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2007年抚顺市政府工作报告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年,是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务实苦干,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高起点开局。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7.5亿元,同比增长 15.1%。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增长 3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2亿元,增长 13.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7.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 59.6亿元,分别增长 23.4%和 17.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3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60元,分别增长 16.2%和11.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4%。 

2007年抚顺市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信息

2007年抚顺市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机构

抚顺市政府

查看详情

2007年抚顺市政府工作报告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抚顺汗蒸房,本溪汗蒸房,丹东汗蒸房

  • 重量:10kg/m-1 樟木
  • 沈阳创新
  • 13%
  • 沈阳创新世纪桑拿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 ZXSEC US1300
  • 中兴
  • 13%
  •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

  • 品种: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产品说明:规格定制;
  • YH
  • 13%
  • 四川雨禾源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旋转铜门政府铜门博物馆铜门

  • 1014
  • 上海如雅铜门
  • 13%
  • 上海雅饰窗实业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 ASA5520-K8 4个千兆端口
  • 思科
  • 13%
  •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GTC14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NKR55LLW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BJ1041QC4S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EQ1050T2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市政

  • 不分类别
  • 工日
  • 惠州市2014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政府工作汇报资料盒

  • A4
  • 106幅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17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3

  • 万兆光模块,支持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
  • 28个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2

  • 万兆光模块,支持多模光纤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
  • 60个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市政府二办配电箱HJAL1

  • 市政府二办配电箱HJAL1
  • 1台
  • 1
  • 询两家品牌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5-10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接入交换机1

  • 交换容量≥330Gbps,包转发率≥130Mbps,48 端口千兆以太网电口,4 个万兆光口;支持 802.1X,支持 IPv4/IPv6 静态路由,支持 RIP/RIPng,支持 OSPFV1/V2/V3
  • 20套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2007年抚顺市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

一、2006年主要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年,是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务实苦干,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高起点开局。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7.5亿元,同比增长 15.1%。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增长 3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2亿元,增长 13.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7.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 59.6亿元,分别增长 23.4%和 17.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3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60元,分别增长 16.2%和11.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4%。

“开放年”成效显著,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加大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力度,抚顺的开放氛围和对外知名度明显提升。全市外资总投入 1.1亿美元 ,注册外资额 5279万美元,分别增长 18.9%和27.5%; STX等重点外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域外引资项目 683个,资金到位121.8亿元、增长156.4%,其中超亿元项目41个;外贸出口 5.05亿美元,增长 26%。年初确定的 121项市级重点项目开工 113项,完成投资119亿元,其中百万吨乙烯、电解铝环保改造、热电联供机组、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等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抚顺经济开发区先导示范作用日益增强,开工建设项目 39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 16个,完成投资 30.2亿元、增长 4倍;抚顺高新区被批准为省级高新区。工业园区建设迅速推进,起步区大都达到了项目摆放条件,签约和在建项目11个,总投资 18.4亿元。通过“开放年”的努力,一大批优势产业项目纷纷落地,抚顺人盼望多年、为之奋斗多年的大发展,正在变成现实。

