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
天安门 天安门是皇城正门,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 1417年)建,原名承天门,取“承 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初始,仅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坊。明英宗(天顺)时 被烧毁。宪宗(成化)时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修复,建城楼。宽五楹,深三楹,明 末又毁。清顺治八年(公元 1651年)重建为宽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顶城楼, 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解放后曾多次修缮,楼原高 33.7米,1970年 2月重修后,为 34.7米。1984年天安门又大修并以 “金龙和玺” 取代“文革”时的彩绘。厅内灯具制成宫灯造型,由一个重 450 公斤的主灯和 16个各重 350公斤的辅灯构成众星捧月的图案。 1988年元旦,天安门城楼为迎 接龙年旅游年,正式对外开放。 天安门城楼上所挂的毛主席画像,宽 4.6米,高 6米,重 1.5吨,每年在国 庆节前更换一次。 作画者是中国画院的画师葛小光先生。 毛主席画像
天安门
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中国北京市中心, 故宫的南端,与 天安门广场 隔长安街相望, 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 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 蒯祥。天安门始建于 明朝永乐 十五年(公元 1417年),最初名叫“ 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 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 [1] 清朝顺治八年(公元 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既 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 安”的含义。 [2] 1925年10月10日,国立故宫博物院 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 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开国大典,它由此被设计入 国 徽,并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之一。 天安门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公布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一。 建筑特点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 城楼两部分组成, 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
天安经典知识来自于造价通云知平台上百万用户的经验与心得交流。登录注册造价通即可以了解到相关天安经典 更新的精华知识、热门知识、相关问答、行业资讯及精品资料下载。同时,造价通还为您提供材价查询、测算、询价、云造价等建设行业领域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