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固体矿产勘探
钻探新技术一室是专门从事钻探新技术研究的综合专业研究室。该室自勘探技术研究所1957年成立以来一直从事钻探工艺的研究,是综合实力最强的研究室。该室有专业研究人员24名,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名,高级工程师8名,工程师11名。该室的专业研究开发范围覆盖整个岩土钻凿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各种钻机和钻具的设计与研制,主要包括各种岩心钻机、水文水井钻机、工程施工钻机、锚固工程施工钻机、特种工程施工钻机的研制;钻具包括各种取心取样器具,主要有:绳索取心钻具、反循环双壁钻杆及钻具、复杂地层及特种取样目的的钻探工具、高压旋喷注浆器具等。该室除承担着国家地质大调查的各项研究开发项目外,还承担一些横向开发研究项目。因此,该室可承担用户提出的各种技术参数的钻探设备和器具的设计。除了承担设计外,还可提供各种钻杆和器具的加工和制造以及各种钻凿技术咨询等。
工程地质勘探
开发研制出了煤层气取样器具及钻探技术、无扰动原状岩样及保压取心钻探器具及钻探技术及各种工程施工用钻探器具等。
小规模矿山开采
采用新奥法施工技术,施工浅埋软弱围岩公路、铁路、水电、引水等大、中、小断面隧道。
采用深孔、硐室、扩孔爆破,施工大坝、路堑土石方开挖工程。
采用控制、定向、松动、水压爆破及机械方法进行城市建筑拆除工程施工。
工程施工钻掘
地质矿产廊坊聚力岩土工程科技开发公司,是国土资源部所属的建设施工单位。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工20余人,技术实力雄厚。公司拥有数十套性能先进的施工设备,如GBS35、GBS20、GBS10型非开挖铺管钻机,H300、H420、H510型夯管锤,INGERSOL-RAND VH700、VHP400空压机,YZB-32型高压双液注浆泵,HBT20A、HBT50C混凝土输送泵,QJ-330型墙锯等,可承接非开挖(管线)穿越、铺设工程、地基处理工程、水平定向旋喷工程、地质灾害处治工程、桩基工程、隧道工程、爆破工程、钢筋混凝土钻切及栽筋、粘钢加固工程。公司以重合同、讲信誉、注质量、保安全为宗旨,以务实、创新、守信为企业精神,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积累了大量的施工经验,得到了许多同仁的高度评价和信任。展望未来,我公司将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信誉竭诚与各界同仁共创美好未来。
地质灾害防治
可施工精度要求较高以及大口径锚固(索)孔。
对卵砾石层、破碎地层具有一整套成熟的施工工艺锚固扩底技术。
多功能冲击回转试验室
该实验室始建于1981年,20多年来,经过数次改进完善,是国内进行冲击回转试验的理想基地。检测手段齐全,功能完备,能对各种冲击回转钻具如液动潜孔锤、气动潜孔锤、非开挖气动夯管锤等进行系统的调试及性能测试。同时还可进行岩样钻进及钻具寿命实验。为国内多家液动潜孔锤进行性能调测试,接待20余个国外代表团访问考察。
电镀实验室
电镀金刚石工艺具有快速、灵活、方便等特点,尤其对各种异性金刚石产品的加工制造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该实验室可提供用于地质岩心钻头、扩孔器、薄壁工程钻头、定向全面钻头、石材及耐火砖修磨加工等金刚石产品的设计加工、镀液化学分析服务。
热压金刚石制品试验室
本试验室有可控硅中频加热设备、高频焊接设备、电阻加热烧结设备、涡轮三维混料机,金刚石性能检测设备、胎体性能测试与组织结构分析仪器,可生产Φ8-Φ200mm薄壁金刚石钻头;Φ200-Φ1800mm的金刚石锯片;各种规格金刚石地质钻头和磨头,磨盘;大口径工程钻头,金刚石工程钻机等。
空气钻进泡沫剂实验台
空气泡沫钻进技术是水资源勘探、矿产勘探和水井施工中成井最快、效率最高的先进钻进方法,特别适用于西部干旱缺水地区的各类工程井施工。同时该泡沫剂还广泛应用于石油井驱油、排沙等领域。自1988年面世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地矿、石油、水利等部门,并应用于非洲及东南亚地区的水井承包工程。
该实验室是原地矿部“七五”攻关项目“多工艺空气钻进技术的开发研究”的专题项目配套研究实验条件建设,已成功研制生产ADF系列泡沫剂及泡沫棒,是无毒、无污染、可生物降解的复配型液体表面活性剂,其主要技术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获地矿部科技进步奖。 2100433B
1957年4月,经地质部批准,中国第一个探矿工程专业科研机构——地质部勘探技术研究所宣告成立,任子翔任所长,全所共有职工65人。1960年1月7日中华人们共和国国务院向任子翔颁发了有周恩来总理签章的任命书。1959年,勘探所迁至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地科院)东专业馆一楼,党的组织关系仍在地质部机关党委,建立了中共勘探所党支部。原技术经济研究室改名为岩石破碎新方法室,从事岩石破碎新方法的研究。
1960年9月,部领导决定,将勘探所和探矿司下属机械设计室合并,组成地质部勘探技术研究设计院,郑文才、白庆培任副院长。勘探技术研究设计院成立后,党的组织关系在地质部机关党委。7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勘探所、设计院都被卷入那场十年浩动之中。相继出现了混乱局面,党政工作处于瘫痪状态,科研工作中断,勘探技术研究设计工作遭受惨重损失。地质部决定勘探所于1966年上半年迁至周口店的计划,也因此落空。
1968年8月,解放军军宣队、工宣队一起进驻设计院(1970年5月,对设计院实行军管);9月,对地科院实行军管。1969年11月,设计院大部分职工,按上级指示,在军宣队、工宣队安排下,以参加农村“斗、批、改”的形式到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康保县农村接受再教育至1970年5月。
1969年勘探所革委会成立,仲立玉同志任革委会副主任。4月勘探所被下放到江西省峡江县水边公社坑西生产队地质部“五七”干校。
1969年10月,上级确定将勘探所档案、资料、图书等装箱运至湖北宜昌市地科院地质矿产研究所存放。由于当时气氛紧张,时限短,包装、托运仓促,加上保管不当,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1970年2月19日,中国计委地质局以“(70)地军代第26号”文,关于科研单位战备内迁问题批复地科院。文中明确写着:“勘探所及地质所绝对年龄组迁往湖北宜昌;地质所(不包含绝对年龄组)与矿床所并为一个所与力学所一道迁往陕西蓝田。情报所与院部的搬迁应视蓝田基建的进度而定。暂时留京少量人员和设备,在任务完成后亦应视情况组织调整搬迁。”
正当勘探所搬迁宜昌的准备工作完成,整装待发之时,国家计委地质局(71)计地科第31号文又令改迁陕西蓝田县薛家村。与此同时,国家计委地质局军代表约见时在江西“五七”干校的郑文才同志,责成其在陕西蓝田县薛家村以原勘探所和设计院的人员为主组建探矿工程研究机构。
