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标准化技术
主要解决流通中各类活动的接口问题。包括商品分类编码、信息编码、信息交换技术、包装标准化技术、装备设施的通用性等;
质量保证技术
主要解决商品和服务质量保证和责任问题。包括快速技术和设备、TQM技术、赐0 9000系列标准应用技术等;
信息技术
主要解决流通管理中信息收集、传递、分析、整理、决策、反馈等。
物流装备设施技术
物流装备设施技术是与物流诸要素活动有关的专业技术的总称。物流装备设施技术,既包括相应的物流设施,如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仓库建筑等,还包括物流装备设施中的共性技术和个性技术。
(1)物流装备设施中带共性的技术,有自动化技术、人机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微电子和软件技术、环保技术等。
(2)物流装备设施中带个性技术,包括运输技术、储存保管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技术、搬运技术、堆码技术、养护技术、安全防卫技术、监控技术、保鲜技术、计量技术、检测技术、仓库设计技术、物流信息网络技术、配送技术、储运设施的环境保护技术、农副产品收购技术等。
物流中的管理技术
现代化的管理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物流中的管理技术是指为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统而使用的应用技术,以便各物流设备得到最合理的调配和使用。物流管理技术集中体现在运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设计最理想的物流方案上。物流管理技术能够在不改变物流装备设施技术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能力,获取理想的物流目标和经济效益。物流中的管理技术,包括宏观管理技术和微观管理技术。
(1)物流宏观管理技术,有优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物流状况动态监控管理技术、技术规范和技术政策等。
(2)物流微观管理技术,主要有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自动化技术、质量保证、系统管理技术、资金管理、人事管理等。
实现物流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要素、基础要素、技术及管理要素和社会协调要素。
思想要素
思想要素,首先是启蒙宣传与教育。物流的概念、含义、内容、作用等不经过一番启蒙宣传和教育活动,多数人是不会了解、不会认识的,不理解物流的重要性,当然就不会引起对物流的重视;没有这种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则不会变成大家的思想和行动;没有充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人们也不会知道物流究竟能起多大作用,搞好物流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行动往往取决于认识,认识则取决于学习和教育,因此,物流的启蒙宣传和教育,应该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首要因素和基本条件。
基础要素
物流现代化的基础要素包括:公路、铁路、港口、码头、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网络构筑。主要是物流的整体布局,全面设计,避免或减少重复建设和人为浪费;托盘、代码、用语、包装的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信息功能的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信息共享,还有人才培养以及经济发展、资金实力等。
基础要素对于物流现代化至关重要,基础不牢,就无法向更高层次发展;基础工作不做在前面,就会越搞越乱,中途很难修正。
技术及管理要素
物流现代化的技术要素范围很广,如物流信息技术中EDI(电子数据交换)、RF(射频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 ITS(智能交通系统)等,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将会愈发突出。机械化、自动化企业、立体自动化仓库、多功能配送中心、机器人搬运装卸、托盘联营、单元化堆码,自动分拣机械、条码识别、电子扫描、自动化包装作业等物流技术,均是物流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管理要素方面,如物流财务管理、物流成本分析、物流组织机构设置、物流人才使用、供应链物流管理等。
社会协调要素
