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香洲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经济和社会管理“双转型”的攻坚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阶段。深刻认识并准确判断全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发展基础和环境变化,科学制定并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为今后开创新的发展模式,开启新的发展历程,努力建设幸福香洲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香洲区建区以来极不平凡并取得重要成就的时期。“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压力,又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面对严峻、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区上下沉着应对,积极进取,在抵御危机中转变发展方式,在保持增长中调整经济结构,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结构性问题出现了积极变化,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时期,我区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残疾人康复示范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省双拥模范区、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等称号。
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十一五”期间,保增长、调结构都取得了重要成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416.7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56.86亿元,是2005年的1.82倍;实际直接利用外资从2.06亿美元增长到6.05亿美元,是2005年的2.94倍;财政总收入从10.37亿元增长到27.52亿元,是2005年的2.6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0.77万美元增长到1.3万美元,是2005年的1.68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4:45.5:54.1。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19.47亿元增长到409.25亿元,是2005年的1.86倍,其中现代服务业比重达55.4%。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总产值达889.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5%,园区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3.4%。工业经济中,家电电器和办公自动化及打印耗材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品牌、拥有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高附加值工业比重不断增加。社会消费增长稳健,整体经济的内生动力日趋强劲,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0.05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8%。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全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抓教育,大办教育,在全国率先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全面推进并基本实现了教育均衡化、现代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就医模式。镇街职能转型全面展开,镇街和社区主要职能从经济工作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各镇街全部建成了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社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服务社区、服务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依法界定了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不断强化社区自治功能,构建完善社区自治体系,搭建社区议事平台,培育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活动,逐步建立起以居民为导向的社区工作评价机制,社区事务加快向自治转变。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共进,财政民生支出从2005年的6.4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382元。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建立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户籍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被征地农民(转产渔蚝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6%。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不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机制,全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5%以内。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户籍人口适龄青年百分百接受技工教育和百分百实现技能就业。不断加大扶贫济困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持续实施廉租房制度,全区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和困难家庭的住房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十一五”期间大力开展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生态示范社区覆盖率达43.8%。严格按照产业准入的节能环保标准和布局要求,把好新上项目的环保审批关,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生态环境更加友好。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完成了市下达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任务。全区工业企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90%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按照打造“最清洁城市”的目标,加大城市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城市面貌更加靓丽。积极推进城中旧村改造,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裸露山体复绿进展顺利,绿道网建设加快推进。辖区内珠三角区域绿道一号线香洲段提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六条城区绿道建设全面铺开。
香洲是珠海经济特区推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当前制约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也最早在香洲凸显出来,调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紧迫性显得更为突出。总体来看,当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主城区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发展载体严重不足,通过“三旧”改造为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置换发展空间的进展比较缓慢。三是城郊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信访维稳工作压力日益加大,城市管理、安全生产、人口计生等属地管理的社会工作日益繁重。
(二)面临形势
从宏观形势来看,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不稳定,传统外贸需求增长放缓,贸易保护势力开始抬头。国内非熟练劳动力供给接近拐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加速上升,土地供应趋于紧张,支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优势开始削弱。国内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处于多变期,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加速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可能逐步退出。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依然很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管理转型任务艰巨。但国内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加快推进,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从周边形势来看,粤港澳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珠三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加速推进,为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和珠三角城市的产业整合,以及为消除区域发展差距和带动本土消费,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和政策支撑。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海被确定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正成为区域内海陆空交通枢纽。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后,城市发展的重心加快向西部转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大产业项目正大量在西部地区布局,全市内外部交通条件全面改善,珠海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均衡发展战略的新阶段。