1973年4月,中共勘探所党委会成立,郑文才同志任党委书记,金兆来、阎新年同志任党委副书记。1975年10月,渭南地区革委会与地科院协商后,国家计委地质局批准郑文才同志兼任革委会主任,金兆来、阎新年同志兼任革委会副主任。
1974年5月后,由于远离上级领导机关,在蓝田驻地无法开展工作,科研工作决策举步艰难,所的指挥中心自觉不自觉的逐渐转回北京,大家挤在地科院东专业馆一楼勘探所仅有的几间办公室内工作。此后,特别是1976年9月后,勘探试验站便成了勘探所指挥中心所在地。
1977年12月21日,地科院(77)地科党第183号文“关于改变院及所属各所(馆)长职称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将现任地科院革委会主任、副主任及院属所(馆)革委会主任、副主任,分别改称为院长、副院长,所(馆)长、副所(馆)长。”从此,“文化大革命”的产物——革委会在勘探所即行消失,革委会主任、副主任即分别改称所长、副所长。
1978年4月22日,国家地质总局地办(1978)320号文通知,决定将勘探方法与勘察手段方面的科研单位——勘探所(包括周口店勘探试验站)、物探所、原西南所七室、150工程组等,隶属地质部勘察技术研究设计院领导。从此,勘探所脱离地科院。
1980年,地质部按照“党要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科学技术业务工作应放手让所长、副所长分工去做”的精神,对勘探所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地质部地党(1980)681号文,任命郑文才为党委书记(司局级);任命王德茂、耿瑞伦、张扬才、曾德鹏、邹知华为副所长(副司局级)。这次调整班子,将王德茂、耿瑞伦、曾德鹏、邹知华4位有实践经验,学术造诣较高的技术干部提到所领导岗位上,在勘探所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981年7月,廊坊新所址基建任务中的主要工程已经完成,具备了开展科研、工作、生活的条件。
1984年6月,地质部探矿工程装备工业公司工计基(1984)14号文批复,同意勘探所建造综合楼、实验室,面积3900M2。第一期建设任务完成后,在100亩地的范围内,建成科研生产和生活两大区,基建总面积29224M2。从此使科研、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设施具有了相当规模。
1985年,地矿部又决定将钻探机械研究室、选矿设备研究室、试验工厂划归地矿部经济研究中心(其前身为地质部勘察技术研究设计院),从1985年8月31日,正式脱离勘探所。是年,地矿部批准勘探试验站更命为“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研究所”。
1986年3月24日,国家科委发布“关于科研单位分类的暂行规定”,规定中的第二条指出:凡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含试验发展、设计与试制、推广示范与技术服务及小批量单件常规生产)和可在渴望取得实用价值的应用研究工作的单位属技术开发型。按此,勘探所被定为“技术开发型单位”。
1990年8月22日,国家科委、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技术开发型科研单位性质的通知”中特别对技术开发型科研单位实现事业费减拨到位后的性质进一步予以明确。
1999年7月,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组,研究所划归重组后的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
2000年4月,所领导班子调整,甘行平任所长、党委书记,张金昌、刘三意分别任副所长。
2001年11月,根据国科发政字[2001]428号《关于对水利部等四部门所属98个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总体方案的批复》精神,地科院正式确定为全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首批启动单位,我所为5个整体转为科技企业的单位之一。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在原中国科学院青甘综合科学考察队之冰川小分队的基础上成立(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前身),大本营设在兰州。1962年...
重庆欣荣土地房屋勘测技术研究所 地址:重庆九龙坡科园一路5号 交通:石桥铺泰兴 - 公交站 途经公交车: 873路 石桥铺北 - 公交站 途经公交车: 109路 118路 222路 231路 402路...
该研究所创建40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集成、电子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产品生产和技术服务。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分布式计算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和系统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科研中心——科技开发合作的桥梁
科研中心是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执行部门,专门从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的研究:四十多年来,完成国家、部、省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项目千余项,中心设有矿物工程、冶金、化工、仪器设备、药剂研制等专业,有各类研究技术人员近百人,拥有国内一流的科研试验设备及试验车间(可中试)。我们竭诚向社会提供以下技术支持: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研究院——科技开发合作的桥梁
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是专门从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的研究机构。建所四十年以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大量国家、部、省级的各类矿产瓷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项目及研究课题,已发展成为具有地质勘查、岩矿鉴定、矿物工程、冶金化工、分析测试和环境治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所徽的中心主体是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G”和一个“山”字形图案,其中“G”为地质学英文单词“geology”的大写首字母,地质学正是该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领域;而外圈是由“地质研究所”的英文词组“Institute of Geology”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英文简写“CAGS”组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研究生会定期举办各类活动,例如野外地质考察、研究生学术论坛等。
