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SCSI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磁盘连接技术。它综合了现有并行SCSI和串行连接技术(光纤通道、SSA、IEEE1394及InfiniBand等)的优势,以串行通讯为协议基础架构,采用SCSI-3扩展指令集并兼容SATA设备,是多层次的存储设备连接协议栈。而SAS磁盘就是采用该接口技术的磁盘,按照业界预测,SAS磁盘将很快取代目前的SCSI磁盘而成为主流磁盘类型。
作为一种新的存储接口技术,SAS不仅在功能上可与Fibre Channel媲美,还具有兼容SATA的能力,因而被业界公认为取代并行SCSI的不二之选。SA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可以兼容SATA,为用户节省投资;扩展性,一个SAS域最多可以直连16384个设备;性能卓越,点对点的架构使性能随端口数量增加而提高;更合理的电缆设计,在高密度环境中提供更有效的散热。衡量一种技术的优劣通常有4个基本指标,即性能、可靠性、可扩展性和成本。回顾串行磁盘技术的发展历史,从光纤通道,到SATA,再到SAS,几种技术各有所长。光纤通道最早出现的串行化存储技术,可以满足高性能、高可靠和高扩展性的存储需要,但是价格居高不下;SATA硬盘成本倒是降下来了,但主要是用于近线存储和非关键性应用,毕竟在性能等方面差强人意;SAS应该算是个全才,可以支持SAS和SATA磁盘,很方便地满足不同性价比的存储需求,是具有高性能、高可靠和高扩展性的解决方案。
SAS的特点:
1、更好的性能:
点到点的技术减少了地址冲突以及菊花链连结的减速;
为每个设备提供了专用的信号通路来保证最大的带宽;
全双工方式下的数据操作保证最有效的数据吞吐量;
2、简便的线缆连结:
更细的电缆搭配更小的连接器;
3、更好的扩展性:
可以同时连结更多的磁盘设备。
由于串行SCSI(SAS)是点到点的结构,因此除了提高性能之外,每个设备连接到指定的数据通路上提高了带宽。SAS的电缆结构节省了空间,从而提高了使用SAS硬盘服务器的散热、通风能力。一般情况下,较大的并行电缆会带来电子干扰,SAS的电缆结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SAS结构有非常好的扩展能力,最多可以连接16384个磁盘设备。
串行SCSI(SAS)硬盘使用与S-ATA相同的接口,但是使用较多的信号,因此SAS硬盘不能与S-ATA硬盘控制器连结。SAS是通用接口,支持SAS和S-ATA,SAS控制器可以支持SAS和SATA磁盘。S-ATA使用SAS控制器的信号子集,因此SAS控制器支持S-ATA硬盘。
初期的SAS硬盘使用2.5英寸封装,这样可以使机架服务器支持更多的硬盘,现在已经有厂商推出标准3.5英寸的SAS硬盘;初期产品的转速是10000RPM,而现在15000RPM的产品也已经问世。SAS硬盘与相同转速的SCSI硬盘相比有相同或者更好的性能。串行接口减少了线缆的尺寸,允许更快的传输速度,SAS硬盘传输数据可以达到3.0Gbit/sec。
每个SAS电缆有4根电缆,2根输入2根输出。SAS可以同时进行数据的读写,全双工的数据操作提高数据的吞吐效率。
微控制器,简单来说就是微型或小型控制器。基本是指由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单元,及外部电路组成的控制器。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器优点就是开发流程短,可编程,成本低。适用于普通的工业控制,比如简单的信号、简单的逻...
ZN551只是个控制模块 给你个价格单吧,你看看是不是还得报其他东西,这个是全套的,里面有你要的价。 (单击一下图可放大看)
自然光是完全非偏振光,自然光通过起偏器后可以的到线偏振光,那么,这里的线偏振光一般来说是不相干的, 不过要看你入射的光是否相干,自然光一般不相干,因为它们各个方向的光它们的相位是随机的,是非相干光,就...
