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2003年铁岭市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一年,是令人振奋和鼓舞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积极适应入世新形势,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有些工作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的突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51亿元,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亿元,分别增长14%、9%和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亿元,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7.7亿元,增长7.3%。 

2003年铁岭市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信息

2003年铁岭市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200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一年,是令人振奋和鼓舞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积极适应入世新形势,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有些工作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的突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51亿元,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亿元,分别增长14%、9%和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亿元,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7.7亿元,增长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 亿元,一般预算支出 21.3亿元,分别增长13.4%和8.2 %。完成国税收入8.5亿元,地税收入7.2亿元,分别增长9.5%和3.5%。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分别增长10.8%和6.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5.8亿元,贷款余额174.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8.4亿元和5.7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6‰以内。

——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丰硕成果。农村社会总产值预计实现301亿元,增长14.5%。粮食总产量23.9亿公斤,增加5.4亿公斤。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42亿元,增长14%;实缴税金2.5亿元,增长12%。蔬菜总产量270万吨,增长12.4%。肉蛋奶总产量52.5万吨,增长11.5%。水产品产量1.1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产值100亿元,增长12.3%,其中市直工业增幅达31.6%,地方工业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9.5%。实现销售产值95亿元,增长15%。产销率达到96%,提高1.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53亿元,增长8%。各类连锁店、超市发展到240家。旅游业总收入4.03亿元,增长11.3%,冰砬山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我市进入辽宁 “金三角”旅游圈。邮政业发展迅猛,电信业增势强劲。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到11万户,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扩张方式有新的突破。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完成了市农业高新技术园一期工程,有3项成果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市农科院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铁岭分中心。建立了市信息化发展资金和软件产业发展种子资金,专利申请完成231项,增长30%。全面推行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新体制,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铁岭师专与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有 68 件作品获省以上奖励,市民间艺术团在 “第十四届马山国际演剧节”上获5项金奖。体育事业再传佳音,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在第十四届亚运会上勇夺3枚金牌,在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获总分第2名。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广播电视设施更加完善。

审计、统计、物价、粮食、供销、药品监督、技术监督、农机、烟草、外事、侨务、台办、残联、市志、老龄、档案、气象、地震、国家安全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战略重点,主要抓了9件大事。

1、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完善政策、改进服务、创新招商方式为切入点,推动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共组织大型招商活动5 次,引进域外投资项目414个,实际到位资金43.9亿元,青岛海尔、江苏雨润等一批知名企业集团在我市投资建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5家,合同外资额1.22亿美元,外商实际缴资额6500万美元,分别增长29.5%和19.5%,在全省实现了升位。外贸出口完成4450万美元,增长16.9%;劳务输出1350人,增长3.8%。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突出加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主要抓了种植业、农业内部、农村产业和农产品 “四个层次”的结构调整。形成了“一带五区”、“六大基地”种植业新格局,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实际种植面积比例调整到62∶38。新建村外畜牧小区50个,畜牧业产值40.2 亿元,增长 10.1 %。完成造林合格面积44.1万亩,植树8399万株,建成绿色通道420公里。完成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绿色食品环评面积达到776万亩,有9个产品获得绿色产品标志使用权。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了盘活存量、扩张增量,重点抓了陆平等10户骨干企业的做大做强和绿色食品等优势产品的做精做专,完成技术改造63项,技改投资5.9亿元。开发新产品103种,实现新产品产值5.7亿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12.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85.7%。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和新型流通业态,经济总量和产业层次有了很大提高。

3、加大国企改革力度。以国有资本有序退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198户企业采取了出售、兼并等形式的改革,改革面达80%,其中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改革面达91.1%,公司化改造面达71%,阀门集团与美国中实公司、玉深集团与沈阳钨钼集团实现了资产重组。当年实现国有资本退出或部分退出的企业123户,占国有企业的46%,其中地方国有中小企业退出44户,占应退出户数的5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下降到38.5%。

4、全力做好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做细做实各项基础工作,社保和再就业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筹措经济补偿金3.3亿元,实现并轨5.2万人,偿还企业拖欠并轨人员债务2.2亿元。征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1亿元,征缴率97%,离退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征缴失业保险费3710万元,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4.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总数19.8万人,参保率60%。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万人。加大了扶贫帮困工作力度,共筹集款、物1亿元,完成了高标准福利院建设和2250户城乡特困户建房,其中阳光园小区一期工程和农村450户住房已交付使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达6.5万人,全年发放低保金5000多万元,还为1.1万名未参保的集体企业退休职工发放了生活保障金。