国企改制攻坚基本完成,工业经济增速加快。以新抚钢股份制改造、抚顺铝厂资产重组并入中国铝业、红透山矿并入中国有色为标志 ,国企改制取得重大成果,全年完成国企改制 105户,累计完成 459户,基本完成改制攻坚任务;改制企业的活力迅速释放,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工业经济的增速和后劲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6.2%;完成工业投资 80亿元、增长 16%;开发新产品新技术420项、增长 5.5%。品牌战略有效推进,昆仑牌全精炼石蜡成为我市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新增产业化龙头企业 16户,增长 23%;新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2个、5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8个。粮食产量 58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安全保障得到强化。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沈阳至南杂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68个行政村铺设了油路;关山水库风景区建设稳步推进;修复和新建堤防695公里、新上农村自来水工程 295处,复垦耕地 2.1万亩,“ 8·13”水毁工程全部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夺得省农田建设大禹杯已成定局。农村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植树造林14.3万亩,是计划的 2.18倍;新开发林地21.5万亩,完成任务的 165%;新建生物质气化工程14处、沼气池4000座,又有 8000户农民用上了新能源。完成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320万亩,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健全城乡动物卫生监督网络,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整体推进 30个村开发式扶贫,新建移民小区14个, 3.5万农民脱贫。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县区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下放国有企业为核心,形成了促进县区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县区发展势头强劲,后劲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达 27.7%和 62.6%。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皇家极地海洋世界建成开馆,红河峡谷漂流晋升为国家 4A级景区,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成功举办,使我市成为东北地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 44.8亿元,增长一倍以上。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新增连锁店32个,发展“农家店” 180个,销售额超亿元的流通企业达到 8家,全市商贸流通业新增税收7000万元、新增就业8000人。房地产开发施工 168万平方米、竣工115万平方米;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 9.6亿元,增长 22%。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10户;民营经济预计完成增加值 171亿元,上缴税金 18亿元,分别增长 26.7%和 38.5%,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达 37.4%。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大,市区环境明显改善。坚持省投资、快速度、创精品,开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共计改造道路 101条、110万平方米,亮化“摸黑”路 7条,特别是抚顺人民盼望多年的高山路改造和南环路建设顺利推进;和平桥、汪良桥、前甸通道、高阳通道等重点道桥建成使用,不仅改善了交通,而且为城市增加了几道靓丽风景;南站广场、站前商业区和劳动公园一期改造如期完成,深受市民欢迎;整治浑河城市段干支流河道18公里,改造和扩建 3个水厂,改造“三供”管网 76公里、排水管网 31.1公里,绿化硬化居民小区 46个、 111万平方米。强化城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依法拆除违法建筑物1230处、违章户外广告3580处, 34个露天占路集贸市场被取缔、规范或实现退路进厅;完成永寿路综合停车场建设,实施南站地区公交线路调整和 105路小客线路整治,新增、更新公交车辆 188台,新建现代化候车亭 94个,公交秩序和形象明显改善。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实施了31个大气污染治理和 20个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整治 1吨以下直燃原煤锅炉 1300多台。植树造林 150万株、新增绿地53公顷,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比上年增加 12天,浑河、大伙房水库水质达到五类和保持二类水体标准。加强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全年收储 336公顷,上市出让 354公顷,实现收益 6.5亿元。切实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采矿行为,全市矿山企业由317家减至 259家。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抚顺,经过几年共同奋斗,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路宽了、天蓝了、树绿了、水清了、景美了,抚顺人开始为拥有这样的城市而感到自豪,也激发和坚定了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信心。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政府承诺为民办的 10件实事全部落实,其中棚户区房屋拆迁 51.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用房201.4万平方米、竣工 190万平方米,拆迁建设规模、推进速度和居民回迁率均居全省第一,并被国家开发银行推为经典项目。棚户区改造不仅根本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而且创造了“棚改精神”,成为加速抚顺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采沉区搬迁进展顺利,新建续安小区住宅19.5万平方米,安置居民2375户。解决龙凤等地区吃原水 1万户、吃水难 1.1万户、煤气拖期开栓 435户,市区居民吃原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颁布实施《抚顺市城市特困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启动了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相结合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筹集款物 1716万元,救助困难群众 7.2万户;颁布实施《抚顺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为高龄老人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零就业家庭、棚改回迁居民为重点,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全市城镇实名制就业 13.4万人、培训 3.4万人、劳务输出 3.8万人、1419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至少一人就业,棚改回迁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 85%以上,实现了棚改居民搬得回、住得稳。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取得突破,共计征缴各项社保基金 14.3亿元、增长25.1%,其中养老保险新参保企业 823户、 2.3万人,新参保人员缴费率100%,征缴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比上年增加 1.4亿元,增长 25.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工作进展顺利,城市低保标准提到 180元, 17.4万城市居民、2.5万农村居民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为发挥党员在创建和谐社区中的先锋作用, 1月 19日,顺城区新华街道华北社区举办了以“和谐社区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文艺晚会,精彩的演出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前来观看。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先后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北京分院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围绕资源深加工,加强与 10余家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中油抚顺石化公司、抚顺挖掘机厂成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民企博士后科研基地, 50余个科技项目得到国家和省支持。消灭农村 D级危房校舍 2.4万平方米,建成和在建九年一贯制学校 8所,实现农村三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改造薄弱学校43所,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 2.1万人,帮助607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高考录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1个百分点。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形成,改造乡镇卫生院18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面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7.5%。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展开,广场演出超过 2100场,涌现出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工作先进社区;满族秧歌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功举办了全国满族秧歌邀请赛,平顶山遗址纪念馆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成功承办了辽宁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创佳绩,省十运会金牌排名比上届提升 4个位次,建成城乡体育健身场所80处,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和活动 400多项次。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5.56‰和 0.39‰。

加大平安工程建设投入,防控工作全面推进,打击犯罪能力明显增强,执法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加强监管体系建设,确保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深入贯彻《信访条例》,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包案、源头治理、专项治理、集中治理相结合,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0.5%,进京、去省集体访明显回落。努力为民排忧解难,市长公开电话转办问题解决率达 93.1%。此外,安全生产、消防、审计、统计、外事、宗教、物价、供销、人防、地震、档案、社会科学、双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政府建设不断加强,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改善。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持定期报告工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279件、政协提案509件,满意率达 99.7%。政府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全年完成立法 13件,行政许可项目由 246项削减为 175项,非许可类行政审批事项由 113项削减为64项,行政执法责任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全面启动“五五”普法。大力推进政务公开,颁布实施抚顺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 20个专项预案及 8个部门预案。实施“企业安宁日”制度,在全省率先开通“民心网”,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快速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减少事业单位130家,精简人员编制 6300名。加强绩效考核和社会舆论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有所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可圈可点、好事连连的一年,是人心齐、干劲足,亮点多、效果好的一年,是强本固基、蓄势待发的一年。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抚顺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抚顺人民美好的愿望正在实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抚顺人民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为抚顺发展做出贡献、付出艰辛的全市各族人民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给予监督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参与全市发展建设的中央和省在抚单位、驻抚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各界人士、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还不高,调整优化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资源深加工尚未迈出大的步伐。二是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能源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三是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刚性支出持续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较大。四是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得还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就业、社保、就医、上学、治安、供热等方面,群众还有不少意见。五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等方面,与加快发展和人民满意的要求差距较大,推诿扯皮、以权谋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正在并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7年主要工作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加快抚顺振兴的关键一年。面对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面对中央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力度,国内外投资商持续关注辽宁的有利条件;面对我市国企产权改革基本完成,一批大项目落地开工和工业园区顺利建设的坚实基础;面对全市上下顽强奋进、和衷共济、渴盼发展、比拼实干的浓厚氛围,我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信心。只要我们统一思想,抓住机遇,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工作业绩,早日实现抚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年”为牵动,强力抓好重点项目推进和工业园区招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功能完善和发展空间拓展、民生改善,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80亿元、增长 39%;实际总投外资额 1.3亿美元、增长18%,注册外资额 6500万美元、增长 23%,引进域外资金 150亿元、增长 23%,外贸出口 5.4亿美元、增长 7%;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0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9.1%,一般预算支出 40.9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 18.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亿元,增长 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16%和 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4.4%。