ddc控制器
HW-BA5201 控制模块 概 述 .HW-BA5201 DDC 控制模块是智能楼宇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它采用 LONWORKS 现场总线 技术与外界进行通讯, 具有网络布线简单、 易于维护等特点。 它可完成对楼控系统及各种工 业现场标准开关量信号与模拟量信号的采集,并且对各种模拟量以及开关量设备进行控制。 特 点 l 具有 11路通用输入端口, 可采集多种类型的模拟量信号与不同电平的开关量信号, 并对 其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 对于模拟量信号输入, 可对其进行滤波以及非线性矫正; 对于开关 量信号输入,可通过软件将其配置成直接输入、延时 输入、触发输入、计时、计数、测频 率等模式。 l 具有 4路开关量输出端口,通过插针跳线和软件配置,可将各通道配置成直接输出、延 时输出、脉冲输出、单稳输出、触发输出、脉宽调制输出等多种形式的开关量控制信号。具 有手动强制输出按钮及输出指示
广域阻尼控制器和STATCOM控制器协调设计
为了改善互联电力系统阻尼,研究了广域阻尼控制器和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控制器参数全局优化方法。首先介绍了广域阻尼控制器和STATCOM及其控制器数学模型,然后描述了改进的细菌觅食优化(BFO)算法。用Matlab编程,按BFO方法优化控制器参数以使ITSE型适应度值最小。适应度值是通过解电力系统微分-代数方程求得。10机39母线新英格兰系统被用于测试协调设计方法。仿真测试表明,广域阻尼控制器和STATCOM控制器的协调设计能增强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
SAS的接口技术可以向下兼容SATA。具体来说,二者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物理层和协议层的兼容。在物理层,SAS接口和SATA接口完全兼容,SATA 硬盘可以直接使用在SAS的环境中,从接口标准上而言,SATA是SAS的一个子标准,因此SAS控制器可以直接操控SATA硬盘,但是SAS却不能直接使用在SATA的环境中,因为SATA控制器并不能对SAS硬盘进行控制;在协议层,SAS由3种类型协议组成,根据连接的不同设备使用相应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其中串行SCSI协议(SSP)用于传输SCSI命令;SCSI管理协议(SMP)用于对连接设备的维护和管理;SATA通道协议(STP)用于 SAS和SATA之间数据的传输。因此在这3种协议的配合下,SAS可以和SATA以及部分SCSI设备无缝结合。
SAS系统的背板(Backplane)既可以连接具有双端口、高性能的SAS驱动器,也可以连接高容量、低成本的SATA驱动器。所以SAS驱动器和 SATA驱动器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存储系统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SATA系统并不兼容SAS,所以SAS驱动器不能连接到SATA背板上。由于SAS系统的兼容性,使用户能够运用不同接口的硬盘来满足各类应用在容量上或效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扩充存储系统时拥有更多的弹性,让存储设备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
在系统中,每一个SAS端口可以最多可以连接16256个外部设备,并且SAS采取直接的点到点的串行传输方式,传输的速率高达3Gbps,估计以后会有 6Gbps乃至12Gbps的高速接口出现。SAS的接口也做了较大的改进,它同时提供了3.5英寸和2.5英寸的接口,因此能够适合不同服务器环境的需求。SAS依靠SAS扩展器来连接?嗟纳璞福?壳暗睦┱蛊饕?2端口居多,不过根据板卡厂商产品研发计划显示,未来会有28、36端口的扩展器引入,来连接SAS设备、主机设备或者其他的SAS扩展器。
内容简介
《新世纪高校经济学管理学核心课教辅用书·统计应用软件(EXCEL和SAS)》为新世纪高校经济学管理学核心课教辅用书系列之一,《新世纪高校经济学管理学核心课教辅用书·统计应用软件(EXCEL和SAS)》内容包括:统计数据处理分析软件Excel和统计分析系统SAS。
2100433B
第1单元 SAS基本操作 1
1.1 SAS操作界面 1
1.2 SAS窗口操作 3
1.3 SAS菜单操作 7
1.4 SAS按钮操作 9
1.5 SAS数据库操作 9
1.5.1 定制Explorer显示格式 9
1.5.2 定制Explorer排列格式 10
1.5.3 创建SAS数据库 10
1.5.4 查找SAS数据库 11
1.5.5 查看SAS数据文件的属性 12