5、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举办艺术节为契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新建、改建11条主干道和61条小街小巷。城市供热、供气、供水、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更加完善。市区植树3.9万株,新增绿地44.5公顷,对白塔等3个小区进行了全面改造,查处违章建筑140处。公路建设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改造黑色路面362公里,新增公路里程12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市政府被省政府授予公路建设先进单位。切实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重点污染源的整治力度,新上和技改项目环评执行率达98%以上,实现了一控一达标,完成了省政府责任状规定的各项任务。完成了昌图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基本国策得到认真落实,经营城市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消防和人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6、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按照“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紧紧围绕打造文化品牌,精心设计活动载体,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共接待国内外宾客5000余人,签订经贸合作项目96项,合同协议额23.6亿元。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弘扬了铁岭的民间艺术,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了铁岭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叫响了铁岭的四张名片,我市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曲艺小品之乡”。

7、着力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健全了市县市民投诉体系,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开展 “手拉手”帮扶民族地区活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维护了社会稳定。

8、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建议、提案488件,满意率达95%以上。进一步加强了法制建设,健全了领导体系和工作网络,基层司法调节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适应入世,对政府及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和规范了行政执法主体,强化政府法制监督,认真开展复议应诉工作,加强行政执法培训,依法行政水平有很大提高。广泛开展军民共建、“双拥”、城乡共建等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市城乡共建经验被确定为向全国重点介绍的典型之一,开原市、凡河镇胜台子村、铁岭通信公司被命名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

9、狠抓政府机关自身建设。深化市县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部门职能。继续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企业投资和各种证照实行集中审批。完成了党政信息网一期工程,为实现电子政务奠定了基础。强化公务员培训工作,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加大督查力度,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市政府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办公会80多次,为基层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狠抓政府机关廉政建设,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力度,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进一步密切了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及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与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坚持外向牵动招商引资、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及广大域外客商务实工作、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驻铁部队、武警官兵、中省直单位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铁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尽管“十五”以来是我市发展最快的时期,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于诸多原因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总体尚未达到小康水平。二是工业为主导、统领经济的格局尚未形成,国民经济结构性、机制性深层次矛盾仍很突出。三是城镇化水平低,目前我市城镇化水平只有30%,与全国和全省分别相差6.7和23个百分点。四是受一、二产业发展程度的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受限。五是社保和再就业工作压力较大,城乡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六是财政特别是县(市)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地区存在拖欠公教人员工资现象。七是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方法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服务意识不强,作风不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3年的主要工作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必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加快发展的热潮,形势喜人,形势逼人,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励精图治,埋头苦干,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到2005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20美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0美元;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美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为牵动,牢牢树立工业立市的思想,加速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切实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把铁岭建设成资源加工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城、煤电之城、文化名城和生态园林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是:

——抓住影响GDP增长的关键要素,促进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迅速增加经济总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投入、消费、出口是影响GDP增长的关键要素。多渠道增加投入,推进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实现投资的最佳效益和乘数效应,用投资的快速增长实现GDP的快速增长。扩大消费信贷,优化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全力扩大外贸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和占有率,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以大出口带动大发展。

—— 牢固树立工业立市思想,实现工业统领经济的新格局。实现工业化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和艰巨的历史任务。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加快建设市、县、乡工业园区,大力扶持和培植优势企业集团,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的新型工业格局,把我市建成以食品、机械、轻工、电子、建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工业强市。到2020年,建成4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市级工业园,各县(市)区建成2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工业园,多数乡镇建成1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

——实施农村城镇化工程,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到2020年,大部分乡成为人口万人左右的建制镇,开原、昌图、调兵山建成人口超30万的中等城市,铁岭中心城市建成人口超过60万的现代化大城市。

——着力建设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依托农业资源,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走产、供、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之路。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畜产品特别是绿色产品基地,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主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紧紧围绕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产业化、社会化、城镇化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信息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升级。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不断优化结构、壮大规模。以民营经济为主,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切实加强项目源建设,集中精力抓大项目。项目是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市和各县(市)区每年都要有储备量100个以上的项目源,保证开发和建设的需要。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争取每年上一批投资超亿元、牵动力大、产业链长的大项目。

——大力改善城乡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和绿化美化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以公路建设和造林绿化为重点,对农村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认真贯彻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快创建文化名城。坚持依法治市与以德治市相结合,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学习型社会,培育“四有”公民,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准。精心打造“红学文化之乡”、“小品艺术之乡”、“体育冠军之乡”、“煤电能源之城”四张名片,把铁岭建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名城。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只要全市上下以十六大精神总揽全局,按照“四新”要求,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勇于争先的气魄,超常规的举措,戮力同心,苦干实干,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2003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国内生产总值173 亿元,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 亿元,增长 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亿元,增长16.3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70 元,分别增长8 %和7.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4.1‰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创新招商方式,务求招商实效。坚持大规模招商与小兵团招商相结合,项目招商与贸易、劳务等捆绑式招商相结合,大力开展中介招商、以商招商、能人招商、网上招商。继续坚持以“大、高、外”和生产加工型项目为主,重点抓好韩国、日本、欧美、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招商,建立重大项目市级领导承包责任制,务求取得实效。拓宽招商领域,吸引外商在旅游、商贸、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投资,全方位利用外资。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额达到40 亿元,合同外资额1.22亿美元,外商实际缴资额8000万美元。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以蔬菜、食品、服装、塑钢等产品为切入点,抢占俄罗斯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总量,着力抓好纺织服装、机电产品、肉食鸡以及绿色农产品的出口。各县(市)区都要力争引进一家出口加工型大企业,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自营进出口权,对出口企业在资金、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把更多的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全年完成出口6000 万美元,增长30%以上。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尽快建立商检、海关办事机构。坚持“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在境外合资合作。扩大对外劳务合作,外派劳务1500人,增长11%。

