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是落实五个发展理念的如椽之笔。工程将优化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解决我省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工程惠及鄂北地区三市七县400万居民,灌溉农田400万亩,还有40%的水将用于企业生产。工程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鄂北地区人民生活条件,同时为鄂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打造我省促进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
10日,本报“我看竞进荆楚“活动组织老报人、老专家、大学生记者和网友,走进工程建设工地,身临其境感受竞进发展的强大气场,见证把五个发展理念落实到“湖北一号工程”的生动实践。
【现场特写】
铺设72公里长的地下暗河
参观地点:襄州试验段倒虹吸工程安装工地
到达PCCP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安装现场时,下起了中雨,安装工人冒雨施工。负责安装施工的中国水电六局项目负责人胡增学介绍,5公里试验段已完成了3.8公里,三根管并排铺设,选择这种铺设方式是从工程稳定性来考虑的,在满管输水的情况下,如果并排铺设2根,管径将达到4.5米,这在生产和铺设技术上都有难度。采用3根并铺,可以实现安全控制,检修时另外两个管道还可保持运行。
随后,我们又前往两公里外的第二铺设现场。沿路看见“大战60天,确保11月15日PCCP管试验段安装完成”的标语。现场有几台长臂吊车,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密封管道接缝。胡增学说:“鄂北调的是饮用水,所以在接缝时,使用的油漆是无溶剂无毒防腐漆,用豆油、植物油润滑橡胶圈,以免污染水质。”
不一会儿,一辆大车拉着PCCP管进入工地,工人们用类似于帆布的吊装带,系着“大家伙”移入沟槽对接安装。工作人员介绍,别小看这吊带,几千元一个,能承重70多吨,用软带吊装,可保护管体不受损伤。
胡增学说:“三根管道,每个通水能力每秒13立方米,累加起来,襄北72公里长的倒虹吸工程,就是一条巨大的地下暗河。”
来自山东的安装队长陈东,为能够亲自参与这项工程而自豪。这份自豪,也体现在对工作环节的认真负责之中,吊装、对口、测量、打压、撤绳、防腐、灌浆……陈师傅每天都会一遍遍重复着这些环节,确保不出一丝疏漏。
离开时,我们注意到渠道两侧高高堆放着的土方,表面还罩有保护网。现场人员介绍,这是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表土回填后的肥力,将来管道地表还要种庄稼。全长172公里调水工程永久占地只有4400多亩,整个工程充分体现了绿色、生态、环保理念。
精心打磨PCCP管
参观地点:襄州区太山村PCCP制管厂
时值寒冬,太山村PCCP制管厂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襄州试验段项目总工程师秦昌斌带领我们走进制管厂,“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经过襄北低凹之地,有72公里长的倒虹吸工程,采用PCCP管铺设。为此,专门建设了这个制管厂。”
生产车间里,机器把钢板一次性卷成钢筒并自动焊接,两头箍好承口、插口和橡皮圈后,再进行打压试验。制管厂总经理葛洪青说:“钢筒只要有一个砂眼,就会渗水。所以,这道工序很关键。”
在混凝土浇铸现场,只见钼红色门机将钢筒吊进模具,拌和的混凝土倾泻而下,振捣声震耳欲聋。浇铸后,进入蒸气养护,快速烘干、脱模、缠绕预应力钢丝生产流程。“所谓预应力,就是把拉伸的钢丝缠绕在PCCP管上,预先给一种紧箍力量,管子安装通水后,管内的水压与管外预应力实现压力平衡。”葛洪清介绍。
最后,又在钢丝外涂上一层还氧树脂加沥青防腐保护层。秦昌斌说:“制管工艺要求很高,内胆不能有裂缝,一旦有缝隙渗水就会腐蚀钢筒,导致整个管子渗水,这根管子就报废了!”