要完成一项大的物流工程项目,要实现全社会的物流现代化,必须有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撑,没有各部门、各行业以及理论界、教育界等上下一致、协调贯通的共同努力是办不到的。比如,国家综合计划部门、各级政府的计划部门、城市建设部门先要制订一个具有战略意义和长远目标的规划,将物流合理化、现代化做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设计、构思。有了科学的规划后,在实施过程中,国家财政应适当给予补贴,税收方面应给予照顾;在用地申请上,建设部门、国土规划和审批部门也应给予优先考虑。这些关键问题,不是企业力所能及的,只能靠国家高度重视,积极促进,否则,物流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此外更重要的是,国家需要在法律、法规方面给物流产业一定的地位,在政策方面予以适当的倾斜。
中国的物流“热”尽管不断的升温,但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对物流的认识,尤其是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也只限于一部分人,物流的现代化任重道远。起步阶段的基础工作至关重要,没有坚实的基础,就没有大跨度的飞跃。
珠海普洛斯格力物流园启动仪式
从各国物流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流通的发展是与生产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发展的时序上会相对滞后。中国的物流在十几年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因而实现物流现代化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国家和企业经济实力的积累,以及改革的深化,将为物流的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条件。中国物流现代化的过程可能会如同改革一样呈现出渐进的特征。
从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来看,发展的重心主要在宏观,即国民经济的大物流体系,其中的重点又在输送,即交通运输方面。这既合乎客观规律,也适合中国的国情,预计这方面还会进展比较快。其推动仍将来自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当然,完整的现代物流体系不仅仅包括大物流体系,而且应当包括企业物流在内。企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以及废弃物流都是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在这些方面,物流所得到的重视更要少得多,相当多的企业甚至还完全没有自觉性。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物流还在企业的大门外徘徊。”这无疑是中国物流体系的严重缺陷。但是应当看到,国家改革的重心已经转向企业,并明确要将企业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也正是在这里蕴含着物流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企业物流的现代化既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巨大源泉。一旦企业家们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去挖掘它,那么物流迅速发展的时机就到来了。
书柜的一般价格是:质量和规格比较好的需要一千块钱左右。
在很古老的时候,很多人就可是关注自己家的阳台和屋顶或者院子了,这些地方的空气比起室内更加清新,给人一种大自然舒适的感觉。在楼顶不仅能登高远眺,还和庭院的布置和谐统一,丰富了庭院景致。在西方,露台的用途...
在很古老的时候,很多人就可是关注自己家的阳台和屋顶或者院子了,这些地方的空气比起室内更加清新,给人一种大自然舒适的感觉。在楼顶不仅能登高远眺,还和庭院的布置和谐统一,丰富了庭院景致。在西方,露台的用途...
现代物流中心
物流技术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手段、采用的技术装备及现代化管理方式的总称。商业物流技术的具体内容应包括用于物流全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通用技术和适用于物流不同方面的专用技术两个层次;
配置和开发物流硬件阶段
