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章 竞争、公共选择与我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
第一节 市场竞争与经济效率:理论的阐述
第二节 市场缺陷与政府公共干预
第三节 多维竞争、产权与公共选择
第二章 城市土地市场理论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对土地的经济分析
一 土地的供求均衡及地租的决定
二 地租与土地价格的关系
第二节 地租、区位与土地市场理论
一 杜能模型和区位
二 竞标地租函数方法
三 区位的一般均衡及决定
四 小结
第三节 进一步的分析及政策含义
第三章 现代产权理论与我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
第一节 土地产权的涵义
第二节 我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变化及评价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分析
第四节 关于我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
第四章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与效率分析
第一节 市场、计划配置与土地利用效率标准
第二节 我国城市土地行政配置体系
一 国民经济计划体系和土地利用计划
二 城市规划
三 土地行政管理体系
第三节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
一 计划体制下的“土地市场”
二 改革后的土地市场
三 小结
第四节 中央、地方(城市)政府、企业博弈分析与土地配置
一 计划体制下各方博弈和土地配置
二 双轨体制下的各方博弈与土地配置
第五节 实现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城市用地规模状况
第二节 我国城市用地效率总体分析
第三节 我国城市内部用地结构效率分析
第四节 建立我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机制
第六章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历史回顾: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前的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
第二节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
一 建成区建设用地规模及分类结构变化
二 北京市城市土地空间结构变化
第三节 关于促进北京市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建议
第七章 城市化与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我国的城市化:理论、现实与发展趋势
一 城市化过程的理论描述
二 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第二节 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认识
一 影响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因素
二 城市化、耕地保护和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
三 对我国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实现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在博士生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参加或主持的研究课题
作者在博士后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专著和参加或主持的研究课题
作者在近期发表的主要论文和参加或主持的研究课题
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只有土地产权受到保护和足够的尊重,能够较好地得以实施,公平、有序的竞争才有可能存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才可能实现。本书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我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途径和政策是:
实现农地、城市用地的产权多元化,建立农地向城市用地转换,城市土地用途转换的市场调节机制,发挥地租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际分工平衡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实现产业用地的开放格局。
对政府公共政策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化和土地利用政策采取审慎的态度和科学的论证决策程序。
提高土地利用的技术。
由江苏土地市场网和土拍网联合举办的 长三角土地市场的标杆性品牌活动 --中国(上海)城市土地展 暨"第四届百强房企投资土地投资年会" 将在上海世博展览馆H3馆 拉开帷幕!
一般情况下,除非你是老八校、新八校或者211以上院校优秀应届生,否则需要3年工作经验再能入职建筑工程或者是设计方面的职业,起薪一般是4000元以上。这单位你可以接触到各种建筑类知识,为你以后的发展打下...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成立于1985年,是原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根据国务院六部委国科发政字2000300号文《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134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改制而成,现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
利用协同论思想建立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模型,通过构建耦合作用的指标体系,计算出中国主要城市的耦合关系值,并利用相关分析研究其驱动力。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主要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交互耦合基本处在颉颃时期,耦合度明显存在着地域差异;耦合协调度表现为发达城市一般高于落后区的城市,高土地利用效益对应着高耦合协调度;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上不具有一一对应性,二者尚未达到良性共振;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滞后,应加强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空间。
中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对一种制度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价是近年来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城市土地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土地资源的供给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与区域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土地供给制度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作为一种制度改革,其绩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实现评价的诊断功能和预警功能。本文通过对制度绩效评价分析,提出对制度绩效评价可以转化为对制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归纳出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的评价标准,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土地结构配置效应、经济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为表现,初步提出了现行的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南京市近年来的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内容简介
本书目录
专家评论
读者评论
我要留言
本书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了资源型城市的内涵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提出了指导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分析不同资源种类的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历史演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不同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总结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以我国典型地级资源型城市为总体评价单元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深刻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和促进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本书可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文地理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经济地理专业的研究生和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分析
1.2 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范围和评价单元的界定
1.5 研究总体思路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概述
2.1 资源型城市内涵的界定
2.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重新界定
2.3 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及利用等级确定
2.4 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第3章 资源型城市现状及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
3.1 资源型城市的分布及类型
3.2 资源型城市的现状
3.3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历史演变
第4章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森工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3 石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4 有色金属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5 黑色金属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5章 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6章 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6.1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6.2 主成分分析法
6.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6.4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6.5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6.6 模糊聚类分析法
6.7 秩和比法
6.8 基于RS、GIS技术评价法
6.9 理想值修正模型
6.10 极限条件法
6.11 元胞自动机法
6.12 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法
第7章 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测算及分析
7.1 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7.2 森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7.3 石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7.4 有色金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7.5 黑色金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第8章 影响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素分析
8.1 影响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素分析
8.2 影响森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素分析
8.3 影响石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素分析
8.4 影响有色金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素分析
8.5 影响黑色金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素分析
第9章 促进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9.1 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9.2 森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9.3 石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9.4 有色金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9.5 黑色金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第10章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以我国地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范围,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城市、石油城市、森工城市、有色金属城市和黑色金属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分析,对影响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判断,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学分析》在分析城市土地供需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指出了实现城市土地供需均衡的条件,探索了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示范性,是城市土地研究者和从业人员的很好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