(一)扎实开展“项目年”活动,务求招商引资取得更大成效

举全市之力推进项目。要以抓项目促结构调整、环境改善、作风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目标是实施重点项目 120项,计划投资222亿元。加紧项目库建设,围绕地区优势和结构优化,认真做好各行各业项目的策划、筛选和包装。加大“上争下促、外引内培”的力度,上争即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和省支持的范围,下促即促进各地区和部门一心一意抓项目、上项目,外引即强化招商引资,内培即培育和支持域内企业上项目。

再掀招商引资新高潮。继续坚持“境外、域外、域内”三资并重,最大限度地吸引外来项目和资金,“两区四园”的招商引资要实现大的突破。突出重点招商区域,加大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对韩国、日本、欧美、东南亚、港澳台、长三角、珠三角、沈阳及周边城市等资本密集地区开展招商引资;采取小团组、专业化、多批次等方式,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突出招商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规则、会运作、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围绕资源深加工,招商引进项目 1000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 100个;确保开工项目500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 50个;当年竣工项目 300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 30个。抚顺经济开发区要充分发挥先导作用,实现域外招商引资额40亿元、增长 32.5%。

加强服务和考核。建立健全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重点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制度以及项目推进通报制度等,加强跟踪管理,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加强服务支持,在项目立项申报、环保评审、拆迁安置等环节提高效率,为项目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环境。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将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评价各县区、相关部门的重要标准。

(二)坚持工业强市,壮大经济规模与实力

优化存量,巩固老优势。继续围绕做大做强石化、冶金、机械、电力、建材、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大力支持其在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中实现规模扩张、水平提升。石化业重点推进中油抚顺两大公司实施“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加快建设东北最大的石油炼化生产基地。冶金业重点推进铝业公司电解铝、海绵钛的扩能改造,打造全国最大的钛、镁系列生产基地和东北最大的铝系列生产基地;支持新钢铁实施搬迁和系列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抚挖公司履带起重机改造、普利达公司煤矿防爆电机搬迁改造、石油机械大型余热锅炉改造、机械公司大型换热器改造等骨干项目,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档次和规模。电力业重点推进抚电两台 30万千瓦机组建设以及抚铝自备电厂、中胜、辽电新增供电机组的立项核准建设,使抚顺成为东北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建材业重点扩大水泥等产品生产规模,围绕塑料和钢铝资源发展新型建材。信息产业重点扶持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业,逐步把我市建成全国煤矿安全监测监控

产品和辽宁省电视机生产基地。煤炭业重点推进抚矿集团加快战略转型,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非煤产业。

做大增量,打造新优势。围绕资源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吸引新投资,鼓励支持已有企业发展壮大。一是加大“两区四园”建设及拓展力度,规范园区政策,严格园区准入,支持成长性强、投资密度大、投入产出率高的企业进驻园区;实施老城区改造的“退二进三”战略,鼓励城内的工业企业迁入工业园区,并实现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二是继续深化国企改革,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争取盘活一批“空壳”企业;加强对改制企业的服务和支持,促其内在活力和潜能充分释放。三是扩大中省直企业与地方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全年配套额达到 30亿元、增长25%以上。四是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400项,争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个、著名商标 5个。五是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全力推进企业扭亏增盈,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三)壮大县区经济实力,促进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大发展

鼓励支持县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巩固完善市与县区分税制财政体制,落实各项支持政策,赋予县区更大的自主权,调动县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按照县区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思路,积极培育发展县区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区经济格局。鼓励县区以园区和城镇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工业和中小企业集群,培育发展一批拉动和支撑县区经济的利税大户。充分发挥城区带乡的优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加大扶持,营造氛围,推动全民创业。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重点支持专、精、特、新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迅速做大做强。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服务力度,重点抓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民营经济增加值、税金分别增长 27%和 20%以上。

加快发展以旅游、商贸为重点的服务业。旅游业要整合现有资源,打好清前史迹、绿色生态、红色旅游等特色品牌,抓好皇家极地海洋世界二期、皇家百老汇一期、萨尔浒风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精品线路,做强特色产品,加大宣传策划和包装推介力度,办好 2007中国(抚顺)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和中外旅行商大会,提高抚顺旅游知名度,全年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0%和 22%。商贸流通业结合城区企业易地搬迁和危旧楼房改造,抓紧规划建设一批商务设施;加快南站地区商业时代广场、裕民服装城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招驻国内外知名商家来抚开店;规划建设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力争在农村新开连锁超市 200家。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宽带进村入户。房地产业要以满足百姓需求为重点,保持适度规模,坚持有序开发,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施工170万平方米、竣工 120万平方米。

(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围绕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有机大米和绒山羊、林蛙等优势产业和绿色资源,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扶持和引进一批规模大、牵动力强的龙头项目,年内销售收入超亿元及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力争分别达到 15户和30户;搞好生产技术推广及农产品检验检测,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建设并扩大种养基地,争取完成中药材GAP产地认证品种 3个。大力发展林地经济,林地开发 20万亩。整合绿色农业资源品牌,统一打造富有特色、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农产品名牌。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扩大专用玉米、优良种子的种植面积。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搞好农业普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抓好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启动关山二库建设,整治堤防 110公里,新建自来水 267处、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12万亩,新增黑色路面200公里、通油路行政村 36个,抚顺县、新宾县基本实现村

