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定位于开拓生态环境材料的系统研究和人才培养,支撑绿色发展、服务国家安全。创始人左铁镛院士等老一辈材料学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创立生态环境材料新型交叉学科,以全生命周期分析(LCA)为指引,从源头替代毒害与稀缺元素、制备流程与使役过程节能减排及污染控制,到高效循环再造。在难熔金属及稀土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基础、高效能源及低维光电功能材料三个特色方向,取得研究成果、人才团队和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本信息

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展历史

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依托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国家重点学科建设,2002年验收。上轮评估(2007年)为“优秀”(地方高校中第一个)。

查看详情

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实验室专用彩涂铝板

  • 厚度(mm):定制 产品系列:工程专用辊涂铝板
  • m2
  • 心合
  • 13%
  • 山东亚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实验室隔断

  • 采用不锈钢拉丝型作为隔断支撑 嵌以5mm浮法系列玻璃进行钢化 玻璃的厚度、硬度、清晰度均符合国家和建筑一级标准.钢化玻璃为5+6+5双层中
  • m2
  • 驰诺
  • 13%
  • 重庆市驰诺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中央实验室

  • 边台/6000*750*800,含插座6个,12.7mm理化板台面,钢木结构
  • 重庆沪试
  • 13%
  • 重庆沪试实验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中央实验室

  • 玻璃器皿柜/900*450*1800.
  • 重庆沪试
  • 13%
  • 重庆沪试实验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钢质实验室

  • 钢质实验室门-如下图所示,GM1524 1500×2400
  • 13%
  • 深圳市正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土工格

  • 1、格尺寸:5000×4000×200 2、格焊点距离:400mm 3、格片厚:1mm 4、格单位质量:2200g/㎡
  • 珠海市2022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土工格

  • 1、格尺寸:5000×4000×200 2、格焊点距离:400mm 3、格片厚:1mm 4、格单位质量:2200g/㎡
  • 珠海市2022年3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土工格

  • 1、格尺寸:5000×4000×200 2、格焊点距离:400mm 3、格片厚:1mm 4、格单位质量:2200g/㎡
  • 珠海市2022年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土工格

  • 1、格尺寸:5000×4000×200 2、格焊点距离:400mm 3、格片厚:1mm 4、格单位质量:2200g/㎡
  • 珠海市2021年8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土工格

  • 1、格尺寸:5000×4000×200 2、格焊点距离:400mm 3、格片厚:1mm 4、格单位质量:2200g/㎡
  • 珠海市2021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实验室边台

  • 1、台柜规格:2000x750x850mm 2材料种类、规格:钢木结构
  • 2个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12-14
查看价格

理化实验室

  • 1.2mm304#拉丝不锈钢折弯无缝焊接,电镀太空灰工艺内容腐蚀填色,表面防指引处理(电镀和填色工艺参照宝鹰打样确认的门牌) 330×90 Physics & Chemistry Lab
  • 2块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9
查看价格

实验室仪器

  • SPX-S50B-Z
  • 1台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8-29
查看价格

实验室仪器

  • YN-ZD-Z-10
  • 1台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8-29
查看价格

实验室仪器

  • SHZ-111
  • 2台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8-29
查看价格

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

实验室近年入选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生态环境材料与制备技术)等创新团队,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杰青/长江、4名优青。2016年实验室主任牵头申报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组建,支撑流程工业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多维评价大数据技术研发和工程化。 2100433B

查看详情

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

1、难熔金属与稀土材料相稳定性控制

建立钨基材料性能主导相稳定性控制、纳米晶材料热稳定性模型,被30多个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同行采用、Chem. Soc. Rev.、Nat. Commun.、Nano Lett.等列图详细介绍。突破钨材性能调控的国际瓶颈问题,应用解决社会民生和国家重大装备需求;含钪钨基阴极研究引起了美国国防部门关注。发现稀土铒的微合金化作用,引发了国内外该方向研究,系列高性能铝铒合金工程应用。

