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种利益冲突,每个人的战斗最终都会纳入一个人的战斗
一旦解决成本预测和质量控制,BIM将最高程度提升投资效益,对业主来说是明显的利益驱动;对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就难说了。
后两者已经形成成熟、稳定的工作流程,BIM应用必然导致流程再造和人力培训成本增加。
此外,很多施工单位习惯从工程变更获取利润,BIM应用导致这部分变更消失,当然是他们不乐见的。设计单位为了参与BIM,更需要为建模投入额外工作量,这里面还涉及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业主是否会对设计模型的工作量和使用权额外付费?这些问题都要在BIM应用前解决。
所以做BIM的人不要指望一个人战斗。每个参与方参与的工作,你都要了解;同时你参与的工作,各参与方也会来了解。
2、各种权责暧昧,做过的工作换一种标准做
现在国家出台的BIM标准,抽象到细节。里面BIM模型的标准怎样,框架怎样,由哪方负责,对接方式如何,你是看不出来的。
结果就是设计单位(通常按业主要求)交给施工单位的模型,总是不那么匹配施工标准。很多施工单位为了确保模型的准确、全面,宁愿重新建模。
最后的竣工模型更不用说了,来,大家按照新标准,再来“统一“一遍认识!这”统一“的背后不用说有每一个加班人的贡献。
3、软件“各自为营“,数据赶不上模型
现在国内没有哪一家软件商可以提供集成的BIM解决方案,只能在结构分析、工程造价、规范验算等方面发挥独立作用,BIM平台由各个不同软件组合,这就涉及各软件的兼容性问题。
另一方面,不同工程和单位的数据标准不同,确保它们同时与BIM兼容,意味着造价人海量的数据加工工作——怎么海量呢?就是加班也完成不了,但还是要加班。要是有一次性标准数据的工具就好了,所以我用造价通,就是看中“数据自动按国标生成编码,自动识别文件格式“这一点。
4、谁说BIM脑可以替代人脑啦?
以往造价工作中,也许专业技术和施工经验就是全部,现在你得额外考虑它们怎样应用于BIM模型。注意!是额外!
应用 BIM 确实可以实现多方位施工模拟和设计优化,预测施工风险和工期。但这一切建立在你对施工和造价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好像看地图一样,每个字都是认识的,每个路线都看得到,但怎样经过这些路线,这些路线造成怎样的地理风险和交通要害?只能说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还是不懂。
5、有没有省钱?算了才知道
国内BIM经验还很浅,没有足够历史数据表明BIM是不是为项目省钱,省了多少钱?不用说,未来就靠做BIM的你加班来算这个了。
6、技术不成熟,前人栽树后人认输
国内把BIM做起来的人还很少,所以现在做BIM的我们都是先行者,都已经在为后面做BIM的人铺路了。
但这也是逼不得已。如果BIM实现成本预测和工作协同,就会大幅度提高工程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晚来做BIM的人很可能会失去竞争力,甚至退出市场。
所以还是做栽树的前人好了(从此就揭开了加班的序幕)。
果然好厉害的样子(虽然看不明白)
镜头外的你如果也在做BIM
加班之余,欢迎抽些时间与小编唠叨
把 “忠(tu)告(cao)”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