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现有教师5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讲师17人、实验教师6人、行政管理人员4人,聘请刘光鼎院士担任学院院长,杨文采院士和沈旸教授为学术带头人。1960年后出生的专业教师博士化率达100%。学院有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88人、硕士研究生283人,工程硕士61人、本科生831人。本学科点内设有国土资源部工程地球物理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是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地学研究中心的组成部分。
拥有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点,地球物理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硕士点,地球物理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建有《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具有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地球物理甲级资质,地球物理工程检测和辐射与环境13个项目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
“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2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5项,863重点项目3项,863探索课题2项,863、973、国家科技支持等重大项目子课题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国土资源部地调和危机矿山项目1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50多项,完成科研经费12735.16万,其中,纵向经费占88%。
近年来在职教师发表国际SCI论文18篇、国内SCI论文52篇、EI论文41篇、核心刊物论文154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和摘要25篇,出版专著/教材7本。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2项。作为第二署名单位获省部级三等奖1项,作为参加人员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学院组织申报的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在受理中。
学院建有重磁实验室、电法实验室、地震勘探实验室、天然地震实验室、测井实验室、放射性实验室、测控实验室、电子实验室和电子电工实验室8个教学、科研实验室,有针对本课生专业实习的计算机机房和针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计算中心,另有资料阅览室。
1、海洋与深部地球物理:在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方面,我院承担了九·五海洋863计划中多项海洋地球物理高技术攻关课题并取得突破,研制完成了一套五分量海底大地电磁仪、四套二分量海底大地电磁仪和海洋水下拖拽式伽玛能谱仪,获得了我国百米水深的第一条海底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填补了我国海洋大地电磁测量和现场放射性测量的空白。在深部地球物理研究方面,我院负责完成的国际喜马拉雅西藏高原深剖面探测的大地电磁研究取得了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成果,其论文于1996年在Science(Vol.274(5293),P1694-1696,第一作者)上发表;1998年获原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该成果为代表的地球深部研究在我院十分活跃,继1996年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后,又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科学成果,于2001年再次在Science(Vol.292(5517),P716-718,第一作者)上发表论文;该成果被评选为200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本研究方向对认识中国深部地球物理构造、陆陆碰撞、海陆演化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研究盆地和造山带形成、环境演化和变迁、预测油气、矿产资源以及预报和防治地质、地震灾害等提供基础数据,是我国与国际地球物理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2、资源与能源勘探地球物理:资源与能源探测技术是我院传统专业,具有较多的积累,已取得的突出成果主要有:三维电磁正反演技术具国际领先地位;位场三维人机交互可视化解释和全方位成像技术、复杂地表条件静校正技术、高保真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等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并成功地实现10项新技术成果被采用,X荧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自行研制的GX-3地下管线探测系统和ZDD3901现场快速石材放射性检测仪分别获得了国家专利和部、国家建材局推广,累计发表SCI论文12篇、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在该研究方向我院承担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等课题12项。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我院在电磁场成像、位场成像和放射性探测领域居国内绝对领先和与国际同步水平,在波场成像等领域,某些方面居国内领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地球物理方法和成像技术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比如,在基础地学研究中,急需发展宽频地震数据成像技术和人工地震深反射成像技术;在国土资源大调查和西部打开发中,急需发展金属矿地震勘探理论与成像技术、高分辨轻便电磁法理论和成像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中,急需发展三维叠前偏移技术;在海洋资源探测中急需发展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新方法与新技术,如烃类水合物地球物理识别技术等;在环保和城市建设领域急需发展西部山区找水方法技术,高分辨无损监测方法理论与技术等。本研究方向面向国家需求,瞄准学科前沿,与高新技术紧密联系,为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和方法技术,对发展现代地球物理、培养现代地球物理高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城市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X荧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自行研制的GX-3地下管线探测系统、GMD系列分布式高密度电法仪、分布式测温仪及ZDD3901现场快速石材放射性检测仪分别获得了国家专利和建设部、国家建材局推广。面波勘探技术、核磁共振找水技术和探地雷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局国内领先。
本学科点的地球物理实验中心,具有测量密度、磁性、电性和放射性等参数的仪器和古地磁实验室。在GGT地学大段面研究(西藏和东北)、中国三大块古地磁研究、中国东部及其邻区古大陆再造研究、华北岩石圈三维结构、喜马拉雅地区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深部结构和构造研究等重大项目中,我院均是重要的组织者或参加者。累计获部级以上科技进步浆5项、发表SCI论文9篇,为中国大陆构造研究、古大陆再造和动力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国内岩石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研与教学基地。
岩石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是将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与地质紧密结合,进而上升为理论的重要途径,对开展深层次的地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本学科点在深部、资源、能源、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等传统领域成果显著,保持着优势。在海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区调遥感方法、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等新兴领域,起步早,发展快,已形成规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原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简称物探系)。成立初在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秦馨菱、翁文波和曾融生等的主持和参与下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并迅速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1952年招收了第一批本专科生。其后前苏联专家顾尔维奇、荣可夫、罗加契夫、克维亚特柯夫斯基和诺维科夫等来我系任教,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物探研究生。从此揭开了我系培养高级地球物理和物探专门人才的新篇章。
1954年物探系分设金属与非金属地球物理探矿(简称金属物探)和石油与天然气地球物理探矿(简称石油物探)两个专业。同年秋,为了适应当时国家培养计划的需要,约100名同学转入原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1959年又相继成立了放射性物探专业、海洋物探专业、地球物理测井专门化和物探仪器设计与制造专业。后来放射性物探专业与勘探系的部分专业联合成立了稀有、放射性矿产地质勘探系(简称三系),仪器专业也独立成为仪器制造系(简称八系)。1964年海洋物探专业又转为石油物探。同年,仪器制造系被撤消,部分学生转入物探系。1965年三系迁至原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至1965年物探系先后招收本科生十三届(从1952年连年招生),研究生四届(1955、1960、1961、1965),专科生二届(1952、1953)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地质学院迁至武汉,在北京成立了研究生院。1978年北京应用地球物理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地球物理专业博士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89年北京恢复招收地质学(地质-地球物理复合专业)本科生专业,1997年成立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招收了二届(1997、1998)本科生后转给了信息工程学院,1995年招收了一届粘土工程物探专科生,1996年招收了一届城市工程物探专科生。
1998年物探系与探工系合并,成立了工程技术学院,按照国家新的专业设置,招收勘察技术与工程本科生,2001年成立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地球物理学两个新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2年3月物探系从工程技术学院分离,成立了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招收地球物理学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本科专业。 2014年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又增加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不大,我觉得很小... 师资不好,起码我觉得在这一年还没学到东西... 而且很多老师是临时请来的,教一会就走的那种.. 环境,绿化还可以,一出学校就差的要命啊...周围都是工厂员工什么的,一眼望去都是...
