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MTU 公司首先开发出相继增压系统 ,随后成功应用在该公司之后生产的 396 系列 16 缸机,538 系列 16 缸、20 缸机,595 系列,1163-03 系列,2000 系列,4000 系列以及 8000 系列高性能指标柴油机。
1995 年,MTU 公司生产出迄今为止功率最大的 MTU20V8000 型舰船用柴油机 。
1983 年,法国 SEMT pielstick 公司开始在 16PA4-200VG-D6、PA6-280、PC4-570系列柴油机上进行相继增压技术研究。1988 年,首次将研制出的 12PA6-280STC 船用柴油机安装到“LaFayette”级护卫舰,航速 12kn、16kn 时可分别节油 12%、16%。
1992年,德国KKK公司涡轮增压器厂在汉诺威货车上提出了一种用于车用和工业用柴油机的相继涡轮增压系统 。
1993 年,Mercedes-Benz 为 MTU12V396TE14 型柴油机选配 2 台增压器的相继增压系统,并首次安装到 DF200 型内燃机车上,提高了机车的整体性能。
1998 年,美国海军运用相继增压技术对装备在 LPD-17 船坞运输舰上的带增压放气的 16V PC2-5 中速柴油机进行了改造,使该机标定点功率增加了 22%,燃油消耗率降低了 9%,低负荷性能也得到较大改善。
意大利Isotta Fraschini公司的V1312HPCR-4V柴油机,日本Niigata公司的16V20FX柴油机,芬兰 Wartsila 公司的 18V26X 柴油机,以及德国 MAN 公司的 V28/33D STC 柴油机都使用相继增压机型,几家公司设计的相继增压系统的结构与 Pielstick 相类似,与MTU 公司比,这种相继增压系统结构简单,便于高工况放气以及进排气旁通技术的应用。但由于其结构上的转动惯量相对较大,在切换过程中想实现平稳切换要比 MTU 公司的多个增压器组成的相继增压系统难度更大 。
国内方面,哈尔滨工程大学一直在相继增压系统的自主研发与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1 年,率先开展了相继增压柴油机热力过程的计算与分析,随后与陕西柴油机厂合作完成了针对 12V PA6-280 STC MPC 柴油机的理论及试验研究;1996 年~2000 年间,研发出 16PA6-280STC 柴油机的相继增压系统及 STC 控制仪,并已批量生产。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以 12V150 柴油机为基础,完成了 MPC STC 的系统改造,并对其 1TC 和 2TC 状态分别进行了外特性试验,确定了 STC 系统的切换点。上海交通大学基于 D6114 车用柴油机进行大小涡轮相继增压系统改造,并对改造后的相继增压系统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上海 711所针对 MWMTBD234V8 型船舶柴油机应用相继增压技术进行了一些理论与性能试验研究,并研制了电子控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