据介绍,单个PCCP管重60吨至65吨,造价6.5万元,整个倒虹吸工程需要42000多个标准管。
离开工厂时,我们看到PCCP管有的架在汽车平板上,有的平板套在管子里,像身上箍了个“呼啦圈”,呼啸着从身边经过,拉往安装工地。
【记者手记】
汉江三条脐带哺荆楚
汉江,以母亲般的胸怀和无私,在湖北一分为三,犹如三条长长的脐带,哺育着数以千万计的荆楚儿女。
汉江主河道与长江一道,孕育了江汉平原,造就了鄂中的“鱼米之乡”;襄阳引丹干渠,滋润襄北岗地,灌区人民受益40年,保障产粮400亿斤;如今,汉江在鄂北又新生一条172公里长的脐带——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
工程联合调度37座水库,惠及400万人、400万耕地和无数工厂企业。鄂北因缺水而放弃的项目,可以重新上马,鄂北工业将再规划。
以工程为纽带,将串联沿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形成一道亮丽的生态水利风景线、绿色生命线。
【现场感言】
期待鄂北人造“小江南”
湖北老报人 朱学诗
参观中,听到自己家乡老河口也是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受益范围,我非常激动和振奋。
我的家乡是典型的鄂北岗地和“旱包子”,过去人们吃顿米饭是奢望,更不要说吃鱼和连藕了。为了引丹江库水灌溉,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参加过引丹工程清泉沟隧洞施工,有一次发生山洪透水事故,一次性死亡70多人。鄂北人民为引水抗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引丹干渠建成后,老河口市新增万亩水田,“岗地”变成了“鱼米之乡”。但引丹干渠只使襄北部分地区受益,唐白河以东特别是枣阳等鄂北地区人民,还饱受缺水之苦。参观了倒虹吸铺设现场和PCCP制管厂,为工程的气魄和项目推进强度所震撼。期待鄂北调水工程早日建成,早日把鄂北干旱之地变成人造“小江南”。
湖北实力增强的体现
省水利设计院退休水利专家 吴大军
参观了我省“一号工程”,我这个“老水利”感触颇多。工程现代化程度很高,过去人们总认为搞水利就是玩泥巴,实际上水利远非只和水、泥土打交道,一项水利工程的建设涉及当地地质、材料、环境等因素,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鄂北工程可以说是南水北调的分支工程,能够在不影响南水北调的情况下开展鄂北调水这样一项民生工程,实属不易。
这是湖北实力增强的体现,3.8米这样巨大的管道内径,除了南水北调,就属我省的最大了,工程穿越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尽相同,复杂性和难度可想而知,这是我们过去修建泵站、水库远不能及的,能够建设这样一个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是每一个水利人的骄傲。
倾心打造“传承性工程”
襄丹项目部总经理 王满兴
今年12月中旬,将完成5公里试验段,近3000个PCCP安装任务量,目前已完成2800多个。工程推进强劲有力,得益于前期的全面筹划和精准把控,我对试验段的预期完工充满信心。
这份信心,也缘于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领导和人民群众对工程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对于鄂北局所提的工作要求,当地几乎“照单全收”,工程在老河口市进行征地拆迁时,仅一周时间,就将鄂北局的有关要求落实到位,4个标段已进入开工阶段。
我们搞水利的,有机会遇上这么大的工程,我非常幸运。在这么好的氛围之下建设这个传承性工程,再搞不好就不好向人民交待了。
为了鄂北人民的幸福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戴娇娜
襄州试验段宏大的生产建设场面,严密的生产流程让我震撼,严格的质量把关意识,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为了确保管道不漏水,每一条PCCP管都要经过工人自查、工厂专检、监理复查等多道检查工序,这为造福鄂北地区千万人家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提供了保障。
到达施工现场时下起了小雨,工人们依然有条不紊、专心致志地铺设管道,以保证工程的早日完成。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见证国家如此浩大的民生项目,倍感兴奋。兴奋之余,我想能做的就是多学知识、加强实践、强健体能,将来为国家兴盛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黄中朝、谢奇、宋佳、刘曙松、邵泽平)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