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内容简介
一座中国传统建筑是怎样建造起来的?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与其他建筑相比有什么特色?不同的建筑如住宅、寺庙、园林,背后蕴含着怎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的建筑的代表有哪些?我们看到一座传统建筑,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去欣赏?作者在书中,将这些知识分章节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并附上亲身拍摄的照片与手绘结构图,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知识能有切实的了解。 李乾朗先生,《优雅08:中国式建筑》作者。 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历任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建筑师》杂志主编等职,曾任教于辅仁大学、台北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建筑史、古迹维护等课程。近年以著述、古迹调查研究、建筑规划设计工作为主,致力于两岸建筑交流,曾获台北市文化奖、巫永福文学评论奖、金鼎奖等,出版《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传统建筑入门》《台湾古建筑鉴赏二十讲》等多种著作。2100433B
外形都抛开了人们传统的思维
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古朴典雅,能反应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让人一看就容易理解其文化内涵,特别是对中国人,更是有一种亲和力。所以现在很多室内设计师都很喜欢采用这种风格 只有既能体现中国传统神韵,又具备现代...
中式风格庭院设计风格特征:典型的中式园林风格特征,设计手法往往是在传统苏州园林或岭南园林设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取舍融合,呈现出一种曲折转合中亭台廊榭的巧妙映衬,溪山环绕中山石林荫的趣味渲染的中式园...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思考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思考——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三百年间,一个最大的商业成就,就是诞生出了大量的大型厂商组织。在此之间,拥有几十人的雇工小作坊,就已经算是当时了不起的“庞大”商业组织了。
北京MAD建筑事务所 马岩松
“现代中国的这些建筑全是又大又权威,整个现代的城市文明是权力和资本,不管是崇拜资本的城市,还是崇拜权力的城市,人都是缺位的,就这个城市不是人的”马岩松说。
中国近几年越来越追求建筑的高度,甚至直逼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大楼”,它们就像物质与欲望膨胀的缩影,滋生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在追求高度的同时却忘记了建筑是给人以归属感和尊严。
如何改变用盲目和漫不经心的态度来设计建筑,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让城市在山水之间自然生长是马岩松对于未来城市的期待。”我希望我们的城市是一个精神家园,让你有归属感,有幸福感,有想象力“未来不是由少数人来书写,而是由更多有着情感共鸣的人来实现。用自然的方式,用东方的语言,看马岩松如何构建山水城市的终极奥义?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利用中期借贷便利(MLF)向银行体系净投放,两次降准,规划向政策性银行注资及万亿债务置换等,有市场分析认为,这些都是中国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在启动。而中国式的量宽政策启动,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也会对中国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及影响。
比如,4月20日的中国央行降准,不仅来得急,而且降准幅度也比以往大。因为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基本上是采取定向微调的方式,即使降准也在0.5个百分点,但这次降准却达1个百分点。而中国央行降准1个百分点,可以追溯到2008年底。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当年央行分別于10月、11月和12月3次降准降息,其中一次是决定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中小型银行降准2个百分点。可以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央行采取非常手段无可厚非,但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央行突然降准1个百分点,这是否意味着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向,由中性转向强刺激呢?或者说是中国版的量宽政策启动呢?
现在的问题是,为何美国的量宽让正在衰退的经济走向复苏之路,目前正规划退出,而中国要重新启动中国式的量宽呢?
这不仅在于两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同和资产负债表增加的方式不一样,更在于当时中美两国启动量宽时的经济态势不同。美国是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则在正常增长。在后一种情况下,过度的信用扩张必然催生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或房地产泡沫吹大。所以,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无不是与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有关,无论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加大、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利润滑坡,还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等都是如此。
新一轮的中国版量宽政策是可能用时间换空间来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或把金融体系的风险爆发推后,但在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下,要保证释放出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是不确定的。如果不能够保证释放的大量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那么要降低金融市场融资成本,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同样是不确定的。还有,如果外汇占款迅速下降,降准也并不意味着量宽,只不过市场流动性需要补充。
旁观者效应
从心理学讲 ,“18人挤电梯无人退出”属于“旁观者效应”。由于人数较多,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变得很弱。每个人都在期望别人承担责任,主动退出,结果反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这属于正常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电梯配备不足
“中国式挤电梯”折射出我们对于电梯的配备和使用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国家对于电梯的各项规定中,大多偏向于电梯安全等方面,而对于电梯的数量或者运行速度等方面则无硬性规定。一些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尽量减少电梯数量,或是改用更为低廉的小电梯、慢电梯,造成“小马拉大车”现象。
高峰期导致
“中国式挤电梯”往往发生在写字楼。由于各公司上下班时间撞车,造成“空中塞车”的小高峰。如电梯超员后主动退出,要多等上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面临迟到扣奖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