1.6 SAS文件操作 12
1.6.1 复制SAS数据文件 13
1.6.2 重命名SAS数据文件 13
1.6.3 打开SAS数据文件 14
1.6.4 删除SAS数据文件 14
1.7 管理磁盘文件 15
1.8 SAS编程基础 15
1.8.1 SAS程序的格式结构 16
1.8.2 SAS程序示例 16
1.9 SAS帮助操作 17
上机报告的写作要求 18
第2单元 SAS试验设计 19
2.1 术语和符号 19
2.2 随机抽样的设计 20
2.2.1 单变量随机抽样设计 20
2.2.2 配对变量随机抽样设计 21
2.2.3 两独立变量随机抽样设计 22
2.3 单因子试验设计 23
2.3.1 完全顺序设计 23
2.3.2 区组顺序设计 24
2.3.3 完全随机设计 25
2.3.4 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25
2.3.5 拉丁方设计 26
2.4 试验处理的析因设计 27
2.4.1 完全析因设计 27
2.4.2 区组析因设计 30
2.4.3 部分析因设计 32
2.4.4 最小部分析因设计 34
2.5 多因子试验设计 37
2.5.1 完全顺序设计 37
2.5.2 完全随机设计 38
2.5.3 不完全随机设计 39
2.5.4 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40
2.5.5 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41
2.5.6 裂区设计 42
2.5.7 巢式设计 43
2.6 回归试验设计 44
2.6.1 一元回归设计 45
2.6.2 多元回归设计 45
2.7 响应面设计 47
2.7.1 问题和模型 48
2.7.2 中心组合正交旋转设计 48
2.7.3 中心组合精度均衡设计 54
2.7.4 小试验量的中心组合设计 55
2.7.5 Box-Behnken设计 56
2.8 最优试验设计 56
2.8.1 最优区组析因设计 57
2.8.2 最优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 58
2.8.3 最优不完全区组设计 60
2.8.4 最优部分析因设计 61
上机报告 62
第3单元 SAS数据整理 63
3.1 数据表的格式要求 63
3.2 用Excel整理试验数据 64
3.2.1 创建Excel数据表 64
3.2.2 将Excel数据表转换成SAS数据表 65
3.3 用SAS整理试验数据 67
3.4 创建各种形式的SAS数据表 69
3.4.1 字符型SAS数据表 69
3.4.2 数值型SAS数据表 69
3.4.3 混合型SAS数据表 70
3.4.4 含频数和权值的SAS数据表 71
3.4.5 单变量SAS数据表 71
3.4.6 单向分组SAS数据表 72
3.4.7 两向分组SAS数据表 72
3.4.8 n向分组SAS数据表 72
3.4.9 二值SAS数据表 74
3.4.10 协差阵和相关阵SAS数据表 75
3.5 SAS数据表的管理 77
3.5.1 复制数据表 77
3.5.2 添加观测 78
3.5.3 修改观测 78
3.5.4 删除观测 79
3.5.5 更新观测 80
3.5.6 合并数据表 80
3.5.7 抽取子表 81
3.5.8 行对应合并数据表 82
3.5.9 匹配合并数据表 83
3.5.10 改变量名 83
3.5.11 删除变量 84
3.5.12 保留变量 85
3.6 SAS数据表的观测排序 85
3.7 SAS数据变换 86
3.8 SAS数据概括 87
上机报告 89
第4单元 SAS统计绘图 90
4.1 用SAS绘制散点图 90
4.1.1 单变量散点图 91
4.1.2 两变量散点图 91
4.1.3 多变量散点图 92
4.2 用SAS绘制折线图 93
4.2.1 单变量折线图 93
4.2.2 变量相关折线图 94
4.2.3 多变量折线图 95
4.3 用SAS绘制盒须图 95
4.4 用SAS绘制曲线图 98
4.4.1 拟合曲线图 98
4.4.2 函数的图形 100
4.5 用SAS绘制饼图 101
4.6 用SAS绘制柱形图 102
4.6.1 离散变量的频数分布图 103
4.6.2 离散变量的累积频数分布图 104
4.6.3 离散变量的百分率分布图 105
4.6.4 离散变量的累积百分率分布图 105
4.7 用SAS绘制直方图 106
4.7.1 连续变量的频数分布图 108
4.7.2 连续变量的累积频数分布图 109
4.7.3 连续变量的百分率分布图 110
4.7.4 连续变量的累积百分率分布图 111
4.8 用SAS绘制误差图 112
4.9 用SAS绘制三维网格图 114
4.10 用SAS绘制等值线图 115
上机报告 116
第5单元 SAS统计推断 117
5.1 SAS概率计算 117
5.1.1 贝努利分布 118
5.1.2 Poisson分布 119
5.1.3 正态分布 120
