎,中薄层状结构 | 350~251 |
土体:1.压密或成岩作用的粘性土及砂性土 2.黄土(Q1、Q2) 3.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石土、卵石土、大块石土 | ||
Ⅴ | 较软岩,岩体破碎;软岩,岩体较破碎~破碎;极破碎各类岩体。碎、裂状、松散结构 | ≤250 |
一般第四系的半干硬至硬塑的黏性土及稍湿至潮湿的碎石土,卵石土、圆砾、角砾土及黄土(Q3、Q4)。非粘性土呈松散结构、黏性土及黄土呈松软结构 | ||
Ⅵ | 软塑状粘性土及潮湿、饱和粉细砂层、软土等 |
注:本表不适用于特殊条件的围岩分级,如膨胀性围岩、多年冻土等。
隧道围岩分级就是评定围岩性质、判断隧道围岩稳定性,作为选择隧道位置、支护类型的依据和指导安全施工。
隧道围岩分类分级是正确地进行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基础。一个较好的、复合地下工程实际情况的围岩分级,对改善地下结构设计,发展新的隧道施工工艺,降低工程造价,更快更好更省地修建隧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围岩分级的性质:规范将隧道围岩分成六级,分别是Ⅰ、Ⅱ、Ⅲ、Ⅳ、Ⅴ、Ⅵ,数字越小的围岩性质越好。
分级数字越小的围岩性质越好。
隧道围岩等级与分类的关系。比如说 V级围岩=V类围岩 还是V级围岩=二类围岩
老规范将隧道围岩分成六类,分别是Ⅵ、Ⅴ、Ⅳ、Ⅲ、Ⅱ、Ⅰ,数字越大的围岩性质越好。新规范将隧道围岩分成六级,分别是Ⅰ、Ⅱ、Ⅲ、Ⅳ、Ⅴ、Ⅵ,数字越小的围岩性质越好。所以老规范中的海类围岩就是新规范中的Ⅱ级...
公路隧道软硬互层围岩分级探讨
文章根据我国目前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现状及工程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分析影响互层围岩工程性质(强度、变形、稳定)的主要工程地质因素的基础上,参考相关行业和部门同类围岩分级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公路隧道建设的特点,提出公路隧道软硬互层围岩的初步分级方案和思路,为公路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并指出隧道地勘中应注意的技术关键。
基于岩体质量Q系统的隧道围岩分级
岩体质量Q系统未考虑隧道上覆不同地质条件岩土体位置关系的相互影响。阐述了岩体质量Q系统在进行围岩分级时存在的问题,基于摩尔-库伦强度准则,提出了计算隧道围岩松动区和承载区的公式,得出当隧道围岩等级越高,即围岩稳定性越差时,松动区外半径、承载区外半径以及塑性区外半径越大;通过将理论分析方法与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求出了隧道围岩重要性系数,提出了一种隧道围岩分级新计算公式。
1 总则
2 引用规范
3 主要术语和符号
4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指标
5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方法
6 隧道设计建议参数
附录A Kv、Jv测试的规定
附录B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指标获取方法
附录C 数码摄影技术获取围岩结构面发育程度参数方法
附录D 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别卡
附录E 施工阶段围岩基本质量指标的修正
附录F 本规程用词说明
附件 公路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分级规程(DB 34/T 1088-2009)条文说明2100433B
【学员问题】溶洞围岩分级判断加固方法?
【解答】1)洞径大、洞内施工条件好的无充填溶洞,宜采用浆砌片石或钢筋混凝土的支撑墙、支撑柱进行加固。
2)深而小的溶洞不便于洞内加固时,宜采用石盖板或钢筋混凝土盖板跨越可能的破坏区。
3)对于顶板较薄的溶洞,当采取地表构造物跨越有困难或不经济时,可炸除顶板,按明洞的方式进行处理。
4)对于有充填物的溶洞,宜优先采用注浆法、旋喷法等进行加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宜采用构造物跨越。
5)如需保持洞内流水通畅时,应设置排水通道。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1.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隧道围岩分级的目的是设计、施工的基础。施工方法的选择、衬砌结构类型及尺寸的确定、隧道施工劳动定额、材料消耗标准的制定都要以围岩分级作为主要依据。
2.明洞类型
洞顶覆盖层较薄,难以用暗挖法建隧道时,隧道洞口或路堑地段受塌方、落石、泥石流、雪害等危害时,道路之间或道路与铁路之间形成立体交叉,但又不宜做立交桥时,通常应设置明洞。明洞主要分为拱式明洞和棚式明洞两大类。按荷载分布,拱式明洞又可分为路堑对称型、路堑偏压型、半路堑偏压型和半路堑单压型。按构造,棚式明洞又可分为墙式、刚架式、柱式等。此外还有特殊结构明洞,如支撑锚杆明洞、抗滑明洞、柱式挑檐棚洞、全刚架式棚洞、空腹肋拱式棚洞、悬臂棚洞、斜交托梁式棚洞、双曲拱明洞等,以适应特殊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