从自身形势来看,香洲城区交通、电信和商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城市消费总量快速增长,为厂商和居民提供服务的商贸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增长稳健,主城区经济全面进入服务业时代。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比重不断降低,以家电电器制造和办公自动化及打印耗材产业为代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自主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都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现代产业,正成为全区工业的发展主体。总体来看,在“十二五”时期香洲区的经济发展有望实现从“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向“消费驱动”和“创新驱动”的两个转变。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香洲区必须准确判断发展形势,深刻了解发展条件,立足于逐步解决过去三十年来累积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失衡问题,着眼于探索开创今后三十年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在转型中促发展,在发展中谋转型,力争在经济、社会、民生和生态等方面,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为香洲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香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以自主创新和文化建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保持优美生态环境为前提,全面实现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从主体城区向核心城区的“两个战略性转变”,把香洲建设成为高端集聚、生态领先、文化繁荣、民生普惠、法治公平的幸福城区,开创香洲科学发展新局面。
根据以上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香洲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做到“四个必须坚持”:
——必须坚持把消费驱动和创新驱动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以消费驱动的现代服务业和以创新驱动的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积极推进“三旧”改造,完善商业服务设施,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大力发展拥有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的优势产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利用优越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必须坚持把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手段。大力发展带动就业作用明显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鼓励发展人力资源密集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力推香洲经济走上包容性增长道路。
——必须坚持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继续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深化镇街职能转型,全面开展社区民主自治工作,构建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区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拓展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渠道,加快形成社会公共事务共议、共商、共管的和谐局面。
——必须坚持把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国家生态区建设作为打造宜居城区的主要抓手。继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城市监督管理体制。加快国家生态区建设,大力倡导生态理念,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重点解决好低端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城市管理问题,打造管理有序、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
(二)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到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保持在16%以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果,消费和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济结构和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7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2%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62%以上,成为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最好的行政区。
2.社会建设快速推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发展的长期均衡。“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1‰左右。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社区自治逐步推开,城市管理面貌一新,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民主法制更加健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3.民生水平大幅提高。把增进民生福祉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显著增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98%,年人均公共卫生投入经费逐年提高。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力度建设普惠性幼儿园。
4.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以建设国家生态区为目标,初步建成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100%完成市下达任务。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年达到优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裸露山体百分百复绿,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3平方米。
到“十二五”期末,把香洲建设成为高端集聚、生态领先、文化繁荣、民生普惠、法治公平的幸福城区。
三、主要任务
围绕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要重点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以消费需求和自主创新为主要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配合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整完善主城区商业功能布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环节中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载体。利用高速公路、广珠城轨、港珠澳大桥等相继完工带来的交通新格局,城市居住社区不断扩张形成的城市新格局,以及“三旧”改造的有利时机,在主城区交通枢纽、物流人流走廊和商业旺地,积极引进、改造和新建高端商贸和服务业项目,满足城市居民日益扩张的消费需求。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基础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为适应我市服务消费增长快于商品消费、大宗高值商品消费增长快于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的趋势,加快培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刺激节假日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主城区服务业主动提升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服务水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面对主城区因土地空间匮乏,无法再依靠新上更多投资项目带动发展的现实,积极推动现有优势产业依靠加强技术研发、增加品牌价值和完善市场渠道,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走上以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道路。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高校众多的智力优势,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扶持和推动家电电器、电子信息等产业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增强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继续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为企业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实现由成本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以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创立自有品牌,开创多元市场,建立国内销售渠道,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行业增加值率。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建立与本土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的联系,提高对辖区居民就业和财政的贡献率。积极调整外贸结构,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资源性原材料进口,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扩大出口。不断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大力吸引外资进入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和金融服务外包。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展销活动,支持优势企业到国外建立营销网络和生产基地,打造本土跨国公司。鼓励外资企业适应国民待遇条件下的新环境,建立和谐劳资关系,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合理分担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利用新型洁净能源,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加快推进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化、洁净化和生态化的转变。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加快推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绿色建筑,提高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南屏科技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扶持办公自动化及打印耗材重点企业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鼓励集约利用土地,不断加大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水平。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依赖。
