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无砂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是一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同时具有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和无砂浆砌块砌体体系的优势,具有墙体无需模板、施工速度快、节约钢筋、工程造价低、施工工艺简单和施工质量易保证等诸多优点。 首先对无砂浆灌孔砌块砌体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制作了普通砌块有砂浆砌体、普通砌块无砂浆砌体、双排孔有砂浆砌块砌体及双排孔无砂浆砌块砌体的受力性能试验,得到了无砂浆砌块砌体的开裂强度、破坏极限强度以及最终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该砌体抗压、抗剪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建立了无砂浆砌块砌体的受压本构模型,及相对应的剪强度计算式。通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整体式模型,分析无砂浆砌块砌体受力过程,有限元的分析结果与试验值和规范值均比较接近,有限元应力云图基本反映了试验实际破坏形态。 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单排孔和双排孔无砂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将无砂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极限承载力试验值和配筋砌体剪力墙的承载力规范值进行了对比,砌体规范公式计算的配筋砌体剪力墙极限承载力与本文无砂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试验值相差不大,说明无砂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极限承载力与配筋砌体剪力墙的极限承载力接近。 提出适合无砂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数值分析模型,采用整体式模型无砂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进行动限元分析,分析其地震反应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最后,建立了无砂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性能指标,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试验及理论依据,对实际工程应用有指导作用。 2100433B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是一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具有墙体无需模板、施工速度快、节约钢筋、工程造价低等优点。无砂浆砌块砌体体系是一种用块体的几何连锁代替砂浆砌筑来达到砌块之间连接的砌体体系,它降低了施工复杂性,节约了材料和人工成本,加快了施工速度,提高了施工质量。项目申请人将无砂浆砌块砌体体系引入到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形成无砂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以充分利用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和无砂浆砌块砌体体系的优势,发挥两者的工程价值和社会价值。项目申请人拟进行灌孔无砂浆砌块砌体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和无砂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并建立适合无砂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分析模型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本研究将为无砂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输入1B12-200就行,不过,你确定能用剪力墙代替配筋砌体吗?常规的配筋砌体只要在定义砌体构件时在其它属性中输入配筋信息就行了
您好!整楼生成的话,暗柱与剪力墙接触部分是不会生成多余的砌体加筋的,只会在砌体墙和构造柱或端柱框架柱的位置生成,所以用砌体加筋就可以了。
这样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是要自动生成之后,修改或删除不合适的加筋的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阐述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现状和可行性。通过对多道抗震设防、剪力墙连梁、芯柱等问题的定性分析探讨其抗震性能,提出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现有的设计实例表明,合理的构造措施将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阐述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现状和可行性。通过对多道抗震设防、剪力墙连梁、芯柱等问题的定性分析探讨其抗震性能,提出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现有的设计实例表明,合理的构造措施将...
本书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大木作建筑的结构与抗震性能。书中探讨了中国古代大木作建筑的发展与演变、结构特征、结构抗震机制,介绍了从基本的结构构件到结构单体的一系列结构静力、动力的模型试验,并对典型大木作结构中的殿堂和厅堂结构进行了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以及对结构的抗震加固方面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保护领域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对古建筑领域有兴趣的人员参考。
建筑结构抗震之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宜有多道抗震设防,一般来说超静定次数越高对抗震越有利,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承载力,良好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4)宜综合考虑结构体系的实际刚度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而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宜采取措施改善其变形能力。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批准号 |
59708010 |
项目名称 |
高强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04 |
项目负责人 |
李惠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研究期限 |
1998-01-01 至 2000-12-31 |
支持经费 |
1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