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作品目录
前言序引言 消费社会 建筑形式第一章 消费社会与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话语境况 对消费社会的回应 消费社会的建筑问题第一部分 走进消费社会的建筑形式第二章 中国建筑形式的变迁 居住建筑: “他者”景观的表征 高层建筑:现代都市的隐喻 商业建筑:影像与符号消费 娱乐建筑:形式符码的狂欢 展示建筑:文化展示的诗学第三章 建筑师的主动回应 罗伯特·文丘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KPF:供消费的流行文化 弗兰克·盖里:毕尔巴鄂效应 雷姆·库哈斯:泛消费的都市主义 让·努维尔:消费社会的移动影像 中国建筑师:市场的追随者到市场的引导者第二部分 中国建筑形式的话语实践第四章 建筑形式的消费语境 文化: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科技:形式理念的传播与复制 艺术: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消解 建筑:新媒介、新工具与新表述第五章 建筑形式的消费特征 大众化:为大众服务的艺术生产 流行化:形式与形式理念的流行 符号化:符号意义战胜物质价值 审美:范畴的扩大与差异的包容第三部分 中国建筑形式的社会实践第六章 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变迁 生产:形式的生产与生产的形式 生产的方法:创作还是制作、炒作 生产的主体:社会文化身份 商品:文化的商品与商品的文化 消费:形式的消费与消费的形式 形式实践:消费社会与生产社会第七章 社会功能与角色的转变 满足审美需求与助长审美泛化 示范生活模式与消费意识膨胀 促进理念传播与产生虚假需求 推进社会民主与个性特征泯灭第四部分 走向“非意义复制”的建筑生产第八章 消费社会的建筑历史观 消费文化对建筑史的挑战 消费社会中建筑史的特征第九章 消费社会的建筑批评观 消费社会的建筑批评:狭义与广义 消费社会的批评方法:趣味与文化第十章 消费社会的建筑价值观 消费社会中价值的本质 消费社会中价值的实现第十一章 消费场景中的中国建筑 市场经济与建筑学的新发展 消费文化与建筑学的新问题 走向“非意义复制”的建筑生产参考文献图片索引后记
2100433B
中国建筑 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代码 简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这个公司的控股方。中国建筑国际---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负责海外业务的一个子公司。
中国建筑 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代码 简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这个公司的控股方。中国建筑国际---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负责海外业务的一个子公司。
这个书店是真的,这个网址好像也没有问题,我常到这家书店去买书。你到HI上来找我吧,我给你个电话,你可以用电话咨询一下。
时代的选择 历史的判据:中国建筑文化变迁研究
文章回顾了中国建筑文化在其发展道路上所经历过的重大变迁,并从中的掘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智慧,并指出探索一条面向21世纪的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之路,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
《中国建筑审美的变迁》主要收录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建筑审美的转向、近代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引发的中国建筑审美动荡、当代美学理论发展与中国建筑审美发展的交织互动、当代转向实用和具体的美学发展、当代建筑实践对美学研究的阐释与推动等内容。
家庭承包经营从定额包工、联产到组、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并按包工→包产→包干,贫困地区→中间地区→发达地区,种植业→林牧渔业→非农产业的顺序演化、发展、完善起来的。农村土地承包形式变迁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定额包工和联产到组及联产到劳为主(1980年以前)
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当时,每个高级社分为若干个生产队,多数高级社对生产队实行“三包一奖”制,即农业社把土地、劳力、耕畜和农具固定到生产队使用,生产队向农业社承包投工(工分)、投资(成本)和作物产量(或产值)。如实际产量(或产值)超过承包产量(或产值),生产队除按规定得到劳动报酬外,还要得到一定的奖励工分;如没有特殊原因,例如不可抗御的自然灾害,而造成实产低于包产数,生产队则要受罚,被扣减应得的劳动工分。这样,就把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同他们的最终劳动成果直接联系起来,调动起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三包一奖”责任制的推行,对改善高级农业社的经营管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按田定额,包工到户”,把一般田间零活的工分都事先评定好,包给户去做,这样全劳力、半劳力、辅助劳力都可以用上,早晚做、白天做都可以,只要从数量上、质量上保证按季节做完活,就可得工分。这样明确分工,个人负责,又可以避免耕作粗糙的现象。普遍推行的联产到组责任制,与“三包一奖”责任制的做法相似,只是承包单位由高级社的生产队变为人民公社生产队的作业组。“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责任制。有人把这种责任制概括为“三不变”、“四统一”、“五定一奖”。“三不变”是集体所有制不变,基本核算不变,生产队统一分配不变。“四统一”是统一计划、统一耕种,统一投资、统一调配使用劳力、畜力和大、中型农机具。“五定”是定任务、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定奖罚。这种责任制体现了生产队统一领导、经营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根据资料记载,到1980年底,在所统计的560多万个生产队中,23.6%的生产队联产承包到组,8.6%的生产队联产承包到户,9.4%的生产队包产到劳,实行大包干的占5%。
二、包产到户和联产到组为主(1980—1981年)
包产到户是各户按人口或按人劳比例承包耕地,包产、包工、包费用,超奖减赔,也就是“三包一奖赔”到户。包产到户,我国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统一计划,将应完成的产量任务和完成该顶任务所需耗费的劳动和费用分包到户,由农户负责完成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其产品由集体统一支配,年终结算时,完成包产任务的,可按承包时规定的劳动工分取得报酬,超产受奖,因管理不善未完成包产任务者受罚;生产费用结余归户,超额不补。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曾经实行,因受到批判未能发展而中止。以后在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中又实行过,也受到批判而中止,如此几起几落。在此期间,邓小平曾提出过不要排斥包产到户的主张。在1962年关于包产到户的争论中,他指出,农业中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止保持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些包产到户的,要使他们合法化”1978年以后,随着思想认识的改变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中共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是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农户家庭经营层次的一种形式。
