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白花蟛蜞菊原名鳢肠,始载于《唐本草》。《图经本草》称旱莲草。李时珍说:"旱莲有二种:一种苗似旋覆而花白细者,是鳢肠;一种花黄紫而结房如莲房者,乃是小莲翘也……"。又说:"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故名,俗呼墨菜是也。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按其描述及附图,墨旱莲应为鳢肠,而另一种,根据形态描述实为金丝桃科植物湖南连翘,药材通称红旱莲,与墨旱莲完全不同。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中。
鳢肠 别名:旱莲草、黑墨草、白花蟛蜞菊、水葵花(浙江),野菊花(江苏)。
Eclipta prostrata L. [E. alba (L.) Hassk]--菊科Compositae
一年生草本,高10~60cm,全株被白色糙伏毛。茎直立或倾卧,着土后节上易生根。叶对生,叶柄极短或近无柄;叶片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10cm,宽0.5~2.5cm,基部楔形,全缘或稍有细锯齿,两面均被白色粗毛。茎叶折搓后渐呈蓝黑色。头状花序有梗,腋生或顶生,直径约9mm;总苞绿色,2层,每层有总苞片5~6;花杂性;外围1~2层为舌状花,舌片小,狭线形,全缘或2浅裂,白色,雌性,多数发育;中央为筒状花,花冠筒顶端4裂,裂片卵形,黄绿色,两性,全育。筒状花发育的瘦果较短粗,三棱形,舌状花发育的瘦果扁四棱形,均黄黑色,表面有瘤状突起;无冠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路旁、湿地、沟边或田间。
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用时除去杂质,略洗,切段,晒干。
[化学成份]
本品含烟碱(Nicotine)约0.08%,皂甙约1.3%,蛋白质约26.5%。另含α-三联噻吩(α-Terthienyl),三联噻吩甲醇(α-Terthienylmethanol), α-甲酰三联噻吩 (α-Formyl-α-terthienyl)及5-(丁烯-3-炔-1-基)2,2′-二联噻吩[5-(3-buten-1-ynyl)-2,2′-bithienyl]等。此外,尚含鞣质,苦味质及异黄酮甙类。叶含蟛蜞菊内酯(Wedelolactone),去甲蟛蜞菊内酯(Demethylwedelolaetone)及去甲蟛蜞菊内酯葡萄糖甙(Demethylwedelolactone glucoside)。
本品为常用中药。商品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干燥地上部分。
[药材及产销]
墨旱莲Herba Ecliptae主产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等省。
白花蟛蜞菊简介: 本品为常用中药。商品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干燥地上部分。 [药材及产销] 墨旱莲herba ecliptae主产江苏、浙江、江西、湖北、...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宿根草花。蟛蜞菊在我国分布于华南至华东,喜生于山谷中及湿润地上。具半匍匐性,株高25-50cm。叶对生,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全缘或...
生于路旁、田边、沟边或湿润草地上。
三裂蟛蜞菊在公路护坡上的应用
在公路边坡上种植三裂蟛蜞菊,能较快形成植被覆盖层,有效地阻止地表径流冲刷坡面,起到公路土质边坡水土保持的作用,同时也美化了公路周边环境。
蟛蜞菊内酯抗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蟛蜞菊内酯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和蟛蜞菊内酯高、低剂量预处理组。动物术前分别腹腔内注射蟛蜞菊内酯10,20 mg·Kg-1,1次/d,连续3 d,再进行肝缺血1 h,再灌注4 h,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及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并通过光镜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不同剂量蟛蜞菊内酯处理组血清ATL、AST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肝缺血再灌注组(P<0.01),肝组织中SOD及GSH-Px活性含量则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较模型组也明显减轻。结论蟛蜞菊内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减轻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