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作品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
1.1概述
1.2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
1.3质量管理重要术语
1.3.1质量
1.3.2质量方针
1.3.3质量管理
1.3.4质量体系
1.3.5质量控制
1.3.6质量保证
1.3.7各术语之间相互关系
1.4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1.4.1质量检验阶段
1.4.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简称SQC阶段)
1.4.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简称TQM阶段)
1.5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1.5.1质量检验理论
1.5.2质量控制理论
1.5.3质量监督理论
1.5.4质量保证理论
1.6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1.6.1方法和技术体系
1.6.2质量管理基本工作方式――PDCA循环
1.7质量经济学
1.7.1质量经济学的涵义
1.7.2质量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8质量文化
1.8.1质量文化的涵义
1.8.2质量文化的特征
1.8.3质量文化的功能
1.8.4质量文化的建设
1.9本章小结
1.10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2.1概述
2.2计量工作
2.2.1计量工作的意义
2.2.2计量工作的主要内容
2.2.3计量工作现代化
2.3标准化工作
2.3.1标准和标准化
2.3.2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2.3.3企业标准的分类及特征
2.3.4标准体系
2.3.5企业标准体系表
2.3.6标准实施的一般步骤
2.4质量信息管理
2.4.1质量信息的涵义与作用
2.4.2质量信息的种类
2.4.3质量信息流程
2.4.4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2.5质量教育
2.5.1质量教育的意义
2.5.2质量教育的组织与内容
2.6质量组织与责任制
2.6.1质量组织
2.6.2质量责任制
2.6.3质量责任制的制定与实施
2.7职工的质量管理活动
2.7.1职工质量管理活动的作用和内容
2.7.2质量管理小组
2.7.3质量改善提案活动
2.7.4质量信得过活动
2.8本章小结
2.9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产品质量法规
3.1概述
3.1.1我国产品质量法规概况
3.1.2《产品质量法》配套法规体系
3.1.3国外产品质量法规概况
3.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3.2.1产品质量立法
3.2.2产品质量法的调整范围
3.2.3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3.2.4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3.2.5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3.2.6产品质量的行政责任
3.2.7产品质量的民事责任
3.2.8产品质量的刑事责任
3.3产品质量相关法律
3.3.1产品质量法与其它相关法律的关系
3.3.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3.3.3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3.3.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3.3.5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3.4本章小结
3.5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方针目标管理
4.1概述
4.1.1方针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
4.1.2方针目标管理的重要意义
4.2方针目标的制定
4.2.1方针目标制定的原则
4.2.2方针目标制定的依据
4.2.3方针目标的基本要求
4.2.4方针目标制定的程序
4.3方针目标的展开
4.3.1方针目标展开的方法
4.3.2方针目标展开的程序
4.4方针目标的实施
4.4.1方针目标实施的计划
4.4.2方针目标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4.4.3方针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管理
4.5方针目标管理的考核与评价
4.5.1方针目标管理的考核
4.5.2方针目标管理评价
4.6方针目标管理诊断
4.6.1方针目标管理诊断的内容
4.6.2方针目标管理诊断的程序
4.7本章小结
4.8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
5.1概述
5.1.1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标准化
5.1.2系列标准的作用与意义
5.1.3系列标准的标准特征
5.1.4系列标准中的几个新观念
5.2系列标准综合介绍
5.2.1引言
5.2.2系列标准的表示
5.2.3系列标准的结构
5.2.4ISO9000族(ISO9000 Family)
5.2.5系列标准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
5.3质量体系及其有关概念
5.3.1引言
5.3.2质量体系的内涵
5.3.3质量体系环境
5.3.4产品和质量体系的目标和要求
5.4质量体系要素
5.4.1引言
5.4.2总体性要素
5.4.3过程性要素
5.4.4基础性要素
5.5质量保证及其模式
5.5.1引言
5.5.2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5.5.3质量保证模式的选择
5.6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5.6.1引言
5.6.2质量手册
5.6.3程序文件
5.6.4质量记录