物流硬件的开发和配置,主要是由于流通进步的迟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实现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持续不断的生产设备现代化和生产方法的更新,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体制。大规模生产的结果是,商品生产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商品价格低廉到能为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因而引起大量购买力的形成。这样,商品购销业务量大大增加。在商流方面,出现了百货商店和联合商店,都是商流的技术革新的一种表现。购销业务增加的结果,带来了物流活动量的增加,因此,人们开始认识到物流活动是一种技术体系,并且开始把其它领域已开发出来的技术应用到物流上。在运输方面,以运输大量原油的超级油船为象征的专用运输船,和以铁路、公路、水路为代表的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以及迅速发展的航空运输;在保管方面的高层自动化仓库;货物装卸搬运方面的自动分类装置;或利用电脑和电传的物流信息系统等先进的物流技术设施的相继出现,正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的要求而采用各种技术革新的结果。
物流系统化管理阶段
物流现代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增加投资、配置各种机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狭隘概念。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提出了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意义上来评价物流效率的要求。具体地说,不仅要用硬件技术改善物流,而且要用软件
技术改善物流。因为单纯依靠增加现代化的物流设施的投资,以硬设备为主来提高物流效率和能力,虽然能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但要实现真正效率化的要求,还必须以软件技术来改善物流体系,通过改变物流制度,提高整体效率,对物流实行系统化管理,因此对物流进行系统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对体制的合理性、效果程度的评价和管理;
2、对物流系统的综合效果的评价和管理;
3、对物流活动的效率、生产率,以及对整体的贡献程度的评价和管理;
4、对国家有关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管理。
在这一阶段,建立物流中心,改变运输机构,实行共同配送等,已成为改善物流体系的主要内容。2100433B
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物流产业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本文在论述物流产业现代化含义的基础上,讨论了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从现代化保障和现代化成就两个方面构建了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施工企业物流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通过阐述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以及分析我国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并论述施工企业物流现代技术具体应用的途径和方法。
物流装备是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内容,先进的物流设备是物流全过程高效、优质、低成本运行的保证。
本书通过大量的数学公式、经验数据、彩色图表、应用实例,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化智能物流的装备及技术,叙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易于掌握。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智能化物流技术、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构成与经济评估、物流配送中心设备选择及其平面布置设计、自动化仓库设计、堆垛机设计、自动输送装备与分拣技术、智能密集储存装备与技术、智能穿梭车及其设计计算简例。
书中所载的大量公式、彩色图形、表格、标准和实例是现代物流装备制造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建造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自动化仓库以及智能密集仓库具有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书可作为科研机构、设计院所、物流工程企业相关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高校物流专业的教材。
第1章 智能化物流技术 / 1
1.1 何谓物流 / 1
1.1.1 物流定义 / 1
1.1.2 物流概念形成 / 3
1.2 何谓现代物流 / 4
