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综合型老工业基地不同于资源型的老工业基地和产业单一性的老工业基地,其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是改造的思路和视野上没有跳出工业的范围,就工业改造工业,特别是在各地强调“工业强市”的思维定势下,没有看到或者忽略了在城市功能升级推力下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服务化的必然趋势。二是区域联动的机制缺失,在城市功能升级规律的作用下,在城市边界的约束下,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传统产业振兴存在着某种不可逆性,如果能够突破城市边界,在更大的区域(如城市圈)内按照城市功能升级的要求进行产业有序分工,构筑区域产业新的聚集,整体振兴老工业基地才有可能。三是对改造的内涵有新要求,以往老工业基地改造在目标取向上主要是通过数量上的增长来实现产业振兴,随着两型社会建设和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在目标取向上要求更多地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升。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老工业基地在推进自身产业转型、空间布局转型和体制机制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转型矛盾的巨大摩擦,往往伴随着职工改制上访、居民拆迁上访、农民失地上访等诸多矛盾并发,在稳定和调整改造的博弈中,综合型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就显得格外艰难和复杂。
《综合型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研究》
绪论3
第一节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
一、选题背景1
二、研究意义6
第二节国内夕l研究现状与评述7
一、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8
二、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16
第三节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19
一、研究的主要框架19
二、研究方法21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22
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基础24
第一节区域发展理论24
一、增长极理论24
二、梯度推移理论25
三、区域经济阶段理论25
第二节城市经济理论28
一、城市发展因素论28
二、城市功能变迁论31
第三节产业发展理论32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32
二、产业结构演变理论34
第四节产业种群生态模型与产业融合37
一、竞争关系模型37
二、互利关系模型39
三、掠食关系模型40
四、三次产业的融合演进模型41
第五节要素集聚与产业匹配原理43
一、老工业基地生产要素的集聚原理44
二、资源要素与产业发展匹配机制45
第六节主导产业更迭原理47
一、基于主导产业的老工业基地演化轨迹48
二、主导产业作为老工业基地演进吸引核的数理表征49
三、不确定环境下老工业基地的主导产业更迭51
第二章综合型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实践与经验借鉴53
第一节国外老工业基地复兴的实践及启示53
一、设立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专门机构54
二、调整产业结构55
三、对老工业基地的援助政策56
四、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58
五、设立经济发展区58
六、重视社会发展60
第二节国外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实践及启示61
一、芝加哥:打造多元化经济体系的典范61
二、汉诺威:突出专业化功能的样板62
三、洛杉矶:技术创新驱动城市再生的范例62
四、曼彻斯特:以知识城市实现华丽转身的榜样63
第三节国内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的探索历程及特点63
一、由企业向产业逐渐推进的点式改造64
二、板块式推进的综合性改造64
三、国内外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背景差异65
第四节国内综合型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的经验借鉴66
一、城市老工业区改造的“铁西经验”66
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都模式”68
第三章武汉老工业基地的工业足迹与改造历程70
第一节武汉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演变70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70
二、三次产业互动协调的演变72
第二节武汉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进程78
一、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78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水平79
三、工业结构的演变82
四、工业经济类型结构的演变83
五、主导产业的演变和更迭83
第三节武汉市探索老工业基地综合改造的轨迹87
一、以“两通起飞”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87
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综合配套改革87
三、以“两型社会”建设为主体的综合配套改革89
第四章武汉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与思路90
第一节武汉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90
一、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重整期90
二、结构调整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91
三、武汉市工业进入加快发展跃升期92
第二节武汉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路径97
一、武汉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98
二、武汉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100
三、武汉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101
第三节武汉市城区工业空间布局及优化思路105
一、武汉市城区工业空间布局的现状106
二、武汉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原则107
三、武汉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思路109
第五章 促进武汉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x,l策建议114
第一节借助东湖国家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115
一、坚持战略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支持相结合115
二、坚持产业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116
三、坚持核心技术开发与创新商业模式相结合117
四、坚持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相结合117
五、坚持创业孵化与产业成长相结合118
第二节建设区域性产业整合中心120
一、推进制造业与生产型服务业融合互动120
二、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层级的提升121
