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高邮市,是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双重辐射区,是苏中、苏北重要门户。是中国民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集邮之乡 、中国建筑之乡。
高邮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2240年建城史。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为帝尧故里、尧文化发祥地,是江淮文明、邮文化重要区域。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3年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是中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下辖13个乡镇、街道和3个区,面积1963平方千米,人口81.58万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537.5亿元,高邮宣传片:印象高邮、在邮说游、蟹逅高邮、邮城蟹事。
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盂城驿、龙虬庄遗址、高邮当铺、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镇国寺塔、平津堰,高邮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高邮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菱塘清真寺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遗产点之一。
高邮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第62位、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市第45位、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市第68位、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百强市第45位、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市、中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中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市等称号。2100433B
经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组评审,决定授予高邮中国建筑之乡称号 。至此,高邮市继获得江苏省建筑之乡、荣誉称号后,再添国家金字招牌。建筑业是高邮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高邮市委、高邮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连续10多年坚持春节后召开全市建筑业工作会议,为全市建筑大军鼓劲、壮行;将建筑业定位为六个基本产业之一强势推进,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建筑业发展壮大的意见》等文件,拥有建筑企业349家,有14.8万多农民工从事建筑行业,占全市就业人口的28.3%。
高邮市建筑业各项指标连续多年位于全省前列。2015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00亿元;实现税收4.67亿元;高邮城市商务大厦获国优工程。
吴川市“十大名片”之六:建筑之乡2007-12-05 09:37:00 碧海银沙 网友评论12条 点击查看----------------------------------------------...
稳步上涨。
你好,由于2014年才刚刚开始,还没过半,所以2014的国家级劳模还没开始公开平举呢!而劳动模范包括的不仅仅只有个人,还有省、市、县、区等等,他的准确全称应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 全国工...
扬州市江都区获“中国建筑之乡”称号
本刊讯中国建筑业协会委托江苏省建筑业协会近日在江苏省建筑业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为扬州市江都区授予“中国建筑之乡”匾牌。至此,江都区继获得江苏省“建筑之乡”和“建筑强市”之后,又上升为国家级的“建筑之乡”。
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征集论文
四川·成都(2014.10)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承办单位: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其他单位待定协办单位:《岩土力学》杂志社;《建筑科学》杂志社;《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杂志社;其他单位待定
1989年,林州荣获全国首批“建筑劳务基地输出县”称号。
2015年10月,在中国建筑业协会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建筑之乡”评审会上,林州市荣获“中国建筑之乡”称号。
林州市是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确定的全省唯一的“建筑业发展综合试点市”。林州市委、市政府确立“振建筑业雄风、创建筑业辉煌”的战略目标,全市上下全力服务做大做强建筑业,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全市建筑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促进林州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就业、带动关联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林州市60%的农村强壮劳动力从事建筑业,60%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建筑业,60%的居民储蓄存款来自建筑业。
2010年到2015年,建筑企业由不足100家发展到259家,建筑业产值、劳务收入和建筑业所得税逐年稳步增长,分别由120亿元、26.5亿元和1.03亿元增长到1200亿元、100亿元和11.5亿元,6年时间增长了4倍到10倍。
吴川全市外出从事建筑的劳动力总数20多万。 吴川建筑大军活跃于世界各地,全国的大中小城市几乎都有吴川建筑工程队或施工项目。继2014年9月荣膺“中国建筑装饰之乡”后,吴川市建筑产业又有新动作——将加紧筹划申报“中国建筑之乡” ,目前广东省首个“中国建筑之乡”称号由茂名市电白区获得,吴川争取成为广东第二个“中国建筑之乡”,还将创建广东建筑装饰产业园,打造建筑总部经济。
到“建筑之乡”武汉市新洲区探访,揭开了它闻名全国的秘密。 “建筑之乡”缩影:干河村的财富故事 这是一个坐落在新洲东部地势低洼的行政村,106国道四合庄路段宽阔马路两边,是一排排两三层小楼房。水泥道路通向每户门口,村子随处可见是老年人和妇女。随便找一个人打听便知,所有的青壮年,正奔波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建筑工地上。 “我们村人均年收入3到4万,不少人在村里盖高楼,很多人还去武汉发展,买了车买了房。”干河村党支部书记戴灿明介绍说。 村里的小学盖了4层,修得相当漂亮;通往村
新洲区
里的公路也很宽。这些都是建筑能人们发了财回来修的,村里没花一分钱。村干部们退休了,还能去同村人在武汉开办的建筑公司打工,当个小干部。 “我们村平均五户出一个建筑项目经理,年收入10万到上百万不等。”刘发财就是其中之一,他现已经是新八建设集团有名的项目经理,最近还接了个5000万的工程。“他是刘先成带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