2、多金属“配合-沉淀”理论及稀缺金属高效循环再造

阐明钴镍钨再生金属结构缺陷产生及抑制规律,构建多金属“配合-沉淀”分离模型,形成稀缺金属循环再造理论与新技术;发明氨循环锰与镍钴两步法沉锰分离,实现了钴镍高效分离回收、再生钴镍粉体结构性能修复、特殊粉体合成,关键技术应用年处理两万吨以上各种废弃钴镍材料、年产两千吨超细钴镍粉和三千吨钴镍精细化工材料。

3、材料LCA与生态设计基础

以材料全生命周期内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负荷最低为目标,建立了材料性能与环境负荷关联表征评价模型,突破了材料流程LCA特征化的难题;应用于材料流程和产品的环境负荷优化。建立的模型、方法和基础数据发表在Int. J. Life Cycle Assess.、Environ. Sci. Technol.、J. Clean. Prod.等国际学术期刊上,被美国科技政策研究院和国家实验室、国际镁业协会等国际知名机构广泛采用。

4、多相界面设计与光电功能调控

针对多相复合的高效能量转换、存储体系,创新了界面光能管理、电能输出的调控技术以及多相、晶畴的调控设计,突破了面向高效硅基异质结(SHJ)光伏电池的界面钝化和前表功能层的陷光、载流子输运和储能电池的容量低、循环差等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已建成600MW异质结光伏电池生产线、在Angew.Chem.Int.Ed.、Nano Energy、Nano Lett.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

实验室基础研究创新,提供系列新技术源头,工程应用解决了国家重大需求,形成了年产值数百亿元的新兴产业,引导环境友好材料产业发展,支撑了上百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上次评估以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2、4)、二等奖6项(牵头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牵头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2),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牵头);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

查看详情

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成就

实验室主持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和首都建设重点任务,成果十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解决了多型号器件阴极和焊接电极的放射性热发射材料替代、稀缺金属电子材料循环再造、大型装备高性能构件、高效硅基异质结光伏电池、新型电子节能玻璃、大宗基础材料节能减排等国家重大工程难题和民生发展需求,关键材料技术形成了数百亿产值的新兴生态环境材料产业。

实验室始终倡导、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 LCA联盟中方成员、中国材料学会环境材料分会挂靠单位,固定人员年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在LCA国际最核心期刊 Int. J. Life Cycle Assess. (联合国环境署及多个国家学会联合会刊)发表了中国作者中 50%以上论文,多次受邀为期刊和领域系列国际会议综述进展;担任国际知名期刊如国际难熔和硬质合金的副主编、国际生命周期分析的中国区责任编委、资源节约和循环再生等编委,多届中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会长。

实验室在稀土难熔金属热电子发射、难熔金属/稀土复合相稳定性、材料全生命周期环境负荷评估、多金属二次资源‘配合-沉淀’分离、高效能量转换等方面取得基础研究突破,发表Nat. Commun.、Adv. Mater.、Acta Mater. 等SCI论文500余篇,他引累计超过两万次。出版生态环境材料专著、丛书十多册。

查看详情

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献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格式:pdf

大小:61KB

页数: 1页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实验室是2000年教育部批准的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材料液态研究为出发点、以材料液固相关性与结构演变为基本原理,控形控构控性三位一体”的实验室发展思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魏炳波教授,现任主任为刘相法教授。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格式:pdf

大小:61KB

页数: 1页

自2000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以来,实验室秉承\"立足特色,追求卓越\"的宗旨,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先后于2002年和2007年两次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

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2003年以来,“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电力系统仿真与控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互相带动,原始优势学科方向与新兴学科方向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室。2006年9月向教育部提交验收申请。

查看详情

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历史沿革

2005年8月,实验室批准立项建设;

2005年10月,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专家论证;

2008年1月,实验室通过了教育部验收,发展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查看详情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其前身是CAD/CAM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室依托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内“211工程”和“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单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出国内第一位CAD/CAM博士。本学科在2007年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中,在国内同类学科排名第一;实验室在2007年工程、材料科学领域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综合评估中,被为“优秀类”实验室。2007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近年来,实验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实验室现有面积6000余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备890台,总值在4000万元以上,形成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数控加工与特种加工、钣金成形与装配连接三个实验研究单元。现有固定人员62人。其中正高23人(博导21人),副高23人,中级16人,其中留学人员23人。

