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一)完成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委托的各项任务,负责组织、策划和实施土木工程学会有关防震减灾内容工作的开展,宏观指导防震减灾科学与技术研究、设计、生产等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紧紧围绕着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大局,立足于防震减灾系统规划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系统有序地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各项工作;
(三)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组织、策划和实施有关防震减灾工程领域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及交流工作,负责每两年一届的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的组织策划工作,举办防震减灾科技展览,加强防震减灾领域创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推广工作;
(四)组织国内外该领域有关专家系统、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科研课题、技术应用方面的联合研究与科技攻关工作;
(五)协助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开展防震减灾调研、规划与政策制定的基础性工作,积极参与和组织震害现场调查分析,开展防灾、救灾、灾后重建等政策与技术性服务工作;
(六)积极组织和参与有关防震减灾方面的工程技术规范、规程及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与宣贯工作;
(七)开展防震减灾工程技术咨询服务工作,为大型工程项目防震减灾技术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论证与决策提供科学建议。
(八)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推广先进防震减灾技术,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素质;
(九)积极组织业内专家编辑、出版防震减灾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学术刊物、专著、教材及科普读物,编辑印发有关国际防震减灾科学与技术进展的情报资料、会议信息和学术论文,并与会员保持信息联系;
(十)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与呼声,组织开展符合本委员会宗旨的其它有益的活动。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的宗旨是: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道德风尚。团结和组织土木工程防震减灾科学与科技工作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土木工程防震减灾科学与技术领域,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积极倡导科技繁荣,努力构建交流平台,全面推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与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进步而努力奋斗。
本委员会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直接领导,业务活动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挂靠单位广州大学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本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设在: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工程实验南楼。邮政编码:510006
找会长
凡承认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章程》并符合会员条件者均可申请入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现设有个人会员(含荣誉会员、普通会员、学生会员、海外会员)和团体(单位)会员,个人会员总数近4万人,团体会员近400多个。中...
学会主办或参与协办的期刊共计19个,其中《土木工程学报》(月刊)是学会独立创办的综合术期刊。另外还有12个期刊是与其他学会联合主办,具体名单如下:《现代隧道技术》、《城市道桥与防洪》、《城市公共交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 评 选 条 例 第一条 为了鼓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在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特设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优秀论文奖”。按照本会章程第二章第六条之规定,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奖项是本会学术论文的最高荣誉奖。 本奖每两年评选 和颁发一次。获奖者由本会颁发奖牌及奖金, 在本会刊物及网站上公 布获奖者名单并通知获奖者所在单位。 有的获奖论文将被推荐到相关 的国际组织。 第三条 本奖项奖金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土木工 程科技发展基金提供。 第四条 优秀论文奖的论文评选范围是: 评奖年度前二年内在本 会及专业分会(含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学术会议上(含国际会议)发 表的论文;本会及专业分会主办的正式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省级土建 学会评选的优秀论文; 团体会员单位评选的优秀论文; 以及本会会员 在其它正式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五条 优秀
土木工程防震减灾课程论文
土木工程防震减灾 课程论文 地震及防治对策 姓 名:袁冬燕 班 级:土木 0704 学 号: 1801070422 指导老师:郭樟根 成 绩: _____________ 2009 年 6 月 10 日 地震及防治对策 土木 0704 袁冬燕 摘要:历史地震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 ,地震时人们错误的应变行为是引起非地震人员伤亡的 主要因素。 本文阐述了地震灾害的概念, 通过丰富的震害资料说明地震灾害的危害性, 分析 了产生人为灾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 预防对策。 关键词 :地震 灾害 事故处理 正文: 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 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 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随着 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 地震 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 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
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
