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位于陕西西安,是为国家培养通信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是我国最早从事通信工程高等教育的院系之一,现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111计划”重点建设。  设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和密码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均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和3个国家特色专业。  在近十年的连续三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均位列全国第二名。建有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基本信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办学规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规模概况

学院共有教职员工240余人。共有在校本科生3600余名,硕士研究生2000余名,博士生300余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机构设置

教学单位:通信工程系、电子技术系、信息工程系、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研究所:信息科学研究所、信息保密研究所;

重点实验室: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线通信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  此外,学院还设置有通信与信息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现代无线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陕西省现代无线通信创新技术研发与支撑服务平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模拟电子线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理论、高频电子线路、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现代密码学、随机信号分析、通信网络基础、数字信号处理

校级精品课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无线通信系统、光纤通信原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科建设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有专任研究人员10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7人(含兼学科导师1人),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53.8%,获得硕士学位以上人员比例为84.6%。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现代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车辆与道路智能检测技术、道路交通控制理论与技术以及轨道交通专用移动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等。“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达220万元。该学科点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重点实验室、通信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电子技术系及四个研究所(中心)发展和建设。仪器设备精良、工作学习条件优越、学术空气浓厚、中国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空间信息科学技术

该学科学术队伍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3人。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应用、深空通信、测控技术、遥感图像处理、卫星星座设计、空间信息对抗、信源编码等。依托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科学研究所的科研环境,多个课题组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卫星通信新体制、卫星网络与交换、卫星图像压缩、探月卫星图像压缩等项目的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已出版教材、译著2部,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承担国家重要基础理论研究及国防科研项目或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达610万元。

光通信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导及光子器件、光交换器件、系统和网络、光纤传输系统、光信号调制解调、自动交换光网络、光纤宽带综合业务接入、无线光通信、光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等。

该学科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博士导师3人(含兼学科导师2人)、硕士导师6人(含兼学科导师2人),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曾主持、参与了包括“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总装备部、总参通信部、教育部等在内的省部委项目十余项,科研经费达450万元。共申请、公开或授权发明专利8项。出版著作2部。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论文7篇、EI收录的48篇。该学科所在学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众多先进的实验及教学设备。

信息安全

该学科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设学科,方向研究梯队与密码学学科基本相同,共有专任研究人员13人,其中副教授7人。在信息安全学科招生的博士生导师2人(含跨学科和兼职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含兼职导师1人)。

“十一五”期间,该学科方向承担了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防预研项目5项,科研经费达到255万元。发表论文被SCI检索19篇,EI检索95篇。出版专著著作1部。获得省部级科技三等奖1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成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该学科做为密码学国家重点学科的扩展和补充,在“十五”、“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中得到了较大的支持。依托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十一五”期间仪器设备投资达2100万元,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45台件。

军事通信学

该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共有专任研究人员 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6人(含兼学科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含兼学科导师4人)。主要研究方向有:军事通信技术、军事通信网络、战术互连网、新一代通信网络、光纤宽带通信网、网络探测和网络管理、移动通信、宽带/高速无线通信、卫星通信、专用无线通信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商务、通信抗干扰系统、电子对抗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卫星遥感系统、信息编码与信号传输、语音与图像处理及多媒体通信技术、通信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

该学科每年承担国防科研项目30余项、总科研经费 3450万元左右。

密码学

该学科为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在肖国镇、王育民、王新梅等老专家带领下,形成了结构合理稳定的研究队伍,共有专任研究人员2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9人(含跨学科和兼职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8人(含跨学科和兼职导师25人)。研究人员中25人具有博士学位,占86%。

“十一五”期间,该学科承担了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防预研项目29项,科研经费达到1570万元。发表三大索引论文350篇,被SCI检索96篇,EI检索320篇。出版专著著作7部。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结合密码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开设了量子信息论、形式化逻辑等新课程。培养出一大批在国内外密码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其中包括IDEA算法的发明人来学嘉教授、国家863信息安全主题专家组组长冯登国教授等。