村通;开工建设南杂木至吉林梅河口高速公路,争取永陵至桓仁、辽宁中环线抚顺段两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完成生物质气化工程 10个和“一池三改”3500座,植树造林 6万亩、封山育林 30万亩。抓好新宾、清原两个县城,红透山、南杂木、永陵、石文 4个国

家级重点镇和草市省级中心镇,以及50个市级新农村试点村的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搞好畜牧业清洁生产和小城镇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构建农村加快发展的动力机制。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落实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加快土地、林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基本完成集体林权改革,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化解村级债务。抓好乡财县管、乡镇机构精简、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和水利设施多元投入机制改革等多项改革试点,加强乡镇事业站建设,创造条件支持其推广农业科技。

(五)调整布局改善环境,大幅提升城市形象和价值

大规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沈抚“同城化”进程,推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竞争力。围绕抚沈高速、高山路和南环路建设,启动开发沿线经济带,向南北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借助百万吨乙烯和高新区的拉动,尽快建设东部新型工业区;依托抚顺经济开发区的迅猛发展态势和毗邻沈阳的区位优势,加快打造抚顺西部新城,从而构建更大规模的城市骨架,优化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

大手笔高质量建设城市。一是调整城市布局。按照“人居向浑河沿岸集中、工业向外围园区集聚”的思路,鼓励新钢铁等工业企业搬出城内,进入园区,盘活部分“空壳”企业,利用腾空土地发展第三产业,支持危旧楼房及街路改造,通过改造,不仅拓展城市空间,而且改出一片新居、改出一片产业、改出一片景观。二是改造“两园”。启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高尔山公园建设,完成以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劳动公园整体改造,打造高水准、大规模的城内风景区。三是完善交通网络。打通戈布通道,与沈吉高速公路连接;打通南环路,形成城市南环线,有效解决过境车辆穿越市区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四是加大浑河支流治理力度。强化对浑河城市段支流的规划整治,力争在“十一五”末期全部建成景观河。五是绿化城市。植树 100万株,新增绿地50公顷。六是建设一批民心工程。启动建设长途汽车中心客运站,加大城市主次干道、小街小巷、排水和“三供”管网的改造力度,整治居民小区环境 100万平方米,亮化“摸黑”路 20条,搞好棚户区排水和“三供”管网配套,建设棚改新区停车场 7处。

大力度管理城市。积极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城区、街道、社区管理城市的主体作用,确保主次干道人工清扫保洁率 100%、露天集贸市场整治率100%、生活垃圾清运率 96%以上、污水处理量和处理天数均达到80%。

坚持处罚和引导相结合,强化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从严整治,进一步改善交通秩序。立足搞活,积极稳妥推进公用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监管,提高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加大土地储备力度,拉动土地升值上市,提高公共收益。

高标准整治污染和地质灾害。加强污染防治,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 4%,确保浑河和大伙房水库等水体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降低 3.3%和 2.4%,确保城区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不少于 290天,其中望花区不少于200天。强化矿山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启动西露天矿北帮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整治因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保护和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六)做好财税金融工作,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增加财政收入。坚持依法治税费,确保税收和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加强财政债权清收、国有资产整合和改制企业国有股收益监管,严防政府资产流失;完善争取上级支持的激励政策,科学举债,为加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优化支出结构。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严格预算管理,确保支出按预算、追加按程序。强化财政资金的整合调度,加强对专项资金和项目资金的监管和审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牢固树立过紧日子和勤俭办事业的思想,杜绝铺张浪费,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强对政府债务的整合和管理。

鼓励金融保险机构支持地方发展。加速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地区金融环境。建立激励机制,搞好银企和项目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保险业发展,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七)推进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抚顺

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开放、创新、敬业、奉献的城市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普及科学知识,破除愚昧迷信,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窗口单位”为重点,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地区文明程度。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以棚改回迁居民、零就业家庭为重点,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创业市场要在“五一”前全部开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完成城镇实名制就业10万人以上,棚改回迁居民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率 92%以上,新增零就业家庭 20日内实现至少 1人就业,培训城镇劳动力 2万人。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养老保险为重点,依法强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和清欠,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各项保险基金基本步入良性循环。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做好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探索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支付,抓好农民工医疗、工伤保险工作。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抓住省继续支持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的机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再用 2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列入省计划的棚户区改造任务。搞好棚改新区环境规划和建设。加快采沉区搬迁安置,全面完成新一期治理任务。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市、县、乡三级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信访责任制和县区领导接待制度,实施双向责任追究,强化源头治理群体访,综合治理个人访;建立县区信访综合接待大厅,实行“一站式”接待,强化信访工作网络建设,确保实现省信访签状目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整合各类资源,构建覆盖城乡的治安巡防网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非法集资、传销活动,确保刑事发案率进一步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争创全省综合治理先进市。

