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作者的评介永远可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但有些毫无顾忌的偏颇,而且常常有些尖刻……”
——《星期日电讯报》
“该书极具可读性……毫无疑问格兰锡是英国当代最好的建筑著作人之一。他清晰地概括了理论与实际,我们就生活在这些理论与实际之中。”
——《苏格兰星期日报》
“一本健康、通顺、给人以愉快的书,它介绍了人类史上最狂热最多样化的100年中的建筑。”
——《格拉斯哥报》
“引人遐想的概要,它囊括了世界各地的建筑,内容丰富,观察仔细,这是一本喜爱建筑的朋友的必读读书。”
——《爱尔兰时代》
《20世纪建筑》囊括了所有的现代建筑,并介绍了20世纪每个主要的建筑流派极其代表人物,这里包括埃德温·卢廷斯、佛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等等。建筑是20世纪历史的图解。《20世纪建筑》里的建筑表现了20世纪的多样化及其规模,这里包括政治、工业技术、环境,以及传统观念等,它们都对建筑产生巨大的影响。该书中克莱斯勒大厦、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勒·柯布西耶的公寓大厦、伦敦的劳埃德大厦、悉尼歌剧院等。
乔纳林·格兰锡是《卫报》的建筑与设计编辑,他还曾在《独立报》任同一职务。格兰锡的著作有《新美国建筑》(1988)和《新现代主义风格》(1994)。他经常做客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乔纳森·格兰锡现居住在伦敦。
蒸汽机[1]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蒸汽机的出现曾引起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直到20世纪初,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动机,后来才逐渐让位于内燃机和汽轮机等. [编辑本段]【发明历史...
20世纪头20年的人类发明 20世纪前20年的人类发明:齐柏林硬式飞艇,扬声器,空气调节装置,自动售货机,圣诞树彩灯,双刃安全剃刀,飞机,即溶咖啡, 人造树胶,霓虹灯,汽车上的电点火装置,纸杯,...
提起“纳米”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但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材料,可能很多人并不一定清楚,本文主要对纳米及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了简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走进人...
前言
第一章 工艺美术运动
第二章 古典主义
第三章 有机建筑
第四章 现代主义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
第六章 自动化
第七章 城市
第八章 未来2100433B
观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公布随想
2018年11月24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学术活动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大礼堂举办;据报道;这次活动由东南大学、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东南大学科研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承办;
鼓浪屿近现代建筑群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近日,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正式出炉,鼓浪屿近现代建筑群人选。
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现场还发布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建议书》(征求意见稿),六条建议分别是:20世纪建筑遗产作为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计划地向公众进行知识启蒙;20世纪建筑遗产数目庞大,是尚待发掘的宝藏,应进一步加强国家层面的普查工作和保护力度;20世纪建筑遗产是中国社会巨变的见证物和载体,应加强诸多建筑流派、思潮以及名家名作的研究与传承;20世纪建筑遗产是百年中国建筑智慧的结晶和文化写照,应在新建筑设计中注意与其保护工作方针相协调,与城市发展一致;20世纪建筑遗产乃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结点,应敬畏遗产、守护地域特色,以全新理念作保护与更新之时代行动;法制建设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研讨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法制建设是重中之重。
2016年9月29日,“致敬百年建筑经典: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中国20世纪建筑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宝蕴楼召开。此次会议上,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发布了98项“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本次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张锦秋、刘景梁等建筑、设计大师以及来自全国文博界、文化界、城市建筑界、出版传媒界的专家学者、20世纪建筑遗产入选单位代表、高等院校师生共计200余人出席会议。
自2014年5月经过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97位顾问专家委员的推荐、把关,在北京市方正公证处的监督下,历经初评、终评流程,于2015年8月27日产生了“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共计98项。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认真阅读优秀的中国20世纪建筑,思考它们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工程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成为当代和未来世代理性思考的智慧源泉。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充满了故事,而20世纪遗产更是承载着鲜活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成为历史,历史变为文化,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评选,在对20世纪中国建筑百年发展脉络展开追溯的同时,对丰富中国科学文化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在国民中普及建筑文化审美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