该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有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该学科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专任研究人员120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65人,博士生导师25人(含兼职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92人(含兼职导师8人)。在刘增基、王育民、王新梅、吴成柯等老专家带领下,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通过研究团队建设,在移动和宽带无线通信、信息传输、网络与交换、多媒体通信四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上,组建了多支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为国家通信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该学科科研基地“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07年度科技部组织的评估中获得专家组的良好评价。“十一五”期间,该学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共发表三大索引论文逾1100篇,国际期刊发表文章中,被SCI检索298篇,被EI检索685篇。期间承担了大量国家纵向项目和研究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横向项目,总经费达到16583万元,其中国家级纵向项目(只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97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等)经费总额超过9200万元。在人才培养方面,共授予博士学位229人,硕士学位2410人,为国家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中国国内通信与信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查看详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电子电源线

  • RV 0.12mm2 (7/0.15)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电子电源线

  • RV 0.3mm2 (16/0.15)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电子电源线

  • RV 0.5mm2 (16/0.2)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电子电源线

  • RV 0.75mm2 (24/0.2)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电子电源线

  • RVS 2×0.5mm2 (2×16/0.2)双绞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3、4号教学楼课桌椅

  • 参照上传图片,已发邮箱
  • 4kg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5-29
查看价格

15mmPVC宣传栏工程学院简介

  • 15mmPVC,面层彩印UV高清画面后雕刻成型
  • 120m²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2-01
查看价格

通信工程电力电

  • RVVZ-1KV-1×240
  • 11274.3四川华通造价公司
  • 1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1-11-16
查看价格

西安诺瓦科技会议盒

  • Meebox200PRO
  • 1台
  • 3
  • 西安诺瓦科技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7-15
查看价格

电子发票

  • 电子发票
  • 1年
  • 3
  • 国产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9-09
查看价格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专业设置

通信工程

本专业是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通信工程类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相关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能从事通信理论、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系统 类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和管理的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现代化建设人才。本专业以数理、外语和通信基本理论为基础,主要学习的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及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基础、信息网络理论基础、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波传播、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通信系统、光通信技术、卫星通信和现代通信系统与技术等。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2003年专业网上排名在全国155所高校中位居第一。多年来为国家领导机关、科研院所、经济建设核心部门和企事业等单位输送了大批人才。一大批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兴、华为、大唐、朗讯、贝尔等知名IT大公司从事管理、研发和技术保障。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进一步深造首选学科和专业为通信与信息系统。我校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是第一批被批准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授权。本学科“九五”和“十五”期间均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有“综合业务网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当中仅次于清华排名第二。本学科经过7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形成了特色明显、结构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成为我国在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课题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

本学科突出的研究成果有:我国第一个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我国第一套毫米波通信设备、我国第一台共享存储式ATM交换机等,在无线局域网和高速宽带数据传输方面也有大量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的研究领域为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现代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信道编码与信息传输等。本学科既有国内外有影响的老一辈通信专家胡征教授、樊昌信教授、郭梯云教授、王新梅教授、刘增基 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傅丰林教授、又有一批知名的中青年专家李建东教授、寇卫东教授等。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理和外语基础;掌握电路、信号与系统以及模拟与数字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综合应用技能;掌握光波、无线、多媒体卫星等通信技术;

2、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及应用,初步具备软、硬件开发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进行系统开发、系统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掌握通信系统、通信网及通信设备的基本原理、研究和设计方法,具有对典型通信系统 及通信网络进行分析、设计、开发、调测和应用的基本能力;

3、了解通信系统和通信网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并具有一定的译、听、说和写作能力。

信息安全

本专业是教育部根据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在部分基础较好的院校新开设的专业。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信息、信息过程、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并能从事信息系统、信息、信息过程中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设计、开发、分析、应用以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分析、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亦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本专业以信息、信息过程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着重学习通信、编码、信息网络与系统、信息与安全保密、信息对抗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技术,学习在信息、信息过程和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信息安全与保密的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典型设备、部件的分析、设计、研究、开发的方法和能力。本专业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及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论基础、编码理论基础、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网络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 、信息安全与保密、密码学、信息对抗技术等。