大力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一站式办公服务,实现市县一站式办公网络化,更便捷、更高效地为客商服务。认真落实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坚决查处侵害投资者合法利益的行为,真正做到安商、养商、亲商。严禁招商引资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制止市辖区内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确保招商引资健康发展。加大对开发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发挥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的涉外人才,努力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二) 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加快提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以体制、技术、管理三大创新为重点,盘活做大工业存量。一是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对市、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行股份化、公司化和民营化改造,基本完成国有中小企业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积极扶持重组后的玉深集团早日启动生产,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做大做强陆平、阀门等为重点的机械行业,加速发展华晨、北方糠醛等为重点的化工行业,把我市建成东北乃至全国汽车零部件配套的生产基地,迅速提升开纸、吉星亚麻等为重点的轻纺服装行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业。以资产为纽带,引导组建建材集团,使之成为我市支柱行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自主或联合开发新产品,全年完成技改投资5.5亿元,开发新产品100 种。三是大力推进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信息化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安全管理,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全力抓好大项目。坚持统筹安排、科学论证,落实市、县、乡100个工业园区规划并抓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项目牵动,使园区早日启动。积极支持铁岭电厂二期工程、清河电厂“以大带小”改造工程等大项目早日开工建设,鼓励和支持铁煤集团与地方联手发展非煤产业。加大各级财政对项目前期费用的投入力度,对招商引资等大项目贷款采取财政贴息等办法予以扶持,力争上一批牵动力大的大项目。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大豆药用油”、“新型防水剂”等25个攻关及产业化项目,争取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40%。从抓专利产品产业化入手,大力发展自有知识产权产品。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0户,力争有3户企业产值达亿元。建立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促使有前景的高科技项目做大做强。 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搞好省海外学子创业周和省院校科技合作对接活动,争取引进新技术20项。完善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作用,在贷款、拆借、融资等方面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支持,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三)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构建农村经济新格局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狠抓龙头企业建设,以发展粮食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储藏保鲜、销售业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效益化的方向,重点建设20个有地方特色、商品率高的区域性优质农产品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加快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建立健全农畜产品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全面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巩固和完善“一带五区”、“六大基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群,全面提高种植业结构调整水平,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实际种植面积比例达到60:40,实现农业生产由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新建村外畜牧小区60个,发展人工种植牧草5万亩,畜牧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加快建设“绿色铁岭”,完成植树造林35万亩,植树6000万株。积极抓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商品林、经济林、非公有制林和木材深加工业,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促进农产品提质升级。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市名优新特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努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科技优势,优先开发、引进一批适应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实际的新品种、新技术。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项前期工作进度,争取西丰诚信水库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着力健全防洪、排涝、灌溉和水土保持体系,完成农建土石方8000万立方米。以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为重点,切实抓好水田抗旱。抓好小型多能农业机械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

(四)积极培育新型业态,促进第三产业优化升级

树立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思想,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一是搞好商贸物流发展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围绕构建现代流通产业新格局,高起点地制定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划,保证流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商家,发展现代流通产业,培育大型商业集团,提高商贸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扩大物流总量。引资建设大型超市,筹建市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完成裕路商业城改造,大力发展社区便利店和农村连锁店,促进城乡流通一体化。积极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站,为“三农”服务。加快房改进程,启动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三是做大旅游产业。充分挖掘我市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加速旅游大开发,完成一批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设施和功能,特别是搞好清河旅游度假区、龙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提高旅游水准,打造铁岭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积极发展旅游中介组织,开辟更多的境内外旅游热线。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信、邮政事业,健全邮政物流配送网络,积极开展同城速递、代收代付等业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信息、中介、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严厉打击非法传销、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活动,严禁商业贿赂行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五)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坚持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待遇的社会环境。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促进会的作用,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贷款难的问题,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切实加强和改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在项目审批、职称评定、出国出境洽谈业务、产品质量认证等各个方面,为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组织有意愿的民营企业家到高等院校深造,提高民营企业家队伍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切实减轻非公有制经济业主的负担。积极支持和鼓励骨干民营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一批民营企业集团,走集约化和特色化之路。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充分发挥工商联和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的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强行业自律,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照章纳税,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六)坚持高标准规划、超常规建设和高效能管理,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