近五年来,实验室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科研总经费较“九五”期间翻了一翻,突破亿元大关。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59项,其中国家计划/国防型号项目78项,占总经费的65%。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8项。共培养博士305人、硕士生694人,为国防建设和西部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实验室拥有4个创新团队,以国家级专家为带头人,以中、青年为主,素质精良,作风过硬,团结协作,敢打硬仗。其中,张定华教授科技创新团队以“有条件上、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开拓精神和“扎根西部、十年磨一剑”的艰苦奋斗精神,突破了严重制约我国新概念航空发动机实现结构创新和技术跨越的核心部件制造瓶颈难题18项,实现了航空发动机复杂薄壁整体结构件加工技术的跨越;所研制的空心涡轮叶片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标志珍藏于中华世纪坛;所研究的两级风扇整体叶盘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在2004年珠海和巴黎航展上产生重大影响。该成果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此外,该团队成为进入XX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指挥系统的高校团队。王俊彪教授团队在ARJ21飞机关键技术攻关中,成为进入中国一航科技创新团队的高校团队,研究成果在ARJ21、飞豹、多种新型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神舟系列飞船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航空航天大型企业数字化车间生产线建设、制造企业信息化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原来的“项目管理与协同产品商务技术”并入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方向,形成了目前4个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现代设计与产品开发、快速响应制造、航空宇航关键工艺与装备;同时根据武器装备轻量化、微型化、精密化趋势,开拓了“微小器件增材制造”、“微小机械与微操作”等新的学科交叉领域生长点。

在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实验室以86分稳居国内同行前列,获得了同行专家认可,并免答辩。2002年9月,教育部组织了以温诗铸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估,实验室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被评为工程领域全国第二,并被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单位。

实验室与陕西省科技部门、国防重点企业紧密联合,重点推广制造业信息化(MIE)技术、车间制造执行(MES)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技术,同时成立了陕西省CAD应用中心、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组织科技力量,开发、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十五”期间,该中心累计服务企业362家,涉及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电子、制药、工程装备等行业,累计培训企业人员超过1800多人次,促进了区域创新机制建立,提升了区域广大企业的技术水平。

专业教材大量引用最新科研成果,综合实验全部来自于科研成果转化,毕业设计90%以上来源于科研课题。目前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陕西省精品课程3门,出版教材10部;(科研转化)开设综合性实验18门、大型创新性实验1门,形成了点(课程实验)、线(综合实验)、面(大型创新性实验)结合的立体化实验体系。实验室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成为国内同类专业中惟一的国防重点建设专业,并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得到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刘凤泰主任及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高度评价。

近年来,本专业本科生取得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国际一等奖、第六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国家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三等奖等6人次,获曾宪梓奖学金3人次。结合本科-硕士连读、本科-博士直读培养机制,选拔本科高年级优秀学生,以创新团队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并重点扶持,完成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0篇。

目前,实验室研究生近五年来共培养博士生305人、硕士生694人。博士生发表论文42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141篇。王栋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结构优化设计与渐进移动法”2006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6人获校博士论文创新基金资助,1名博士生获霍尼韦尔奖,1名博士生获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十佳科技英才”称号,10名研究生获校研究生创新种子基金资助,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篇。

先后与法国UT集团三所科技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国际合作研究机构7个,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4项。先后接受留学生25人,派出留学生30余人。聘请了10余名本学科领域国际知名教授为实验室兼职、客座或顾问教授,聘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科研合作22人次。近五年来,实验室成功举办了有影响的全球性国际学术会议5次,双边性国际会议3次,国内有影响的重要学术会议4次。其中2006年成功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制造工程与管理会议(IMCC)”是一次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制造与管理界的学术盛会,艾兴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倪亦靖教授等知名专家肯定本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

新增教学科研实验环境面积2600余平方米,新增设备总价值2206.29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22台套,价值1812.54万元。建成了3个实验研究单元和1个公共研究平台。

为了保障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研制关键技术攻关需要,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基础上,实验室贷款200余万引进了先进的五坐标NC加工中心,还自筹经费300余万元购买了大型车削加工中心等系列配套设备,建成了整体叶盘快速试制基地,在多项国防重大科研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复杂整体结构件加工技术的跨越。2100433B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