信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密码学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为深造学科方向。我校密码学是国务院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是国内最早的民口密码学博士授予点,目前全国也仅有2所地方大学拥有该专业博士授予权。本学科还建有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在密码学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始相关领域研究的单位之一。有肖国镇教授、王育民教授、王新梅教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培养了象冯登国教授(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信息安全主题专家组组长)、来学嘉博士(IDEA加密算法的发明人)、陈克非教授(上海交大信息安全学院副院长)等一大批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研究的著名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译、听、说和初步的写作能力;

2、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方法、试验技能与方法;

3、掌握信息、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主要的测量方法、掌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和技术,着重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 、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方法;

4、具有对典型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在信息、信息过程和信息系统中进行信息安全分析、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初步能力;

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系统和设备分析、研究、设计、模拟的 初步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具有初步的软、硬件的开发能力。了解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国际法律、法规;

6、了解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本专业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对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创设的新专业。我校是全国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仅有的少数几个院校之一。近几年承担了卫星通信新体制、卫星网络与交换、卫星图像压缩、深空通信、嫦娥探月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国家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特别是图像压缩系统在嫦娥探月工程中成功地完成了对月观测图像的压缩任务。 培养目标:以数学物理、外语、信息基本理论为基础,注重学习通信、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数字技术、信息和信号处理、软件开发技术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技术,学习空间信息的获取、数字表达和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方法、典型设备、部件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论基础、空间信息分析理论、地理信息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数据库原理与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虚拟现实与仿真、网 络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基础、深空通信、卫星通信、电子测量技术、数字测图、GPS 定位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本专业毕业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译、听、说和初步的写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一定的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实验技能与方法;

3、掌握空间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4、具备对空间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等关键技术的分析、设计、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相关工具软件与仪器设备的能力;

5、了解国家有关空间信息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了解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初步的软、硬件的开发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本专业可以选择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为深造学科。每年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比例约为15%,其中的25%推荐到外校攻读硕士学位。同时本专业学科也可被 推荐到相关国外高校攻读信息领域的硕士学位。毕业生可以从事信息和通信系统、数字 化国土、数字化城市的研究设计和制造工作,也可以在政府管理部门、军事、经济、科 学研究部门从事系统管理工作,就业去向是国内IT企业、电信运营商及科研院所。

信息工程

本专业是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培养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理论实际并重,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发展后劲充足,综合素质高,掌握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以数理、外语和信息基本理论为基础,主要学习的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及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论基础、信息网络理论基础、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光通信技术基础、现代通信系统与技术系列讲座,编码理论基础,信号检测与估值理论,通信网的安全和保密等。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并具有一定的译、听、说和初步的写作能力;

2、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方法、试验技能与方法;

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方向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是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地工作范围。 掌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和技术,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初步的软、硬件的开发能力。了解国家有关信息产业的 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信息系统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可以从事信息和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制造工作,也可以在军事、经济、科学研究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系统管理工作。就业去向主要是国内IT企业、电信运营商以及科研院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论专业方向是全国发展最早单位之一,20世纪60年代在陈太一教授的领导下, 培养出神舟5号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在内的一大批人才,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本专业毕业生以基础理论系统扎实,适应范围广,发展后劲足为特点,很多毕业生成为了各单位的系统技术总体负责 人。本专业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学科和专业为通信与信息系统。

查看详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院风貌

学院已与美国、韩国、日本、法国、英国、香港等地区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申请重大课题、合作研究、访问讲学、主办高级研讨班、主办或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方式开展交流。与英国Kent大学、韩国忠北大学和台湾元智大学等建立了院级友好合作关系;先后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及瑞典皇家学院院士J.L. Massey教授、UC Davis大学著名教授Shu Lin、香港中文大学李硕彦教授为名誉教授,美国Michigan大学著名教授Kang G. Shin为“现代无线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基地)大师,并聘请Toronto大学、Waterloo大学、Kent大学等多所大学和海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为“111”基地的学术骨干,其中,美国Florida大学终身教授方玉光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杨伟豪教授为我院讲座教授。