高起点、大手笔地完善城市规划。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目标,树立规划的品牌意识、精品意识、生态意识和超前意识,进一步确立围绕“一山两河”向东、向北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原则,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铁岭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铁岭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等6个专项规划的编制。抓紧制定公益设施的总体规划方案,争取国家立项支持。

高质量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加大土地招标工作力度,努力盘活城市土地资产和市政公用设施,多元化增加投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新建和改扩建10条市区主干道,修建11条小街小巷。全面完成清河、开原引铁法煤层气工程,加快建设市区城北热源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以打造绿色铁岭和创建园林城市为目标,下大力量搞好城市的绿化、美化,重点搞好柴河风光带、102线过境路、铁西汇工街等绿化美化,植树15万株,新增绿地2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8%。完成3个小区改造,全面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对沿街建筑物进行有计划的立面改造。发展壮大房地产市场,规范交易行为。

高效能优化城市管理。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清理占道经商,真正实现行商归市、坐商归店;加大对交通秩序的整顿力度,重点整治非法营运的出租车和人力三轮车;集中力量清理违章建筑,市区主要街路两侧的违章建筑、临时建筑一律拆除;全面整治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住宅小区的环境卫生,力争用3年的时间达到全国卫生城标准。

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搞好小城镇规划修编,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以街路、广场、游园为重点,搞好市级以上中心镇和试点镇建设。搞好城镇经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进镇投资创业,向城镇有序流动和相对集中,积极争取具备条件的乡批准为建制镇,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发展交通事业。完成102线平顶堡至毛家店二级路改建工程、新梨线黑色路面工程,新改建黑色路面145公里。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提高农村公路覆盖面和公路质量。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对清河墨尼等5户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对水泥行业粉尘污染进行规范治理,实现达标排放。进一步巩固一控一达标和辽河污染治理成果,加快推进昌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

(七)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搞好就业、再就业和扶贫帮困

高标准地完成社会保障试点工作。一是继续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全面做好养老保险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社保管理向社区移交工作,加快社保社会化服务进程,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低保制度,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保障水平。二是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县(市)区医疗保险,确保医疗保险参保率达70%以上。 三是做好并轨和偿债工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并轨任务顺利完成。采取变现企业部分资产、加大企业清欠力度等措施,努力完成企业对并轨人员的偿债任务。

优化创业环境,广开就业渠道。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实现市、县职业介绍机构“一站式”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市、县、街、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认真落实促进再就业的各项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通过三次产业加快发展和劳务输出等途径,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全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3.8万人。

全力做好扶贫帮困工作。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广泛发动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开展大规模的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筹集更多的款物,多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今年(2003年)要重点做好为大龄下岗职工购买公益性岗位2000个、资助2500名特困学生、建设6所希望小学、农村建房141套、对22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继续抓好城市解困建房、建设10所区域性高标准敬老院、开展科技扶贫、卫生扶贫等工作,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八)切实加强财税、金融和审计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继续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一是深化预算编制改革。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建立合理、科学、规范的公用经费标准定额体系。二是继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面推行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继续规范县区级行政事业经费统管工作,统管面达100%,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三是全面推行粮食购销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大力抓好增收节支。一是进一步转变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各级有限的财力,一要保工资,二要保稳定,三要促发展。按照“掌握税源、管住税基、加强征管、足额入库”的原则,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整治税收环境,加大依法治税力度,杜绝税收拖欠,确保应收尽收。健全和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确保各项非税收入足额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继续加强县乡财源建设,增强县乡财政实力。二是认真落实各项节支措施。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保证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和社会保障资金的需要,确保公教人员标准工资当年不拖欠。三是切实抓好偿还债务和清收政府债权工作,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全面做好金融和审计工作。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农村养殖大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依法整治信用环境,维护金融债权。切实加强审计工作,突出搞好财政预算执行、重点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严肃财经纪律。

(九)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加强示范高中和标准化初中建设,力争有2所普通高中进入省级示范高中行列,继续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逐步解决教育瓶颈问题。狠抓控辍保学工作,启动农村小学“春晓计划”,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鼓励并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积极与域外教育机构联合办学,推动教育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

进一步繁荣各项社会事业。充分发挥我市民间艺术优势,深入实施精品和人才战略,大力扶持艺术团体和学校,培养文艺人才。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拟建市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加大对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制定鼓励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完成县级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强化药品监督和管理,坚决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加强计划生育网络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举办好铁岭市第五届运动会。完成有线电视城域网改造工程,丰富广播电视节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扎实推进文化名城创建活动。进一步挖掘铁岭文化资源,围绕打造“四张名片”,继续举办有影响的大型活动,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铁岭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培养 “四有”公民。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 、“窗口”行业选优评差和城乡共建活动,争创“双拥模范城”,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

