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会的主要任务是:
一、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焊接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二、接受行政部门的委托,进行论证、评议和技术咨询,接受企业委托,提供技术服务;
三、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在职科技工作者和焊接技术工人的继续教育;
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发展中国同国外的焊接学术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往来;
五、编辑出版《焊接学报》、《焊接》、《中国焊接》(英文版)等杂志、书籍、论文集和技术文件;
六、加强与地方焊接学会之间的联系,促进地区性学术及科技交流;
七、开展焊接专业技术领域内的标准化工作,同时搞好与国际焊接学会(IIW)的标准化对口工作。
理事会是本会的最高领导机构。
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休会期间负责行使理事会的职权。
执行委员会由理事长、前任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司库和IIW中国委员会主席组成,在常务理事会休会时,负责行使常务理事会的职权。
理事会下设秘书处,由主管秘书处的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主持,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该会的日常学术活动由11个专业委员会单独进行。全国焊接学术会议则由技术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这11个专业委员会是由本会原有的28个专业委员会重新合并分类组成的。上述11个专业委员会的名称以及与原有专业委员会关系如下,每个专业委员会负责与其所对应的IIW专业委员会联系并完成相应的工作。
本届专业委员会名称 与之对应的原专业委员会
1、钎焊及特种连接专业委员会
2、切割专业委员会
3、堆焊及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
4、金属焊接性及焊接材料专业委员会
5、压力焊专业委员会
6、高能束及特种焊接专业委员会
7、焊接生产制造与质量保证专业委员会
8、焊接力学及结构设计与制造委员会
9、熔焊工艺及设备专业委员会
10、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
11、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
学术交流是学会的基本职能,学会每年举办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的学术会议。特别是每年一度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是集成各类专题活动的大型综合性会议。年会包括主旨报告大会、专题学术会议、科技进展发布、论坛、讲座、展示、颁奖等多项活动,内容丰富,在行业内外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编辑出版与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的两翼。多年来,组织编写了《中国材料工程大典》、《机修手册》等数百种大型工具书、科技图书和相关教材。出版的学术刊物有《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60 余种,对推动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事部的更好,不过这个也不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从2004年正式开展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该项工作面向全社会,实行认证、考试、培训三分离原则,充分体现了资格认证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构建专业技术人员资...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无损检测证书和质量监督局的证书有什么区别?那个容易考?
主办单位不一样,一个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一个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就听名字就知道了哪个的权威性大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证书在全中国所有范围只用,认可度很到,现在国外也认可,只要出国之前做一下英文的公...
会员是学会的主体,是学会存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学会民主办会的组织保证。为会员服务是学会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会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至今已建立了多元化的会员结构与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会员活动,积极开拓具有时代特征的会员服务。学会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会员是学会活力的源泉。
继续教育和专业人员资格认证是学会服务社会的有效形式。多年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83 年创办了机械工程师进修大 学(现北京机械工程师进修学院),在国内率先设立了“机电一体化”和“工业工程”两个专业,并委托全国考委进行高等教育自学 考试。以无损检测和焊接为代表的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讲求质量,服务经济,广为会员和业内同行所称道。近年来,又积极推进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是我国机械行业非常重要的对外交流渠道,承担了行业和政府部门委托的大量国际交流合作任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代表中国加入了11 个国际组织,与25 个国家的42 个一流学术团体和专业组织签订了双边合作协议,并与6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个科研、教学、设计、制造、咨询、中介以及社会公益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
坚持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纲,始终把开展科技咨询作为促进学会工作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主战场,积极搭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平台。紧密依靠我会所属的“北京中机天腾认证咨询中心”,充分发挥人才荟萃和组织网络的优势,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咨询、企业认证咨询和发展战略咨询。不仅使学会活动更加贴近企业,服务行业,而且有效地加快了学会自身能力和整体实力的提高。
1962年在哈尔滨市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焊接学术会议,同时宣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正式成立。1964年加入了国际焊接学会(IIW),成为中国参加国际学术组织较早的学会。通过这一国际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焊接界与国际的合作和交流。在第一届全国焊接学术会议期间,选出了以[孟广(吉吉)]为理事长,潘际銮、孙鲁、斯重遥、[徐子才]为副理事长的第一届理事会共30人,苏毅和黄雷鸣两同志为正、副秘书长。
