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目录
第1章概论
1.1陆地移动通信的发展简史
1.2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简介
1.2.1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2.2移动通信系统的简要工作原理
1.2.3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2.4移动通信系统的基带信号帧结构组成
1.2.5gsm空间接口跳频扩频的时-频图
1.2.6gsm工作频段
1.3基站无线覆盖、信道频率——空间复用及组网的隔离度要求
1.3.1基站无线覆盖特性
1.3.2移动通信组网的频率配置复用与同频干扰的隔离度要求
1.3.3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频率复用系数
1.4基站无线传播的基本特性及中继覆盖的必要性
1.4.1基站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1.4.2中继覆盖的必要性
1.5中继覆盖系统带来的电磁波干扰问题及对策
1.5.1重叠覆盖
1.5.2超覆盖区覆盖影响
1.5.3施主天线与覆盖天线之间的反馈干扰与隔离度问题
1.5.4具有抵消反馈干扰信号功能的新型中继直放站设备工作原理
1.6中继覆盖设备不理想带来的信号传输损伤影响
第2章陆地蜂窝移动通信中继覆盖系统设备和工程设计必备的预备知识
2.1蜂窝移动通信中继覆盖系统设备和工程设计的一般知识
2.1.1移动通信蜂窝小区基站的无缝全覆盖系统组成
2.1.2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中继覆盖的传输损伤影响问题
2.1.3基本预备知识及后续各章的主要内容
2.2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
2.2.1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组成
2.2.2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和要求
2.2.3无线通信传输系统的干扰噪声简介
2.3二进制最佳接收机检测技术简介
2.3.1基本的信息知识——波特与比特
2.3.2最佳接收机结构组成及信息检测性能简介
2.4基站-移动站全覆盖空间传输链路组成及设备接口特性参数简介
2.4.1基站全覆盖空间传输链路组成及空间射频接口特性参数表示方法
2.4.2gsm基站/移动站设备特性参数及发信功率与接收机灵敏度的估算方法
2.4.3td-scdma发信机和接收机射频接口主要指标参数简介
2.4.4码分多址(cdma)通信系统空间射频接口参数的确定
2.4.5基站天线主要参数(供参考)
2.5数字通信传输信号的信号体积概念
2.5.1引言
2.5.2数字通信传输信号的体积概念
2.5.3数字移动通信多址传输信号的信号体积
2.6各种移动通信多址技术体制对传输信道的适应性比较
2.6.1设备的功率利用率及对设备的线性动态范围要求比较
2.6.2对传输信道带内特性的要求比较
2.6.3对多径传输信道的适应性比较
2.6.4各种干扰信号对多址通信收发信机设备设计的影响
2.7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分析
2.7.1非线性失真产生的机理
2.7.2二阶失真分析
2.7.3三阶失真分析
2.7.4多载波(多路信号)通过放大器时的非线性失真分析
2.7.5讨论与结论
2.7.6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测量方法
2.8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
2.8.1引言
2.8.2造成功率放大器失真的主要因素
2.8.3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处理方法
2.8.4高线性功率放大器实现方案建议
2.9中继直放站的工作稳定性与其反馈耦合干扰讨论
2.9.1引言
2.9.2中继直放站系统的反馈干扰途径
2.9.3反馈耦合干扰信号对中继直放站工作的影响分析
2.9.4多路径反馈干扰信号影响的分析
2.10中继直放站系统设备和工程设计常用微波器件简介
2.10.1引言
2.10.2工程设计中常用的微波器件简介
第3章陆地移动通信环境中的无线电波传播的路径损耗预测
