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的机动性特征日趋明显,对原来承载着市民日常生活的步行空间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也使城市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课题以上海中心城区为案例,剖析目前市民步行活动总体特征与需求重点及主导问题,探寻街区空间形态与步行活动之间的内在规律性。首先,基于步行出行特征与环境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居民通勤步行大幅减少,但混合步行仍是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居民年龄与日常步行距离和时间呈正相关,家庭私家车数则与其负相关;居民普遍认同步行有益身体健康,偏爱便捷、活力与安全的步行环境;居民步行行为既受到社会因素影响,也受到街区环境因素影响,机动化发展引发的步行安全、环境品质和空气污染等问题值得关注。其次,基于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街区形态量化解析与预测模型推导,发现:混合的功能布局与设施配置有利于居民的大多数出行目的在街区内部得到实现,渗透性的空间结构和高品质的步行环境设计可以提供步行者充分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行人的步行感知与体验受到沿街建筑的底部界面特征影响最大,其中建筑临街区宽度是影响步行逗留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建筑底层临街面的透明度、功能密度与店面密度对于吸引商业性逗留活动具有积极影响。另外,从人车衔接的易达度与安全度来看,发现街坊尺度划分与干道过街等待是影响轨道交通站区步行便捷性的关键性因素,而机动车速度与交叉口特征是影响步行安全感的关键性因素。最后借鉴国际优秀案例,提出适合地段特征和步行活动特点的优化设计对策,并编制步行友好街区的街道设计引导,制定评价街区宜步行的关键形态指标,为推进步行友好街区建设乃至城市步行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