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译者序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关于作者
第1章ITS技术的发展现状1
1.1ITS的广义范围1
1.2ITS的一般性定义2
1.3ITS的发展现状2
1.4ITS技术发展回顾4
第2章待发掘的ITS新的元层原理7
2.1元层原理7
2.2ITS的新挖掘点和挖掘措施8
2.3挑战和机遇的案例11
第3章交通运输系统存在的基本问题16
3.1ITS的主要特性17
3.2通过建模和仿真科学地验证ITS的设计22
第4章DARYN:铁路网络的分布式决策算法24
4.1概述24
4.2DARYN方法26
4.2.1算法26
4.2.2避免死锁的依据29
4.2.3在松耦合并行处理器上模拟DARYN30
4.3在ARMSTRONG上执行DARYN33
4.4DARYN的性能38
4.5DARYN算法的局限性44
第5章RYNSORD:一种新型的基于软预留机制的铁路网络分散式控制算法46
5.1引言46
5.2RYNSORD算法47
5.3在精确、实时、并行处理的实验台上模拟RYNSORD55
5.4算法的执行问题60
5.5仿真数据和性能分析63
5.6RYNSORD的局限性76
第6章DICAF:一种智能车路系统的分布式、可扩展结构77
6.1引言77
6.2DICAF:一种新颖、分布式、可扩展的IVHS方法83
6.3在一个精确的并行处理试验台上进行DICAF的现实模拟90
6.4实施操作和调试96
6.5仿真结果和DICAF的性能分析97
第7章RYNSORD在干扰下的稳定性118
7.1稳定性118
7.2RYNSORD稳定性的正式定义121
7.3RYNSORD稳定性分析模型122
7.4RYNSORD的稳定性分析123
7.4.1稳定性分析的误差标准123
7.4.2稳态分析124
7.4.3对输入率的干扰和稳定性分析125
7.4.4对系统特征的干扰和稳定性分析130
7.4.4.1对车站之间和火车与车站之间通信的干扰130
7.4.4.2与轨道区间段有关的干扰132
第8章ITS设计中的建模和仿真技术141
8.1引言141
8.2ITS设计中移动策略的虚拟和物理的处理过程141
8.2.1虚拟进程移动策略142
8.2.2物理进程移动策略144
8.3进程移动策略中的软件技术145
8.3.1VPM中的软件技术147
8.3.2PPM中的软件技术150
8.4实施情况153
8.5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153
第9章ITS未来的问题159
第10章CD.ROM中的RYNSORD仿真器及其实验范围说明161
10.1安装161
10.2概述162
10.3准备运行163
10.3.1NETWORK.OUT1632
10.3.2帮助文件164
10.3.3输入生成164
10.3.4输出文件164
10.3.5故障处理166
10.3.5.1如何知道仿真系统正在工作166
10.3.5.2问题166
10.3.6轨道和通信故障166
10.4结论167
参考文献168
“这本书的优点就在于它包含了对ITS及其在运输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创新性认识和先进的理念。作者对其独特的见解进行了非常充分地论证,并在论证“怎样改变认识”和“从改变认识的过程中得到什么”这类问题时,提供了很多实际的案例。……运营者和计算机仿真专家们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理念上,都能从本书中获益。”
——Dr.Tim Lomax 德克萨斯运输研究所
“……是对运输以及ITS有关文献的一个极好的补充。作者非常清楚地了解到运输以及ITS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好地归纳和总结。”
——Prof.Chelsea C.White,lll 乔治亚理工学院
“……是一个在铁路和车辆路径仿真和模拟方面非常了不起的原创工作,对未来的研究非常有意义。提出的基本软件架构在未来,可能会被作者以及其他研究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是极有教育意义的。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出的DTMC的概念也是极好的……”
——Raj Ghaman 美国交通部ITS联合项目办公室前任经理2100433B
《智能运输系统:智能化绿色结构设计(原书第2版)(1CD)》全面检视了近10年中lTS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原书第2版新的副标题反应出作者更侧重于对ITS取得进展有决定意义的元层原理的研究,并成功地利用智能/绿色技术构建了ITS的体系结构、《智能运输系统:智能化绿色结构设计(原书第2版)(1CD)》指出了一些必须要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才能带来实际生活质量上的改善,并对我们的环境和土木基建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美国)Sumit Ghosh 等 译者:胡郁葱
竖井溜渣井垂直运输系统钢结构设计
根据锦屏二级水电站调压室竖井溜渣井人工二次扩挖施工需要,通过对竖井溜渣井垂直运输系统钢结构设计优化,介绍了竖井溜渣井吊装系统的稳定计算及施工方法,设计充分考虑到安全、经济、可操作性,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竖井开挖施工的安全保证。
中国铁路目前正处于初级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阶段,初级阶段的任务已部分实现,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针对这种现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近期及远期发展目标如下:
近期目标是——完成初级及中级铁路智能运输系统阶段的关键任务,力争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中包括:
制定RITS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体系框架,为我国RITS的发展提供设计、实施、标准和管理的依据。 完善和整合已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初步建立基于铁路地理信息系统的全路共享平台,实现对运输资源的统一管理; 建成高速宽带的车地双向数据接入系统,为车-地之间的数据通讯提供保障; 初步建成全路的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为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初步建成基于互联网、手持设备的用户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初步建成基于无线和先进定位技术的列车调度与指挥系统、物流监测与追踪系统、 建成RITS的示范应用系统; 远期目标是——完成高级铁路智能运输系统阶段的关键任务,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其中包括:
建成先进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全路共享数据平台,形成全路共享的运输资源管理系统、紧急事件及安全信息系统等; 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电子商务系统,以多种方式为旅客或者货主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 建成涵盖客运调度、货运调度、特种调度等各类调度的综合调度系统,提高调度指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建成包括客运、货运、集装箱、调车管理的综合营运管理系统,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 建成自动驾驶系统,实现列车在无人或很少人工干预下的自动运行。 提供与其他运输方式的ITS的接口。 建立与铁路智能化战略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机制 。2100433B