2015年11月12日-13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该研究所三楼会议室举办了2015年研究生学术论坛,该次学术论坛分为四场,共33个学术报告,涵盖了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各个学科。近50名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201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全年共承担国家科技项目29项,其中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基础性工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面上和青年项目58项(其中新开26项),经费22325万元;承担地质调查计划项目11项、工作项目67项,经费11792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22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21篇,核心期刊论文99篇;公开出版专著1部。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2年,该研究所全年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3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09篇,核心期刊论文61篇;公开出版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1项。
2013年,地质所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30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45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70篇,国内SCI检索论文68篇),核心期刊论文83篇,其他论文2篇;公开出版专著1部;获专利5项。技奖1项。
2014年,该研究所全年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73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94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21篇),核心期刊论文79篇,国内引用率列全国科研机构第14位;出版大型图册/图件1套,专著5部;得专利7项。共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2),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2项。
成果名称 |
获奖年代 |
奖称奖次 |
主要完成者 |
---|---|---|---|
中国地质类及亚洲地质图(1/500万) |
1982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王晓青、黄汲清、郭文魁等 |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
1982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黄汲清、肖序常、任继舜等 |
中国震旦亚界 |
1982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邢裕盛等 |
LJL-82型东方罗盘仪 |
1987年 |
国家科学发明奖四等奖 |
韩同林 |
中国古地理图集 |
1987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王鸿祯、楚旭春、 马丽芳等 |
亚洲大地构造图(1/800万) |
1987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李春昱、王荃、 汤耀庆等 |
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演化 (专著) |
1997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黄汲清,陈炳蔚 |
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
2011年 |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张洪涛、潘桂堂、侯增谦等 (非该研究所第一单位) |
参考资料: |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
《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内容为:岩石学、矿物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与岩石学、矿物学有关的边缘交叉学科的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岩石学和矿物学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研究动态、研究简报、问题讨论、书刊简介、会议简讯等。
