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内容介绍
如何使得房地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相适应,并且做到良性互动,既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理论学术新问题。梁荣博士的这本专著对此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
本书在对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一般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主导产业演进理论(包括经济成长阶段论)和房地产“倒U曲线”假说及其关系,论证了房地产“倒U曲线”所反映和描述的规律,即特定时期房地产业发展规模与国民经济总量关系的“长期趋势”。重点研究了房地产“倒U曲线”计量模型,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论和理论分析,本书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对全书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展望。
2100433B
中国房地产业排名以下几家的工程质量做的最好 1 万科VANKE ( 始于1984年,上市公司,国内大型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专注...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状况怎样?你对中国房地产业目前有什么看法? (论述)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状况怎样?目前 200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景气指数随着房价的持续高涨而呈现走高的趋势。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竣工面积、土地开发面积、新开工面积等指标增幅都有较大回落,政府对土...
房地产业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中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 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
中国国民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业的关系研究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保持\"波动型\"上升态势,具有支柱产业的特征;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所发挥的整体作用与国民经济总量密切相关,房地产投资不能离开土地等要素而单方面发挥作用;房地产业受到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带动,且不能缺少资金的支持。总之,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总量的波动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PEST分析 (2)
房地产业发展的 PEST分析 政治和法律环境 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关乎国计民生。 它对于经济结构的建设, 对社 会安全和政治稳定都至关重要。 国家对与房地产行业, 总体来说是扶持, 但是自 从 2002年拉响了国家对于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各个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应对 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必须调整好自己的项目开发和土地储备。 国家对于房地产业的调控,主要是从房价、土地、信贷、税收、金融等方面 入手,而每年都有所差异。而政府对于稳定房价,在宏观调控上是下了大功夫, 从 2006年的国八条到现在,国家全力稳定市场房价。 一、美国次贷危机对于房地产的影响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从中国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 房地产行业的 重要性仍然要大于股市, 整个房地产业相对稳定的发展, 成为中国抵御全球经济 危机冲击拉动内需的关键所在。 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 1、降息:由于金融危机影
房地产业为经济体系的运行提供入住空间和发展基础,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对房地产的空间需求。本研究拟采用模型方法,定量研究我国房地产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互动关系。通过建立我国房地产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我国房地产景气循环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我国房地产(住宅)开发投资与宏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GDP、固定资产投资等)、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相关指标、房地产空间(投资与使用) 2100433B
劳动关系研究的发展是随着产业结构和形式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不同的产业背景和社会背景之下的劳动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劳动关系理论也因此不断得到发展。
(一)劳动关系理论的起点:聚焦于工会和集体谈判研究
对劳动关系理论的研究发展脉络进行综述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起点问题。是从亚当·斯密强调工人联合的重要性开始"para" label-module="para">
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机械化工业大生产迅猛发展、工人阶级形成和工会力量不断增长,反对资产阶级被当作是一种维持工资水平和生产条件的主要方式。当时现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会力量的增长,因为工业发展使得人们沟通更为便捷,不同地域的工人和工会力量可以很便捷地沟通,而本地的工会力量也变得非常集中。1900年前后,韦伯夫妇出版了《工会主义的历史》和《产业民主》。这两本书的目的是对英国的工会主义进行科学分析。在《产业民主》一书中,他们在分析了工会的结构之后。讨论了被看作是贸易中“一般规则”(com-mon rule)的强化力量的工会功能,并且描述了能够强化的三种替代性的程序——相互保险的方式、集体谈判的方式和制定法律的方式。
早期劳动关系方面的思考着重于理解工会的性质和组织以及集体谈判的目的和功能。在美国,John Commons和Selig Perlman在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中引入了理论方法。和之前的观点不同的是,John Commons在他的1925年出版的《集体行动的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工会并不会带来暴政和垄断。而是会帮助在产业中建立宪政的一种自由力量。它说明劳动关系构成主体一方和其他主体的力量对比。Selig Perlman则认为,工会是主要关注工人的工作利益和在工会成员之间分享工作机会的信息,工人已经意识到工作机会是不足的,因而成立工会来抵御这种风险。
一直到二战结束,工会问题都是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但20世纪40年代始,有一种经济学偏向开始流行起来。1944年John Dunlop出版了他的著作《工会背景下的工资决定》(Wage Determination under Trade Unions)。在这本书中,Dunlop试图在工会研究中引入经济学中的公司理论。他发展出一种模型,该模型认为工会作为一个经济机构总是试图使工资最大化或者使其成员在雇佣涉及到的方面利益最大化或者是总体利益最大化。这种研究方式在当时受到Arthur Ross的挑战。1948年,Arthur Ross出版了《工会工资政策》,在他的著作中他重新使用了非常严格的方式,他认为工会是一个纯粹的政治组织。他认为,在经济背景中工会必须被看作是一个政治组织。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他发展出了工会工资政策政治理论。Arthur Ross认为,工会内部的政治斗争意味着如果工会的领导者要保住他们的领导地位就必须为其成员争取到其他工会领导能够争取到的工资水平。因此,“强制比较的轨迹”(orbits of coercive comparison)在决定工会的工资政策过程中变得非常重要。在1948年,Clark Kerr在一篇名为《工会模型》的文章中指出,关于工会研究的方式过于狭窄。他认为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结合才能够对现状产生更为现实和全面的理解。