1.2.1 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 / 4
1.2.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 4
1.2.3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 5
1.3 智能物流 / 6
1.3.1 智能物流基本内容 / 6
1.3.2 智能物流系统的技术基础 / 7
1.3.3 智能物流系统依托于电子商务(EC)的运营环境 / 8
1.3.4 智能物流特征 / 8
1.3.5 智能物流功能 / 9
1.3.6 智能物流系统结构 / 9
1.4 物联网智能物流系统 / 13
1.4.1 基本构成 / 13
1.4.2 技术平台 / 14
第2章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构成与经济评估 / 20
2.1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概述 / 20
2.1.1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含义 / 20
2.1.2 智能物流配送系统 / 22
2.1.3 智能物流系统结构 / 23
2.1.4 自动分拣系统 / 24
2.1.5 电子标签 / 26
2.1.6 自动化仓库 / 26
2.2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重要意义及其特征 / 27
2.2.1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重要意义 / 27
2.2.2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特征 / 28
2.3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基本构成 / 29
2.3.1 设备构成 / 29
2.3.2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管理系统 / 30
2.4 物流配送中心一般业务流程 / 39
2.4.1 物流配送中心基本作业流程 / 39
2.4.2 物流配送中心内部作业流程 / 40
2.5 配送中心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 41
2.5.1 通过型物流配送中心 / 42
2.5.2 储存型物流配送中心 / 42
2.5.3 加工配送型物流配送中心 / 42
2.6 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及其生产力评估 / 43
2.6.1 进货作业 / 44
2.6.2 储存作业 / 46
2.6.3 盘点作业 / 48
2.6.4 订单处理 / 49
2.6.5 最佳订货量计算 / 50
2.6.6 物流配送中心按单生产流程 / 50
2.6.7 拣货作业 / 51
2.6.8 配送作业 / 54
2.6.9 采购作业 / 55
2.6.10 搬运作业 / 56
2.6.11 补货作业 / 56
2.6.12 发货作业 / 57
第3章 物流配送中心设备选择及其平面布置设计 / 58
3.1 物流配送中心常用的物流机械 / 58
3.1.1 物流机械种类和功能 / 58
3.1.2 物流机械的选择 / 59
3.1.3 保管机械和选择方法 / 61
3.1.4 拣货机械和选择方法 / 62
3.1.5 手工和机械的物流作业流程比较 / 62
3.1.6 物流配送中心通道宽度及拣货路线 / 63
3.2 物流配送中心区域设计 / 66
3.2.1 进货车数量计算 / 66
3.2.2 进货大厅的计算 / 66
3.2.3 保管区计算 / 67
3.2.4 分拣区面积计算 / 69
3.2.5 流通加工区(增值作业区)面积设计 / 70
3.2.6 升降机前暂存区面积计算 / 70
3.2.7 发货存储区面积计算 / 71
3.2.8 发货大厅面积计算 / 71
3.2.9 区域平面布置 / 72
3.2.10 地面载荷计算 / 76
3.3 智能物流配送中心布局简例 / 76
3.3.1 一般物流配送中心布局及其管理 / 76
3.3.2 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仓储分拣总体布局简例 / 80
3.3.3 物联网智能物流系统简例 / 81
3.3.4 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简例 / 82
3.3.5 智能物流配送中心分拣技术简例 / 85
第4章 自动化仓库设计 / 90
4.1 自动化仓库概述 / 90
4.1.1 自动化仓库定义、应用、特点及其智能化 / 90
4.1.2 自动化仓库基本构成 / 92
4.1.3 自动化仓库基本功能 / 94
4.1.4 库内物流线 / 95
4.2 自动化仓库分类 / 96
4.2.1 按货架结构分类 / 96
4.2.2 按使用环境分类 / 97
4.2.3 按导轨配置分类 / 99
4.2.4 按货格深度方向存储托盘单元数量分类 / 101
4.2.5 按用途分类 / 101
4.2.6 按出/入库工作台布置方式分类 / 101