5.7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5.7.1引言
5.7.2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试运行
5.8本章小结
5.9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质量计划
6.1概述
6.1.1质量计划的定义与内涵
6.1.2质量计划的作用与适用范围
6.1.3质量计划的要求
6.2质量计划所涉及的几个关系
6.2.1引言
6.2.2质量计划与质量体系
6.2.3质量计划与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6.2.4质量计划与质量手册
6.2.5质量计划与质量策划
6.3质量计划的管理
6.3.1引言
6.3.2质量计划的编制
6.3.3审核与认可
6.3.4批准和修订
6.3.5归档与保管
6.4质量计划的内容
6.4.1引言
6.4.2质量计划内容
6.5质量计划简例
6.5.1引言
6.5.2不同形式的质量计划简例
6.6本章小结
6.7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计量管理
7.1概述
7.1.1企业计量工作的目标
7.1.2企业计量工作的根本任务
7.2计量检测设备的确认与质量保证
7.2.1计量确认的概念
7.2.2什么企业需要建立计量确认体系
7.2.3计量检测设备的合理配备
7.2.4计量检测设备的外购和验收制度
7.2.5计量检测设备的标志管理
7.2.6使用中计量器具的核查与不合格计量器具的处理
7.3计量器具的校准与量值溯源性
7.3.1准确度和校准
7.3.2标准器、校准链和国家等极图
7.3.3计量器具复校间隔的确定原则
7.3.4计量保证方案在工业计量中的应用
7.3.5计量器具校准的自主管理
7.4企业计量工作的国家监督
7.4.1关于强制管理(检定)的计量器具
7.4.2企业应接受的国家计量监督
7.4.3对计量器具生产企业的监督
7.4.4经销国外进口计量器具的监督
7.4.5校准实验室的溯源性监督
7.5本章小结
7.6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质量检验
8.1概述
8.2检验机构及其职责
8.3生产过程的质量检验
8.3.1生产操作的质量检验
8.3.2外购器材(和外协件)的质量检验
8.3.3外购器材的保管的质量检验
8.3.4工序质量检验
8.3.5成品质量检验
8.3.6产品运输、贮存、包装的质量检验
8.3.7产品检验的标志及合格证明
8.4批生产质量检验
8.4.1批次质量检验
8.4.2不合格品管理
8.4.3多余物的管理
8.5产品交付及验收的质量检验
8.6检验人员的质量检验
8.6.1检验人员的资格考核
8.6.2检验印章管理
8.7本章小结
8.8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质量认证与质量审核
9.1概述
9.1.1质量认证的发展与概况
9.1.2质量审核的发展
9.1.3国际标准ISO10011《质量体系审核指南》
9.2基本概念
9.2.1引言
9.2.2质量认证与质量审核的内涵
9.2.3质量监督与质量评定
9.2.4物理量与官能量
9.2.5审核委托方与受审核方
9.2.6审核员与审核组长
9.3认证(审核)的实施程序
9.3.1引言
9.3.2认证申请
9.3.3审核准备
9.3.4实施审核
9.3.5审核报告
9.3.6注册和注册后的管理
9.4质量审核技法
9.4.1引言
9.4.2质量审核工作的技术特点
9.4.3质量审核的一般要求和技巧
9.4.4质量审核常用方法简介
9.5本章小结
9.6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质量成本与质量经济分析
10.1概述
10.2质量成本发展现况
10.3质量成本的定义和组成
10.3.1质量成本的定义
10.3.2质量成本费用的构成
10.4质量成本的构成比例
10.4.1质量成本内部的构成比例
10.4.2最适宜的质量成本
10.4.3通过质量成本的优化,提高产品质量
10.5质量成本核算
10.5.1质量成本核算的任务与要求
10.5.2质量成本核算的方法
10.5.3质量成本核算数据的主要来源
10.6质量成本的分析和报告
10.6.1基数比例指标
10.6.2结构比例指标
10.6.3质量投资效益分析
10.6.4排列图分析法
10.6.5灵敏度分析法
10.7质量成本的控制和考核
10.7.1事前控制
10.7.2事中控制
10.7.3事后控制
10.8质量成本的预测和计划
10.8.1质量成本预测和计划的概念
10.8.2质量成本计划的内容
10.8.3编制质量成本计划的步骤
10.9质量经济分析方法
10.9.1质量经济分析的原则和步
10.9.2设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
10.9.3制造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
10.9.4使用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
10.10本章小结
10.11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工序控制与统计过程控制
11.1概述
11.2工序控制
11.2.1工序
11.2.2工序能力与工序能力指数
11.2.3工序能力指数的评价标准
11.2.4工序能力的调查步骤与方法
11.2.5工序分析
11.2.6工序控制与工序控制点
11.3统计过程控制
11.3.1什么是统计过程控制
11.3.2SPC发展简况
11.3.3SPC的理论要点
11.3.4SPC的进行步骤
11.4质量控制中常用的统计工具
11.4.1排列图
11.4.2因果图
11.4.3散布图
11.4.4直方图
11.4.5检查表
11.4.6分层法
11.5控制图理论
11.5.1产品质量的统计观点
11.5.2控制图原理
11.5.3两类错误和3σ方式
11.5.4控制图的判断
11.5.5休哈特控制图
11.5.6通用控制图
11.5.7累积和控制图
11.6两种质量诊断理论
11.6.1两种质量
11.6.2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的思路
11.6.3两种控制图的诊断
11.6.4两种工序能力指数的诊断
11.6.5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小结
11.7本章小结
11.8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抽样检查
12.1概述
12.1.1基本概念
12.1.2随机抽样
12.1.3抽样检查
12.1.4抽样方案的抽查特性曲线(OC曲线)
12.2计数型抽样方案