(二)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粤港澳融合进一步深化、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主动承接港澳及国际服务业转移,着力构建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结合有序、高端服务业与各类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按照“商贸业突破、会展业提升、金融业定格、文化服务业支撑、旅游业扩充”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议展览、金融证券、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壮大发展商贸服务、餐饮娱乐、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数字出版、标准认证等新兴潜力服务业。大力引进大型服务企业,鼓励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着力培育发展新型服务业态,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高端服务业领域,积极扶持服务业企业上市,加快实现从传统服务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力争在“十二五”期末使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以上,打造“香洲服务”品牌。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完善产业价值链,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提高技术含量,创造自主品牌,培育和壮大高端空调研发制造、办公自动化及打印耗材等产业集群。扶持联想赛纳、格力大金模具等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做大做强本土龙头企业和本土支柱产业。大力扶持 “用地少用工少、有研发有品牌、高技术高效益”的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提升制造业层次,实现从“制造”向“创造”转变。大力推动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升级转型,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有序转移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环节,留住企业研发、销售和结算中心等高端环节,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用主城区高级人才集中、生活环境优美和文化氛围浓郁的优势,积极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落户香洲,在香洲创新创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和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获得更多的突破。到“十二五”期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中小型种子企业,逐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为在新的产业技术周期中争得领军地位打好基础。
(三)以提升商业环境和园区转型升级为主要手段,提升核心城区经济功能
强化城市商贸和消费功能。积极参与粤港澳区域合作,深度融入珠中江一体化,提高对西部城区的服务能力,强化核心城区的商贸消费功能。重点打造吉大、拱北、前山商业消费中心和新老香洲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大力支持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开发,进一步强化主城区对生产要素的积聚功能和对周边地区的服务功能,使主城区成为珠江口西岸服务业中心。
吉大地区依托区域内雄厚的商贸服务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发展基础,以大型百货公司和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主要业态,大力发展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完善商业配套,保持优美市容,逐步增强对珠海西部地区和珠江口西岸的消费服务能力,打造全市商业消费中心。
拱北地区充分发挥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人流物流聚集优势,加快推进仁恒滨海中心等大型商贸业项目,大力发展新型商贸业和高端酒店业,突出商业发展的时尚元素,打造旅游购物胜地。
前山区域尽快完善本区域公共交通和环保基础设施,围绕广珠城轨明珠站、上冲站沿线的物流人流走廊,以及不断扩张的新建居住社区,布局新的消费品集散网点,打造区域性家居建材交易中心、汽车销售服务中心和农产品交易中心。
新老香洲地区突出近海和靠山的优势,利用情侣路沿线的海岸资源、凤凰山麓的山体资源和梅溪生态旅游景区等自然资源,利用辖区内的体育馆、歌剧院、美术馆和文化旅游景区等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休闲旅游中心。
大力支持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开发,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加快推进以国际会展中心、超五星级酒店、国际甲级写字楼、商务公寓、滨水广场等项目为重点的会展商务组团建设,带动南湾区域城市面貌的全面改善和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加快现有园区转型升级。南屏科技工业园以格力大金精密模具研发中心、联想赛纳打印机研发制造项目和国家办公自动化及打印耗材检测中心项目为重点,不断完善产业链,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做强做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空调研发、办公自动化设备及打印耗材等产业集群,利用空置厂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全市园区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典范。
洪湾商贸物流中心配合港珠澳大桥接驳区域的城市功能调整和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进一步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引进总部项目和苏宁电器配送中心等知名现代物流项目落户,做大做强经济总量,逐步建设成为面向港澳、连接内地的综合商贸物流服务基地。
前山商贸物流中心结合上冲区域产业布局规划,配合市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大力度整合闲置土地、旧厂房和村集体用地,加强整治环境卫生,重点引进龙头商贸服务和现代物流项目,着力服务于珠海本土市场和辐射周边市场,打造以城市配送型物流、专业市场为主的现代化程度高、货物流量大、转换配送能力强的商贸物流基地。
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以“政府主导、规划统筹、市场运作、产业优化、稳步推进”为原则,用足用好广东省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实施的“三旧改造”相关政策。努力争取市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支持,积极推进改造各镇街辖区内的“三旧”项目。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选择产权清晰、业主单一的旧工业小区,进行成片策划改造,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置换出来的空间内,尽量退出第二产业,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大力补充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三旧”改造与宜居城乡建设的有机结合。引入更多的战略投资者进行成片整体改造,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空间。
吉大地区以珠华广场改造项目为突破口,以旧工业区和旧商业楼宇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吉大工业区、南山工业区的整体改造。拱北地区以拱北口岸地区商业中心改造项目为龙头,引进一批国际高端品牌酒店、顶级消费品品牌店和高端休闲娱乐项目,全面提升对过境游客的服务能力。前山地区以世邦商贸物流中心项目为契机,提升家居建材业服务水平。南屏、梅华、湾仔、翠香、香湾和狮山等镇街根据辖区 “三旧”分布情况和自身发展目标,有重点选择改造项目,保证在“十二五”时期有实质成效。落实“退二进三补公”措施,促进“三旧”改造与宜居城乡建设的有机结合。
(四)以城市管理和生态保护为工作重点,建设现代滨海花园城区
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新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区、镇街、社区三级城市管理架构,加大对镇街、社区城市管理人财物的投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城市监督管理体制。加快将城市管理基本职能移交到镇街,成立镇街清扫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实施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狠抓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整治,逐步提高城中旧村、内街小巷的保洁标准,实现环境卫生保洁全覆盖,争创“最清洁城区”。加强镇街城市监督管理力度,重点解决乱摆卖、违章搭建和市容脏乱差等热点问题。实施数字化城管工程,构建全区统一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实时管理和网格化管理。逐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强物业管理工作。完善针对建筑违章和土地违法行为的预警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查处整治力度,构建城管执法监管的长效机制。
