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背景、研究目标:我国已进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阶段,保护耕地最终要保护健康的生产能力。《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一五”规划》提出在耕地质量分等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耕地质量分等成果,开展全国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旨在全面掌握耕地生产能力的现状、分布与潜力。本项目为进一步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落实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提供决策依据。
本项目是耕地分等方法和成果的深度挖掘及应用的创新研究,形成研究报告6本,技术规程1本,发表论文30余篇,培养地方业务骨干100余人,培养博士硕士10余人。
主要内容与创新成果:
(1)以耕地分等方法与成果为基础,构建了分层核算耕地产能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形成标准。以耕地分等理论为基础,将产能分为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设计并确定了产能利用潜力和利用强度的概念及内涵,构建了总体理论框架;通过建立理论标准粮产量和自然等指数关系、可实现标准粮和利用等指数关系、以及通过调查实际产量分别核算不同层次产能,通过不同层次产能单产的差值和比值分别确定利用潜力和强度,构建形成技术方法体系;编制了《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大调查专用稿)和《送审稿》,将于近期组织审查形成行业标准。
(2)在全国进行了技术方法体系验证,形成了分省整装成果,设定了省域耕地产能保护底限。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对产能核算技术方法体系进行了验证,补充调查了30余万个产量调查样点,建立了符合省域实际的产能核算模型,形成了分省技术报告、数据表格和数据库等整装成果,首次实现了对耕地数量、质量、产能属性的全面描述,填补了国内空白;以耕地数量保护为基础,依据分省成果,设定了省域耕地产能保护的底限,为最终实现耕地产能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应用地球化学成果,探讨了部分区域绿色产能评价的思路,开拓了产能研究新方向。
(3)形成全国耕地产能监测成果,提出不同区域耕地保护和利用对策。利用全国4期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数据,形成全国分省产能监测成果,首次揭示了全国耕地产能总体分布、变化规律及提升潜力,明晰了产能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以省为单位将全国划分为量(人均耕地)低质(人均产能)低、量高质高、量低质高、量高质低四个区域,提出不同区域耕地保护和利用对策,提出“量高质低”区域,如内蒙古不适宜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建议。
(4)研制了“耕地产能核算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不同层次耕地产能的自动计算,具备从图斑到县级、省级等多尺度的耕地产能的检索、查询、分析等功能。
成果应用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2012年《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下发,明确提出按照耕地产能测算方法,测算县域耕地产能及其变化。选择典型区域进行了成果在土地整治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的应用实践,为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提供了支撑。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