12.2.1不合格品率的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方案
12.2.2逐批检查计数抽样方案(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MIL―STD―105E
12.3计量标准型抽样方案
12.3.1计量标准型抽样方案
12.3.2不合格品率的计量型抽样方案(连续批)MIL―STD―414(修订本)
12.4本章小结
12.5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正交试验设计与田口三次设计
13.1概述
13.2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13.2.1正交表
13.2.2正交表的应用
13.2.3几个问题的补充说明
13.3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13.3.1交互作用的概念
13.3.2应用实例
13.3.3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13.4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法
13.4.1方差分析的目的
13.4.2方差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13.4.3一般情形下平方和的计算公式
13.5效应与工程平均
13.5.1效应的概念
13.5.2工程平均
13.5.3交互作用效应
13.6正交表的灵活应用
13.6.1正交表的并列
13.6.2拟水平设计
13.6.3活动水平与组合因子
13.6.4其它方法简介
13.7田口三次设计简介
13.7.1基本概念
13.7.2三次设计
13.7.3能数设计的实验例
13.8本章小结
13.9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质量评估方法
14.1概述
14.2优序法
14.3功效系数法
14.4AHP方法
14.5模糊综合评价法
14.5.1模糊数学的有关概念
14.5.2隶属函数的确定
14.5.3模糊综合评价
14.5.4应用实例
14.6选控评估法
14.7本章小结
14.8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可靠性、维修性及产品安全性
15.1概述
15.1.1可靠性、维修性的基本概念
15.1.2可靠性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15.1.3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可靠性工作
15.2可靠性管理及设计
15.2.1可靠性大纲及可靠性计划
15.2.2可靠性目标
15.2.3可靠性设计――可靠性分配与预计
15.2.4可靠性设计――冗余技术
15.2.5可靠性设计――FMEA,关键件、重要件
15.2.6元器件大纲
15.2.7可靠性设计规范
15.3维修性管理及设计
15.3.1维修性设计
15.3.2测试性
15.3.3维修性分配及预计
15.3.4维修性验证
15.4安全性管理及设计
15.4.1安全性大纲及安全性计划
15.4.2故障树分析(FTA)
15.5软件可靠性
15.6本章小结
15.7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质量信息系统
16.1概述
16.1.1信息与信息流
16.1.2质量信息及其特征
16.1.3质量信息系统
16.2质量信息系统的管理
16.2.1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16.2.2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职能
16.3质量信息的类别和内容
16.3.1质量信息的分类
16.3.2质量信息的内容
16.4质量信息的工作流程
16.4.1信息的收集
16.4.2信息的加工处理
16.4.3信息的贮存
16.4.4信息的反馈和交换
16.4.5信息的传递
16.5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的控制作用
16.5.1通过信息的闭环管理,实施闭环控制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本途径
16.5.2注意信息的积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的价值
16.5.3质量信息系统要密切与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相结合
16.6本章小结
16.7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I 概率统计基础知识
1.1随机事件概率
1.1.1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
1.1.2排列与组合
1.1.3概率的计算公式
1.2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
1.2.1随机变量
1.2.2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1.2.3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1.2.4切比谢夫(Tchebychev)不等式和中心极限定理
1.3统计的思考方法
1.4数据的分析
1.4.1数据的种类
1.4.2数据的分布
1.4.3数据分布的定量表示
1.5统计量的抽样分布
1.5.1统计量
1.5.2抽样分布
1.5.3分位点
1.6参数估计
1.6.1点估计
1.6.2区间估计
1.7假设检验
1.7.1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1.7.2参数检验
1.7.3非参数检验
1.8回归分析
1.8.1回归分析的概念
1.8.2一元线性回归
1.8.3一元非线性回归
1.8.4多元线性回归
1.9附录I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Ⅱ 常用数表
表Ⅱ一1标准正态分布表
表Ⅱ―2t分布表
表Ⅱ―3F分布表
表Ⅱ―4x2分布表
表Ⅱ―5计量值控制图系数表
表Ⅱ―6相关系数检验表
表Ⅱ―7累积二项分布表
表Ⅱ―8累积泊松分布表
附录Ⅲ 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文件
Ⅲ.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Ⅲ.2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国家系列标准(GB/T6583一1994idtISO8402:1994代替GB/T6583―92)