建设优美宜居环境。坚守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底线,加强对海岸线、山体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鼓励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建立环境污染的民间投诉反馈机制。处理好城区服务业发展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整治,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河涌的污染治理。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完善辖区绿道网络,建立品种协调、特色鲜明、景观秀美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加强低碳理念的普及推广,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出行方式。继续开展生态示范社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创建国家生态区。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完善节能减排的监测、统计和考核三大体系,建立能耗评估制度,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积极引进和发展符合生态要求的产业项目,严格执行新上项目的环境准入标准。完善南屏科技工业园和洪湾商贸物流中心的雨污水管网建设,争取园区工业废水收集率、达标排放率达到100%。配合完成105国道污水管网和前山商贸物流中心中部污水泵站的建设,加快实现前山区域污水全部集中处理。强化对重点污染源和限期治理项目的跟踪整治,防止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推动醋酸纤维、红塔仁恒等重点耗能企业整体搬迁。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鼓励在企业、园区、产业内部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坚持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建设节约型机关和节约型社区。
(五)以促进就业和提高收入为主要手段,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带动作用明显的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鼓励发展人力资源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强化镇街和社区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推广创建“充分就业街道”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全民技能提升计划,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降低门槛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园区企业就近吸收城郊居民就业。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为城镇零就业家庭和低保户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加快南湾地区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合理调节收入差距,争取居民收入增长逐步赶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力推香洲经济走上包容性增长道路。逐步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扶助力度。加快城郊地区尤其是南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切实增加城郊居民收入。依法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企业职工工资和福利水平。健全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鼓励劳动者以资本、技术、专利和管理等参与分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
(六)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为重点,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十二五”时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补助标准。以提供廉租住房为主,解决辖区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以实施残疾人事业“五个一工程”为着力点,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总体目标。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不断完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在镇街设立老人活动场所,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积极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全面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十二五”期间继续巩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成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不断增加中小学优质学位,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和学校间的均衡配置。巩固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落实好以流入地为主和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逐步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逐步提高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为目标,加快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小区配套幼儿园,增加学前教育资源,建立起学前教育服务体系。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家庭儿童入园入学。按要求高质量完成公办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统筹发展终身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发展民办教育。
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城区二级卫生构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可靠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投入的保障标准。严格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加快社区卫生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建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城郊社区倾斜。加强区级综合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和预防能力。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
(七)以创造环境和提供平台为中心环节,着力建设文化强区
努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依托香洲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创造宽松的文化环境和思想空间,深入挖掘“百年香洲”历史人文资源,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特区精神为内核,重振香洲文化影响力。大力资助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普及,大力资助文学艺术创作,大力资助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积极培养文化领军人才,支持鼓励文化社团发展。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与港澳和周边城市进行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以构建和谐文明社区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依托社区、广场、企业和校园等各类文化活动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营造建设和谐香洲的舆论氛围。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完备的区、镇街和社区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加快建设区文化馆、区体育馆、区图书馆和区博物馆,按照省特级标准建设镇街文化站,高标准建设区档案馆,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动载体和空间,满足辖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逐步完善镇街文化站的机构和人员配置。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推动竞技体育市场化,财政体育资源适度向社区群众体育倾斜。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的监管,保障新建城市居民社区拥有足够的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推进文化体育消费,丰富居民文化体育生活。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新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文化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利用主城区主流媒体资源集中、历史文化资源和海滨城市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传媒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积极鼓励数码创意、网络游戏、影视制作、工业设计等行业的创新和创业活动,形成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利用情侣路沿线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海滨旅游资源,加快文化休闲旅游区建设。依托市歌剧院、博物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建设,形成新的城市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创新型文化市场体系,将文化历史资源适度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