1983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讨论会期间,决定成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并该学术委员会挂靠浙江大学。召集人为曾国熙、龚晓南。
1984年地基处理学术委员组织来自全国的地基处理专家编写《地基处理手册》和筹备召开第一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地基处理手册》于1988年正式出版,2000年出版第二版,累计发行达12万册以上,为地基处理技术普及和提高作出了贡献。第一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12日在上海宝钢召开,来自全国约20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每二至三年一次组织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和不定期组织全国性专项技术讨论会,至今已组织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九次,全国深层搅拌法设计、施工经验交流会(1993,杭州)、全国复合地基理论与实践学术讨论会(1996,杭州)、全国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1998,无锡)和全国高等级公路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2005,广州)。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自1990年起共同创办《地基处理》刊物,受到普遍的欢迎。此外,还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地基处理技术培训班。
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主要活动详见下表:
1984年4月18-20日,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成立,地点:浙江大学;
1985年3月2-5日,《地基处理手册》编委扩大会,地点:浙江大学;
1986年10月12-16日,第一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地点:上海宝钢;
1988年,《地基处理手册》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年4月20-22日,《桩基工程手册》编写筹备会,地点:浙江大学;6月5-13日,地基处理技术培训班,地点:烟台;7月14-18日,第二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地点:烟台;胶印了论文集;《地基处理手册》获首届全国优秀建筑科技图书二等奖;
1990年9月17日,《桩基工程手册》编委会核心组会议,地点:承德;10月,《地基处理》编辑部成立,《地基处理》创刊,地点:浙江大学;《地基处理手册》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1991年5月6-18日,地基处理技术培训班;6月20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第二届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成立,地点:同济大学;6月24-26日《桩基工程手册》编委会,地点:上海松江;
1992年4月24-28日,《桩基工程手册》协调统稿会,地点:舟山;6月15-22日,地基处理技术培训班,地点:秦皇岛;6月24-29日,第三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地点:秦皇岛;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论文集由浙江大学出版;11月1-9日,地基处理技术培训班,地点:杭州;11月10-14日,《地基处理手册》(第二版)编委扩大会,地点:千岛湖;
1993年10月17-24日,地基处理技术和复合地基理论学习班,地点:杭州;11月25-29日,深层搅拌法设计、施工经验交流会,地点:浙江大学;《深层搅拌法设计与施工》出版,1993,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4年2月28日,《地基处理杂志社》成立,筹备成立地基处理协作网;5月28-6月4日,地基处理技术和复合地基理论学习班,地点:杭州;10月,纪念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座谈会,地点:西安;
1995年5月26-6月2日,地基处理技术和复合地基理论学习班,地点:杭州;12月5-9日,第四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地点:肇庆;论文集由浙江大学出版;召开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
1996年5月4-20日,地基处理技术和复合地基理论培训班,地点:杭州;12月,编印全国地基处理协作网通讯录;12月11-13日,全国复合地基理论与实践学术讨论会,地点:杭州;《复合地基理论与实践》,1996,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7年5月3-20日,地基处理技术和基坑围护设计培训班,地点:杭州;10月7-12日,第五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地点:武夷山;论文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召开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
1998年5月9-17日,地基处理技术和复合地基理论培训班,地点:杭州; 11月30-12月3日全国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地点:无锡;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1998,上海大学出版社;
1999年5月8-16日,地基处理技术和基坑围护设计培训班,地点:杭州;10月16-24日,地基处理技术和基坑围护设计培训班,地点:杭州;
2000年《地基处理手册》(第二版),200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月31-3日,第六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地点:温州;出版论文集,西安出版社;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成立;《地基处理杂志社》成员单位和《地基处理》编辑委员会换届调整;
2001年5月13-20日,10月21-28日地基处理技术和复合地基理论与实践研讨班,地点:杭州;
2002年5月12-18日,复合地基理论和地基处理新技术研讨班,地点:杭州;8月19-26日,第七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地点:兰州;出版论文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八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地点:长沙;出版论文集,合肥大学出版社;第四届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成立;《地基处理杂志社》成员单位和《地基处理》编辑委员会换届调整;《地基处理技术发展展望》,纪念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文集,2004,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年10月,全国高速公路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地点:广州;《高速公路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出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高等级公路地基处理设计施工指南》出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006年8月,第九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地点:太原;论文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桩基基础学术委员会
