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内容简介
由版纳植物园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再引种研究组和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编著的《西双版纳的兰科植物:多样性和保护》一书,近日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近年来,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再引种研究组和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的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西双版纳地区兰科植物多样性调查和濒危状态评估”项目,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不仅摸清了对西双版纳地区兰科植物的现状,还使西双版纳地区兰科植物的记录增加到115属428种,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也为开展进一步的兰科植物保护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双方长期开展科技合作的成果之一。本书正是在此基础上编著而成,全书不仅配以图片介绍了版纳地区兰科植物108属363种,标注了每个种的濒危状况等级,还系统介绍了与兰科植物综合保护相关的各方面知识,以及目前所开展的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综合保护的进展和成果。 版纳植物园毕业研究生盛春...(展开全部) 由版纳植物园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再引种研究组和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编著的《西双版纳的兰科植物:多样性和保护》一书,近日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近年来,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再引种研究组和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的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西双版纳地区兰科植物多样性调查和濒危状态评估”项目,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不仅摸清了对西双版纳地区兰科植物的现状,还使西双版纳地区兰科植物的记录增加到115属428种,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也为开展进一步的兰科植物保护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双方长期开展科技合作的成果之一。本书正是在此基础上编著而成,全书不仅配以图片介绍了版纳地区兰科植物108属363种,标注了每个种的濒危状况等级,还系统介绍了与兰科植物综合保护相关的各方面知识,以及目前所开展的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综合保护的进展和成果。 版纳植物园毕业研究生盛春玲不仅参与了书中部分内容的写作,还作为中国林业出版社负责本书的责任编辑,对整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编排,使本书制作精美。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欣赏到西双版纳多姿多彩的兰科植物,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兰花爱好者了解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的多样性打开了一扇门,为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100433B
你好,中国野生兰科植物有173属1240多种,如兜兰,杓兰,独蒜兰,中国兰,石斛,天麻,水晶兰等等,具体想看可以在网上下载中国植物志看看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有173属1240多种,如兜兰,杓兰,独蒜兰,中国兰,石斛,天麻,水晶兰等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肥大,无根毛,有共生菌。具有假鳞茎,俗称芦头,外包有叶鞘,常多个假鳞茎连在一起,成排同时存在。叶线形或剑形,革质,直立...
浅谈兰科植物在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
兰科植物是我国丰富而珍贵的植物资源,但在园林应用中极为少见。本文介绍了兰科植物的概况,对兰科植物的栽培应用形式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建议,认为“源于自然,回归自然”是兰科植物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对兰科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作了详细阐述。
龙舌兰科植物在室内装饰的应用
龙舌兰科植物形态化美、色彩丰富,是室内植物装饰的好材料。本文对进一步开展龙舌兰科植物在室内装饰的应用作了探讨。