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学术竞赛。在学校第二十二届“星火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竞赛中捧得星火杯,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每届有两队以上获一等奖,在全国及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中,连续多年取得较好成绩。2010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一等奖2项,并获最高奖Intel杯。

查看详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院情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是中国通信工程专业、信息论专业发祥地之一,以现代电子信息、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为主导,设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密码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博士点。

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院的学科实力明显增强,部分学科方向已达到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在最新的教育部官方学科评估中,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清华大学。2012年3月10日中国工程院于全院士受聘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通信工程学院积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装备预研、装备型号研制和国际合作等纵向课题和大量横向合作项目,取得了一大批显著的科研成果。学院研制的实时图像压缩系统成功应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宽带无线网络WAPI安全技术”获得了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列入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十一五”期间学院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100余篇,先后有25项科技成果在获省部级奖励,获得发明专利61项。

查看详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师资力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师资概况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40余人,其中教授56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119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超过50%。学院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现有在读本科生3600余名,硕士研究生2000余名,博士研究生300余名。

该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傅丰林,陕西省教学名师李建东、陈南、李晖三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两个傅丰林教授负责的通信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团队,以及李晖教师负责的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术梯队

特聘教授:李建东张海林葛建华

学科带头人:吴成柯白宝明李晖胡予濮王育民 裴昌幸常义林易克初傅丰林

学术带头人:盛敏李云松李兵兵邱智亮马文平李赞

双聘院士:戴浩杨士中

国家级教学名师:傅丰林

名誉教授:J.L.MasseyShuLin李硕彦

国家杰青科学基金获得者:李建东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李建东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马文平盛敏李赞张变玲赵力强李云松

陕西省三五人才:李建东张海林葛建华

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盛敏

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李建东

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宽带无线通信”科研团队 “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科研团队

学院现有教授46人(按拼音顺序排序)

白宝明

曹丽娜

陈健

陈南

陈晓峰

陈彦辉

杜栓义

高西全

葛建华

胡红钢

胡予濮

阔永红

李晖

李颖

李赞

李兵兵

李红艳

李建东

李晓辉

李勇朝

李云松

刘乃安

刘彦明

卢朝阳

马文平

邱智亮

任光亮

盛敏

宋彬

孙献璞

田斌

王军宁

王俊平

王养利

文爱军

肖嵩

相征

徐展琦

杨清海

杨克虎

闫铮

曾兴雯

张冰

张辉

张海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介绍

樊昌信教授: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曾兼任中国通信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西安支分会主席、《通信学报》编委会委员、《电信科学》编委会委员、信息产业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NASM’2005国际会议名誉主席,以及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兼任工信部无线电频率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书系”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期刊“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Wiley InterScience出版)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吴海洋: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1959年至1982年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流星余迹研究室工作,后历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肖国镇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专业专业委员会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安全与保密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密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王育民教授:曾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和密码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密码学会(筹)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学会委员、中国自然基金研究会会员、IEEE会员、陕西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王新梅教授:曾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刘增基教授:曾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长期从事数字通信系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中国率先研制成功ATM交换机试验原型。

吴成柯教授:曾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至2002年先后为聘为法国南锡大学南锡大学和格勒诺布尔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

傅丰林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三届国家级教学名师,第一届省级教学名师,第一届校级教学名师。

易克初教授:曾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任中国信号处理学会、高级信息网及其应用国际学术会议委员。

常义林教授:曾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通信学会理事、西安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

裴昌幸教授:曾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杨家玮教授:曾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通信工程学院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多项科研课题,获省部级二等奖两项,获专利一项,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三本专著,一本译著。

李建东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内特聘教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第一届和第四届863个人通信技术专业专家组成员、总装备部通信与导航专业专家组成员。陕西省和电子部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查看详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杰出校友