3.1概述
3.2自由空间与近地无线电波传播的路径损耗预测
3.2.1自由空间与空气空间的关系
3.2.2自由空间中无线波传播路径损耗的预测方法
3.2.3实际的发射和接收天线之间的路径损耗预测
3.3陆地视距微波电波传播基本知识简介
3.3.1小范围(半径约5km)地球表面的平面化处理
3.3.2近地面直射波与绕射波传播信道的剖面图形的绘制与几何特性介绍
3.3.3近地空间无线电波传播路径损耗预测方法
3.4陆地移动通信无线波传播的工作环境与特点讨论
3.4.1概述
3.4.2陆地移动通信无线电波转播信道的类型
3.4.3移动通信无线信道的电波传播特点
3.5移动通信无线传播信道的多径时延特性与测试实例简介
3.6移动通信多径传播信道的衰落特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3.6.1“小尺度范围”接收信号的衰落特性实测结果
3.6.2包含有直射波传播的多径信道接收场强的衰落特性讨论
3.6.3没有直射波分量的阴影区多径信道传播特性讨论
3.6.4移动环境中的无线信道慢衰落测试与路径损耗截距方程
3.7宏基站和微基站距离-损耗斜率及截距模型经验公式简介
3.7.1宏基站距离-损耗斜率及截距模型(okumura-hata)方程
3.7.2微基站的路径损耗与距离的依赖关系测试统计分析结果
3.8室内无线电波传播路径损耗预测模型经验公式简介
3.8.1室内无线电波传播路径损耗特性测量统计结果简介
3.8.2室内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经验公式介绍
3.8.3预测路径损耗的其他经验公式简介
第4章移动通信中继直放站设备设计讨论
4.1中继直放站设备的基本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4.1.1中继直放站系统的设备组成
4.1.2中继直放站的基本功能与要求
4.1.3中继直放站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4.2常规频分双工中继直放站的种类
4.2.1中继直放站的种类划分方式
4.2.2频分双工移动通信中继直放站设备的种类
4.2.3频分双工类移动通信中继直放站设备组成
4.3td-scdma时分双工移动通信中继直放站设备设计
4.3.1td-scdma时分双工中继直放站设备组成
4.3.2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间接口信号结构组成
4.3.3帧同步信号提取与上、下行信道发、收转换开关控制信号形成方案
4.4具有消除累积噪声干扰功能的再生中继直放站设备实现方案
4.4.1为什么要设计再生中继直放站设备
4.4.2宽带光纤接入传输网络wfds系统简介
4.4.3移动通信中继覆盖传输链路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各设备的参数名称
4.4.4再生中继与一般非再生中继覆盖的信号传输质量性能讨论
4.4.5再生中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4.4.6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4.5具有抵消反馈干扰信号功能的高隔离度中继直放站设备实现方案
4.5.1引言
4.5.2典型的中继直放站系统的反馈干扰信号传输途径及系统输出环路方程
4.5.3反馈干扰信号的抵消工作原理
4.5.4具有反馈干扰信号抵消功能的gsm移动通信中继直放站的实现方案
4.5.5码分多址移动通信中继直放站反馈干扰信号抵消的实现方案
4.5.6多反馈干扰路径的干扰信号的抵消实现方案
4.5.7讨论
4.5.8使用建议
4.6中继直放站系统的非线性失真测量方法
4.6.1引言
4.6.2gsm移动通信系统中继直放站设备的非线性失真测量
4.6.3wcdma移动通信中继覆盖设备的非线性失真测量
第5章移动通信中继直放站产品的利用率与质量可靠性讨论
5.1一般考虑
5.2电子产品的故障分布的一般特性
5.3电子产品或系统的质量可靠性定义简介
5.3.1引言
5.3.2产品的正确工作概率
5.3.3产品质量可靠性的其他表述方法
5.4中继直放站产品的可靠性及其对移动通信系统有效性的影响
5.4.1中继直放站产品可靠性对移动通信系统有效性的影响
5.4.2中继直放站产品的质量可靠性讨论与指标要求
5.5产品故障的维修服务工作流程
5.5.1引言
5.5.2产品故障的维修保障服务工作流程
5.5.3产品的利用率与故障维修服务的关系
5.5.4全面质量管理是提高产品利用率的保证