三、加大自主创新推动区域创新先导化122
四、积极发展总部经济123
五、着力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基地123
六、鼓励引进来和走出去124
第三节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生态化调整124
一、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技术支撑体系125
二、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优势产业两型化125
三、建设新能源环保产业基地126
第四节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功能转型126
一、创新规划管理机制127
二、以城市更新计划和旧城改造拓展城市功能升级新空间127
三、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中村改造129
四、以园区建设推进产业空间集聚化132
第五节转变政府职能保障老工业基地改造133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行政效能133
二、发挥资源配置中宏观调控和市场基础作用135
三、构建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136
四、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138
结束语 第一节研究结论139
一、武汉老工业基地的三次产业呈现融合趋势139
二、武汉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不断优化140
三、需要主动管理以推进产业融合和主导产业更迭140
四、产业转型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突破121140
五、两化融合促进武汉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141
第二节研究展望142
一、研究对象的拓展142
二、研究内容的深化142
第三节研究启示143
参考文献144
附文武汉制造业发展的若干问题151
“十一五”武汉市产业支撑和延伸产业链的深化研究160
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69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其启示——兼议经济理论应用中约束条件的不可忽略性171
后记:庸人俗愿177
作者:邹俊煜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15994
出版日期:2012 年3月
开本:16开
页码:179
版次:1-1
这个宏观决策实施起来很难,涉及问题太多,见效不是很大。
眼下,银行业务转型成为改革的必然,结构调整成为银行家们的口头禅。发展零售业务,打造零售银行是各家的共识。 随着企业直接融资和金融脱媒趋势日渐明显,导致银行批发业务逐渐萎缩;而在从紧货币政策下,传统的...
做土建的合适做路桥方面的工程,这个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个人能力,只要肯用功,土建路桥都可以。
快速转型期老工业基地工业用地调整研究以武汉为例
快速转型期老工业基地工业用地调整研究以武汉为例——以武汉为例,通过运用GIS方法对武汉市1993、1999、2004三个年度工业用地分布的圈层、扇形、环带、轴带特征及其调整过程的分析和各工业片区的用地置换分析,研究表明,武汉市在快速转型期工业用地从具有江河...
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对我国中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2007年1月,中部老工业基地振兴正式拉开了序幕。要振兴中部老工业基地,可以借鉴国外老工业基地产业、资金和就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中部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国家区域政策的帮助下,走出一条适合中部老工业基地实际的振兴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对目前我国电光源产业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国内外市场发展情况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转型方案和转型试点的效果进行总结,对我国白炽灯生产企业的转型方向、方式、步骤以及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分析汇总,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白炽灯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为生产企业开展转型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社区建设研究:以辽宁为个案》立足于中国老工业基地实际,通过对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光明北社区、大连市西岗区工人村社区、盘锦市双台子区滨河社区、辽河社区的调研,并借鉴美国“锈带”、德国“鲁尔”、英国老工业城、法国“洛林”等西方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成功经验,依据善治理论、多中心治道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组织间网络理论等,对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社区建设的路径进行选择;对政府在中国老工业基地社区建设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对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社区建设模式进行构建。
2100433B
7月2日,记者在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暨全省质量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后,辽宁省将通过“质量倒逼机制”引导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按照质量强省战略目标,到2020年,辽宁省质量总体水平将位居全国前列,涌现出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品牌形象良好、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
作为质量倒逼机制的基础,辽宁省已初步形成质量共治格局。在“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相关责任、社会监督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大框架下,辽宁省成立了由28家单位组成的质量强省领导小组,并把质量纳入对各市政府绩效考核。
据介绍,《辽宁省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已于7月1日出台。省政府对各市的考核主要从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等领域的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两方面进行。每年的10月1日至次年的9月30日为一个考核年度,考核结果将向社会通报。考核评定采用评分法,满分为100分。90分及以上为A级,59分及以下为D级。发生区域性、系统性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安全事件的,考核结果一律为D级。对考核结果为D级的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收紧或暂停对该地区各项质量奖励和政策支持的核准和审批。
同时,辽宁省将围绕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质量、标准等技术攻关。通过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建设,建立政府公益性和社会经营性相结合的检验检测保障体系,为省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