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章 1949~1959年经济建设高潮中对建筑现代性和纪念性的探索
一、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建筑的现代性延续(1949~1952)
(一)中国现代建筑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共和国初建时的国际国内背景
(三)经济恢复时期建筑现代性延续
二、“一五”计划时期建筑民族形式与纪念性(1953~1957)
(一)“一五”计划和苏联援建156项
(二)梁思成的建筑理论及其悲剧
(三)民族形式对人民胜利的纪念
(四)摆脱宫殿式的其他探新活动
(五)建筑中的第一次反浪费运动
三、建国十年建筑纪念碑及现代性再探索(1958~1959)
(一)“三面红旗”指引方向
(二)首都十大建筑巡礼
(三)建筑技术革新初潮
(四)探索建筑理论高潮
(五)域外建筑初试锋芒
第二章 建筑在国家发展低潮中的全局停滞和局部前进(1960~1978)
一、大跃进大天灾的大调整
(一)大天灾加苏联撕毁援助合同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三)政治左转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二、文化革命自设计革命始
(一)打破苏修的条条框框
(二)解剖麻雀和下楼出院
(三)建筑领域的空前劫难
三、全局的停滞局部的前进
(一)政治建筑象征性
(二)自发自强地域性
(三)得天独厚领域性
(四)隔而不绝现代性
(五)文革建筑的句号
第三章 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建筑自发的中国特色探索(1980~1989)
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性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一)政治拨乱反正
(二)经济战略转移
(三)建筑文化开放
(四)重塑创作环境
二、繁荣建筑创作纠正千篇一律
(一)学界谈论着焦点话题
(二)建筑理论与历史重建
(三)砸烂之后的古典复兴
三、地域建筑是繁荣创作先锋
(一)福建:风景区大城市同时并举
(二)江浙:主流地区的传统和现代
(三)川陕:民居是建筑风格的源泉
(四)新疆:民族形式向地域性转换
(五)北方:延续旧城文脉有机更新
(六)景园:由传统而创新的新消息
四、自发中国特色建筑的重启
(一)小型建筑起步,朴素的经典现代建筑原则
(二)立足现实国情,从现代性出发探索新形象
(三)整体建筑语言,建筑艺术中的整体性观念
(四)技术观合国情,低技术和适宜技术的应用
五、几项影响深远的建筑探索
(一)旅馆带头:探索设计新观念
(二)特区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重建唐山:废墟上的新家园
(四)城乡住宅:人本主义的回归
第四章 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的建筑大潮(1990~1999)
一、理论带动建设高潮
(一)南巡讲话奠定建设理论
(二)上海浦东开发掀起高潮
(三)全国性的房地产大开发
(四)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实施
二、超越经典现代建筑
(一)经典建筑类型的新表现
(二)建筑环境意识的新觉醒
(三)建筑创作文化观的重建
(四)基于本体的象征与隐喻
三、建筑理论家贡献之管窥
(一)周卜颐(1914~2003)
(二)汪坦(1916~2001)
(三)戴念慈(1920~1991)
(四)吴良镛(1922~)
(五)罗小未(1925~)
(六)陈志华(1929~)
(七)吴焕加(1929~)
(八)刘先觉(193l~)
(九)张钦楠(1931~)
(十)彭一刚(1932~)
(十一)侯幼彬(1932~)
(十二)曾昭奋(1935~)
(十三)顾孟潮(1939~)
(十四)布正伟(1939~)
(十五)郑时龄(1941~)
四、作品的外出和外来
(一)从援外到开拓国外市场
(二)外来作品经验超越形式
(三)对引进建筑理论的观察
五、迎接21世纪的花束
(一)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总结新意识
(二)国家大剧院预示新观念
(三)国际建协大会的新方向
第五章 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21世纪初建筑探新概览12000~2009)
一、中国经济渐融入全球化
二、打开新视野寻求新答案
(一)建筑创作发挥个性
(二)集群设计的新实践
(三)旧建筑城区的新生
(四)可持续发展的初探
(五)数字建构的新手段
三、中青年建筑师实验探新
(一)海归建筑师的实验
(二)本土建筑师的探新
(三)建筑展与建筑创新
四、外来建筑作品的再思考
(一)外国建筑师新作的启发
(二)对外来建筑作品的争论
五、引世界瞩目的奥运建筑
(一)绿色、科技和人文奥运
(二)通过奥运场馆总结体育建筑
(三)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六、汶川大地震与灾后重建
七、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建筑史》大事年表(1949~2009)2100433B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纵览》是在长期研究《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基础上,为迎接建国60周年而撰写的。以1949年以前建筑发展的概述为背景,把共和国成立的60年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中国建筑师在与外界基本隔绝的状态下,按计划经济的轨道运行,取得了巨大的建筑成就和进步,也留下了经验教训;后30年,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建筑师力求创新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新课题。全书分五个阶段描绘了这60年的主要建筑现象、建筑事件、建筑作品、建筑理论以及个别人物,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60年来我国建筑历史的客观、完整总结,具有很好的史料和学术价值,是一部兼具学术和资料性的关于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著作,为建筑进入新的年代提供了生动的参照。
我国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四个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原始社会北方主要是穴居,南方主要是巢居。黄河流域出现了木骨泥墙房屋,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出现...
中国建筑 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代码 简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这个公司的控股方。中国建筑国际---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负责海外业务的一个子公司。
中国建筑 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代码 简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这个公司的控股方。中国建筑国际---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负责海外业务的一个子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60年大事略记(四)
2001年1月23日,建设部颁发《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4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梁思成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同时,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梁思成纪念馆构思方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该展体现了中国实验性建筑设计的状况和对城市问题的关注。
中国建筑设计60年大事略记(三)
1991年5月建设部颁发了《推进建设事业科技进步政策要点》,明确提出,当前建设科技进步的目标和工作重点是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提高工程质量及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5月建设部,人事部联合召开大会,向首批100名监理工程师颁发了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收集了国内外(中、美、澳、德等国)二十二位学者关于上述问题的最新研究。它把建筑历史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采用兼顾历史和理论议题的八个栏目,涵盖“国家象征”、“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知识制度”、“作者问题”和“全球互动”等研究专题。它由群体学者参加,是覆盖面宽广,专题化,重视分析,注重建筑的形式、思想和社会理论问题的一本独特的研究文集。
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如何表现了一个新兴的民族和国家?
当时的建筑如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直接表达?
60年来,大陆内外的地缘政治关系.如何表现在建筑设计思想的变化之中?
20世纪70年代的“单位”建筑,反映了何种社会空间结构?它又如17-3-转变成一种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
中国的现代建筑知识是如何成型的?历史研究、建筑教育和实践状态又是如何体系化、中国化和制度化的?
当代中国建筑有何种突破?我们如何在历史和世界的经纬之间定位它?作为“作者”的建筑师如何在此出现?中外建筑师又是如何互动,这种互动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又在哪里?
上述诸多问题,均在本书中得到解答。
朱剑飞,1984、1995年分别在天津大学、伦敦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现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范围包括历史理论和空间分析。长期用学术英文研讨中国建筑,部分译成德、法、西文;多年受邀在欧美演讲;任中英有关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