(十)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关于政府工作的各项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努力提高办理质量。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大力推进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健全乡、村人民调解网络,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执法过错追究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检查监督,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继续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正规化培训,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努力为社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大依法信访工作力度,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继续坚持和完善“市长接待日”制度,认真受理市民投诉,及时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高效有序的治安管理新格局。加大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活动的打击力度,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继续开展民族乡镇“手拉手”共同致富活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依法规范宗教事务管理,加速宗教领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步伐。

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完成今年(2003年)的各项任务,关键在人,重在真抓实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公务员的头脑,以十六大精神为动力,按照“四新”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切实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以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契机,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历史、不唯现状。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以无所畏惧的气魄、坚韧不拔的精神,研究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在全市上下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工作氛围、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铁岭经济的大发展。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凡可以由市场调节的事项都要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去,将一些社会事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处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强化经济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选择那些与企业和社会联系紧密且机构改革后职能变化不大的部门,争取审批事项再削减20%以上。以推行“并联审批”办法为突破口,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

大力加强作风建设,集中精力抓大事,办实事。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把对各级政府及部门考核的重点放在上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等方面,用制度促使各级干部求发展,办实事。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取消各种不必要的检查达标评比活动。严肃政府机关工作纪律,建立规范、高效的工作秩序。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文山会海和不必要的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抓项目、促发展上,要深入实际,为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各项工作都要建立责任制,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直至追究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坚持从严治政的方针,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倍加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地同各种腐败现象做斗争,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各位代表,今年(2003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圆满完成本届政府各项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至关重要的一年。机遇不可失,士气不可泄,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向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拓前进,全面完成本届政府的各项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查看详情

2003年铁岭市政府工作报告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

  • 品种: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产品说明:规格定制;
  • YH
  • 13%
  • 四川雨禾源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 ZXSEC US1300
  • 中兴
  • 13%
  •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 ASA5520-K8 4个千兆端口
  • 思科
  • 13%
  •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旋转铜门政府铜门博物馆铜门

  • 1014
  • 上海如雅铜门
  • 13%
  • 上海雅饰窗实业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西海棠

  • Ф15公分
  • 西安海川
  • 13%
  • 西安海川苗木专业合作社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GTC14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NKR55LLW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BJ1041QC4S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EQ1050T2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市政

  • 不分类别
  • 工日
  • 惠州市2014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政府工作汇报资料盒

  • A4
  • 106幅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17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3

  • 万兆光模块,支持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
  • 28个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2

  • 万兆光模块,支持多模光纤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
  • 60个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接入交换机1

  • 交换容量≥330Gbps,包转发率≥130Mbps,48 端口千兆以太网电口,4 个万兆光口;支持 802.1X,支持 IPv4/IPv6 静态路由,支持 RIP/RIPng,支持 OSPFV1/V2/V3
  • 20套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市政府二办配电箱HJAL1

  • 市政府二办配电箱HJAL1
  • 1台
  • 1
  • 询两家品牌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5-10
查看价格

2003年铁岭市政府工作报告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2003年铁岭市政府工作报告文献

2009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32KB

页数: 10页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08 年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 2008 年,是改革开放 30周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 灾害,面对不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在中共余姚市委的正确领 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 定信心谋发展,开拓创新抓落实,攻坚克难求突破,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 务,开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84.7 亿元,增长 10.4%;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0.2 亿元,增长 10.8%,其中地方级收入 33.3 亿元,增长 1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55.4 亿元,增长 8.2%;

200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32KB

页数: 8页

2009 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 年 2月 23日在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请予审议, 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08 年工作回顾 2008 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 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放思 想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科学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全年实现本市生产总值 7806.5 亿元,增长 12.1%。人均 GDP达到 13153 美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527.8 亿元,