抓细抓实抓好安全工作。加大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力度,特别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的检查和整治,关闭年产 3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完善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妥善处置能力。优化消费安全环境,坚持打假与扶优相结合,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八)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各级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抓紧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推进 15家企业与院校合作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高新区建设,打造国家级精细化工产业化基地,积极争取进入国家高新区行列。围绕产业和资源优势,抓好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申报和达产达效,组织开展重点领域和重点技术的攻关,为地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强化人才教育工作。继续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着力建设政府机关、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三支人才队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新一轮“普九”达标为重点,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加大向农村倾斜力度,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完善扶困助学体系,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积极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项事业。大力开展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年广场演出2300场次以上,创造文化艺术精品;强化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广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文化网络;高标准完成平顶山遗址纪念馆的改造并投入使用。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区卫生纳入医保试点,逐步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参合率、扩大受益面,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9所。加强全民健身场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巩固有线电视村村通成果,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出生率控制在 5.85‰以内。切实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把节约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产业和项目,积极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

(九)切实加强政府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坚持勤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将政府资源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提供更为丰富的公共产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多做群众急需的事,多做群众受益的事,多做打基础的事,多做起长远作用的事,使各项工作都能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的检验。全面落实《抚顺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条例》,严肃查处破坏软环境的人和事,创造公平、公正的地区发展环境。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充分发挥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的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主动听取各界意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深入开展“五五”普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决策机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坚持改进作风,建设高效型政府。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实行首问负责制,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和行为,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牢记“两个务必”,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协调、办事更加公正透明、工作更加高效便民。健全目标考核监督体系,对行政不作为、影响行政效能、贻误行政工作等行为,严肃追究部门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坚持标本兼治,建设廉洁型政府。认真贯彻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强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突出抓好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突出抓好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等关键部位的制度完善和程序规范,注重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树立政府廉洁从政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在抚顺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的期望,不允许我们丝毫懈怠;时代的召唤,更要求我们奋发进取。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更大的气魄、更高的热情、更实的作风,振奋精神,乘胜前进,为早日实现抚顺经济转型和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

查看详情

2007年抚顺市政府工作报告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2007年抚顺市政府工作报告文献

2007年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101KB

页数: 11页

2007年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2007年 03月 24日 来源: 信阳市政府 【字体:大 中 小】 ——2007年 3月 24日在信阳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信阳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郭瑞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及 2006年工作回顾 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四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和 “十五”计划预定 的目标任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2006年生产总值比 2002年增长 58.9%,年均增长 1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 1.6倍,年均增长 27%;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32.4%,年均增长 2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977.2亿

2009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101KB

页数: 10页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08 年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 2008 年,是改革开放 30周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 灾害,面对不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在中共余姚市委的正确领 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 定信心谋发展,开拓创新抓落实,攻坚克难求突破,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 务,开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84.7 亿元,增长 10.4%;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0.2 亿元,增长 10.8%,其中地方级收入 33.3 亿元,增长 1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55.4 亿元,增长 8.2%;

2007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正文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查看详情

2007年濮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前言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查看详情

2007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的回顾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78.68亿元增加到180.36亿元,年均增长16.2%;全口径财政收入从8.09亿元增加到26.5亿元,年均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3.25亿元增加到10.8亿元,年均增长35.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47.26亿元增加到86.5亿元,年均增长16.3%。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从7.36亿元增加到11.2亿元,年均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从46.39亿元增加到125.85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9.27亿元增加到92.5亿元,年均增长30.1%;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2.93亿元增加到43.31亿元,年均增长11.3%。

——投资、招商引资、消费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4.48亿元增加到80.07亿元,年均增长34.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3.1亿元增加到23.3亿元,年均增长4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8亿元增加到34.07亿元,年均增长14%。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014元增加到10298元,年均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94元增加到4510元,年均增长13.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1‰。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幅三年居全省第一位,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幅两年居全省第一位。

四年来,政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连续四年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加强协调服务、台账管理、观摩督查,全市形成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热潮。累计实施2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07个,完成投资226.5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46个。沁北电厂一期、济钢100万吨钢铁扩改、国电豫源2×13.5万千瓦热电联产、豫光30万吨电锌一期、金马100万吨焦炭、博海15万吨煤焦油深加工、太行100万吨水泥、联创12万吨树脂等项目建成投产,济洛、济焦高速公路和焦克、获轵公路济源段竣工通车,完成了新一中、篮球城、人民医院中心病房楼、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城、湨河治理、220千伏荆华输变电、220千伏黄荆线等项目,沁北电厂二期、万洋8万吨铅富氧熔池熔炼、金利8万吨铅熔池熔炼、济晋和济运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

(二)对外开放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对外开放意识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效果。每年分别开展两次大规模的“走出去”和“请进来”集中招商活动,先后在厦门、深圳等10余个城市举办“市情说明暨合作项目推介会”,33次组团参加国内外大型经贸洽谈和投资贸易活动,邀请中外客商1100余人次前来考察洽谈,与1700余名客商建立了经常性联系。高度重视服务外来投资企业发展,建立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实行项目代办、一卡通等服务措施,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和“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465个,到位资金61.4亿元,外来投资企业新增194家,达到221家,外来投资已成为推动济源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企业新增120家,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17.7亿美元。

(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效果好。把坚持不懈推进结构调整做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累计安排3200万元财政专项奖补资金,采取宣讲引导等多种方式,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蔬菜、林果、烟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迅速扩张,温室和塑料大棚达5000余座,林果专业村达40个。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新建和改造规模养殖场区390个,规模养殖户达到8021个,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现金收入由728元增加到2023元。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总动力达94.32万千瓦,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成投用,29个农产品产地、36个畜牧场区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28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或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3个,农民经纪人达千余人。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主要工业产品年产量钢铁达到543万吨、铅锌76万吨、树脂13万吨、焦炭185万吨、水泥164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45万千瓦,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钢铁基地、能源基地、煤化工基地、矿用机电基地。重点企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6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41家,其中,超60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3家,超5亿元企业5家,济钢、豫光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名牌战略,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61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2.5%,豫光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科技工业区首次承担了5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新增12个。积极推进“一园两带三区”工业布局调整,孔山工业带粗具规模,科技工业区入驻企业达21家。