1991年6月在上海召开第六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提出应着手成立桩基委员会。由此继早先成立的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委员会、地基处理委员会、土工试验仪器委员会之后,桩基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挂靠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召集人刘金砺。
1993年9月,在山东济南召开了桩基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年会主题是桩基工程动测技术,与会代表250人,会议收到论文68篇,其中54篇收录论文集。会议围绕高、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桩的完整性和承载力的可靠性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1994年11月,在广西桂林召开了桩基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年会主题是桩基的设计与施工,与会代表280人,会议收到论文85篇,其中48篇收录论文集。会议对新编《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作了重点介绍和交流,还对湿陷性黄土中大直径桩浸水后荷载传递和负摩阻力、沉桩挤土效应、超长大直径桩施工技术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1996年9月,在湖北武汉召开了桩基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年会议题涵盖桩基设计理论与方法、施工技术、监理、事故处理与检测技术,与会代表320人,收到论文160篇,其中104篇收录论文集。
1998年9月,在湖南张家界召开了桩基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年会主题是高层建筑桩基工程技术,与会代表90人,会议收到论文90篇,其中51篇收录论文集。会议集中交流了近十年来高层建筑桩基设计的新经验。
2001年6月,在安徽合肥召开了桩基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与会代表233人,会议收到论文143篇,其中90篇收录论文集,内容涵盖桩基的设计、施工和检测。会议围绕灌注桩后注浆、挤扩多支盘灌注桩、水泥土劲芯桩等的应用以及控制差异变形设计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2003年7月,在云南昆明召开了桩基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与会代表220人,会议收到论文98篇,其中67篇收录论文集。会议围绕复合桩基设计、嵌岩桩承载力、桩侧阻力发挥与桩端支承刚度的关系、长灌注桩桩身压缩量对于计算沉降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
2005年9月,在浙江宁波召开了桩基委员第七届学术年会,与会代表173人,会议收到论文90篇,其中60篇收录论文集。会议对改革开放25年以来,我国桩基工程的设计理念、计算理论与方法、新桩型的开发、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就新修订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反映的若干技术焦点作了介绍,就沉降计算、共同作用分析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专业委员会为促进新兴技术领域的交流和研讨,于1993年9月成立了基桩检测专业学组,每隔1-2年进行一次检测学术交流,迄今已召开了8次交流会议。另外,1998年,还成立了施工与监理学组,第一次会议收到论文300篇,与会代表230人,出版了论文达180篇的论文集。
土工试验仪器委员会
1983年在武汉第四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期间,决定成立土工试验仪器委员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分会决定本委员会召集人为魏汝龙,挂靠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与原有的中国水利学会土工测试仪器委员会合并。
土工试验仪器委员会成立以来举行了各种学术会议和20多次活动,并出版了论文集7本。主要会议及学术活动如下:
1983年在天津召开了“原位测试仪器学术交流会”;
1984年在杭州召开了“固结试验仪器学术交流会”;
1985年在绍兴召开了“进口土工试验仪器使用情况学术交流会”;
1986年在太原召开了“微机在土工试验中应用经验交流会”;
1987年在成都召开了“大型及高压土工试验仪器学术交流会”;
1988年在九华山召开了“不同类型共振柱的对比试验成果交流会”;
1989年委托上虞县勘测土工仪器厂举办土的压缩试验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50多名;
1990年在上海召开了“带孔隙压力的静力触探仪学术交流会”;
1992年接受上海市勘察设计质量监督站的委托,承担了“上海市室内土工试验全面质量检查”的工作,提出了检查总结报告;
1992年在建德召开了“土工试验仪器测试新技术学术交流会”,并刊印了论文集;
1993年在厦门召开了“土工测试学术交流座谈会”;
1994年接受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的委托,承办上海市土工试验人员上岗培训班,参加的学员近60名,刊印了“土的基本性质及测试原理”教材。
1995年在镇江召开了“抗剪强度测试及成果应用学术交流会”,并刊印了论文集;
1997年委托南京市电力自动化设备厂承办三轴试验专题培训班,先后共两期。
1997年在雁荡山召开了“97’工程监测技术交流座谈会”,并刊印了论文集;
1998年在上海召开了“室内土工试验指标及数据处理研讨会”;
1999年在武夷山召开了“99’岩土工程土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并刊印了论文集;
2000年在吴县同里召开了“2000’岩土工程土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
在以上期间还曾分别在南京、上海、上虞等地主持三轴压缩仪与固结仪的微机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共振柱仪、气压式固结仪、自动击实仪、土壤比重计、渗压仪等土工试验仪器鉴定会。
2004年在南京召开了“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成立工作会议,刊印了论文集;
2005年在北京召开了“土工测试技术实践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
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专业名词委员会