(二)成熟时期的劳动关系理论:系统理论
1950年代。在劳动关系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潮流,就是把关注的焦点从工会转移到集体谈判和劳动关系基本理论上。1951年,Neil Chambedain认为关于集体谈判性质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关于劳动力出卖形成契约的方式,二是产业治理的一种形式,三是一种管理手段。他把这些称为市场的、政府的和管理者的理论,并且认为它们反映了集体谈判发展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劳动关系理论在英国也有重大的发展。英国大学劳动关系协会在它每年的年会中都会讨论劳动关系的研究方式。1954年,Flanders和Clegg出版了《大不列颠劳动关系系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指出,英国的劳动关系发展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是无法割裂的。1956年,Michel Fogarty把这种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他出版了《产业中的个性和群体关系》。在这本著作中,他讨论了社会科学对劳动关系的贡献。并强调应用所有社会科学的重要性。Michel Fogarty注意到劳动关系研究中的核心变量会因为过于注重社会科学的一两个方面而被忽略。
劳动关系理论的关键性发展是在1958年,那一年,John Dunlop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劳动关系系统》。在这本书中,Dunlop认为劳动关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研究规则的制定和管理。1959年,K.F.Walker对Dunlop的作品作了一些修正,这些修改使劳动关系形成了一个更为整合的理论。正如Goodman等人所说,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发展有两个贡献:第一,也许可以宣称劳动关系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至少可以宣称它有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工作规制的规则;第二点,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劳动关系关注的焦点拓宽了,包括和集体谈判不直接相关的产业行为的各方面。
1960年代是劳动关系理论的黄金发展时代。1961年,这个领域被拓展到工业化进程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上。Clark Kerr,John Dunloo,Frederick Harbison和Charles A.Myers试图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管理者、工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结果,劳动关系理论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分析不断整合的社会中的产业化的概念框架。1963年,Hilde Behrend试图描述劳动关系领域中不同的流派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但却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得出相似的结论,例如,研究激励的必要性(心理学)、管理者和工会之间的力量斗争(政治学)、制度和经济背景的重要性。1965年,Allan Flanders出版了《劳动关系:系统出了什么问题》。他把劳动关系描述为一门研究工作规制制度的学科。他的进一步论述的一些文章发表在《英国劳动关系月刊》中。在美国,Walton和McKersie在决策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工人谈判的行为理论;同时,Somers在劳工部门与其相对部门交换的假设基础上建构了谈判力量和劳动关系理论。
受邓洛普理论框架的启示,美国学者桑德沃在1987年提出了自己的企业劳动关系分析的理论模型。桑德沃理论模型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其出版的《劳动关系:过程与结果》一书中。该模型从理论上较为全面地分析和阐述了企业劳动关系的一些具体影响因素以及劳动关系运作中紧张冲突的解决及其后果。桑德沃理论模型在西方学术界影响较大,并成为研究企业劳动关系及其运作的基本理论之一。桑德沃认为,在企业劳动关系及其运作中,外部环境、工作场所和个人因素是导致工作紧张冲突的三个基本因素;而工作紧张冲突的解决依赖于管理和个人撤出以及劳工运动。劳工运动在解决紧张冲突的过程中,集体谈判是基本手段。工会一般就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等同雇主或企业管理者进行集体谈判;在集体谈判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合同和有关协议,或对工作场所产生影响,或使工作场所得到改善;工作场所的改善和发展变化又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外部环境也因此得到改善,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企业劳动关系及其运作。
(三)新经济背景下的劳动关系研究:“转型”论的争议和策略选择理论
近20余年来,学界围绕很多国家的劳动关系系统的“转型”展开争论。许多学者认为,劳动关系的转型确实大范围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型在过去的20余年中发生在很多地区,例如经合组织国家(Locke,Kochan and Piore,1995;Katz,1993)、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Kuruvilla,1996; Webster,1997;Cook,1996)以及苏联国家(Jurgens,Klinzing and Turner,1993;Jones,1995)。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学者都认同这种观点,例如,Crouch(1993)和Hyman(1994),他们在研究Katz研究的同样几个欧洲国家之后发现,并没有出现任何劳动关系的转型,Golden,Wallerstein,and Lange(1997)的研究结论是在之前的20余年中欧洲八国中并没有发生广泛的劳动关系转型。Dunlop(1993)非常直截了当地拒绝承认美国劳动关系系统的转型,推而广之,他认为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不管研究如何,不管研究者是否承认劳动关系的转型,劳动关系实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应这种劳动关系的变革,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劳动关系理论,其中的代表作是Thomas A.Kochan等人在1986年出版的著作《美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在这本著作中,Kochan等系统地提出了他的策略选择理论。他们发展出一套综合的整合性理论框架来探讨“美国劳动关系的转型”现象(图1)。这一理论框架批判系统理论是静态的,他们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劳动关系主体的环境变化的响应。他们认为,劳动关系的变化是环境变化和主体响应策略互动的产物。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会势力的衰退,劳动关系主体的策略选择成为劳动关系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它超越了系统理论仅仅以工会为主轴的分析模式。策略选择理论成为继Dunlop的劳动关系理论之后劳动关系理论的重要发展。
批准号 |
70341014 |
项目名称 |
我国房地产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宏观互动关系 |
项目类别 |
专项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G03 |
项目负责人 |
张红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清华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3-09-01 至 2004-09-01 |
支持经费 |
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