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绪论
第一章 环境生态与中国古代建筑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环境
第二节 中国古代地域结构与生态系统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与生态环境
第四节 中国古代生态观
第五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生态观
第六节 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宅舍与环境生态
第一节 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基本形态
第二节 生活方式与环境生态观
第三节 家族形制与环境生态观
第四节 居住习俗与环境生态
第五节 传统中庭建筑环境生态
第三章 园林与环境生态
第一节 园林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
第二节 中国园林史与环境生态观
第三节 园林中的山石池水和林木花卉
第四节 园林建筑与环境生态观
第四章 名胜与环境生态观
第一节 名胜的实质
第二节 名胜类型
第三节 自然名胜与人为名胜
第四节 名胜与环境生态观的深层关系
第五节 名胜与构建良性生态环境的方法论
第五章 乡村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中国古代环境生态观与乡村环境
第二节 南方乡村中的环境生态
第三节 北方乡村中的环境生态
第六章 城市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城市形态与生态观
第二节 北方城市的环境生态
第三节 江南城市的环境生态
第四节 西北、西南、东北诸地的城市环境生态
第七章 儒教建筑与生态观
第一节 中国宗教观与生态观
第二节 儒教建筑与生态环境(上)
第三节 儒教建筑与生态环境(下)
第八章 佛教建筑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 中国佛教及其生态观
第二节 寺院与环境生态观
第三节 佛塔与环境生态观
第四节 石窟与环境生态观
第九章 道教建筑与生态观
第一节 道教与生态观
第二节 老庄哲学与道教生态观
第三节 宫观建筑与生态环境
第四节 道教观念下的自然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2100433B
这对建筑生态学来说,也许有一定裨益。《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的研究范围,一方面是限定在中国古代,另一方面是限定在建筑及建筑环境,但也不乏更广的与人有关的自然环境。从建筑和环境出发,来论述中国古代生态问题,而且把重心放在生态观上。
(一)台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
商业建筑 无可置疑就是说一个城市的商业活动建筑,比如丝绸庄、钱庄等一些工商业活动的场所。 标志建筑 就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有着一定的代表行建筑。政权建筑 一个城市的政权所在地官邸之类的建筑。 教育、文化、...
风水:中国古代建筑的环境观
中国传统建筑历经数千年独立未辍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具、成就辉煌的体系。它不仅对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深刻的影响,17—18世纪以来,还促成了欧美园林艺术趋向注重自然美的自由式布局的转折,以及生态景观建筑学的萌生和发展。从世界建筑文化背景比较,中国传统建筑最显著、也一度被认为是最诡异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建筑,包括都邑、村落、宫宅、园囿、寺观、陵墓、道路、桥梁,以至矿山和水利工程等,
从木构建筑谈中国古代建筑观
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构架体系占据中国建筑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它在我国建筑体系中影响最大,成就最为突出,成为世界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建筑的特点既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相关,又与中国建筑采用的建筑材料、技术有关,更与中国的文化、政治、宗教、哲学思想以及审美观密切相连。
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观有哪些?
视建筑等同于舆服车马,不求永存。从来不把建筑作为一种学术。崇尚俭朴,把“大兴土木”一贯列为劳民伤财的事。对于崇伟新巧的建筑,贬多于褒。技术由师徒相传,以实地操作、心传口授为主。读书人很少有人关心建筑,术书极少,这些建筑观影响了中国建筑的进步。
安徽省合肥市小学生展示自己在“善待地球,童绘蓝天——我与地球的故事”绘画活动中的作品。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这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培养生态道德,开展生态教育,倡导绿色消费,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质,使其既明确生态权利,又明确生态义务,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推进。
培育生态文化。现代工业文明在创造史无前例的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在对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中存在的过度生产、过度消费和过度排放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新型文化形态应运而生。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而今,面对生态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培育生态文化更是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培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要以此为引领,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健全生态文化培育引导机制,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培养生态道德。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生态伦理学把道德对象和行为规范的考察范围从人际关系和人类社会扩展到整个生物圈和整个地球。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生态伦理学表现为生态道德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生态道德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生态价值观的确立,能帮助人们为维护自然环境而自觉行动;生态良心包括人们对生态环境、生物的责任感与同情感;生态正义指个人或社会集团的行为符合生态平衡的原理,符合可持续发展观。通过生态道德的培养,可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生态幸福观,进而使人们在享有生态权利的同时,具有生态责任意识,履行生态义务,使践行生态美德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行为,使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从美好愿景化为真正实践。
开展生态教育。一个国家国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形成,有赖于国家生态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生态教育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关系到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行为规范的形成。通过开展生态教育,能够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在社会中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使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中办、国办2017年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提出,“推进有条件的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等逐步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序推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适当向公众开放,建设一批开放型绿色生态教育基地”,这为开展生态教育拓展了平台载体。此外,开展生态教育,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创新教育方式手段,促进形成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倡导绿色消费。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6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倡导推广绿色消费,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为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契机。我们还要通过探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产业,建立先进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机制等,倡导和推动绿色消费。
(作者:周鸿,系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建筑环境学是一门反映人-建筑-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是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何种室内外环境,掌握室内外环境形成的特征和影响因素,通晓改变或控制特别是室内环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创造人工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建筑环境学主要研究建筑内外的空间环境,其主要内容有:
1、建筑外环境
2、室内空气环境
3、建筑热湿环境
4、建筑声环境
5、建筑光环境
6、建筑环境的综合控制与评价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建筑环境的影响。
建筑环境学从现有建筑的环境出发,掌握现有建筑环境的特点、基本理论与变化规律,以寻求现有建筑环境的不足,为通过工程设计达到改善建筑环境,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对现有建筑环境的研究方法根据参数不同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环境宏观参数进行研究,另一类是针对环境的场参数进行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测试仪器和测定技术的发展,实验方法研究建筑环境的范围不断的得到扩大,建筑环境研究方法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加深,必将趋于多样和复合化。
书 名: 建筑环境学
作 者:杨晚生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ISBN: 9787560956381
开本: 16开
定价: 34.80元
页数: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