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卫星通信系统与技术》是2003年8月1日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国内做卫星通信终端的应该不多,长(chang)周(zhou)莱 特
笼统说需要光电信号转换设备我般使用都电信号设备需要进行光纤传输电信号需要转换光信号进行传输;1、太网数据光纤传输需要太网光纤收发器太网交换机、路由器需要光模块;2、电路仿真、DDN、帧继需要协议转换、...
目前光纤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光源主要有两种:发光二极管(LED)和激光器(LD)。激光器由于在调制速率和耦合效率方面都明显优于发光二极管所以一般适用于大、中容量的长距离通信系统,同时由于电流—光输出特性线...
西藏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建设进展顺利
2013年,西藏利用山洪第一批边远通信系统项目,开始开展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工作,并于当年完成了聂拉木、班嘎、嘉黎、波密、察隅、夏曲卡6个试点的建设任务。按照今年的建设任务,西藏将要完成39个有人站和20个无人站的北斗卫星通讯系统建设。截止7月15日,西藏已完成了13个有人站和5个无人站的建设任务,西藏的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建设进展顺利。
西藏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建设进展顺利
2013年,西藏利用山洪第一批边远通信系统项目,开始开展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工作,并于当年完成了聂拉木、班嘎、嘉黎、波密、察隅、夏曲卡6个试点的建设任务。按照今年的建设任务,西藏将要完成39个有人站和20个无人站的北斗卫星通讯系统建设。截止7月15日,西藏已完成了13个有人站和5个无人站的建设任务,西藏的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建设进展顺利。
第1章 绪 论
1.1 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
1.1.1 卫星通信的定义
1.1.2 静止卫星通信
1.1.3 卫星通信系统分类
1.2 静止卫星通信的特点
1.3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1.3.1 卫星转发器
1.3.2 通信地球站
1.4 卫星通信的发展和应用
1.4.1 卫星通信的发展简史
1.4.2 目前卫星通信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概况
1.4.3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其他卫星应用技术简介
1.5.1 卫星导航系统
1.5.2 卫星遥感系统
第2章 卫星通信无线电波传播和工作频段的选择
2.1 无线电波工作频段的选择和利用
2.2 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的损耗
2.3 大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2.3.1 对流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2.3.2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2.4 其他传播影响
2.4.1 多径衰落和阴影遮蔽效应
2.4.2 多普勒频移
2.4.3 电波传播延迟
2.5 电波传播过程中引入的各种噪声
2.5.1 宇宙噪声
2.5.2 大气噪声
2.5.3 降雨噪声
2.5.4 地面噪声
2.5.5 干扰噪声
2.6 卫星通信系统间的干扰和协调
第3章 通信卫星
第4章 卫星通信地球站
第5章 卫星通信信号传输技术
第6章 卫星通信基本多址技术
第7章 卫星通信系统线路设计
第8章 卫星通信组网技术
第9章 时分多址(TDMA)系统
第10章 IDR系统
第11章 IBS系统和VISTA系统
第11章 IBS系统和VISTA系统
第13章 移动卫星通信和个人卫星通信系统
第14章 卫星电视广播
附录A 中国大陆卫星电视频道总览(2000)
附录B 我国卫星电视的现行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2100433B
工作轨道
按照工作轨道区分,卫星通信系统一般分为以下3类:
2.1.1、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LEO):
距地面500-2000Km,传输时延和功耗都比较小,但每颗星的覆盖范围也比较小,典型系统有Motorola的铱星系统。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由于卫星轨道低,信号传播时延短,所以可支持多跳通信;其链路损耗小,可以降低对卫星和用户终端的要求,可以采用微型/小型卫星和手持用户终端。但是低轨道卫星系统也为这些优势付出了较大的代价:由于轨道低,每颗卫星所能覆盖的范围比较小,要构成全球系统需要数十颗卫星,如铱星系统有66颗卫星、Globalstar有48颗卫星、Teledisc有288颗卫星。同时,由于低轨道卫星的运动速度快,对于单一用户来说,卫星从地平线升起到再次落到地平线以下的时间较短,所以卫星间或载波间切换频繁。因此,低轨系统的系统构成和控制复杂、技术风险大、建设成本也相对较高。
2.1.2、中轨道卫星通信系统(MEO):
距地面2000-20000Km,传输时延要大于低轨道卫星,但覆盖范围也更大,典型系统是国际海事卫星系统。中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可以说是同步卫星系统和低轨道卫星系统的折衷,中轨道卫星系统兼有这两种方案的优点,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两种方案的不足之处。中轨道卫星的链路损耗和传播时延都比较小,仍然可采用简单的小型卫星。如果中轨道和低轨道卫星系统均采用星际链路,当用户进行远距离通信时,中轨道系统信息通过卫星星际链路子网的时延将比低轨道系统低。而且由于其轨道比低轨道卫星系统高许多,每颗卫星所能覆盖的范围比低轨道系统大得多,当轨道高度为l0000Km时,每颗卫星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的23.5%,因而只要几颗卫星就可以覆盖全球。若有十几颗卫星就可以提供对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双重覆盖,这样可以利用分集接收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同时系统投资要低于低轨道系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轨道系统可能是建立全球或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较为优越的方案。当然,如果需要为地面终端提供宽带业务,中轨道系统将存在一定困难,而利用低轨道卫星系统作为高速的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要优于中轨道卫星系统。
2.1.3、高轨道卫星通信系统(GEO):
距地面35800km,即同步静止轨道。理论上,用三颗高轨道卫星即可以实现全球覆盖。传统的同步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最为成熟,自从同步卫星被用于通信业务以来,用同步卫星来建立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了建立卫星通信系统的传统模式。但是,同步卫星有一个不可克服的障碍,就是较长的传播时延和较大的链路损耗,严重影响到它在某些通信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卫星移动通信方面的应用。首先,同步卫星轨道高,链路损耗大,对用户终端接收机性能要求较高。这种系统难于支持手持机直接通过卫星进行通信,或者需要采用l2m以上的星载天线(L波段),这就对卫星星载通信有效载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利于小卫星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使用。其次,由于链路距离长,传播延时大,单跳的传播时延就会达到数百毫秒,加上语音编码器等的处理时间则单跳时延将进一步增加,当移动用户通过卫星进行双跳通信时,时延甚至将达到秒级,这是用户、特别是话音通信用户所难以忍受的。为了避免这种双跳通信就必须采用星上处理使得卫星具有交换功能,但这必将增加卫星的复杂度,不但增加系统成本,也有一定的技术风险。
目前,同步轨道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用于VSAT系统、电视信号转发等,较少用于个人通信。
通信范围
按照通信范围区分,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分为国际通信卫星、区域性通信卫星、国内通信卫星。
用途区分
按照用途区分,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分为综合业务通信卫星、军事通信卫星、海事通信卫星、电视直播卫星等。
转发能力
按照转发能力区分,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分为无星上处理能力卫星、有星上处理能力卫星。
本书在介绍卫星通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详尽地讲述了当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各种现代卫星通信系统的原理、组成、特点、组网技术、系统设计和应用。全书共分14章,内容包括绪论、卫星通信电波传播和工作频段的选择、通信卫星、卫星通信地球站、卫星通信信号传输技术、卫星通信基本多址技术、卫星通信系统线路设计、卫星通信组网技术、TDMA、IDR、IBS、VISTA、VSAT、移动卫星通信、卫星电视广播系统,以及卫星导航、遥感、气象等卫星应用技术。本书内容广泛,取材新颖。全书以概念、具体系统和技术为重点,深入浅出,尽量少用繁杂的数学推导,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供从事信息、通信及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用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