我知道你问的地质,关键是地质大学的土木工程根本排不上名啊同济大学1清华大学2哈尔滨工业大学3浙江大学4大连理工大学5东南大学6河海大学7西南交通大学8湖南大学9天津大学10中南大学11重庆大学13华南...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哪一个比较好
徐州建筑和常州信息都是江苏省7家国家级示范高职之一。徐州建筑以前是军校我是常州信息的。学校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常州大学城最漂亮,最大的学校。宿舍分6人间和4人间男生1——3栋是六人间,4——6栋是四人间...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 SinoProbe)概况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国发【 2006】4 号文)的战略部署,揭示 地球深部结构与组成,减轻资源、灾害和环境多重压力, 响应国际地球科学发展趋势, 参与 全球地学竞争,国家启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 SinoProbe)”(2008-2012),作为 “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科学计划,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总体目标是, 为实施“地壳探测工程” 做好关键技术准备, 解决关键探测技术难点与核心技术集成, 形成对固体地球深部层圈进行立体探测的技术方法 体系;在不同景观、 复杂矿集区、 含油气盆地、 重大地质灾害区等关键地带进行实验与示范, 形成若干深部探测实验基地; 围绕现代地球科学难题和热点问题, 部署实验研究工作; 实现 深部探测数据的融合与共享, 建立深部探测数据管理系统;
应用地球物理与地质灾害勘查讲稿—教学
应用地球物理与地质灾害勘查讲稿—教学—— 据不完全统计,八十年代以来山西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受潜在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近50万人)和财产(上千亿)数量惊人。近几年,虽然山西省有关部门在自然与人为地质灾...
院徽
院徽上半部分为曲线图,背景的一颗黄色小星星和深蓝色渐变背景象征夜空,下方为网格图,上面两种颜色拼成学院的英文简称IGG字样。
学院精神: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长期发展目标:建成大地球物理理工兼备主流研究型学院
职务 |
姓名 |
---|---|
执行院长 |
熊熊 |
党委书记 |
刘子忠 |
党委副书记 |
李周波 |
副院长 |
顾汉明 |
罗银河 |
|
吴科 |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
系主任或院长 |
薛琴舫 |
1952~1975 |
谭承泽 |
1975~1982 |
|
褚秦祥 |
1982~1984 |
|
周国藩 |
1984~1990 |
|
王家映 |
1990~1993 |
|
黄嘉正 |
1993~1996 |
|
姚姚 |
1996~1999 |
|
徐义贤 |
1999~2014 |
|
胡祥云 |
2014~2018 |
|
支部书记、总支书记或党委书记 |
孙清水 |
1952—1954 |
王良 |
1954—1980 |
|
贾岑希 |
1980-1987 |
|
王学敏 |
1987—1996 |
|
刘亚东 |
1996—1998 |
|
张玉香 |
1998—2004 |
|
孙治定 |
2005—2013 |
截至2016年6月,学院下设3个系。截至2019年5月,学院开班3个本科专业。
系:应用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系、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名称 |
学制 |
学位 |
专业类 |
---|---|---|---|
勘查技术与工程(勘查地球物理) |
四年 |
工学 |
地质类 |
地球物理学 |
四年 |
理学 |
地球物理学类 |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地质学类 |
截至2019年8月,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1个、湖北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资源与环境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湖北省特色重点学科:地球物理学
截至2019年8月,学院有教职员工105人,教授32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 29人,其中特聘院士2人、双岗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批者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人、楚天学子2人;97%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2%的教师具有一年及以上出国研修的经历。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金振民、杨文采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王琪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朱露培
“楚天学者”讲座教授:朱露培
截至2018年12月,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截至2019年8月,学院建有专业实验室10个。2020年1月,学院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湖北省品牌专业:地球物理学
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球探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