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情况与发展水平
国外的疲劳破坏研究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应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先进仪器介入疲劳机理研究。
②.通过对疲劳试验现象分析剔除解释和假说,但仍不能定量分析,多靠试验 曲线分析。
③.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研究没有显著成效,估算疲劳寿命仍多用迈因纳法则。
④.开展抗疲劳设计方法研究。
⑤.大量开展疲劳试验,并进行疲劳故障分析。
⑥.特种疲劳问题研究领域扩展至腐蚀、微动磨损、随机疲劳等方面。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50年代有科研单位开始一些疲劳试验研究工作值60年代,研究取得一些进展并应用于解决生产问题。然后进入近二十年的停滞期,80年代研究重启,现己有很多科研单位开始疲劳破坏研究。主要体现在:
①疲劳裂纹扩展方面工作较多。
②研究疲劳试验数据处理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部分工作己达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航空航天结构寿命估计和寿命延长方面,有效保证了运行安全。
③疲劳失效分析、疲劳破坏机制等方面都有若干成果。
近20年来,我国在机械结构与材料疲劳破坏方面的理论、分析方法做了大量取得许多成绩,但是,总的来讲,研究水平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