5.6中继直放站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和提高质量高可靠性的方法
5.6.1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使用与制造成本费用的关系
5.6.2提高产品可靠性的方法
5.6.3可靠性的备份设计方法
5.7基于mtbf的产品质量可靠性检验验收方法简介
5.7.1引言
5.7.2mtbf指标检验验收的置信区间与故障次数的关系
5.7.3有替换定数和定时截尾试验方法
5.7.4试验性生产的agree——mtbf指标检验标准和方法简介
5.8中继直放站产品的质量可靠性的试验结果与建议
5.8.1中继直放站产品及组成模块的故障统计和可靠性试验评估结果
5.8.2产品开发总结摘录
第6章移动通信基站全覆盖的中继覆盖系统工程设计技术与方法
6.1概述
6.1.1通信工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6.1.2本章内容提要
6.2移动通信基站全覆盖系统的化简和典型结构组成特点
6.3基站全覆盖空间传输链路的基本方程组
6.3.1基站全覆盖空间传输链路的组成及相关参数简介
6.3.2基站全覆盖传输链路的基本方程组介绍
6.3.3简要说明
6.4中继覆盖系统引入基站的干扰噪声讨论
6.4.1同一基站覆盖小区内有多个中继覆盖系统并联的引入干扰噪声累积讨论
6.4.2中继直放站串联系统的干扰噪声累积讨论
6.5中继覆盖引入基站接收机的干扰噪声控制规范指标要求
6.5.1中继覆盖引入干扰噪声对移动通信信号传输性能的恶化影响讨论
6.5.2对中继覆盖引入基站接收机干扰噪声控制规范的指标要求
6.6基站-移动站系统的中继覆盖性能空间——系统容量、覆盖面积、噪声容限讨论
6.6.1引言
6.6.2各种通信系统传输信道的特点回顾与比较
6.6.3基站-移动站系统的中继覆盖性能空间——系统容量、覆盖面积和噪声容限讨论
6.7移动通信中继覆盖系统工程设计流程规范
6.7.1中继覆盖系统设备组成及有关设备参数名称
6.7.2中继直放站覆盖系统的工程设计中方法与流程介绍
第7章wfds——td-scdma移动通信室内中继覆盖系统设计举例
7.1引言
7.2宽带光纤分布接入网络系统(wfds)的设备组成和性能简介
7.2.1通信线路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简介
7.2.2wfds宽带光纤分布网络接入系统的适用范围和设备特性简介
7.2.3宽带光纤分布网络接入系统设备组成与各部分功能简介
7.2.4wfds系统组成及系统主要技术指标简介
7.3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信号特性简介
7.3.1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性指标简介
7.3.2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空间接口信号帧结构
7.4wfds——td-scdma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的设计计算步骤及系统组成方案
7.4.1概述
7.4.2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设计步骤
7.5wfds厦门九龙城td-scdma试验点二次测试总结摘录
7.6专用基站室内覆盖设计方案的讨论与提示
7.6.1设计方案的基站功率利用问题
7.6.2wfds——td-scdma中继覆盖系统设计方案的覆盖效率讨论
7.6.3引入再生单元后的覆盖效率
7.6.4再生单元的使用限制
第8章移动通信中继覆盖系统的性能比较
8.1概述
8.2基站功率利用和覆盖效果比较
8.3各种中继覆盖系统的设备性能比较
参考文献
2100433B
分为接入网设备和核心网设备以gsm系统为例接入网设备有:bts 收发信台bsc 控制器tc/XC/XCDR 变码器/码型转换器核心网设备有:msc 移动交换中心HLR归属位置寄...
移动通信中oms和oss有什么区别?不都是操作与维护子系统吗?
1、OMS。OMS是一种通信技术,是中国移动主导的开放式操作系统,国移动可以在OMS上嵌入所有自主开发或者协议方开发的应用软件。Open Mobile System是中国移动通讯集团和Google合作...
根据风量选择型号 通风机号数 对应风量(m3/h) 离心式通风机安装 4# 离心式通风机安装 4500以下 离心式通风机安装 6# 离心式通风机安装 4501~7000 离心式通风机安装 8# 离心式...