《岩石矿物学杂志》被《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等、俄罗斯文摘杂志以及美国《BibliographyandIndexofGeology》(BIG)、《Chemical Abstracts》(CA)、《GEOREF》、《剑桥科学文摘》等收录,并一直是《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以及《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的核心期刊,还分别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收录为统计源期刊,已连续六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年版)选定为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截至2014年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内设有9个所级专业研究室(中心),另外还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所级专业研究室(中心):区域地质与编图研究室、构造地质研究室、地层与古生物研究室、变质岩及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室、火成岩研究室、同位素地质研究实验室、岩石圈研究中心、能源资源中心、三维地质调查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4年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有职工461人,其中在职职工249人、离休人员14人、退休人员198人。在职职工中,管理人员30人,专业技术人员215人,工勤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7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52人,中级职称及以下8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4人,专职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入选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其韩、肖序常、李廷栋、许志琴、任纪舜、杨文采、高锐、杨经绥、侯增谦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令森(2014年)、刘福来(2007年)、侯增谦(2004年)、朱祥坤(2003年)、季强(1998年)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许志琴(1991),肖序常(1993),任纪舜(1995),季强(2003),刘敦一(2007),杨经绥(2009),侯增谦(2015),刘福来(2017)
何梁何利奖:黄汲清,1995年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肖序常,2003年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许志琴,2004年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金小赤, 2004年;刘福来, 2006年;侯增谦, 2006年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 -金锤奖:侯增谦,1993;王宗起,1995;高俊,1997;刘福来,1999;汪东波,2001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 -银锤奖:万渝生,1991;宋彪,1995;章雨旭,1995;张招崇,1997;董 昕,2013;翟庆国,2015;刘超辉,2017
入选者 |
项目名称 |
资助年份 |
---|---|---|
侯增谦 |
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岩浆作用研究 |
1996年 |
刘福来 |
苏鲁地体超高压和非超高压花岗质片麻岩的判别标志及其年代学格架 |
2002年 |
张建新 |
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的演化历史及北祁连山HP/LT变质带的对比 |
2004年 |
任留东 |
南极拉斯曼丘陵高级区深熔作用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
2004年 |
杨天南 |
苏鲁大陆深俯冲的上盘基底变形效应 |
2005年 |
曾令森 |
韧性剪切变形与剪切带地球化学动力学的研究 |
2005年 |
周喜文 |
胶北低压泥质麻粒岩锆石、独居石微区岩相学与年代学研究 |
2007年 |
科研设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通过建设实验室,拥有同位素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方面拥有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计Nu Plasma HR,固体质谱计MAT261、MAT262,稀有气体质谱计MM1200等仪器设备,和超净化学实验室、激光进样等配套设施。建有齐全的放射性同位素体系(Ar/Ar,K-Ar,Rb-Sr,Sm-Nd)和过渡性金属同位素体系(Fe,Ti, Cu, Zn)及其分析技术方法。为地学研究与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还搭建了中国国内外地质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学术资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建有一个所级图书室,创建于1956年。图书室主要服务对象为:以基础地质研究为核心的科研人员;藏书专业内容主要以地层古生物、大地构造、区域地质、岩石矿物、经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等为主,也有部分计算机及语言方面的书籍。
据2016年1月该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图书室共藏书3万余册,其中中外文专业书8300余册,工具书700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5200册,中外文交换刊近2000册,中外文散刊若干册,中外文期刊共200余种,报纸11种。2003年来订外文原版刊物12种,中文刊物29种,交换和赠送刊物60种。
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与美、俄、法、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33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有15位专家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位,有28位国外和地区的学者被聘为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