为了有助于我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专业名词和符号的统一,以利于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所属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会1980年决定成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专门委员会负责编写《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一书。由冯国栋任编写中心小组组长,钱鸿缙、叶书麟、杨位洸、屈智炯、司洪洋、陈仲颐等七人为中心小组成员。参加编写的专门委员会委员有黄崇东、孙更生、陆忠伟、陈环、朱象清、潘千里、钱寿易、潘培才、黎克日、叶于政、饶鸿雁、钱征、孟宪麒、刘成宇、俞季民、刘祖典、林在贯、潘传爵、陈皓彬等二十六人。该委员会成立后即着手编写《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汉英及英汉对照),书中并附有“常用符号和单位”及常见英文缩写词,于1982年3月编出了送审稿,1983年11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问市以后,得到同行的应用与广泛支持,对该书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因而决定补充修正,并于1991年3月出了该书的第二版。修订、增编工作由中心小组负责,增补唐念慈、朱象清为中心小组成员。全书增编工作则由中心小组组长冯国栋主持,秘书俞季民协助,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土力学教研室的教师为此付出了大量劳动。
本书的出版,当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热烈欢迎,并为随后浙江大学编写《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词典》、建设部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年发布《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
1991年,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专门委员会负责人改由原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刘祖德接任。当时由于《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第二版刚出版,委员会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后决定暂停活动。
7月27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住宅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办。原建设部副部长谭庆琏、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张玉平、副秘书长王薇等领导参加了本次会议。
经全体与会代表公开投票,选举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原副总裁张军担任本届住宅分会主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昌新担任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上届住宅分会常务副主任高拯在工作汇报中透露,自2003年开始,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奖的评选中增加了优秀住宅小区项目,至2014年住宅分会共推荐24个优秀住宅小区参加大奖评选,其中2008年至2014年累计推荐13个项目,并全部获得大奖。第二届委员会自2008年6月在青岛成立以来,累计有135个项目经推荐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其中包括9个保障房项目;同时,还有73个项目成为单项奖或表彰项目获得者。
多年来,在创建“全国优秀示范小区”过程中,住宅分会各专家对创建示范小区项目的规划、设计及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过程指导,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和科学管理,切实提高了项目的各项水平,打造出多个“全国优秀示范小区”。苏州“天辰花园”、珠海“格力广场”、嘉兴“文星花园”等示范小区最后都荣获詹天佑大奖。
此外,住宅分会还把每年一度的获奖小区技术交流会打造成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的重要平台,在上海召开的“2014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技术交流暨提高保障房建设质量水平现场会”,重点交流了提高保障房总体建设质量水平的经验,是历年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交流会。
第三届住宅分会主任张军在介绍工作计划时表示,新一届委员会将在总会领导下,始终坚持既定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以推进“四节一环保”为中心,一手抓“评优”,一手抓“创优”,在“指导”二字上下功夫,积极开展住宅科技发展工作,推动我国住宅建设综合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未来,住宅分会将围绕保障性住房、住宅工业化、养老住宅和绿色建筑等行业热切关注的问题,组织行业中有实力的单位和知名专家,开展行业技术交流,宣传、普及、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拟于下半年在北京举办优秀试点小区实用技术交流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推广普及成熟适用技术,促进行业间的互联互通,推动行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据张军介绍,住宅分会还将选择地方政府支持、开发商和施工单位积极性高、规划设计条件较好的项目,多方合作共同创建全国优秀示范小区。“目前力争每年发展3~4个创优项目。根据专家队伍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发展情况,逐年适量增加‘示范小区’数目。”
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和广州大学联合主办,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广东省和广州市地震工程及应用技术实验室承办的“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2月18日至20日在广州市广州大厦举行,来自国内外60多个单位近200名代表(其中包括来自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省的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本论文集汇编了在本次研讨会上发表的74篇论文,分为主旨论文;地震震害与安全评定;地震动与地基基础;结构抗震性能、试验方法与设计理论;结构隔震、消能减振与主动控制;爆炸灾害与抗爆;其他。共计7个专题。其内容反映了我国近年来防震减灾工程领域的理论、试验、计算、设计、施工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成果,特别是许多重大工程项目在科研、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论文作者既有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也有年轻的博士和硕士,这标志着我国的防震减灾工程领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发展,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正在不断壮大,我国的防震减灾工程理论及技术正在迎来一个灿烂辉煌的春天。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与全体与会代表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我谨代表会议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向全体与会代表、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成员,以及为研讨会顺利召开和本论文集出版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