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
浙江省宁波市 华联商厦 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 设计方案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省宁波市华联商厦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设计方案 时间: 2000 年 8月 28 日 浙 -F-0008001-S-2.0 1 浙江省宁波市华联商厦 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设计方案 一、工程环境及要求 宁波市华联商厦由两幢独立的建筑组成,其中新楼 30层,地下 2层,地上 28层,1至 10层有裙楼,其中主楼 26层至 28层为设备 层(不覆盖 );旧楼裙楼 6层,新楼、旧楼裙楼隔街相望,通过一过街 楼连在一起,过街楼下可以通车。 新楼地下室 B2 层为汽车停车场和 设备间, B1 层为自行车停车场和商场,新楼裙楼和主楼 1至 5层为 商场, 6层为美食城,新楼 7至 25层为写字楼,过街楼为商场,旧 楼裙搂 1至 6 层为商场。 根据宁波移动公司的要求, 新楼 9-14层和 23-25
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的设计
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的设计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先进, 移动通信建设不断加快、 移动用户规模逐渐扩大, 在许多大中城市的室外地区已经可以达到了无缝覆盖的程度。 为了提供更好的室
主要阐述移动通信信号室内覆盖的原理和工程设计,内容包含无线电技术基础、移动通信网络基础、 信号室内覆盖的基本原理、室内覆盖系统工程勘察与设计、多系统共存设计、MIMO技术及室内实现、中继技术、工程安装设计、典型场景的覆盖解决方案。
《移动通信多系统室内综合覆盖》从移动通信室内无线信号传输的角度出发,在介绍单个通信系统的室内覆盖的基础上,着重对多系统合路建设即综合覆盖进行了难点分析和系统设计介绍,并结合工程实例加以说明。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在前面的章节中,对移动通信系统、射频信号的传输和无线电波的传播等有关基础知识做了铺垫性质的叙述。最后,还对多系统综合覆盖的管理进行探讨。
《移动通信多系统室内综合覆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移动通信的工程设计中具有实际指导和参考价值。可以作为移动通信工 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实用手册,以及大专院校通信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适合在城区、城郊、建筑物内等有遮挡的环境中应用,表现出卓越的“绕射”和“穿透”能力。
COFDM移动视频,可以在任何场合和有遮挡的环境中使用,完全可以克服传统微波必须通视和固定传输的局限,本设备具有“绕射”和“穿透”建筑物或其他障碍物的能力,稳定、高效、高质量传播视频图像,本设备即开即用,无需采点,移动自由、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可应用于车辆、船舶、飞机等平台。COFDM移动视频,可以在任何平台高速移动中使用,完全可以克服传统微波不能移动发射、接收的局限,本系统移动传输性能稳定、可靠,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就可以实现:固定——移动、移动——移动方式高质量传输移动视频,广泛应用于电视台实时移动转播、车辆、船舶、飞机等移动平台,数据信号可以加密处理,确保信号传输安全。
速率大于4M bps,满足高质量视音频传输。
高质量的视音频除对摄像机的要求外、对编码流、信道速率要求十分高;一般的数字微波、扩频微波传输中,虽然采用mpeg2编码,但信道多采用2m速率,使得编码的图像分辨率一般都在352*288;COFDM技术每个载波可以选择QPSK、16QAM、64QAM等高速调制,合成后的信道速率一般大于4M bps;因此,可以传输MPEG2中的4:2:0、4:2:2等高质量编解码,图像分辨率可达576*720,完全满足广播级的要求。
COFDM具有杰出的抗干扰能力。
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或窄带干扰及信号波形间干扰性能优越,通过各个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的能力;在单载波系统中(如数字微波、扩频微波等),单个衰落或干扰能够导致整个通信链路失败,但是在COFDM多载波系统中,仅仅有很小一部分子载波会受干扰,并且这些子信道还可以采用纠错码来进行纠错,确保传输的低误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