Ⅲ.3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
Ⅲ.4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Ⅲ.5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
Ⅲ.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决定
Ⅲ.7国务院关于严厉打击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通知
Ⅲ.8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
Ⅲ.9国家优质产品评选条例
Ⅲ.10质量管理小组暂行条例
Ⅲ.11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Ⅲ.12乡镇企业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办法
Ⅲ.13我国有关计量、标准化、质量管理、可靠性、概率论、数理统计国家标准文件目录
Ⅲ.14 其它参考文件
附录Ⅳ 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名录
Ⅳ.1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Ⅳ.2省、市、地区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附录v我国质量认证机构名录
v.1产品认证机构
v.2质量体系认证机构
2100433B
地区不同、专业不同、有证无证、能力不同,工资有很大区别。 月工资3000······10000不等。
发包方、承包方
3年工作经验机电-BIM工程师年薪多少bim工程师年薪多少,3年工作经验机电-BIM工程师年薪多少?BIM证书是现在国家比较大力支持的证书,越来越吃香,含金量也很高,下面渊大教育就简单介绍一下,bim...
工程专业工程师岗位职责
工程专业工程师岗位职责 一、 专业工程师工作岗位基本职责: 1、 参加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提出合理化建议,监督施工单 位按图施工,及时组织落实设计变更; 2、 负责检查所有子项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情况,及时解决 和协调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3、 对施工单位申报的材料计划进行审核上报,督促设备材料 及时到货、验收; 4、 现场施工过程积极提出改进意见,降低建设成本。 5、 负责现场设备的安装进度和安装质量。 6、 负责工程设计变更及工程完工验收单的初审和工程量的确 认签证; 7、 参与分项、分部工程的验收和相关技术资料的签证; 8、 施工现场管理、协调及对施工过程进行巡视和检查; 9、 做好工程日志记录及工程报表台账。 二、 专业工程师工作岗位基本任务及量化指标: 1、 以各子项工程主要节点为目标,监督工程进度计划实施情 况,检查工程施工质量。 2、 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图纸会审纪要,设
工程部各专业工程师工作职责
工程部各专业工程师工作职责——工程部各专业工程师工作职责,包括部门经理、土建工程师主管、强弱电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及内勤工作职能安排,可供参考。
本手册的适用目的与对象如下:
1.本手册内容新颖、实用并与国际接轨。
2.本手册取材广泛,叙述精炼,包括质量领域的许多新分支,但又强调从物理概念上理解,避免高深数学的推导,通俗易懂,故可作为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高校理工专业研究生的质量管理参考用书。
3.本手册内容涵盖了当今六西格玛所需要的许多统计方法,故可作为企业培训六西格玛的教材。请参见本手册第二十章表20.4-1六西格玛的培训内容。
4.本手册继承了1994年《质量专业工程师手册》的一贯传统,继续当好质量工程师的参谋,同时本手册也可作为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参考读物,以加深其背景知识。
本手册篇幅约为88.5万字,比原《质量专业工程师手册》的百万字减少11.5%,但本手册内容新颖,叙述精炼,取材包括质量领域的许多新分支,精简了附录部分,故本手册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胜于1994年出版的《质量专业工程师手册》。
质量手册 quality manual
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
阐明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并描述过其质量体系的文件。
· 质量手册是证明或描述质量体系的主要文件
—质量手册规定质量基本结构,是实施和保持质量体系应长期遵循的文件;
—质量手册至少应包含组织的质量方针和对所采用的质量体系标准的全部适用要素的描述;
—质量手册可以是:
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直接汇编;
一组或一部分质量体系程序文件;
针对特定设施、职能、过程或合同要求所选择的一系列程序件;
多份文件或多层次的文件;
剪裁掉附录只含有通用性内容的文件;
可独立应用的或是其他形式的文件;
基于组织所需其他多种可能的派生文件。
⑴就最高管理者确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与他的职员、顾客和卖主相互沟通。
⑵树立公司最佳形象,赢得客户的信任并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
⑶对供应商施加影响,使之对所提供的产品施以有效的质量保证。
⑷为贯彻质量体系,按授权的引用标准行事。
⑸规定各功能团组以及与质量活动相关的各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职责。
⑹保证工作有序和有效。
⑺就质量体系的各要素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认识其工作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
⑻作为质量审核的依据。
注:为了适应组织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质量手册在其详略程度和编排格式方面可以不同。