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的急需人才,其中有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李默芳、中电科技集团总经理王志刚,神州5号和6号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等杰出校友。

李默芳:69届,中国移动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电信技术专家,世界电信组织杰出贡献奖(GSM奖)获得者。

王志刚:科技部党组副书记,主持科学技术部党组工作。曾任中电科技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

辛凡非:81届,中国移动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

杨宏:84届,神舟5号、6号飞船副总设计师

郭德英:中国无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行政总裁,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裁。

肖 华:82届,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司长

罗立民:81届,东南大学教授

李少谦:81届,通信抗干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863专家,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王江舟:83届,东南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曾任美国Rockwell国际公司高级工程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后。

李红滨:86届,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现代通信研究所所长,国家863 计划总体组组长。

谢 兵: 87届,美国TI公司中国区总裁

陈山枝:91届,现任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成员、副总裁、总工程师;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

查看详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院领导

院长:沈八中

名誉院长:于全院士

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跃利

副院长:葛建华(科研、学科建设)

副院长:李勇朝(教学工作)

副院长:张卫东(行政、人事工作)

党委副书记:张君博(学生工作)

查看详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成果奖励

吴成柯教授和李云松教授共同主持研制的实时图像压缩系统成功应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宽带无线网络WAPI安全技术”获得了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2等奖,并列入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

“十一五”年以来,学院教师共撰写并出版教材及学术专著52部,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及优秀教材奖多部。12本教材入选“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一五”期间,该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38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100余篇,先后有25项科技成果在获省部级奖励,获得发明专利61项。在无线自组织网络及安全技术、高效图像压缩及高速信息传输技术、流星余迹通信、卫星抗干扰通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十一五”期间学院共承担国家纵向研究(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863计划、国防装备预研、国防装备型号)项目540余项,横向研究开发项目520余项,五年内累计科研经费近2.5亿元。在宽带无线通信、密码理论与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通信工程学院2006-2010年获奖概况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等级

获奖人员

获奖时间

高速信息网络的高速无线接入技术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李建东等

2006年

密码算法与安全协议的设计与分析

中国通信学会奖

一等

胡予濮、马建峰、李晖、高军涛、董丽华、王保仓、权益宁、陈杰、沈玉龙

2007年

异构无线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马建峰、郑志彬、吴昊、黄迎新、李晖、沈玉龙、裴庆祺、杨力、杨超、李兴华、马卓

2009年

FDMA/CWTDW卫星通信体制及其抗干扰通信系统

国防科学技术奖

三等

易克初、田红心、田斌、王永超

2009年

高效图像压缩技术及其在航天航空中的应用

国防科学技术奖

二等

李云松、谭贤红、刘凯、郑小松、肖嵩、李立、吴成柯、张建华、王珂俨、蒙红英

2010年

认知无线电技术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李建东、刘勤、杨家玮、李维英、赵林靖、王小军、黄鹏宇、王陈春、李红艳

2010年

《串行级联空时码的研究与设计》

2007年度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李颖

2007年

《OFDM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008年度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任光亮

2008年

专利、著作及三大检索情况

年份

专利

著作

SCI

EI

ISTP

检索论文合计

2006

5

7

53

169

61

283

2007

7

15

60

228

42

330

2008

12

12

71

200

53

324

2009

17

8

114

436

83

633

2010

20

10

121

418

62

601

查看详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生素质

学院学生组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年来形成了一系列具备影响力的校园品牌活动,为广大学生打造充分展示才华、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长征精神的滋养、延安精神的浸润和追求真理、攀登不止的科学精神,是通信工程学院奋发图强、创新进取的精神支柱,也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困难中砥砺,在拼搏中成长!

