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词目:油气聚集带类型
英文:type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zone
释文:含油气盆地中,圈闭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往往是属于一个构造带(特别是二级构造带)或地层岩相带的群集体或圈闭带。因而,当这个圈闭群集体或圈闭带面临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时,便不只是在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圈闭中形成油气藏,而是在整个构造带或地层岩相带的一系列圈闭中,都有形成油气藏的可能,这样便形成了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的形成,是圈闭带同一油源区和相同储集岩相带有机配合的结果。油气聚集带类型众多,其成因分类及实例见附表。 2100433B
分别是美的、立升、沁园、安吉尔、泉来、艾欧史密斯、安达康。当然净水器永远也不会像国家一样出现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市场上最终并行的品牌最多也不会超过1%,也就是说,4000家净水器企业最终能留在市场上的...
无论从广义的角度讲,还是从狭义的角度讲,[2]都承载着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对于一般日用家具来说,传统家具、红木家具的文化价值往往高于其实用价值。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
影响肯定是有的,但什么影响却不一定。 一般是坐山向水最好,但要详细计算(建房时间及坐向)后,再看水的流向,及坐向飞星的关系后才能知道影响,比如山星飞到坐方,则是下水损丁,但如果向星到坐,却又可旺财。如...
【免费下载】油气集输带答案
《油气集输》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5.管路沿线存在起伏时,不仅激烈地影响着两相管路地流型,而且原油大量地聚积在低 洼和上坡管段内,使气体的流通面积减小,流速增大,造成较大的 摩擦 和 滑移 损失。(课本 194) 6.通常,乳化水靠加 破乳剂 或 乳化剂 方法或二者得联合作用使油水分离。 (课本 290) 7.气液两相流的处理方法有 均相流模型 、 分相流模型 和 流行模型 三种 模型。 (课本 175-180) 8.一元体系的蒸汽压与 体系的温度 有关,二元体系的蒸汽压与 和 有关。 (课本 107,109) 9.油田常用的集输流程为:油井→ 计量 站→ 接转 站→ 集中处理→矿场油 库,这种布站方式称三级布站。若油井能量较大,可取消其中的 接转 站,此时的布站 方式称为二级布站。 (课件绪论 26页) 10.水滴在电场中的聚结方式主要有 电泳聚结 、 偶极聚结 和 震荡聚结 。 1
油气集输论文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 1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学院油气储运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 摘 要 本设计是在了解盘锦地区地形,地貌,综合降雨量降雪量,风向以及地形地 质状况在综合生产作业量条件下 *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常规联合站加热系统的工艺 设计。设计过程如下 ;根据原始材料,数据进行基础设计 。计算联合站的库容, 包括沉降罐以及储油罐的个数大小,输油设施 。然后进行热力计算,包括计算脱 水加热炉热负荷,计算外输加热炉热负荷。然后进行水力计算,选泵及校核,脱 水工艺计算,最后进行辅助计算。本设计由文字说明,数据计算和图纸绘制三大 部份组成。说明部份包括计算原始数据材料,总图部置说明,工艺流程说明,平 面安装图说明以及人员编制,此外,还有对欢喜岭第四联合站加热系统的概述和 应采用的安全措施作了 祥细介绍。绘图部份是设计的关键,设计的思想意图,内 容通过图来体现,欢喜岭第四联合站加
陈荣书(1994)提出的油气聚集带概念和分类方案与A.A.巴基洛夫的方案基本相似。潜山型油气聚集带是根据我国的勘探实践提出的具体类型,属于地层类油气聚集带中的一种类型阁。任丘潜山一披覆构造带油气聚集带同时具有潜山、披覆背斜,断块和地层尖灭的复合特征。这种具有复合特征的油气聚集带在我国十分普遍的。
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根据渤海湾盆地的勘探经验和已发现的油气藏分布规律,总结提出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概念:在含油气断陷盆地中,由于断块活动强烈,断层十分发育,岩性岩相变化大,地层超覆和沉积间断多,在二级构造带的背景上有利于多种类型圈闭的形成,在此背景下不仅发育背斜构造和断块圈闭,还在不同层系中广泛发育多种类型的地层岩性圈闭,这些储油圈闭具有一定的地质成因联系,有相同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形成了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其它类型为辅的多种油气藏类型群,且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点,在平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置连片的含油气带闭。这是盆地范围内的油气聚集带,是断陷盆地内油气聚集带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反映了油气在地质体中的不均匀分布规律,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预测一带,抓住一个,带动一片”。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成受二级构造带的控制,尽管多种因素对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成起控制作用,但其中某一种因素在油气聚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常常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其它油气藏类型为辅。根据其主要特征,分为如下类型:
①逆牵引背斜带;②挤压构造带、底辟隆起;③披覆构造;④地层超覆;⑤地层超覆不整合基岩块体;⑥地层不整合;⑦砂岩上倾尖灭带。
油气聚集带客观存在,是反映油气在地壳空间中不均匀聚集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概念。油气聚集带理论在我国的勘探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圈闭是油气聚集并相对稳定存在的地质空间,是由地层和流体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而形成的闭合。油气聚集带由特定构造背景下的一系列相似的或有成因联系的圈闭构成。由于油气生成和聚集还决定于许多其它的重要因素,显然以构造特征为基础的油气聚集带概念与分类并不能在成因上完整地描述油气的分布规律。必须研究油气聚集带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具体划分并确定一个油气聚集带并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间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油气聚集带的成因研究导致含油气系统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2100433B
油气区与油气聚集带的划分
H.M.古勃金(1934)提出油气聚集带的概念,标志着人们开始认识到油气资源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规律,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油气聚集带的理论对石油勘探产生了巨大影响。A.A.巴基洛夫(1959)继承并发展了H.M.古勃金的观点,充分考虑含油气区和油气聚集带的大地构造联系,采用以构造原则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将油气聚集的空间单元宏观上从大到小分为6个级别与层次:
含油气省、含油气大区、含油气区、油气聚集带、油气田、油气藏。对油气聚集带给予明确定义,它是一个重要单元,是一组相邻的、地质构造相似的油气田,这些油气田属于相互联系的统一的局部圈闭群。这一以构造单元为基础的油气聚集空间单元划分方案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在石油地质普查与勘探中得到应用。这种思想对我国的石油勘探有深刻影响。
1973年前苏联科学院油气生成间题科学委员会和古勃金油气工业科技协会进一步明确,必须将以下两项原则作为石油地质分区的基础:
①大地构造原则,在研究的区域内划分出与区域性含油气区可能有关的大地构造单元;
②沉积分区原则,根据沉积旋回的特征对沉积盆地进行分区,以便将盆地划分为古沉积构造、古地理、古水文、古地温等地质条件不同的部分。
勘探开始阶段由于资料所限,侧重构造分区,但随着勘探认识的深入必须充分考虑沉积因素,两者结合进行分区的更新,重新确定远景区。一成不变的构造格局分区只具有地理位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