4.2.7 按出/入库工作台配置高度分类 / 102
4.3 自动化仓库的最佳参数选择 / 103
4.3.1 自动化仓库最佳高度选择 / 103
4.3.2 自动化仓库最佳长度 / 103
4.3.3 自动化仓库系统尺寸 / 103
4.3.4 自动化仓库主要尺寸标注 / 107
4.4 自动化仓库的出/入库能力计算 / 109
4.4.1 堆垛机工作循环时间 / 109
4.4.2 自动化仓库基本出/入库能力 / 110
4.4.3 物品的出入库周期 / 111
4.5 自动化仓库标准化 / 112
4.5.1 托盘式自动化仓库标准化 / 112
4.5.2 托盘式自动化仓库的基本规划设计步骤 / 114
4.5.3 托盘式自动化仓库主要工艺设备组成 / 119
4.5.4 自动化仓库工艺流程 / 119
4.5.5 物流工艺布局 / 120
4.5.6 托盘式自动化仓库柱距计算 / 121
4.6 T-1000型自动化仓库货架设计参考 / 122
4.6.1 货态要求 / 122
4.6.2 货架 / 123
4.6.3 货架层高度尺寸的计算方法 / 124
4.6.4 自动化立体仓库货架与建筑物距离 / 128
4.7 料箱式自动化仓库 / 128
4.7.1 料箱式自动化仓库及其货架标注模式 / 128
4.7.2 根据标准模型选择T-50型料箱式自动化仓库 / 129
4.7.3 T-50型料箱式自动化仓库技术参数 / 132
4.7.4 辊子输送机及其参数 / 133
4.7.5 料箱规格尺寸选择 / 135
4.7.6 T-50型标准料箱式自动化仓库货架尺寸计算 / 135
4.7.7 计算货格宽度和货架总长度 / 138
4.7.8 仓库货架和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 / 141
4.7.9 料箱式自动化仓库作业循环时间 / 141
4.8 旋转货架式自动化仓库 / 143
4.8.1 旋转货架式自动化仓库及其特点 / 143
4.8.2 旋转货架式自动化仓库种类 / 144
4.8.3 旋转货架式自动化仓库及轻负荷容器式自动化仓库性能比较 / 147
4.8.4 旋转货架种类及技术参数 / 148
4.8.5 标准旋转货架式自动化仓库 / 148
第5章 堆垛机设计 / 152
5.1 堆垛机 / 152
5.1.1 何谓堆垛机 / 152
5.1.2 堆垛机工作原理 / 152
5.1.3 堆垛机构件名称 / 153
5.2 堆垛机分类 / 154
5.2.1 按结构分类 / 154
5.2.2 按导轨配置分类 / 157
5.3 堆垛机尺寸标注及其型号和参数 / 158
5.3.1 尺寸标注 / 158
5.3.2 堆垛机型号及参数 / 159
5.4 堆垛机的出/入库能力计算及速度曲线 / 161
5.4.1 堆垛机出/入库能力计算 / 161
5.4.2 堆垛机工作循环时间测量 / 161
5.5 堆垛机的作业工艺逻辑流程 / 162
5.5.1 入库作业工艺逻辑流程 / 162
5.5.2 出库作业工艺逻辑流程 / 164
5.6 堆垛机技术要求 / 165
5.6.1 堆垛机的正常工作条件 / 165
5.6.2 堆垛机用金属结构件的材质 / 165
5.6.3 堆垛机结构件的焊接 / 165
5.6.4 对通用零部件的要求 / 165
5.6.5 制造和组装要求 / 165
5.6.6 性能要求 / 166
5.6.7 堆垛机效率 / 167
5.7 堆垛机结构计算 / 168
5.8 货叉和电动机功率计算 / 170
5.8.1 货叉尺寸 / 170
5.8.2 电动机功率 / 170
5.9 堆垛机的安全装置 / 171
5.9.1 堆垛机安全装置内容 / 171
5.9.2 安全装置说明 / 172
5.10 堆垛机动力计算 / 173
5.10.1 升降电动机的选择计算 / 173
5.10.2 货叉电动机的选择计算 / 173
5.10.3 行走电动机的选择计算 / 173
5.11 货叉机构 / 174
5.11.1 伸缩货叉在堆垛机中位置及其基本尺寸 / 174
5.11.2 齿轮齿条直线差动机构工作原理 / 175
5.11.3 堆垛机货叉直线差动行程增倍机构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176
5.11.4 有轨巷道堆垛机三级直线差动式货叉机构设计简例 / 177
5.11.5 货叉机构设计计算 / 178
5.12 堆垛机性能参数 / 179
5.13 电容量 / 182
5.14 堆垛机系列化 / 182
5.15 托盘式堆垛机标准化参数图 / 183
第6章 自动输送装备与分拣技术 / 192
6.1 带式输送机 / 192
6.1.1 带式输送机的特点及应用 / 192
6.1.2 带式输送机种类、工作原理及输送能力 / 193
6.1.3 平带输送机 / 194
6.1.4 弧形带式输送机 / 197
6.2 链式输送机 / 199
6.2.1 链条输送机 / 199
6.2.2 板式输送机 / 201
6.3 辊筒输送机 / 205
6.3.1 辊筒输送机特点、应用及参数 / 205
6.3.2 自由辊筒输送机 / 207
6.3.3 动力辊筒输送机 / 208
6.4 空中输送机 / 215
6.4.1 悬挂链式输送机 / 215
6.4.2 垂直输送机 / 215
6.5 自动分拣技术与装备 / 221
6.5.1 分拣转向装置 / 221
6.5.2 分拣输送机按形式分类 / 226