2003年漯河市政府工作报告演讲致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查看详情

2003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1998年以来,市十届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推动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2亿元,年均增长9.8%;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08亿元,年均增长11.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9亿元,年均增长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7亿元,年均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18亿元,年均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94元,年均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14元,比上年增长19.4%。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改善,2002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2%,比1998年提高了57.8个百分点。2002年,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限额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四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板块经济发展迅速,山区、平原、城区、景区四大特色板块初具规模,粮经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到2002年的56:44;高效农业园区、生态养殖园区快速兴起,畜牧业发展迅猛,外资开始进入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作用显现,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7种农产品通过省无公害标志认证;完成退耕还林25万亩,植树造林2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4.7万亩;建设王屋山、布袋沟集中供水工程以及多处小型分散饮水工程,解决和改善了山区10万余人的饮水困难,2002年获得省政府颁发的“红旗渠精神杯”金杯奖和水利部颁发的“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完成各类扶贫投资8000余万元,80余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小浪底库区3.8万名移民得到妥善安置,多次受到省政府表彰,被评为全国移民工作先进单位。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累计达18亿元,完成了豫光铅冶炼烟气(尘)综合治理、济钢35万吨高速线材生产线等一大批技改项目,涌现出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2家,超亿元的企业10家,济钢、豫光连续3年进入河南省工业企业百强行列;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40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2年全市私营企业达到716家,个体工商户达到16653家;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从业人员达9万余人,成为乡镇财政收入和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实行集中整治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小煤矿和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展了“世纪旅游年”等多种宣传促销活动,景区建设累计投资1.86亿元,建成了王屋山索道、五龙口观光电梯、张岭码头等一批景区工程,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27%,五龙口景区通过国家4A验收,2001年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金融业稳步发展,2002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26亿元,年均增长13.89%,各项贷款余额40.5亿元,年均增长6.83%;市场建设力度加大,开发周园路综合商贸街,建成了恒泰建材城、丹尼斯量贩、百货大楼等一批专业市场和连锁超市,城乡市场繁荣。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大力推进企业改制,完成市属及乡镇企业改制253家,改制面达97.6%,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完成农村土地延包,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市农民负担总体下降了37.4%。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市政府工作部门由45个精简为28个,人员编制精简了40%;乡镇机构改革全部结束,人员编制精简了27%。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得到落实,社会保障资金征缴率和发放率显著提高,完成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乡级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强力推进殡葬改革,火葬区火化率达100%。社区建设稳步推进,4个社区挂牌成立。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审批项目由2000余项清理精简到150项,成立了“济源市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信息中心”,实行集中受理,限时办结。开展经营城市改革,成立了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和土地交易中心,成功拍卖城市土地14宗。实行国有矿产资源开采权拍卖,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开展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病人选择医生、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区域卫生规划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4092万美元,年均增长13.2%;累计完成外贸出口1.83亿美元,年均增长56%,48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2002年与日本新座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和企业周边经营环境,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累计争取国债、中央预算内及省基本建设项目47个,争取资金2.9亿元。交通建设完成投资9.8亿元,新建改建公路550余公里,完成了207国道济源段、济邵公路济源至阳台宫段的扩宽改造,建成了小浪底专用公路、济阳公路、汽车客运总站,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电力建设投资达3亿余元,完成城网、农网改造,实现了村村通电。大力支持服务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沁北电厂、济洛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城市建设取得飞跃发展。环城公路全线通车,新行政区建成启用,新增城市道路56公里,城区面积快速扩张;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完成了宣化大街、济水大街、文昌中路的扩宽改造,南北蟒河得到初步治理;集中供气、供热发展迅速,程控电话容量达12万余门,互联网注册用户达4500余户,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建成了世纪广场、环保苑、园丁园、望春园等一批广场和游园,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20公顷,城市亮化全面启动,创建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形象焕然一新;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等称号。

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教育结构调整顺利推进,2002年高招考生录取率达63%,第一所高等院校“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获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称号。体育活动蓬勃开展,2000年荣获“全国篮球城市”称号,2002年首次组团参加省九运会,取得了9金1银2铜的好成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获省、市科技进步奖31项,1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2种高新技术产品通过省级认定,2项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2000年被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文化事业取得新的发展,推出了大型舞蹈《愚公魂》和神话豫剧《愚公移山》,奉仙观、大明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开展了“农民家庭健康行动”,荣获“全国农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市”称号。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工作。依法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了“一控双达标”,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27个单位获得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大力推进政府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高度重视,专人负责,加大协调、督查、落实力度,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均按期办理或答复,办理质量明显提高。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成效。气象、人防、史志、河务、粮食、烟草、民族、宗教、侨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济源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日益加快的五年,是城市面貌、城市品位发生变化显著的五年,是优化结构、加快改革、创新体制力度加大的五年,是社会稳定、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全市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十届政府,向奋斗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济部队、武警官兵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结构调整还未形成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产业化水平仍较低,农民增收缓慢,山区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二是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相对缓慢,部分企业效益较差,企业改制仍不彻底;三是财政面临的压力较大,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仍需加强,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这些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紧紧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鼓舞人心,发展形势逼人。立足实际,我市提出了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贯彻十六大精神,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济源发展的迫切要求,符合全市人民追求尽快富裕、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的共同愿望,为我市今后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和关键时期。根据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做好这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争第一、城市品位在全省创一流的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济源新一轮快速发展为主题,强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16.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万元,年均增长15.8%;财政总收入达到8.8亿元,年均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56亿元,年均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1亿美元,年均增长20.9%;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6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6%。

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抓住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机遇,千方百计跑项目、争项目、上项目,大力支持服务沁北电厂、西霞院水库、河口村水库、西气东输、济洛和济焦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五年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9亿元,年均增长41.2%,年均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

