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举行的华创杯决赛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除了各地来观摩的近百家创投机构,有不少包括襄阳在内的外地地方政府人士也拿着本子和材料,主动找创业者递名片,并推介地方优惠政策,希望能吸引其去参观。
“国内的创业政策, 是我回国创业的原因之一。” 57岁的新加坡籍华人王缉亮说。上世纪90年代,他凭借软件技术从江西移民新加坡,在IBM做高级工程师20年,2015年回中国创业。
6月29日,国侨办在武汉举办的第二届华人华侨创新创业大赛上,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海归创业者表示,目前国内由政府强推的、强力度的支持万众创业的政策,在世界范围内都较少见,这也是他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回国创业的重要原因。
同时,海外人员如何迅速适应国内政策以及市场环境等,也是创业者以及投资方均在考虑的问题。不少地方政府目前正在做“海归”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力争让他们迅速适应。
政策利好吸引回国
上述活动协办方光谷创业咖啡总经理李儒雄表示,今年报名参加创业大赛的创业项目数量,跟往年相比至少有20%的增长,海外回国人员比重也有提升;其中进入决赛的项目,90%为海外回国人员的创业项目;且创业者年龄覆盖面广,从70多岁的老人,到70后、80后都有。
王缉亮带回来的项目是动态数据高速格式化、文档管理和大数据挖掘分析。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国创业原因一方面是国家信息安全政策的变化,让他嗅到市场空间,另外则是创业政策利好。
此前,他担心,回国创业会难适应国内的环境,比如行政审批,需要跟各方面打交道;找办公室、水电等许多具体问题跑起来会吃力。
当下国内许多地区的政策,对于他这种情况,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提供免费的办公室以及真金白银的补贴,目前江苏、浙江和湖北等地方都对其项目表示有兴趣;另外国内的创投资本近年也极为活跃,他也同时在跟几个投资机构对接。
还有一位回国创业的工程师直言,好一些的项目,在许多城市能拿到两三百万的补贴,特别好的项目,五百万也没有问题。他预计自己能拿到300万到500万。
从美国华尔街回来的创业者王永表示,目前从美国回中国的创业者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美国取得一定成绩的,中产以上又想突破发展天花板的人群,希望回来做更多的事情;目前国内的市场空间是很大的。
从事金融行业的王永分析称,虽然美国注册公司很简单,但目前政策环境整体在变差,而虽然中国的创业环境以前比美国差很多,但现在在变好,并且处于上升阶段,从长期来看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另外就是国内的风投在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相对许多国家活跃度高。
在武汉举行的华创杯决赛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除了各地来观摩的近百家创投机构,有不少包括襄阳在内的外地地方政府人士也拿着本子和材料,主动找创业者递名片,并推介地方优惠政策,希望能吸引其去参观。
6月30日下午,一位参加华创杯的外籍创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正马不停蹄的在武汉见投资人。他还表示今天见创投的时间,和见南方一地级市政府的时间撞一起了,他正在协调与这个政府部门的见面时间。
需尽快适应国内创业“水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数十个海外人员创业项目,其中大多是技术导向的项目,创业者多有在国外知名企业技术岗位任职的经历。对于这些在国外待了多年的技术人员,如何迅速适应国内政策以及市场环境等,是创业者以及投资方面均会考虑的问题。
2012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采访过一个从事环保行业的归国技术人员,其在全球多个国家做了20多年的项目,回国初期他经常感慨,地方政府的环保项目难拿,并惊叹各种政府式接待潜规则,而他的国籍问题也成为拿项目的不利因素之一。然而,经过一年不到的阵痛期,他突破了对国内环境的水土不服,目前事业便大有起色。
东湖天使基金项目负责人李欢已经投了这届华创杯的两个项目。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海外背景的创业人员来说,需要熟悉国内的政策环境,除了创业政策还有其他诸多包括审批在内的政策。
他还表示,创业者能否迅速适应国内市场环境更关键。“虽然许多海外技术人员有很好的技术,但需要能适应国内市场,另外就是国内的一些行业近两年更新淘汰速度极快,比如互联网行业,是超过很多国家的,创业者要适应国内的速度,稍微慢一些就会被淘汰。”李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