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 绪论
1.1 物理性污染的概念及分类
1.1.1 噪声
1.1.2 振动
1.1.3 放射性
1.1.4 电磁辐射
1.1.5 热污染
1.1.6 光污染
1.2 物理性污染的危害
1.2.1 噪声危害
1.2.2 振动危害
1.2.3 放射性危害
1.2.4 电磁辐射危害
1.2.5 热污染危害
1.2.6 光污染危害
习题
2 声学的基础知识
2.1 声波的产生及传播
2.2 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
2.3 声压、声能量、声强、声功率
2.3.1 声压
2.3.2 声能量
2.3.3 声强
2.3.4 功率
2.4 声级概念及声级计算
2.4.1 分贝的定义
2.4.2 声压级、声强级和声功率级的定义
2.4.3 声强级与声压级的关系
2.4.4 声功率级与声强级的关系
2.4.5 声功率级与声压级的关系
2.4.6 声波的叠加
2.4.7 声级计算
2.5 声波的传播特性
2.5.1 声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2.5.2 声波的绕射
2.6 声波在传播中的衰减
2.6.1 声发散衰减
2.6.2 空气吸收的附加衰减
2.6.3 地面吸收的附加衰减
2.6.4 气象条件对声传播影响
2.7 噪声频谱
2.7.1 倍频程
2.7.2 频谱分析
习题
3 噪声评价和标准
3.1 噪声的评价量
3.1.1 等响度曲线、响度及响度级
3.1.2 斯蒂文斯响度
3.1.3 计权声级和计权网络
3.1.4 A声级
3.1.5 等效A声级
3.1.6 昼夜等效声级
3.1.7 累计百分数声级
3.1.8 交通噪声指数TN1
3.1.9 噪声污染级
3.1.10 噪声评价数(NR)曲线
3.1.11 噪度和感觉噪声级
3.1.12 噪声冲击指数
3.1.13 噪声掩蔽
3.1.14 语言清晰度指数和语言干扰级
3.2 环境噪声法规和标准
3.2.1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3.2.2 产品噪声标准
3.2.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3.2.4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3.2.5 噪声排放标准
3.2.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习题
4 噪声测量技术
5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6 吸声和室内声场
7 隔声技术
8 消声器
9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
10 放射性污染控制
11 电磁辐射污染控制
12 热污染及其防治
13 光污染及其防治
参考文献2100433B
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是根据教育部关于环境科学及工程专业规范六中确定的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基本内容的大纲编写的。全书共分13章,主要内容包括声学基础知识、噪声评价及标准、环境噪声控制方法、吸声、隔声、消声等相关知识,振动、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热污染、光污染的危害,控制理论及方法等相关知识。
本书可作为研究物理环境和物理污染的基础读物,也可作为从事环境保护研究、监测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更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专业、环境监理专业、环境管理专业、环境规划专业、环境学、市政工程等专业的专业教材或参考书。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2008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郁。
这个网站有,可是要下载豆。http://www.daanwang.com/khda/t13755.html
suspended solid 悬浮物。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 )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水中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
构建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新模式的实践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及\"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特点,对\"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环境工程大课程体系背景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构建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行为引导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同时发挥多媒体优势,利用网络拓展延伸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相结合,探索新的考核评估模式。
水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绪论 1. 是否可生物降解: BOD5/COD<0.3时该废水不适于生物处理; BOD5/COD>0.3 时可考虑进 行生物处理; BOD5/COD>0.5 时,认为该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较好。 《上册》 第一章:排水管渠系统 1. 排水系统分为 合流制 和分流制两种 2. 合流制排水系统: 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套管道内排除的系统。 3. 区分: 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4. 分流制排水系统: 将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两套或两套以上各自独立的管道内排除的系统。 5. 区分: 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半分流制排水系统 6. 排水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①管渠系统——收集和输送废水的工程设施。②污水厂——改 善水质和回收利用污水的工程设施。③出水口——废水排入水体的工程设施。 7. 灌渠系统上的构筑物: ① 跌水井:上下游管段出现较大的
《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与实践》按照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大纲要求编写,包括噪声与振动污染控制工程基础、噪声与振动污染控制工程实践和电磁污染控制工程基础三章内容,有助于考生复习备考,提高应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噪声控制理论 1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传播与接受 1
