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用海水晒盐,就是利用涨潮将海水引入贮水池,待海水澄清后,先引入蒸发池,经过风吹和日晒使水分部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后再引入到结晶池中,继续风吹和日晒,海水就会慢慢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食盐晶体就会逐渐从海水中析出,得到粗盐,同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叫做苦卤)。
例如在室温下,20mL水中所能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一定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习惯上把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如果没有指明溶剂,则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在化学上,为了计算的方便,人们也使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即把1L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物质的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其单位和物质的量浓度单位相同,为mol·L-1。
由于称量气体的质量比较困难,所以气体的溶解度常用体积来表示。通常用的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325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溶质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是气液两相平衡关系的一种定量表示方法。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强下,当吸收剂与混合气体接触时,气体中的吸收质就向液体吸收剂中转移,使其在吸收剂中的浓度增加并形成溶液。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液相中溶质浓度不再增加达到饱和,这时两相就达到相平衡。平衡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溶解度,简称溶解度。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1.氯化钾在二十摄氏度时的溶解度是34.2g量取100ml水,加入34.2g氯化钾,溶解即可配置成氯化钾的饱和溶液。2.没有这些仪器的话可以把氯化钾不断加入水中直至有氯化钾不溶解而析出,所得的溶液就是...
题主 HCL气体可以被饱和碳酸氢钠吸收 但代价是产生了CO2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在高中化学题中常用来除去C02中少量的S02的试剂 SO2与饱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饱和氢钠溶液与CO2 而CO2不会溶于饱和...
(1)把水加热,不断地加硼砂,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2)再将溶液冷却到室温过滤析出的晶体,得到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中考化学溶液与饱和溶液复习
1 溶液与饱和溶液复习 [核心复习 ] 溶液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考中,常以溶液的概念为内容,考查溶质、溶剂的判断,乳 化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等。多是选择题和填空题。 本课时重点复习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溶 液概念及特征: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 、 的 。其 特征是 、 。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由 和 两部分组成的,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 ,能 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 作溶质, 作溶剂。当 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把量多的叫 ,量少的叫 。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 水叫 。 3、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物质的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 的变化。其中硝酸铵溶于水时 会 热量,使溶液的温度 ;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 热量,使溶液的温度 ;氯 化钠溶于水 ,溶液的温度 。 [ 思维体验 ] 一、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例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
氟硅酸钠饱和溶液对水玻璃砂的性能影响
讨论了不同模数的水玻璃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氟硅酸钠饱和溶液在不同添加量下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模数为2.8的水玻璃,在添加12%~14%的氟硅酸钠饱和溶液的情况下,水玻璃砂的抗压强度和抗吸湿性较好,且能满足实际操作。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均匀而稳定的体系叫做溶液。溶液分液体相及固体相,即溶液有液体溶液和固体溶液,不定义气体溶液。为了方便,一般将溶液中的最多的物质称为溶剂,将其他物质称为溶质。水系统为液体溶体,水被称为溶剂,溶于水中的其他杂质为溶质。如水和食盐组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澄清溶液称为食盐水溶液。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溶解和结晶达到平衡时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称为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一般是把在室温下(20℃)时100g水中该物质溶解度超过10g的称为易溶物质;在1~10g之间的称可溶物质;在0.1~1.0g之间的称为微溶物质;而溶解度在0.1g以下的,称为难溶物质。
利用溶度积Ksp可以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情况以及沉淀溶解平衡移动方向。
(1)当Qc>Ksp时是过饱和溶液,反应向生成沉淀方向进行,直至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饱和为止);
(2)当Qc=Ksp时是过饱和溶液时是饱和溶液,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3)当Qc
以上规则称为溶度积规则。沉淀的生成和溶解这两个相反的过程它们相互转化的条件是离子浓度的大小,控制离子浓度的大小,可以使反应向所需要的方向转化。
所谓沉淀的转化,是指在含有一种难溶物沉淀的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沉淀剂,是原来的沉淀转化成另一种沉淀。例如,在有AgCrO 4(砖红色)沉淀的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AgCrO4沉淀迅速地转化成AgCl(白色)沉淀。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利用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使沉淀进行转化。即由一种难溶的物质(溶解浓度大)转化成更难溶的物质(溶解浓度小)才能发生,反之,就难以使沉淀转化,这就是沉淀转化的条件。
因此,沉淀转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平衡移动原理的体现,其中包含两个过程:旧沉淀的溶解和新沉淀的生成。旧沉淀的溶解度越大,新沉淀的溶解度越小,沉淀的转化越容易进行,反之,就难于进行,甚至不可能。但是,在新沉淀和旧沉淀的溶解度相差不大的时候,两个方向的转化都有可能,这是转化过程的方向取决于两种沉淀例子浓度的大小。
将Q的大小与Ksp进行比较,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
当Q>Ksp时,溶液为过饱和溶液,平衡往左移动,沉淀析出;
当Q<Ksp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溶液中仍有沉淀存在,平衡往右移动,沉淀溶解;
当Q=Ksp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既无沉淀生成,也无沉淀溶解。
上述规则,可以用来判断沉淀生成和溶解的发生,称为溶度积规则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