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细炻质器的吸水率为3%~6%,它可以作为不太寒冷地区的外墙铺贴材料和室内施釉地砖。3%<吸水率≤6%的彩色釉面墙地砖和大多数挤出法成型的制品均属此类陶瓷 。
瓷炻质器的吸水率为0.5%-3%。由于有较小的吸水率,制品机械强度高,抗冻性好,吸湿膨胀低,施釉后可作为人流较多地方的铺地材料和寒冷地区的外墙铺贴。吸水率为0.5%~6%的彩色釉面墙地砖、施釉瓷质砖和TB6952规定的吸水率<1%的卫生陶瓷均属此类陶瓷 。
炻质器的吸水率为6%~10%。它可以作为温暖地区的外墙铺贴材料。虽然不存在冻融问题,但吸水率大,吸湿膨胀造成的后期龟裂仍需重视。6%<吸水率≤10%的彩色釉面墙地砖就属此类。作为铺地材料,由于吸水率较高,其强度不如细炻质器,只有较低档的彩釉地砖才属此类。此外卫生陶瓷中的大件制品如淋浴盆、挂式小便器等,由于件大、体厚、工艺上难以实现低吸水率,使用上也不需承受很大的压力,故国际上通用标准吸水率<9% 。
这样的瓷器,我家有七八个,最早的一个,听说是我祖太母的外婆送给她的嫁妆品,现在有相传下来十几代了
裂纹的瓷器又称冰裂纹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因有二: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原是瓷器烧制中的缺点,但人们有意利用开...
景德镇瓷器烧制温度最高的当属釉下青花瓷,普遍烧制青花瓷,窑炉内的测温三角锥为10号锥(1330℃),也有烧9号锥的(1310℃),只有极少数烧11号锥(1350℃);而醴陵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的烧制温度普...
我国古代的颜色釉瓷器以其迷人多变的色彩,丰富的象征意义而给人们留下品味不尽的韵致,黄釉瓷器正是这其中最具贵族气质的一朵奇葩。在古代社会中,黄色具有极为特殊的象征意义,唐以来黄色成为皇帝的御用色,黄釉瓷器也从诸多色釉瓷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室的御用瓷,尤其是明清两代对黄色的使用则有更为严格的限制。
据《明史·舆服制》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再度重申禁令,将黄色服装的禁止范围扩大到皇族以外所有人的身上。又《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载:“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由此可见,不仅衣服不许用黄颜色,就是黄色的瓷器也是绝对不许民间私自生产的,到了清代,黄色在皇族内部的使用也是有着相当严格的等级规定的,浅淡的明黄色只能用于皇帝和皇后,任何人不得僭越,到了清中后期民间才渐渐生产使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价的精品,但部分国宝级瓷器并不在中国国内。欧美人士在结婚时,便特别喜欢送赠高级瓷器茶具。
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