第三产业取得新的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王屋山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文明景区,小浪底景区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景区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宣传促销力度加大,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建成了中原国际商贸城一期等一批专业市场,宾馆、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规模明显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保险机构达到13家。

(四)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累计实施各类城建项目1459个,完成投资114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2平方公里增加到35平方公里,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06公里、桥梁14座,新增供水主管网38公里、供热主管网13公里、供气主管网52公里,110千伏环网供电解决了城区用电安全问题,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成投用,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积极推进,新建城市公厕56座、垃圾中转站55座,新增城市树木30余万株、园林绿地13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7.8%,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制定了“中心城区﹢三个组团﹢三个重点镇”的发展布局,完成了小城镇规划修编。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扶持指导力度,镇区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流动,城镇化率由31%提高到42%。

“创申”工作取得成功。加强宣传,全民动员,全力以赴,累计投入3亿余元,狠抓市场整治、市容环境治理、“两场一站”和养殖小区取缔、食品卫生管理、城区56个居(村)委会“五化”达标改造、王屋山地质博物馆建设和景区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创申”工作一举成功,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两项含金量极高的荣誉,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树立了济源的新形象。

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抓住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的机遇,出台了意见和规划,明确了以城乡一体化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体思路。新建、改建干线公路104公里、农村公路915公里,干线公路和市、乡公路全部达到二级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硬化路,行政村通公交车率达到90%。建成了布袋沟和东山集中饮水解困工程和18处山区小型饮水解困工程、111处平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71个村、20.9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通讯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98%。完成了1198户、5030人的搬迁扶贫工作。安置西霞院工程库区移民559户、1766人。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20个,沼气重点村31个,新建沼气池3008座,邵原镇镇区实行集中供气。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89家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农家店投用。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农田水利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造林25.3万亩,通道绿化1152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8万亩,开发整理土地4.4万亩,新增耕地2.3万亩。

(五)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市属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充分激发了改制企业的发展活力。完成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国家公务员登记工作圆满完成。教育、城建、交通、水利、文化等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全员聘用制改革基本完成,内部分配机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服务性采购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部免征农业税,全面落实种粮直补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范税收征管秩序,建立税收检查和预算单位审计制度,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福利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关停小煤矿23家。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出让土地548公顷、探矿权13宗。

(六)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84项,获得专利授权98件,中试基地、生产实验基地、省级以上科普基地等达到9家,白云实业建立了全省农药行业首家博士后工作站,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在全省率先免除山区中小学生杂费和贫困生书费,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济源一中被命名为“全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全面加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抗击“非典”取得了重大胜利。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阳台宫、轵国故城和延庆寺塔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邵原镇被命名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篮球城被确定为中国篮球训练基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国内篮球赛事。全面落实各项奖励扶助政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亚桥乡庙后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一次经济普查和第四次投入产出调查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和我市承诺的八件实事全部兑现,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及工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21个专项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人防、物资、供销、残联、气象、史志、档案、侨务、外事、河务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落实培训补贴、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1.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6万人。大力实施“阳光工程”,资助农民专业技能培训8万余人次,转移5万余人。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各类参保职工6.5万人次,社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率先在全省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保障1.2万人;提高城市低保补差水平,年保障9100人;为90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员47.1万人,参合率93.13%。

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清查放射源和“大气治理年”三项活动,取缔了所有粗铅冶炼企业的92口烧结锅,关停城区燃煤锅炉140台,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28家,削减二氧化硫排放6万吨、烟粉尘1.5万吨、化学需氧量1.6万吨,新上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由2003年的重度污染转变为2004年的中度污染、2005年的轻微污染,2006年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01天,成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城市。

民主法制建设和安全生产切实加强。扎实开展“平安济源”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社会治安秩序良好,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达标市”,市交巡警五大队被国务院命名为“人民满意的交巡警队”。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建立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联席办公会议制度,集中开展信访问题专项整治,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开展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乡镇司法所建设全面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做好优抚、双拥和复转军人安置工作,连续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市”称号。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和满意率明显提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季度检查、及时交办、限期整改、跟踪督查的工作机制,建立市、乡、村、企安全生产网络,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

(七)政府工作创新成效显著

大力开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清理精简行政审批项目,213项审批项目进入行政审批大厅实行集中办理。开通了“12345”便民热线,政府网站被评为“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和“中国特色政府网站”,被确定为“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探索建立了基于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的“济源模式”,受到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高度评价并予以推广。清理行政执法项目,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复议工作得到加强。成立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实行新的管理体制,提高了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认真开展了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基建项目审计。建立了政府工作台账管理体系,完善督查落实机制,三室联动,跟踪问效,有效推动了工作落实,被评为省政府目标管理优秀单位。加大投诉案件的查处力度,强化了服务意识,促进了作风转变。加大行政监察力度,设立政风行风监督热线,举办“行风对话”活动,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四年,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四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四年,是济源知名度日益提升、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四年。回顾四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才能在实现加快发展的同时,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二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加快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只有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建立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改进作风,真抓实干,才能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四是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只有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上,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生产要素,才能不断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为加快发展蓄足后劲。五是必须坚持发扬新时期的愚公移山精神。只有全市上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敢试敢闯、勇争一流,奋力拼搏、苦干实干,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区域竞争的加剧,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增大。二是农业发展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偏低,工业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低、能耗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缺乏活力。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任务艰巨。四是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转变仍需加强。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综合效益较好的良好态势;河南省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中原城市群率先发展,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今后五年,我市将完成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振奋精神,团结拼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十次党代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文化立市、三产富市五大战略,扎实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济源。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居全省先进水平;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

