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我国粗钢产量自1996年超过1亿吨后,至2005年已连续十年蝉联世界钢产量第一,其间,2003年的钢产量首次达到了2.2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产钢量突破2亿吨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钢铁消费国,并从2002年开始取代美国成为第一钢材进口国。毋庸置疑,中国钢铁工业在世界舞台上的“名角”地位已经并将持续为各界人士所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问题不仅直接“情系”钢铁工业的发展前景,而且关乎我国能否成功培育一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撑性产业,以此促进整个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本书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揭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特征与内在机制,另一方面是要针对中国钢铁企业及特定范围内的竞争对象展开比较和分析。因此,本书从总结归纳世界主要产钢国钢铁工业发展周期的一般特征入手,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阶段进行了判断和分析;继而基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特征,结合经济学理论及统计学方法构建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模型,展开实证研究;并利用一系列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了有哪些因素对我国钢铁工业供给与需求会产生长期影响,在受非市场因素的宏观政策调控下,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是否会发生某种结构变动;最后,一方面立足于国内竞争平台构建了一套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据此挑选出国内“最大、最强、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并对它们的竞争力特征展开分析;另一方面还以国际竞争为目标,对国内几家代表性上市钢铁企业与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之间进行了财务分析,借以揭示各自的优劣势所在。
序
前言
Foreword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1.2.1 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
1.2.2 中国钢铁工业研究综述
1.3 本书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中要突破的难点
1.4.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 本文的不足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2章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周期特征
2.1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2.1.1 钢铁工业是世界各国的重要基础工业
2.1.2 世界钢铁行业现状
2.2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
2.3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2.4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周期特征
2.4.1 世界主要产钢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般特征
2.4.2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周期特征
第3章 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模型研究
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
3.2 决定因素理论基础
3.2.1 比较优势理论
3.2.2 竞争优势理论
3.3 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
3.4 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模型实证研究
3.4.1 指标选择与统计数据
3.4.2 偏最小二乘回归
3.4.3 建模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中国钢铁工业供给与需求机制的动态分析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综述
4.3 中国钢铁工业供给与需求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
4.3.1 宏观经济对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动态影响
4.3.2 中国钢铁工业投资与供给的动态分析
4.4 中国钢铁工业与下游相关行业需求的动态分析
4.4.1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建立
4.4.2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4.3 方差分解
4.5 小结
第5章 中国钢铁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一)
5.1 企业竞争力理论
5.1.1 理论回顾
5.1.2 本章给出的定义
5.2 中国钢铁企业发展现状
5.2.1 研究对象与数据
5.2.2 中国钢铁企业发展现状
5.3 中国钢铁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5.3.1 基本框架
5.3.2 中国钢铁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5.4 中国钢铁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5.4.1 中国钢铁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
5.4.2 中国钢铁工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5.4.3 小结
第6章 中国钢铁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二)
6.1 引言
6.2 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状况
6.2.1 生产能力与国内需求
6.2.2 贸易竞争指数
6.2.3 市场占有率
6.3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
6.3.1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
6.3.2 企业发展状况
6.4 中国钢铁工业企业竞争力国际比较
6.4.1 基本资料
6.4.2 财务分析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版 次:1
页 数:164
字 数:180000
印刷时间:2007-2-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506642903
包 装:平装
正式工的待遇当然好,正式工都有编制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是原冶金工业部撤销后成立的,相当于国家正部级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冶金钢铁工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作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结果,国务院机构改革,原冶金工...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本团体的名称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本会),英文译名为CHINA IRON & STEEL ASSOCIATION ,缩写为CISA。第二条 本会是由中国钢铁行业的企...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五届领导会长:张广宁党委书记兼秘书长:刘振江常务副会长:朱继民副会长:靳伟、于勇、李晓波、徐乐江、沈彬、高海建、曹慧泉、任浩、周秉利、张晓芳、李涛、吕春风、何文波、国文清、徐思伟、才...
中国钢铁工业生产统计指标
中 国 钢 铁 工 业 指 生 标 产 解 统 释 计 指 标 体 系 冶金工业出版社 2 目录 第二节 粗钢的分类 ,,,,,,,,,,,,,,,,,,,,,,,,,,,, ( 3) 一 粗钢按化学成分分类 ,,,,,,,,,,,,,,,,,,,,,,,, ( 3) 二 粗钢按冶炼方法分类 ,,,,,,,,,,,,,,,,,,,,,,,, ( 8) 三 粗钢按脱氧程度分类 ,,,,,,,,,,,,,,,,,,,,,,,, ( 8) 四 粗钢按产品状态分类 ,,,,,,,,,,,,,,,,,,,,,,,, ( 8) 第三节 粗钢产量统计指标解释 ,,,,,,,,,,,,,,,,,,,,,,, ( 9) 第四节 炼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解释 ,,,,,,,,,,,,,,,,,,,,, ( 9) 一 炼钢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 ( 9) 二 转炉炼钢主要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和铁矿石供应
我们已经连续11年召开原材料国际研讨会,就是使大家聚集在一起,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彼此间的了解,通过共同探讨形成共识,努力促进构建公平、合理的铁矿石和其他钢铁原料的贸易机制,共同构建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钢铁产业链。借此机会,我想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关于召开第六届会员大会
会议主要内容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关于钢铁工业的工作部署,研究明确“十四五”钢铁工业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思路,加快实现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总结2020年特别是今年以来行业运行情况,研究提出2021年下半年行业和协会重点工作任务。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东北大学低碳钢铁技术交流会
3月17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东北大学低碳钢铁线上技术交流会举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姜维,副秘书长黄导,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副校长唐立新出席会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与东北大学相关学院教师参加会议。
为您提供钢铁行业专业数据和分析,是您关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了解中国钢铁市场的权威资料。本报告共分16章,包括:2004年中国钢铁工业基本情况、中国钢铁市场分析、国际钢铁市场分析、钢材进出口情况分析、主要钢铁产品生产与消费情况、中国钢铁行业运行环境分析、中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投资与发展情况、钢铁工业环保节能情况、钢铁上市公司综述、民营钢铁企业概况、钢铁企业非钢产业发展概况、钢铁企业技术进步情况、钢铁企业改革与管理情况、钢铁工业信息化发展概况和我国钢铁工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等。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张运泉著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7703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7925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2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9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产业,是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工程机械行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子行业。《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以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行业背景简介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第二章 工程机械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第一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回顾
第三节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机械行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特征
第二节 中、美、日、德四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贸易状况比较
第三节 工程机械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竞争力决定因素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第二节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国内外市场需求分析
第三节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
第四节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第五节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政府和机会要素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动之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设计及变量解释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三节 实证研究与模型评价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制约要素条件的因素
第二节 制约需求条件的因素
第三节 制约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因素
第四节 制约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的因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建议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本书总结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