工业兴市取得明显成效。突出做大做强钢铁、铅锌、能源、陶瓷、农副产品加工五个优势行业,大力改造提升建材、化工、机电三个传统行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07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80万千瓦,钢铁产量达到250万吨,铅锌产量达到80万吨,焦炭产量达到180万吨,建成2个销售收入超30亿元、1个超20亿元、1个超10亿元、8个超5亿元的企业,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能源基地、铅锌基地、钢铁焦化基地。

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壮大板块经济规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建成万亩樱桃基地、万亩鲜切花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山区优质杂果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增加20家以上,生态养殖小区增加150个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扩大1倍以上,基本形成“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农业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增长点实现明显突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型经济和旅游业,通过营造宽松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良好发展条件等,力争取得突破性发展,私营企业增加500家以上,外来投资企业增加50家以上,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30%以上,旅游综合收入2007年达到10亿元以上。

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大力开展城市“五创建”活动,完成济源篮球城、新济源一中、污水处理厂、南蟒河治理、济渎园林苑等城市亮点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把济源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篮球训练基地;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发展小城镇,城镇人口达到32万,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11元,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1元,年均增长12.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大学入学率达到20%以上,城镇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5%以上,刑事案件率降到1.3‰以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贫困村、贫困人口减少50%以上,努力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广播电视。

全力做好2003年的各项工作

2003年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2003年)的各项工作,对于鼓舞斗志,增强信心,顺利完成五年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2003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3亿元,增长14.5%;财政总收入完成5.2亿元,增长1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亿元,增长6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8亿元,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850万美元,增长19.9%;外贸出口达到1亿美元,增长2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00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70元,增长6.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7‰以内,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实现这些目标,要全力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工业化,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先导和城市化的基础,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和枢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富市、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大力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通过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扩张企业规模,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工业化步伐;市属企业要完成济钢百万吨钢铁扩改、豫港百万吨焦化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豫光10万吨电解锌、豫源2×13.5万千瓦热电联产、正兴10万吨玉米淀粉、中原特钢限动芯棒、太行水泥30万吨生产线、济源煤业30万吨井田开发、锦捷8万吨树脂、奔月平弯钢化玻璃技改、石油机械厂防腐抽油杆技改等项目;乡镇企业要完成维特VB12添加剂、万洋和金利来铅冶炼烧结工艺技改、荣昌1万锭细纱扩建等项目,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完成1—2个投资额在500万元(山区300万元)以上的项目;所有限额以上企业都要有项目储备。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园区招商引资、培育企业、集聚资源的优势,把工业园区建成我市经济发展的特区、新区;科技工业园区要进驻企业10家,天坛工业园区达到企业进入条件。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技术改造、优化管理的结合,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察,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农业和农村必须加快发展。继续抓好板块经济的发展,要突出板块特色,壮大板块规模,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发展大范围跨区域的专业种植带,培育支柱产业,搞好产销衔接,提高板块经济发展效益。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发挥“公司 基地 农户”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和生态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和园区。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生态养殖园区建设,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养殖小区发展到200个,养殖专业户达到7000户。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布袋沟供水工程、古轵生态苑、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6.5万亩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王屋山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沁河滩区开发等项目建设。

采取切实措施,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和山区发展。加强宣传培训和组织领导,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继续搞好驻村工作和“一结两帮”活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快迁户并村步伐。下大力气提高农村“五通”水平,所有行政村之间全部铺通砂石路,加快农村柏油路建设,加快平原农村普及自来水步伐。继续减免山区中小学生杂费和免除农村贫困学生义务教育的书费。全面实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活动,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城乡经济

要把加快旅游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理顺管理体制,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协调力度,营造旅游发展合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多形式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强力开发客源市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围绕“创优”、“创A”标准,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完成王屋山景区基础设施、五龙口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和小浪底北岸景区绿化;2003年接待游客要增长50%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亿元,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提高济源形象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大力发展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加大市场的规划、建设、培育、管理力度,重点抓好周园路综合商贸街、城隍商贸中心、中盛商贸广场的开发建设,大力培育专业市场,提升市场规模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业。拓宽消费领域,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保险、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金融部门要改进服务方式,加强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融资服务,促进金融业进一步发展。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壮大经济增长点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力强、后劲足、潜力大的经济增长点,是富民强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突破口。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气魄、更宽松的环境、更切实的措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决冲破一切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弊端,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和政策、体制环境,使非公有制企业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权益上有保障、事业上有作为。修改完善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金融贷款、项目审批、工商登记、社会保障、人才使用、户籍管理、对外贸易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建立健全支持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个体私营企业在融资、土地、技术、人才等方面遇到的难题。鼓励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集群经济”发展,与大企业搞好配套和分工协作,以独资、联营、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大力推进个体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促进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效益。