查看详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发展前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树立了教学科研并重共同发展,以国家、国防建设需求为牵引、为国家输出一流的通信合格人才为最终目的,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的研究型学院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使通信工程学院成为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最具知名度、最受学生欢迎的学院之一。多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懈奋斗,努力向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迈进。 2100433B

查看详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文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简介

格式:pdf

大小:68KB

页数: 未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是以现代电子信息、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为主导,培养高层次人才及科学研究的基地。学院下设3个系,两个研究所,建有“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实验室、无线通信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杰出校友

孙俊人:电子工程专家,1952年组建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创办全国第一个雷达工程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德显: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1952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前身)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保铮:195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校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王越:1956年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雷达工程系,1991年,1994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教授。

郭桂蓉: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锡祥: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信息产业部第二十九所研究所研究员 、所长顾问。

包为民:1982年8月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信息处理专业,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尧学:教育部高教司司长, 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教授,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柳传志:江苏镇江人,1967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联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贤达:1970年毕业于原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 现任清华大学教授

王革:电子工程学院82届毕业生 美国Iowa大学 IEEE fellow

李荐:电子工程学院85届毕业生 美国Florida大学IEEE fellow

崔铁军:电子工程学院87届毕业生,任东南大学特聘教授

王刚:电磁场微波技术专业96届博士毕业生,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吴枫:电子工程学院1992届毕业生,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

苟仲文:信息产业部副部长,,1981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毕业,1989年1月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

张宝会:任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1982 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雷达专业 2100433B

查看详情

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学院概况

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师资力量

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在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方面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已经为通信系统、电力系统、电子工程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通信工程学院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教师队伍。通信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业教师68人,有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含实验师)40人,助教(含助理实验师)1人;博士26人,在读博士7人。

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专业设置

通信工程学院现设有通信工程(含电力通信专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工程5个本科专业,及“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五个专业均为教育部确定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门类的专业,这些专业组成了通信工程学院比较完整的专业门类的专业系统设置,为学生适应专业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信工程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校级品牌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和校级品牌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信息工程专业为学校品牌专业;五个专业所在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通信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贯彻“学以致用”的理念。通信工程专业率先实行学生选课式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擅长,在学好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身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大量的实训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实际应用能力;严肃教学纪律,加强对课堂和考试的管理;大力提倡和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锻炼。经过一系列的措施落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信工程学院学习风气好、学生考研成绩突出、学生就业质量高。

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基础建设

通信工程学院具有比较完备的教学、科研设施。从中央到地方,对专业实验室建设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通信基础实验中心、电子系统设计实验中心、通信技术实验中心、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共有26个实验室和实训室(其中四个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还建有国内高教系统领先水平的通信网实习实训基地、电子系统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基地等。主要教学设备和资产总价值约2300多万元。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好,教学仪器设备齐全,可以为培养通信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

通信工程学院十分重视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开展通信与信息学科的研究和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在通信网设计和研究(尤其是电力系统通信网)、智能电网信息技术、数据通信网络、智能模式识别、光纤通信网和信息处理、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光谱分析应用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教学研究方面,分别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经多年研究建设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查看详情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专业设置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坚实的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通信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信息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传输、存储、交换、处理、监视与显示等技术和系统,研究现代通信、各种媒体处理、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具备对通信设备、系统和通信网络等电子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

1、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处理器与微计算机系统、现代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息论、移动通信、天线原理与设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通信网、光通信和射频电路设计等。

3、双语教学课程:现代交换原理

主要创新教学环节

1、实验: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处理器与微计算机系统、现代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等。

2、上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技术等。

3、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设计、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集成电路综合设计等。

4、实习实训:工程设计项目I、II(一级项目)、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专业本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坚实的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通信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信息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传输、存储、交换、处理、监视与显示等技术和系统,研究现代通信、各种媒体处理、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具备对通信设备、系统和通信网络等电子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

1、主干学科:电子信息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2、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处理器与微计算机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微电子器件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射频电路设计、集成电路CAD、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工艺、IC版图设计等。

3、双语教学课程:集成电路CAD

主要创新教学环节

1、实验: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电子器件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IC版图设计等。

2、上机:信号与系统、Verilog HDL语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技术等。

3、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设计、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集成电路综合设计等。

4、实习实训:工程设计项目I、II(一级项目)、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