工业强市实现新突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工业结构明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铅锌基地、钢铁基地、能源基地、煤化工基地、矿用机电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全省、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80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达到3家,超50亿元企业达到5家,超20亿元企业达到6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10家。

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大力加强中心城区、三个组团和小城镇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左右,城区人口35万以上,城镇化率55%以上。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坚持开展城市创建,确保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功。

和谐发展呈现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98‰以内,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开展造林绿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保持总量动态平衡;依法治市全面加强,刑事犯罪率明显下降,社会大局稳定。

人民生活实现新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0%以上,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5%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100%,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硬化路“连村通组”。

三、全力做好2007年的各项工作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做好今年(2007年)的工作,对鼓舞斗志、增强信心、顺利实现五年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2007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招商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完成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广泛开展“项目建设管理效益年”活动,增强加快发展的后劲

狠抓固定资产特别是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深入开展“项目建设管理效益年”活动,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支撑经济发展速度。全年计划实施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227个,年度投资90.91亿元。工业项目80个,完成济钢循环经济改造、万洋8万吨铅富氧熔池熔炼、金利8万吨铅熔池熔炼、战成100万吨水泥等项目,加快实施沁北电厂二期、金马100万吨捣固焦、豫光30万吨电锌二期、中原特钢扁钢锻坯生产线技改、苗庄煤矿、克井二矿技改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原特钢机加工热处理技改、济煤三矿技改、太行100万吨水泥、联创20万吨树脂粉二期、济钢高强度用钢生产线、方升12万吨树脂粉等项目,做好沁北电厂三期前期工作。农业项目16个,完成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加快实施万佳食品生产线、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河口村水库。城建项目91个,完成国际时代广场等项目,加快实施中原国际商贸城二期、建业新天地步行街、万帝大厦、隆兴花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国泰花园、园丁苑、锦绣·水岸名家等项目。交通、电力、社会事业项目40个,完成温邵线思礼段、邵原段和大店河桥改造、110千伏中心输变电、济源图书信息大楼、济源一中游泳馆、黄河大道中心小学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济晋和济运高速公路、110千伏思礼输变电等项目。高度重视项目规划储备工作,超前规划一批重大项目,做深做细前期工作,努力形成投资稳步增长的良性机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努力争取国债资金、上级专项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充分激活民间投资,鼓励引导帮助企业上市融资。继续对项目建设实行台账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督查力度,促进项目加快推进。加强项目建设质量管理,严格落实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竣工验收制,坚决杜绝质量隐患。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抓好工业经济发展

坚持不懈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大力发展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豫光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济钢超过70亿元,新增超2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3家、超亿元企业5家、限上企业30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引导铅冶炼、机械加工、矿用机电等行业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等形式,形成有序竞争,凝聚发展合力。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纳米材料、石晶光电和矿用机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4%以上。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新增省级名牌产品3个以上。加快推进“一园两带三区”建设,完善孔山工业带基础设施,启动虎岭工业带的开发建设。高度重视乡镇工业发展,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鼓励乡镇、街道办事处积极培育规模以上企业和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大力培育企业家队伍,鼓励引导企业经营者更新观念,放远眼光,自强不息,超越自我,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加快编制钢铁、铅锌、能源、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监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企业非生产性用地,深入开展废弃地、砖瓦窑场、空心村三项整治,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快完成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有计划安排市区工业企业逐步外迁,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批,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污染企业的整治和转型力度,坚决杜绝已关停企业死灰复燃,确保二氧化硫减排5%、化学需氧量减排1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出境水质和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省定标准。

(三)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继续采取组织宣讲、对比算账、典型引路等方式,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调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市财政安排奖补资金2000万元,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达到3.5万亩,烟叶达到3万亩,新发展林果专业村50个,新增以薄皮核桃为主的经济林2.2万亩,新增高标准养猪场区5个、奶牛养殖场区4个。大力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服务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增强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6000人、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对山区补贴的倾斜力度。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

充分利用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优势,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景区市场化经营改革,接待海内外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以上。依托“一带两城三个产业功能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搞好商业网点规划,解决好早餐摊点、便民商店的布局设置问题,方便群众生活;加强专业市场建设,扶持培育商贸龙头企业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鼓励金融部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快发展保险、信息、物流、房地产、社区服务、中介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创造宽松条件,促进服务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经营服务水平。