1969年以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会活动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1978年恢复学会活动以后,我会:
1.调整了组织机构,并制定了若干个工作条例;
2.成立了15个与国际焊接学会对口的专业委员会;
3.扩大理事会至46人,增补[黄文哲]为副理事长;翟海寰为副秘书长。
4.组成《焊接》、《国外焊接》杂志编辑委员会;《焊接学报》筹备组也相继组成。1979年正式确定《焊接》、《国外焊接》杂志为焊接学会的刊物,并召开了两种杂志的编委会议。
1980年《焊接学报》正式创刊。
1981年在厦门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焊接学术会议期间,改选了理事会,选出了以潘际鉴为理事长;斯重遥、田锡唐、[曾乐]、[黄文哲]为副理事长;苏毅为秘书长,黄雷鸣、翟海寰为副秘书长的由39名理事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其中常务理事19名。
1985年在哈尔滨市,焊接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召开会议进行改选,选出了以斯重遥为理事长;周振丰、田锡唐、关桥、陈楚、[黄文哲]为副理事长;黄雷鸣为司库;翟海寰为秘书长的由49名理事组成的第三届理事会。其中理事23名。
1989年在哈尔滨市,焊接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召开会议进行改选,选出了以关桥为理事长;陈丙森、王其隆、安询、徐松英、宋天虎为副理事长;林尚扬为IIW中国委员会主席;[王敏]为秘书长的由49名理事组成的第四届理事会。其中常务理事19名。1992年初王敏同志去逝后,秘书长由林尚扬兼任。
1995年在哈尔滨市,焊接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召开会议进行改选,选出了以宋天虎为理事长;陈丙森、吴林、陈剑虹、李建国、王顺祥、蔡宏彬为副理事长;李严为IIW中国委员会主席兼秘书长的由94名理事组成的第五届理事会。其中常务理事39名。先后有两位同志担任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其中,宋天虎理事长任期为1995年至1997年,吴林理事长任期为1997年至1999年。
1999年在天津市,焊接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召开会议进行改选,选出了以陈剑虹为理事长;张彦敏、李建国、王顺祥、史耀武、单平为副理事长;张彦敏兼任秘书长的由108名理事组成的第六届理事会。其中常务理事36名。 2100433B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 国 机 械 工 程 学 会 优 秀 论 文 奖 获 奖 名 单 (98 篇) 编 号 论 文 名 称 作 者 铸 造 分 会 2007-3-001 平面流铸雾化制粉技术的开发 向青春 王 坦 李荣德 2007-3-002 Cu-55Sn亚包晶合金的定向凝固组织研究 吕海燕 李双明 刘 林 2007-3-003 钛合金冷坩埚电磁约束铸造工艺研究 陈瑞润 丁宏升 毕维生 2007-3-004 湿型铸铁件生产中一些与型砂有关的问题解答 于震宗 2007-3-005 中国铸造工业发展前景展望 缪 良 生 产 工 程 分 会 2007-3-006 基于快速有限元分析的冲压件毛料展开 徐国艳 高 峰 杜发荣 2007-3-007 薄壁塑件注塑成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宋满仓 颜克辉 赵丹阳 2007-3-008 镁合金精整表面的砂带磨削力测试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学会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学会(以下简称铸造学会)成立于1962年7月23日,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下属的一个专业学会,挂靠在机械电子工业部沈阳铸造研究所。负责组织铸造行业全国性的学术活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铸造行业的发展。 铸造学会下设秘书处、3个工作委员会、7个专业委员会和3个专题委员会。
2021年12月3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入选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特色一流学会拟支持学会名单,拟支持金额为270万元。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徽为由4个花瓣和齿轮所组成的图案。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规、维护道德风尚;崇尚实事求是、弘扬双百方针;立足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坚持民主办会、推动学科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谋求社会福祉。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工作指导原则是:坚持服务大局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学术交流为本,会员服务为任,科经结合为纲,互利共赢为策,构筑精品为要,科学管理为基”的基本经验和做法;推进“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切实履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
热处理学会理事会及其常务理事会是学会的领导机构。学会常设办事机构为秘书处,在学会理事会领导下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秘书处设在北京机电研究所。
热处理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广大的热处理科技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努力提高学术水平,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热处理科技事业,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热处理学会的主要任务是:
1. 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热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进热处理科技人才的培养;
2. 定期召开全国热处理大会,并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和技术交流会;
3. 开展行业调查,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
4. 接受委托承担科技论证、评估、咨询、成果鉴定、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科技文献的 编审;
5. 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展览会;
6. 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7. 编辑出版科技期刊、书籍、论文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