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生祠镇红英村这间瓦房:叶飞在此歇脚过江

2018/09/0696 作者:佚名
导读:生祠镇红英村这间瓦房: 叶飞在此歇脚过江 正文 01 寻访革命遗址 生祠镇红英村项家埭头,有三间平房,其为1945年叶飞将军率部南下途经驻留之地。记者寻访,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绕转了一条条乡村小路找到了地方。 房屋地处靖江西片老岸和沙

生祠镇红英村这间瓦房:

叶飞在此歇脚过江

正文

01

寻访革命遗址

生祠镇红英村项家埭头,有三间平房,其为1945年叶飞将军率部南下途经驻留之地。记者寻访,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绕转了一条条乡村小路找到了地方。

房屋地处靖江西片老岸和沙上的交汇处,位于横港、夹港之间,为三间小屋,外墙白色。下午4点不到,屋子开着门,一位老人见有人拜访,坐着轮椅缓缓挪身到门外。记者讲明探寻革命文保遗址的来意,老人便热情地打开了话匣子。

老人名叫范清如,82岁,一辈子住在瓦房内。其祖父是沙上人,在上海工作后回靖安顿,从当年太和区公所的老家迁居到这里,之后就一直定居在此。得益于有人长期居住,这间瓦房保存状态很是良好,屋体结实。

瓦房周边平坦且水系发达,是当年过江南下的便捷通道,有临江码头在南边不远处搭建起来。在范清如的记忆中,新四军部队就曾在此增建码头,运送战备物资和战斗人员。自家的这间小瓦房是当年码头附近极为少见的民宅,故与停留、集结的部队时常接触。

02

讲述叶飞将军故事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为配合美国盟军在浙江沿海登陆,新四军第一师主力由苏中根据地南下,会同第16旅执行发展苏浙皖边区的任务,并根据战局演变,进一步向东南地区发展。1944年12月至1945年4月,粟裕、叶飞先后率新四军一师部分主力南下浙北长兴,成立苏浙军区。从此,苏南根据地进入了向南大发展的时期。

此次意义重大的南下具体时间大致为1945年4月,叶飞率领第二批部队南下苏浙。这支部队由第一旅第一团、特务二团、1分区特务团组成,途经靖江过江南下,叶飞与其部队便在此作短暂驻军停留。此后,这批部队在南进途中积极打击日、伪军,粉碎其多次扫荡,开辟了莫干山区。苏浙军区成立后,该部队改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

交谈中,范清如还描述了一次颇为壮观的童年所见。他说,两百余马匹在半个月内陆续前来,马匹背上驮着枪炮和物资,军队与马匹同行,行军雷厉风行,安营扎寨只为短暂休整,妥善地将人员、装备运送出码头。范清如家的房子接待过不少前来问询、借用工具的战士,他听说这是粟裕、叶飞的部队。

对于该场景,我市史志研究工作者徐汝明告诉记者,此地也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3军渡江粮站粮食供应基地,支援推进了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三野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准时发出渡江命令,以第23军、28军、29军、31军各军由七圩港至张黄港之间,沿江从西到东并肩南渡,千帆竞发,强渡“天堑”。

如今,瓦房不再是当年该地独一无二的民居,现代化的小楼、厂房在其四周拔地而起,硬质路面铺到房前,横港从屋南改道至屋北。附近村民们多了起来,家中的兄弟姐妹和晚辈们也建了新居,范清如却不愿意离开这间房子。前些年,因为意外中风,老人坐上了轮椅,即便家人强烈建议他搬去一起居住,他还是留了下来。

老人说:自己是个恋家的人,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家,还是一处应当守护的历史文物。

时间往傍晚推移,太阳西下,散发着余热,天际泛出了微红。老人已经习惯了旧瓦房前的日出日落,虽然腿脚不便,但他想继续守候下去。

来源:靖江微旅游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