6.5.3 分拣输送机按原理分类 / 228
6.5.4 分拣技术 / 234
6.5.5 分拣方式 / 238
6.6 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 / 240
6.6.1 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相关概念 / 240
6.6.2 电子标签应用 / 241
第7章 智能密集储存装备与技术 / 243
7.1 一般密集储存装备技术 / 243
7.1.1 流利式货架 / 243
7.1.2 移动式货架 / 248
7.2 智能密集储存库和穿梭车 / 253
7.2.1 穿梭车高密度存储特点 / 253
7.2.2 穿梭车货架特点 / 254
7.2.3 叉车式穿梭车货架 / 255
7.2.4 穿梭车种类及其应用 / 261
7.2.5 智能密集储存自动仓库 / 267
7.3 穿梭车系统 / 272
7.3.1 穿梭母车相关介绍 / 272
7.3.2 子母车工作原理 / 272
7.3.3 穿梭车(穿梭板) / 274
7.3.4 穿梭车对货架、轨道的要求 / 278
7.3.5 穿梭车对托盘的要求 / 279
7.3.6 穿梭车设计简例 / 279
7.3.7 充电柜及其充电原理 / 281
7.3.8 设备故障处理 / 282
第8章 智能穿梭车及其设计计算简例 / 284
8.1 智能穿梭车案例 / 284
8.1.1 轨道输送穿梭车 / 284
8.1.2 双轨直线穿梭车 / 286
8.1.3 输送机用移载式穿梭车 / 287
8.1.4 穿梭车轨道改进设计及其穿梭车系统 / 288
8.1.5 新型遥控穿梭车 / 291
8.1.6 交叉轨道穿梭车用双向行走机构 / 293
8.1.7 智能穿梭车平面凸轮顶升机构 / 296
8.1.8 密集储存轨道穿梭车齿轮齿条升降机构 / 297
8.1.9 密集式智能穿梭车的换层及单立柱升降机 / 299
8.1.10 双工位穿梭车的传动装置 / 299
8.1.11 具有爬坡功能的智能四向穿梭车 / 300
8.2 智能穿梭车设计方案分析 / 302
8.2.1 智能穿梭车出入库流程 / 302
8.2.2 智能穿梭车整体构成 / 303
8.2.3 智能穿梭车技术要求 / 304
8.2.4 智能穿梭车安全装置设计 / 304
8.2.5 穿梭车参数 / 305
8.2.6 电动机功率计算 / 305
8.2.7 行走机构结构设计 / 307
8.2.8 行走轴的计算 / 308
8.2.9 行走机构结构形式 / 309
8.2.10 伸叉机构组成及其原理 / 309
8.2.11 货叉传动机构动力计算 / 312
8.2.12 伸叉机构基本结构形式 / 314
参考文献 / 3152100433B
自动分拣系统
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包括“入库-保管-捡货-分拣-暂存-出库”等作业,其中分拣作业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尤其是面对零售业多品种、少批量的订货,配送中心的劳动量大大增加,若无新技术的支撑将会导致作业效率下降。与此同时,对物流服务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一些大型连锁商业公司把拣货和分拣视为两大难题。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特别是感测技术(激光扫描)、条码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的导入使用,自动分拣机已被广泛用于配送中心。我国的邮政等系统也已多年使用自动分拣设备。由于我国商品包装箱(指运输包装)上基本没有印刷条码,故商业系统至今尚没有认真研究过运用自动分拣机。
应该看到,自动分拣机的分拣效率极高,通常每小时可分拣商品6000-12000箱;在日本和欧洲自动分拣机的使用很普遍。特别是在日本的连锁商业(如西友、日生协、高岛屋等)和宅急便中(大和、西浓、佐川等)自动分拣机的应用更是普遍。可以肯定,随着物流大环境的逐步改善,自动分拣机在我国流通领域大有用武之地。自动分拣机种类很多,而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似。基本上由下列各部分组成:
1.输入装置:被拣商品由输送机送入分拣系统。
2.货架信号设定装置:被拣商品在进入分拣机前,先由信号设定装置(键盘输入、激光扫描条码等)把分拣信息(如配送目的地、客户户名等)输入计算机中央控制器。
3.进货装置:或称喂料器,它把被拣商品依次均衡地进入分拣传送带,与此同时,还使商品逐步加速到分拣传送带的速度。
4.分拣装置:它是自动分拣机的主体,包括传送装置和分拣装置两部分。前者的作用是把被拣商品送到设定的分拣道口位置上;后者的作用是把被拣商品送入分拣道口。
5.分拣道口:是从分拣传送带上接纳被拣商品的设施。可暂时存放未被取走的商品,当分拣道口满载时,由光电管控制阻止分拣商品不再进入分拣道口。
6.计算机控制器:是传递处理和控制整个分拣系统的指挥中心。自动分拣的实施主要靠它把分拣信号传送到相应的分拣道口,并指示启动分拣装置,把被拣商品送入道口。分拣机控制方式主要是脉冲信号跟踪法。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