封皮格式:文件编号
版本号
分发号
持有人
受控状态
没有国际标准出现时,不同国家对手册的表述
1. 国标<
2. 美国《ANSI/ASQC--Z1.15--79》:应采用适当形式,把质量方针和质量体系形成书面文件。例如:一本质量手册或一套手册。但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项目:
⑴总的质量方针;
⑵质量体系的描述;
⑶可能时,对各类产品的质量控制活动作原则性的描述。
3. 英国《BS 47798-1979》:陈述企业总的质量方针、程序和实施文件。在英国,质量手册有可对外,供需方或第三方评价用的;和企业内部实行质量控制用的(一般不对外公开)的两种类型。
4. 法国《NFX50-113-86》:是阐述NFX50-110-8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指南》所规定的质量体系文件。一般规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条款:
--企业的结构;
--与质量有关的技术和管理部门及职责;
--质量保证的一般程序;
--企业内部和外部联系。
质量手册与其他企业标准和规章制度的关系
⑴性质不同,质量手册是建立在企业其他标准和规章制度完善之上的;
⑵管理层次不同,质量手册为企业最高领导人批准颁布,其他标准、制度偏重于实际操作,发布的层次较低;
⑶文件的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不同。质量体系是严格按照“质量环”原理和系统原理来进行设计、建立和运转的;其他制度、规章因层次限制,其系统性稍差;
⑷编制过程不同;
⑸编制依据不同。
质量手册的大致结构:
--封面
--前言(企业简介,手册介绍)
--目录
1.0------颁布令
2.0------质量方针和目标
3.0------组织机构
3.1--行政组织机构图
3.2--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图
3.3--质量职能分配表
4.0------质量体系要求
4.1--管理职责(示例)
4.1.1.--目的
4.1.2.--范围
4.1.3.--职责
4.1.4.--管理要求
4.1.5.--引用程序文件
4.2--质量体系
4.20--统计技术
5.0------质量手册管理细则
6.0------附录
-- 前言:
-- 企业简介:简要描述企业名称、企业规模、企业历史沿革;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主要产品情况(产品名称、系列型号、);采用的标准、主要销售地区;企业地址、通讯方式等内容。
-- 手册介绍:介绍本质量手册所依据的标准及所引用的标准;手册的适用范围;必要时可说明有关术语、符号、缩略语。
-- 颁布令: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该公司质量手册已按选定的标准编制完毕,并予以批准发布和实施。颁布令必须以公司最高管理者的身份叙述,并予亲笔手签姓名、日期。
-- 质量方针和目标。
-- 组织机构 :行政组织机构图、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图指以图示方式描绘出本组织内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质量职能分配表指以表格方式明确体现各质量体系要素的主要负责部门、若干相关部门。
-- 质量体系要求:根据质量体系标准的要求,结合该公司的实际情况,简要阐述对每个质量体系要素实施控制的内容、要求和措施。力求语言简明扼要、精炼准确,必要时可引用相应的程序文件。
-- 质量手册管理细则:简要阐明质量手册的编制、审核、批准情况;质量手册修改、换版规则;质量手册管理、控制规则等。
-- 附录:质量手册涉及之附录均放于此(如必要时,可附体系文件目录、质量手册修改控制页等),其编号方式为附录A、附录B,以此顺延。
质量手册一般由 概述、正文和补充三部分构成。各构成部分包含的内容如下所示:
批准页
目录
概述封面 主题内容与实用范围
前言
质量手册的管理
术语和缩写
组织机构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附录 附加说明
●封面
质量手册是组织质量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应纳入组织标准体系内,质量手册的封面应按组织管理标准的统一封面格式编制。一般应包括文件编号、手册名称、组织名称、发布及实施日期等。
质量手册的编号应按组织管理标准的统一编号办法进行。通常编号由组织代号、部门代号、 标准性质代号、标准顺序号和年代号等五个部分组成。
●批准页
批准页为质量手册的发布令,一般由组织最高管理者签字发布,其内容包括简要 说明质量手册的重要性及各部门的实施要求,以及何年何月何日起实施。
●目录
由于质量手册篇幅较长,为了查阅方便,必须编写目录。目录应列出手册所含各章节的题目和页码。各章节及前言、附录等的编排应清楚、合理。
●主题内容与实用范围
在这一部分应标出手册的适用领域,包括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内容的增加及剪裁情况 ,以及质量手册不适于哪些场合、不涉及什么内容等。这部分内容也可以放在前言中一并阐述。
●前言
前言内容主要有组织基本情况,如组织名称、地址、规模、通讯方式等,另外还有组织发展概况,尤其是质量管理历史及在质量方面所获得的荣誉,实施ISO9000的动机、目的等。
●质量手册的管理
说明质量手册由哪个部门负责编制,谁负责审批、更改、发放、保管、作废等如何控制。
●术语和缩写
关于质量管理方面的术语,应采用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的定义,其他可能引起业主、职员及使用者误解或难于理解的专门用语,应予以解释和定义。
缩写,是指对质量手册中反复出现而又较长的词汇,为了节省篇幅、使用方便而用其简称。如将“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简记为“全质办”,将质量管理缩写成“QM”,“质量管理小组”缩写为“QM小组”等。
●组织机构
在这部分要明确本单位的机构设置,分条款地阐明影响到质量的各管理、执行和验证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隶属和工作关系。该部分一般可先画出组织总的结构图,再 进一步画出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图,然后分条款阐述与质量有关的主要部门的职责、职权等关系。
●附加说明
附加说明一般包括:质量手册的起草单位、起草人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 质量职能