由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再引种研究组和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编著的《西双版纳的兰科植物:多样性和保护》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再引种研究组和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的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西双版纳地区兰科植物多样性调查和濒危状态评估”项目,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不仅摸清了对西双版纳地区兰科植物的现状,还使西双版纳地区兰科植物的记录增加到115属428种,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也为开展进一步的兰科植物保护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双方长期开展科技合作的成果之一。本书正是在此基础上编著而成,全书不仅配以图片介绍了版纳地区兰科植物108属363种,标注了每个种的濒危状况等级,还系统介绍了与兰科植物综合保护相关的各方面知识,以及目前所开展的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综合保护的进展和成果。
版纳植物园毕业研究生盛春玲不仅参与了书中部分内容的写作,还作为中国林业出版社负责本书的责任编辑,对整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编排,使本书制作精美。
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欣赏到西双版纳多姿多彩的兰科植物,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兰花爱好者了解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的多样性打开了一扇门,为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100433B
兰科植物的基本传粉过程
在兰科植物的传粉过程中,传粉昆虫通常在被花朵上的“蜜导”或其它诱物成功吸引后进入花朵,首先它会触碰到蕊喙,导致粘盘与蕊喙分离,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粘盘在脱离蕊喙后能够直接粘附于传粉昆虫的身体之上(粘附点一般为胸背部和头部),传粉昆虫在觅食活动结束后退出花朵时,拖出整个花粉团。暴露在空气中以后,粘附于传粉昆虫身体上的花粉团会通过粘柄或粘盘柄的弯曲,或其它形式的运动来自动调整方向。随着传粉昆虫继续访问,在进入以后的目标花朵时,粘附于昆虫身上的花粉团能够恰到好处的接触到柱头(腔),兰科植物得以实现异花授粉。在一兰科植物中,为了防止同株异花授粉现象的发生,进化出一系列花部特征和传粉过程特点来避免同株异花授粉的发生,如花粉块柄的延迟弯曲、药帽的存留等。
兰科植物吸引昆虫传粉机制
与其它被子植物一样,大部分兰科植物的花朵以花蜜、脂类和香味物质等作为报酬提供给传粉昆虫。然而,兰科植物具有独特的传粉机制,约三分之一的兰科植物物种(约8 000-10 000种)不为传粉昆虫提供任何物质作为报酬,它们是通过各种欺骗性手段欺骗或诱惑传粉昆虫访问其花朵得以实现有性生殖,即兰花不为传粉者提供花蜜、花粉等回报,而是通过花部结构和花气味等模拟有报酬的花、雌性昆虫、产卵地等,从而诱骗昆虫为其传粉,根据兰科植物花朵欺骗传粉昆虫访问花朵的目的不同,兰科植物欺骗性传粉可分为食源性欺骗传粉、性欺骗传粉、产卵地拟态欺骗传粉和栖息地拟态欺骗传粉等。这种传粉机制也称欺骗性传粉机制。欺骗性传粉在兰科物种分化、多样性形成和演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食源性欺骗传粉:
植物花朵通过各种欺骗性的、虚假的视觉信号(如假花粉、假蜜导等)和模拟花蜜以及花粉结构(如唇瓣上假花粉、花距等)来诱惑前来觅食的传粉昆虫对其花朵进行访问,从而实现有效传粉、达到其有性生殖目的,这种传粉方式称为食源性欺骗传粉机制。
食源性欺骗传粉可以分为2种方式,一种是花朵通过模拟同域的,具报酬的,并且同花期的植物的花朵颜色或形态,通常能够让传粉昆虫在不能判别其是否有报酬的情况下,对花朵进行访问并实现传粉。兰科植物的另一种食源性欺骗传粉方式则不模拟其它物种,仅通过自身的“蜜导”(花展示、颜色以及形态)来引诱传粉昆虫,利用它们天生固有的觅食行为实现为其有效传粉。
性欺骗传粉:
性欺骗传粉是指兰科植物利用传粉昆虫的交配行为,通过花朵形态模拟雌性昆虫身体,或者释放具有雌性昆虫气体的花朵气味等方式,向目标雄性昆虫释放出虚假的雌性昆虫形态信号以及性激素信号,以此为手段吸引目标雄性昆虫访问花朵,被成功欺骗的目标雄性昆虫在与该其花朵唇瓣实施拟交配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传粉。
产卵地拟态欺骗传粉:
兰科植物利用昆虫的产卵和孵化等繁育行为,拟态昆虫的产卵地,以实现有效传粉目的的传粉欺骗方式被称为产卵地拟态欺骗。Urru指出,产卵地拟态欺骗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欺骗性传粉方式,具备该欺骗方式的兰科植物花朵通常不仅花朵颜色暗,而且还能够挥发出腐败的花朵气味,因为此类植物通常是拟态腐败的动物尸体、粪便或真菌的子实体来吸引传粉昆虫。研究发现,兜兰属的部分物种具备产卵地拟态欺骗传粉机制,这些物种的花朵通常具有退化的雄蒸,利用唇瓣上分布的棍棒状或黑色的凸起物来拟态顿虫的腺毛,以此模拟特征吸引雌性噬蚜虫虫食蚜蝇进入花朵中觅食。
栖息地拟态欺骗传粉:
兰科植物利用H标传粉昆虫的栖息或巢穴行为,拟态其栖息地或巢穴,吸引其进入花朵中栖息,以此实现有效传粉目的的传粉欺骗称为栖息地拟态欺骗。Dafni等发现1种兰科植物Serapias vomeracea的花冠为少见的筒状,呈暗红色,该特征与独居蜂 Ceratina 的巢穴入口及其相似,于是推测其为栖息地拟态欺骗传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