(八)以民主法制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为重要内容,加快构建和谐香洲
深入开展法治区创建活动。大力支持人大代表了解民情民意和依法行使各项权力,拓宽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大力支持政协委员深入社会各阶层,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公正司法,积极探索司法工作机制改革,创新司法监督机制,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不断扩大社区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支持发展基层自治组织,鼓励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鼓励开展“网络问政”,拓展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做好“六五”普法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决落实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完善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从源头上减少不安定因素。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三大调解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区、镇街和社区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在化解矛盾纠纷、整治社会治安、推动平安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第一平台作用,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难事在区终结”。健全信访工作机制,改进方式方法,切实解决重信重访问题,不断提高信访案件办结率。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重点解决好劳资纠纷和原农村股份合作公司管理问题,切实处理好在征地拆迁和社区管理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继续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制,整合各类安全管理资源,完善社会影响和风险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构建科学、依法的安全监管体系,预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继续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切实抓好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加强森林防火和防汛抗旱、防台风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发生。
(九)以政府职能转型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好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政府职能集中到更好地履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进一步完善区级主抓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镇街主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分层管理新体系。在事权已有清晰界定的前提下,按照事权、财权和人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财政资源在区、镇街纵向层面的合理配置,为镇街提供更多的人才、资金和办公条件等行政资源。建立和完善与大部制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建设企业和居民更加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行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
创建社会管理“香洲模式”。在“十二五”时期,按照辖区人口和面积基本一致的原则,合理调整社区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健全社区工作者考核和奖惩办法,逐步提高待遇。进一步改善镇街和社区的办公条件,提高社区办公和服务管理水平。建设和完善社区网络化管理服务平台,创新社会管理机构设置,完善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扎实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形成完善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继续做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不断扩大试点范围。以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和社会组织“自立、自主、自律”为重点,深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不断拓展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基础公共事务的渠道,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社会公共事务共议共商共管的和谐局面。
继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市和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建立财政支出规模与常住人口规模挂钩的新体制。大力推行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精细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建立一整套体现合理有效的权力制衡、民意表达、规范严密的决策及监督机制的预算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稳妥地加大对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财政支出重点向城郊地区倾斜、向镇街社会管理事务倾斜,使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保障机制和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增强对规划的执行力。按照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抓紧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组织实施。以务实的工作作风,缜密的工作部署,踏踏实实地狠抓落实,为顺利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规划管理实施机制,把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其它专项规划和“十二五”期间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去,明确区属各部门分工,落实具体工作责任。在规划实施中,根据外部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有关内容,既要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又要保证规划内容的适用性。
加强实施监督。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强化规划的实施监督和评估工作,及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在“十二五”中期和末期,对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考评。大力宣传规划内容,建立网络互动渠道,吸收市民合理建议,引导全体市民自觉参与规划实施。
蓝海金融中心位于明珠路西侧、翠微路南侧,总用地面积平方米,使用功能为商业及办公。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地下三层,地上层,其中至层为商业配套,至为写字楼总投资亿元。均价22000元/平米 价格来源于网络,仅...
你好,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房价: 35000 元/平方米 楼盘地址: 香洲南湾南路500...
你说的是恒和中心吧,他在人民东路313号,你在新村站下,就在泰丰电器旁边
86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 案) 盐城市人民政府 2011年 1月 16日 —1— 目 录 序 言 ..................................................................... 4 第一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4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 4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前景 ................................................. 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1 第二节 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编辑:武振花 出处:兵团日报 时间: 2011-05-04 2011年 1月 6日兵团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 第四章 基本原则 第五章 发展目标 第三篇 强力推进城镇与垦区发展 打造跨越式发展平台 第六章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 第七章 发挥各垦区比较优势 第四篇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壮大跨越式发展实力 第八章 发挥工业主导作用 第九章 做大做强建筑业 第十章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第十一章 强化大企业大集团支撑带动作用 第五篇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夯实跨越式发展基础 第十二章 建设农业“三大基地” 第十三章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第十四章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第十五章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