第二节 噪声的主要物理参量 3
第三节 噪声的主观量度和主要评价量 13
第四节 噪声的传播特性 26
第五节 噪声的危害与噪声的允许标准 30
第六节 噪声防治的基本原则 36
第二章 噪声测量 41
第一节 测量仪器 41
第二节 声功率的测量 47
第三节 工业企业噪声测量 49
第四节 振动及其测量方法 51
第三章 吸声降噪 54
第一节 吸声原理 54
第二节 多孔性吸声材料 55
第三节 吸声结构 59
第四节 吸声降噪的设计 62
第四章 隔声技术 65
第一节 隔声结构的特性 65
第二节 隔声墙板的原理 66
第三节 隔声门和隔声窗 68
第四节 隔声罩 69
第五节 隔声屏 71
第五章 隔振技术 73
第一节 振动的危害与评价 73
第二节 隔振设计 74
第三节 隔振器和隔振垫 79
第四节 阻尼材料 84
第六章 消声器 90
第一节 概述 90
第二节 阻性消声器 92
第三节 抗性消声器 97
第四节 宽频带型消声器 102
第五节 排气喷流消声器 105
第二篇 辐射污染
第七章 放射性概论 108
第一节 原子和原子核 108
第二节 放射性和同位素 109
第三节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110
第四节 放射性衰变的一般规律 113
第五节 原子核反应、核裂变与核聚变 116
第六节 核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20
第七节 放射性强度与辐射量 121
第八章 环境中的放射性 124
第一节 概述 124
第二节 天然辐射源 124
第三节 人工放射性污染源 137
第四节 环境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 162
第五节 环境放射性对人群所致的辐射剂量 163
第九章 样品的采集
及其预处理 167
第一节 大气的采集 167
第二节 水样的采集 172
第三节 土壤的采集 176
第四节 生物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180
第五节 样品的预处理 182
第十章 放射性的物理测量 184
第一节 放射源的制备 184
第二节 总放射性的测量 188
第三节 环境辐射剂量率的测量 195
第三篇 热 污 染
第十一章 热环境 200
第一节 环境的天然资源 200
第二节 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
第三节 热平衡及换热方程 207
第四节 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10
第五节 高温环境 214
第六节 人类活动对热环境的影响 216
第七节 环境温度测量方法及其生理热指标 223
第十二章 热污染 227
第一节 热污染的形成及影响 227
第二节 水体热污染及其防治 233
第三节 大气热污染的影响及其防治 239
第四篇 电磁污染
第十三章 电磁场的物理概念 246
第一节 电场与磁场 247
第二节 电磁场与电磁辐射 249
第三节 射频电磁场 250
第十四章 电磁辐射污染 254
第一节 电磁污染源 254
第二节 电磁污染的传播途径 255
第三节 电磁辐射的危害 256
第四节 作业场所电磁辐射安全卫生标准 261
第五节 电磁辐射环境安全标准 266
第十五章 电磁辐射
的测量技术 271
第一节 电磁污染源的调查 271
第二节 电磁污染的监测方法 271
第三节 电磁污染测量仪器及使用 272
第十六章 电磁辐射污染
的控制 277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 277
第二节 高频辐射的屏蔽防护 279
第三节 微波辐射的安全防护 283
参考文献 2862100433B
《物理污染控制》系统地介绍了当今前沿的物理污染控制理论及方法,全面细致地阐述了目前已开展研究的声(振动)、电磁场、热、光和射线等对人类的影响及其评价,以及消除这些影响的技术途径和控制措施。《物理污染控制》分别对环境声学、环境电磁学、环境热学、环境光学以及环境辐射学进行了论述。
《物理污染控制》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环境专业人员参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环境保护事业也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的健康,需要适宜的物理环境,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物理性污染却缺乏了解。物理性污染和化学性、生物性污染相比有两个特点:
第一,物理性污染是局部性的,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较少见。
第二,物理性污染在环境中不会有残余的物质存在,一旦污染源消除以后,物理性污染也即消失。
物理性污染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必须对其进行控制和治理。物理性污染控制是环境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又一个研究方向,主要是通过研究物理污染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探寻为人类创造一个适宜的物理环境的途径。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当今前沿的物理污染控制理论及方法,力求全面细致地阐述目前已开展研究的声(振动)、电磁场、热、光和射线等对人类的影响及其评价,以及消除这些影响的技术途径和控制措施。本书分别对环境声学,环境电磁学,环境热学,环境光学,以及环境辐射学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将物理性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呈现给大家,使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学习,引起对物理性污染的重视。通过理论的学习,指导在实践中采取措施改善生存物理环境,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全书分为十五章,第一章由申左元、万秋山编写,第二章由高艳玲、刘旭东编写,第三章、第四章由高艳玲、王红芳、杨建文编写,第五章、第六章由金泥砂、姚淑霞编写,第七章由高艳玲、孙颖编写,第八章由高艳玲、霍保全、黄应忠编写,第九章、第十章由张继有、董春艳、王会法编写,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由马达、陆洪宇、楼静编写,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由李晓华编写,此外,张有锁在全书编写过程中做了大量文字校对工作,在此谨致感谢。
本书可以作为研究物理环境和物理性污染的基础读物,也可作为从事环境保护研究、监测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更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专业、环境监理专业、环境管理专业、环境规划专业、环境学、市政工程等专业需要环境相关知识的专业参考书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