(五)加强城镇和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不懈抓好城镇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坚持“大气、秀气、灵气”的发展定位,坚持“大建设、大改造、大见成效”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完成济渎东路、愚公南路、汤帝南路、文化南路、北海西路、凯旋西路等6条道路新建和10条城中村主干道新建、改造,提高“两气一水”覆盖率和入户率,加快城市排污管网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大力推进高楼群、商业群、住宅群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现代气息。加强城市绿化工作,新植树木74万株,新增绿地11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功。积极推进曲阳湖、轵城、克井三个组团发展,完成规划评审工作,力争启动开发建设。以“五化”达标改造为重点,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奖补力度,促进小城镇快速发展,山区乡镇和平原乡镇分别在集镇规模和集镇功能上实现突破。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有限的财力重点向农村倾斜,市财政安排支农专项资金1亿元,扶持农村加快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路网建设,改造干线公路5.2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6公里,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40%,行政村通客车率达98%以上,新建3个乡镇汽车站和100个城乡候车亭。新建沼气重点村50个、沼气池6000座。建设饮水安全工程50处,解决50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达到8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建成生态家园达标村23个。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建农村信息服务点50个。建立农村清洁卫生工作的投入机制和管护机制,对农村垃圾实行集中处理,在五龙口、邵原、王屋各建1个垃圾填埋场,为12个乡镇各购买1辆垃圾运输车。大力实施迁户并村工程,完成586户2502人的搬迁工作。继续开展造林绿化、农田水利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造林5万亩,组织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愚公精神杯”竞赛活动,开发整理土地2万亩,新增耕地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质量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深化企业改革,引导改制企业加强资本运营,优化股权结构。认真组织实施公务员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教师、医务工作者到山区和农村工作,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制。探索篮球城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加快推进城市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对市政公用行业实行管养分离、管办分离,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完成干线公路建设管理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保障农村干部津贴、生活补贴、村级经费发放,做好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管办分离”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继续坚持到沿海发达地区举办“市情说明和项目推介会”,组织好两次大规模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招商活动,组团参加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大型商贸文化活动。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建立以专业队伍为骨干、以企业为主体、以中介组织为辅助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突出企业招商、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质量,由注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由引进资金向引进人才、技术、管理并重转变,由引进一般项目向引进高新技术项目转变,由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转变,力争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方面实现新突破。继续对招商引资实行指导性管理,对意向、合同项目实行台账管理,跟踪问效,媒体公示,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履约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七)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完善政策措施,降低进入门槛,抓好政策落实,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外来投资服务中心、招商引资办公室的服务职能,及时解决发展环境方面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形成优良的服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事项,凡能够进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项目必须全部进入,公开许可事项,创新运行机制,强力推行首席代表制、并联审批制,着力解决行政许可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行政许可效率和行政服务水平。用纪律约束政府部门行为,优化部门服务流程,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全面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开展经济发展环境集中整治,用法律约束社会行为,对干扰和破坏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不法行为,采取果断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构筑平安和谐的企业周边环境。

(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济源

认真办好“10 6”件实事。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大实事和我市承诺的六件实事,改善城乡居民的交通、饮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等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发展成果。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对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都有1人以上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00人。统筹城乡就业,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培训,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劳务输出2500人,积极探索开展国际劳务输出。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解决好工资发放、劳动保护等问题。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将规模以上企业在职职工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新增各类参保人员1.6万人次,研究制定失地居民参加养老、医疗保障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低保对象定点就医。率先在全省实行城镇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增强城镇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能力,解决城镇居民的大病救助问题。市财政预算安排200万元,扩大敬老补贴发放范围,对85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补贴。新建、改造5所敬老院,改建1所社会福利院。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基地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济源;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抓好人才的培养、吸引、选拔工作。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保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创办“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新建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56个村级文化室,积极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加强市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建设,完成200所标准化卫生所的改造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以上。加强药品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农产品质量每周公示制度。加强农村文体活动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加强流动人员计生管理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加强统计工作,认真搞好第二次农业普查。完成第二届《济源市志》编审工作。继续做好民族、宗教、档案、供销、物资、外事、侨务、气象、河务等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对重点行业和环节的监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大力开展“平安济源”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治安环境。努力构建群众工作新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和“三五”依法治市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加强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村级民主管理。完成第五届居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关心支持驻济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做好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广泛开展双拥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树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府形象

树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府形象,不断提高行政水平和服务质量,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济源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在市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贯彻落实市委的各项部署和决定;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主动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争取各方面支持,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促进发展、服务人民的能力。

建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强化“民本”意识、“公仆”观念,在政府工作中更多体现人文关怀,更多关注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搞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让群众更直接地享受发展成果,得到更多的实惠。了解群众呼声,关心群众冷暖,真正弄清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怨什么,忧民所忧,急民所急,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做大多数群众赞成的事,办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和服务方式,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建设奋发有为、敢于负责的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突破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勇于冲破影响发展的陈规陋习的束缚,在解放思想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统一思想。坚持以发展为己任,敢闯敢试,敢抓敢管,看准的事盯紧抓实,探索中的事勇于突破。以发展树形象,大力营造创新氛围,支持创造,支持创业,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集中时间和精力,多做一些事关全局、谋划长远、夯实基础的工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历史和现实负责,做决策要科学,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做事要到位,做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承诺要有度,说一项是一项,项项兑现。

建设工作高效、求真务实的政府。以抓好落实、提高效率为核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多一点实干举措,多一点有效服务,少一点形式主义,少一点繁文缛节,进一步贴近基层,到一线了解情况,到一线建立互信,到一线推动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加大电子政务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政府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完善目标考核办法和政府工作台账管理体系,创新督查工作机制,抓好工作落实。加强公务员的思想、政治、作风、业务建设,完善公务员的激励奖惩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工作高效、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建设依法行政、清正廉洁的政府。依法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坚决制止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加强审计工作,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加强效能监察和党纪政纪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牢记“两个务必”,做公道正派之人、诚实厚道之人、谦虚谨慎之人、清正廉洁之人,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树立人民满意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时期,既面临着良好的形势和机遇,又面对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前景光明。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团结奋斗,为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济源而努力奋斗!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