三、包干到户为主(1982—1983年)
包干到户是各户按人口或按人劳比例承包耕地,不计工分、费用、产量,除完成国家征购和集体提留外,其余归己,即“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我国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将其土地分包到户,由农户安排生产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包干到户的一般做法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有偿承包,使用属集体所有的土地,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对其收入分配通常概括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即承包农户首先向国家缴纳税金和完成合同定购规定的产品交售任务,其次向集体交纳公积金、公益金和其他应交款,其余归农户所有和支配。在1978年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安徽于1979年率先实行,后迅速发展到全国广大地区。1984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的农户占乡(社)总农户数的97.9%,其中96.6%为包干到户。在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包干到户是家庭经营层次的一种形式。实行包干到户以后,原来的所有制关系、统一经营和分配的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故有人认为它实质上是一种经营责任制。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适合当前中国农业生产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实际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它使农民有了经营和劳动上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经营管理过分集中、生产瞎指挥和无人负责,以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弊端。实行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形式,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既坚持了集体的优越性,又极大地发挥了农民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解放了在旧的农村经济体制束缚下的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四、家庭承包(包干到户)、双层经营(1984年至今)
家庭承包经营中,土地承包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按人口承包。即把全部承包耕种的土地面积按总人口平均,再按各户人口的多少决定其承包的面积。②按劳力承包。即把全部承包耕种的土地按劳力总数平均,再按各户劳力数的多少决定其承包的面积,或者把所有的劳力按强弱分等,分别制定其承包土地的数量。③按“人劳比例”承包。即把全部承包地,一部分按人口承包,一部分按劳力承包,其比例各地不一,有人七劳三、人劳各半、人三劳七等。
家庭承包经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①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②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③兼顾国家、集体和承包者的利益。④符合本组织的章程和社员(村民)民主决议。⑤坚持集体的管理调节权。⑥保障承包者的经营自主权与合法收益权。
序言
绪论
一、建筑学中的审美需求
二、美学研究对建筑学的效用
三、探讨建筑美的方法
1.建筑审美研究中科学方法的应用
2.建筑审美研究中美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第一章 中国建筑审美发展中的美学逻辑
1.传统美学的初始起点下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自足
2.中国传统建筑与美学的和谐共生
3.中国传统社会审美心理变化与建筑发展线索的离异
4.美学研究与建筑发展的现代阶段
5.现代主义审美观进一步深化后建筑审美的新关照
6.美学与建筑发展中的重心回溯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审美发端期的美学契入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的最初关注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的相互联系
第三章 主体美学思想确立对中国传统建筑审美发展方向的巩固
1.审美主体强势地位对建筑审美的推动
2.审美观中客体地位的逐渐显现
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转折与补充
第五章 审美主客体均衡互动下的中国传统建筑
一、美学思想与营造的完美结合
二、反观内敛的时代性格对审美客体的推动
第六章 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与美学发展的离异
一、明清时代审美的世俗化倾向
二、明清建筑与世俗化审美情趣的分离和关联
第七章 中国传统社会建筑审美变迁中的美学脉络与文化遗产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立足与起始
二、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主客体相对地位的明确
三、审美主体的活跃与异动对传统建筑审美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建筑高峰与审美高度
五、文化大一统格局下的建筑审美趋向
六、建筑审美强势主体中的竞争世俗化倾向
七、作为文化遗产传承的审美情趣
第八章 国际化时代建筑审美主体地位的强势确立
一、现代主义建筑审美观
1.现代主义思潮中主体意识的萌动
2.主体萌动与技术发展推动的新风格
3.理性崛起带来建筑审美的巨大转变
4.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的审美动向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延续
第九章 强势主体对建筑审美观的改造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动机
二、解构主义建筑审美观
第十章 建筑审美向客体的微妙倾斜
一、技术主义建筑审美观
二、生态建筑蕴含的美学思想
第十一章 全球化时代中国建筑审美的转向
一、近代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引发的中国建筑审美动荡
二、当代美学理论发展与中国建筑审美发展的交织互动
1.当代转向实用和具体的美学发展
2.当代建筑实践对美学研究的阐释与推动
附录 当代中国建筑审美发展刍议
一、当代中国建筑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象探究
1.建筑审美主体的不同层面
2.社会公众对建筑审美的感受
3.建筑设计从业者对建筑审美的感受
二、对建筑审美趋向的分析
1.建筑形式感的重要性被人们广泛承认
2.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在技术细节上依然影响深远
3.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依然是当今建筑设计的基础
4.信息技术下的符号化特征
5.新的美学思潮成为当代建筑设计思想中涌动的潜流
6.建筑设计中的个性张扬与社会性的调和
附表-1 建筑审美评价抽样调查表
附表-2 建筑审美趋向抽样调查表
附表-3 建筑审美趋向抽样调查表
结语
索引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