5.1.4 t分布 121
5.1.5 χ2分布 122
5.1.6 F分布 123
5.1.7 均匀分布随机数 124
5.1.8 离散分布随机数 125
5.2 单变量样本统计推断 125
5.2.1 0-1分布比率Z检验 126
5.2.2 离散变量的频数分布及检验 129
5.2.3 连续变量的频数分布及检验 134
5.2.4 基于观测的参数估计 138
5.2.5 基于频数的参数估计 139
5.2.6 连续变量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 141
5.3 配对样本均值差t检验 142
5.4 两独立样本均值差t检验 144
5.5 多变量样本相关系数检验 145
上机报告 146
第6单元 单因子试验统计分析 148
6.1 单因子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148
6.2 平衡随机设计的试验分析 148
6.2.1 无协变量平衡随机设计的试验分析 148
6.2.2 含协变量平衡随机设计的试验分析 150
6.3 不平衡随机设计的试验分析 154
6.4 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试验分析 156
6.5 最优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para" label-module="para">
6.6 拉丁方设计的试验分析 160
上机报告 162
第7单元 多因子试验统计分析 163
7.1 多因子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163
7.2 列联表分析 163
7.3 随机设计的试验分析 166
7.3.1 平衡完全随机设计的试验分析 166
7.3.2 含协变量平衡完全随机设计的试验分析 167
7.3.3 最优完全随机设计的试验分析 170
7.3.4 最优平衡不完全随机设计的试验分析 172
7.4 随机区组设计的试验分析 175
7.4.1 单响应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试验分析 175
7.4.2 多响应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试验分析 177
7.4.3 最优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试验分析 185
7.5 裂区设计的试验分析 187
7.6 巢式设计的试验分析 191
上机报告 194
第8单元 回归试验统计分析 195
8.1 导言 195
8.2 一元回归 195
8.2.1 一元线性回归 196
8.2.2 一元多项式回归 197
8.2.3 可线性化非线性回归 198
8.2.4 本质非线性回归 199
8.3 随机型自变量多元线性回归 201
8.3.1 回归诊断 201
8.3.2 全自变量多元线性回归 204
8.3.3 通径分析 206
8.3.4 筛选变量法多元线性回归 207
8.3.5 岭脊法多元线性回归 208
8.3.6 主分量法多元线性回归 209
8.3.7 典型相关分析 212
8.3.8 偏最小二乘多元线性回归 216
8.4 随机型自变量多元非线性回归 218
8.4.1 可线性化回归 218
8.4.2 多元二次多项式回归 220
8.4.3 本质非线性回归 221
8.5 确定型自变量多元线性回归 224
8.6 响应面设计的试验分析 227
8.6.1 因子水平编码和试验数据整理 227
8.6.2 响应面回归分析 229
8.6.3 响应面岭脊分析 231
8.6.4 响应面图形分析 233
8.7 确定型自变量多元非线性回归 236
上机报告 239
第9单元 主分量分析 241
9.1 导言 241
9.2 协差阵法主分量分析 242
9.3 相关阵法主分量分析 245
9.4 采用Solutions菜单操作进行"para" label-module="para">
上机报告 253
第10单元 因子分析 254
10.1 导言 254
10.2 主分量法因子分析 255
10.3 主因子法因子分析 264
10.4 最大似然法因子分析 269
10.5 最小二乘法因子分析 273
上机报告 275
第11单元 聚类分析 277
11.1 导言 277
11.2 坐标型观测聚类分析 277
11.3 频数型观测聚类分析 281
11.4 二值型观测聚类分析 284
上机报告 287
第12单元 判别分析 288
12.1 导言 288
12.2 Bayes判别分析 289
12.3 欧氏距离判别分析 293
12.4 Fisher判别分析 295
12.5 逐步Bayes判别分析 298
12.6 逐步欧氏距离判别分析 300
上机报告 303
参考文献 304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