大力优化经济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集中开展以清查乱收费为重点的“四乱”整治活动,实行收费核准制、收费公示制、群众举报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查处损害政府形象、扰乱正常经营的违法违纪案件,为广大企业和工商户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大力建设“诚信城市”,开展全民诚信教育,逐步实施企业信用公示制,依法严惩不讲信用、破坏信用的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抓住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力争新开工一批建设项目。抓好在建国债项目建设,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大力支持服务沁北电厂、西气东输、济洛和济焦高速公路等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力促加快工程进度。抓好市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济孟路和济邵路改建、通道绿化、东区变电站、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及病房楼建设,加快济源篮球城、新济源一中、西区变电站建设,积极推进济渎园林苑、水洪池至承留公路、济水苑小区、豫光经济适用房建设。

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搞好城市规划,完成环城公路以内新城区的总体规划,扩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搞好旧城改造的统一规划。加快城市建设,完成主要街道公交车候车亭、垃圾中转站、公厕建设及惠春园和城区新建道路绿化,搞好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市区路网配套建设,加快南蟒河治理、世纪广场二期及供水、供气、供热建设。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整体上根治脏、乱、差现象。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素质,达到经商进店、农贸归市、停车进场、垃圾入站、文明整洁、井然有序。

加快城镇化进程。抓好小城镇建设,重视培育城镇支柱产业或特色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要形成有利于城镇化的政策环境,落实鼓励农民进城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护农民进城经商、务工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全面完成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的改制任务。加强对改制企业的“回头看”,帮助解决遗留问题,规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公务员过渡,建立公务员制度,落实按比例淘汰制度,加大公开选拔公务员力度。加快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改革,教育、卫生系统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全面展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任务,完善“济源市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信息中心”的运作机制,建立“便民服务呼叫中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工作信息化水平。

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乡级财政体制改革方案,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格财政支出管理,确保收支平衡。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机制,确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正式投用。

深化经营城市改革。完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国有土地收购、储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力度,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年租金制度。开展城市公用设施经营权、开发权招标拍卖和城市环境清扫、绿化招标承包,推进城市经营管理的市场化。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开放,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加快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方式,在充分用好政策招商、环境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的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和中介组织进行网上招商和代理招商,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转让、企业购并等方式招商。大力发展外贸出口,在保证豫光等大企业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农牧业发展出口业务。

(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搞好就业援助,努力提高就业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巩固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加快社区建设,规范完善社区职能。高度关注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加强救灾救济工作,确保所有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失学。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决制止生育性别歧视。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推行清洁、文明生产方式,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依法保护水、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完善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创新科技发展机制,加强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科技信息中心的服务作用,实行科技奖励制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和急需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通过顾问、兼职、挂职、技术入股等方式使用人才。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继续抓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提高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篮球事业,普及篮球运动,办好篮球擂台赛。加强社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物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快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搞好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坚持依法统计,搞好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继续做好气象、人防、史志、河务、侨务、外事等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继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认真组织“五下乡”活动。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决定、决议,自觉接受监督。加强与人民政协的协商,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重视民族宗教工作。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支持关工委开展工作。重视老年事业,做好老龄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支持驻济部队建设,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高效服

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促进企业发展、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社会进步作为根本目标,全部政府工作都要围绕发展来展开,要服务和服从于发展的需要。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强化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学习、培训,建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制,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办实事,求实效,解决实际问题,狠抓工作落实。努力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工作水平,要敢于决策、善于决策、科学决策,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困难,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倡导勤俭办一切事情,反对铺张浪费,为人民管好钱、用好钱、办好事。加大政务公开、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力度,规范“用权、理财、管人”行为,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各位代表,我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蓝图已经绘就,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查看详情

黄石市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报告全文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本届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战胜和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困难,完成了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市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地方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160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7%;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由6620元增加到10946元,年均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10.8:51.0:38.2调整到8.2:53.2:38.6。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90.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比1998年提高10.6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6.19亿元,年均增长14.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继2002年突破100点大关后,2003年达到113点,比1998年提高了38.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2003年达到19.05亿元,年均增长14.4%。投资建设力度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8%,2003年达到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3%,其中技术改造完成29.93亿元,增长55%。实施了150多个重点技改项目,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2003年达到19.02亿元,年均增长6.8%。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积极发展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年达到94.12亿元,年均增长9.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1998年增长1.93倍和1.28倍。

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顺利实现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体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率先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全市592户国有中小企业成功进行了产权置换,市属中小企业和县(区)企业基本退出国有序列。冶钢、华新、锻压、黄棉、劲牌和一批中小企业通过改革改组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探索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得到加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03年民营经济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比1998年提高11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2003年全市农民负担人平53.3元、亩平67.47元,分别比1999年减少52.31元和73.34元。市县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财税、金融、粮食、住房体制改革和城建管理体制及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电等事业单位的改革稳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年均增长10.9%,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8家;2003年引进国内资金32.34亿元;对外贸易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增长,累计出口8.2亿美元,两次被评为湖北省外贸出口先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外向型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区。口岸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