该部分以职能分工表的形式,将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分配到各个部门,使各要求的质量保证 得到落实。编写方法是将选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分解,展开为一项项的具体质量活动,然后针对每一项质量活动,确定负责部门和配合部门,这样就可以将各个要求落实到各个 部门,避免无人负责和相互推诿。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这是正文中的主要部分。要对所依据标准的各条要求,就如何进行管理和控制一一予以阐述 ,手册中各项内容的先后顺序尽可能与标准内容顺序一致,便于对照。编制手册时必须注意覆盖标准要求,不能随意取舍或不加任何说明。
●附录
附录部分在于补充说明正文的内容。如组织结构图、质量职能展开表以及质量手册涉及的其 他图表等,均可放在附录中。
1.从企业的自身需要出发编制质量手册 2.从总结该企业质量管理经验的角度出发编制质量手册
⑴理论基础一致
⑵目的基本一致
⑶全面性要求一致
⑷预防为主的思想一致
⑸强调领导是关键
⑺重视统计方法的应用.TQC系统而深入地讲述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⑻强调质量改进
3.从利用现有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角度出发编制质量手册
4.从让职工积极参与的角度出发编制质量手册
5.从使用符合该国文化传统语言的角度出发编制质量手册2100433B
各章作者简介
王立吉 第一章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科学委员会主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
第十四章 务理事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
刘智敏 第二章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邹安海 第三章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
段发阶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讲师
杨自本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徐 毅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处处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兼几何
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员
赵 琪 第四章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兼温度专业
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 池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热工处副处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流量计量专业
委员会秘书,副研究员
原遵东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温度专业委员会委
员
韩慧文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施昌彦 第五章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兼力学计
附 录 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员
刘瑞珉 第六章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电磁处处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磁计量专业委
员会秘书,研究员
张钟华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
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
胡希平 第七章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席德熊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无线电处副处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技术咨询工
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级工程师
马风鸣 第八章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兼秘书
陈遐举 第九章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光辐射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
李琳培 第十章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之彬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郝润龙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离辐射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章句才 第十一章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罗涤明 第十二章 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主
任委员
赵 敏 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分析检测质量保证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余元冠 第十三章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张公绪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导师,教授
韩桂香 附 录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