同时智能本身也有不同的程度和级别,我们将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初级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采集、传输、共享来自铁路运输环境中的各类信息,并根据上述信息进行初级的决策和控制。如现有的TMIS、DMIS、ATIS、PMIS等,以及正在积极研究的铁路地理信息系统等。
中级铁路智能运输系统
应用系统辨识、模式识别技术等对确定环境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对未来做出规划和推理。如:基于运筹学模型编制列车时刻表、编组站调车自动化系统、列车速度智能控制等。
高级铁路智能运输系统
在应用数学模型对确定环境进行建模的同时,引用知识模型对非确定对象建模,从而模拟人类的理解能力,完成复杂环境下的决策。如综合调度系统、综合营运管理系统、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等。
据绿色建筑的相关分析数据显示,绿色建筑可以实现24%~50%的能耗节约,降低33%~39%的温室气体排放,节约40%的水资源,减少近70%的废弃物排放。然而,由于长期“重建轻管”,管理者被动地去运营绿色建筑,导致我国绿色建筑运营水平不高。
同济大学教授程大章认为,智能化被公认为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发展浪潮”,绿色建筑应植入智能化的基因,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综合发挥节能绿色的优势。
在第十三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绿色建筑智能化与大数据分析”分论坛上,多位专家热议当前绿色建筑如何实现智能化。
绿色建筑智能化前景广阔
智能建筑节能是世界性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求,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建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节能和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建筑应遵循节约、生态、人性化、无害化、集成化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据介绍,绿色建筑智能化是基于绿色建筑的基础之上,采用智能化技术,使其具有环保、节能、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集成化等诸多特点,是生态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实现“四节一环保”目标,智能化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是实现绿色建筑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智能化设计上,为了促进建筑绿色指标的落实,达到节能、高效、环保的要求,智能化技术服务于“四节一环保”,诸如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实现对气、水、声、光环境的有效调控,对各类污染物进行智能化检测与报警,提供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等。
绿色建筑智能化能够得以实现的前提核心是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全面集成,通过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实现对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和通信自动化系统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和管理服务的一体化集成与共享,才能够实现针对楼宇内各类传感器信息,业务经营模式对环境的需求与影响等加以合理分析,并通过全方位各系统的综合调度与调控,实现绿色、环保与节能的建筑智能化建设目标。
寻找创新技术集成商机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智能建筑市场目前产值已经接近千亿元,并且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点推广绿色建筑、严抓建筑节能的举措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智能楼宇市场的发展。除传统节能减排技术外,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将创新技术应用在绿色建筑中寻找商机。深圳台电公司研发的新一代无纸化多媒体会议系统采用四核处理器,支持多点触摸,支持高清视频播放,带来全新无纸化操作体验,该系统的革新性和环保性使绿色建筑更智能。在分论坛上,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于兵说,向智慧领域的转型发展,公司经历了从数字化、网络化到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未来智能楼宇的发展有两大趋势:集成与融合。以集成为例,即多个子系统在单独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实现在同一平台上的集成。例如,可以使用电子设备的智能网络来监测和控制电子照明系统,控制程序可以根据数据自动产生某些参数去调节空调,与此同时,暖通、空调、照明等也可以被集成到一个平台,从而提高操作效率和便利性。如当代置业集团开发建设了绿色建筑机电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将机电系统从设计、招标、施工、验收、调试、运行等收集、汇总和分析,为优化设计、降低成本、实现能源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与此同时,对相应的项目数据进行统一分析,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能耗运行费用,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智能化标准还需完善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飞速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热点。在分论坛上,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系教授温琇玲表示,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的绿色建筑采用了智能化技术,如天津首个通过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的项目——天津仁恒海河广场项目;湖南长沙的绿色小学——梅溪湖小学的屋顶采用了智能化的可调节遮阳设备等。上海市在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智能化方面技术先行,于2008年编制了《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智能化技术规程》,全面贯彻国家关于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主动对建筑内各类用能系统实施智能化节能监控技术措施,以实现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等建筑节能目标。
虽然绿色建筑智能化已在部分地区得到实践,但目前为绿色建筑服务的智能化技术还不够全面,标准的推行力度不大,影响了绿色建筑智能化发展。例如,在绿色建筑领域,我国已编制了一系列标准规范,但是标准中智能化的技术内容还不够全面。
温琇玲表示,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大量技术还有待探索与解决,绿色建筑智能化的相关标准还需不断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应在充分考虑最新智能化技术方面逐步健全,为未来发展提供框架,推动和规范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