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标准篆刻

标准篆刻于2001年出版,作者为郭云青 

标准篆刻基本信息

标准篆刻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 篆刻的工具

第二部分 学习基本刀法

第三部分 学习印文上石的方法

第四部分 学习印章的临摹

第五部分 学习边款的刻法

第六部分 学习铃印与拓款

查看详情

标准篆刻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标准篮球架

  • 篮球架伸臂1.8m
  • 达创
  • 13%
  • 河北达创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进口聚酯粉末标准格栅

  • 120×0.5
  • 雷诺尔
  • 13%
  • 佛山市南海雷诺尔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进口聚酯粉末标准格栅

  • 100×0.5
  • 雷诺尔
  • 13%
  • 佛山市南海雷诺尔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进口聚酯粉末标准格栅

  • 150×0.5
  • 雷诺尔
  • 13%
  • 佛山市南海雷诺尔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进口聚酯粉末标准格栅

  • 200×0.5
  • 雷诺尔
  • 13%
  • 佛山市南海雷诺尔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塔式起重机

  • QTZ80 臂长65m、安装高度为标准高度
  • 台·月
  • 深圳市2022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塔式起重机

  • QTZ125 臂长60m、安装高度为标准高度
  • 台·月
  • 深圳市2022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塔式起重机

  • QTZ160 臂长70m、安装高度为标准高度
  • 台·月
  • 深圳市2022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塔式起重机

  • QTZ200 臂长70m、安装高度为标准高度
  • 台·月
  • 深圳市2022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塔式起重机

  • TC6513-6 臂长65m、安装高度为标准高度
  • 台·月
  • 深圳市2022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篆刻资源系统

  • 1.提供秦汉至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近现代的篆刻资源,印章及篆刻资源数量不低于3500个,印章及篆刻配有简体汉字注释.2.任意印章和篆刻支持手势缩放功能,支持多种倍率点击切换功能,方便放大后进
  • 1套
  • 1
  • 国产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8-12
查看价格

麻石篆刻

  • 1500×1500×30
  • 22.5m²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9-07
查看价格

取费标准

  • 取费标准
  • 2-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09-12-31
查看价格

标准支架

  • 标准摄像头支架
  • 10个
  • 1
  • 详见附件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6-20
查看价格

防疫标准箱(三门标准箱)

  • 防疫标准箱 (三门标准箱)
  • 33套
  • 2
  • 详见品牌表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7-15
查看价格

标准篆刻内容介绍

《青少年标准书法教材:标准篆刻(刻印的刀法与章法)》主要是帮助青少年学习篆刻刀法等,首先学习刻刀的选取介绍篆刻所需要用到的工具,然后学习最基本的刀法练习根据书中准确的执刀方法进行练习以及多种的运刀方法,接下来是进行双刀、单刀、磨印的练习,根据书中准确的指导来练习,学好基本就开始介绍各种文字的线条的练习步骤等方法,书中对其都有较详细的方法叙述从而对篆刻的刀法和章法的熟练运用。

查看详情

标准篆刻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标准篆刻文献

关于征集“社区教育论文及书法篆刻作品”的通知 关于征集“社区教育论文及书法篆刻作品”的通知

关于征集“社区教育论文及书法篆刻作品”的通知

格式:pdf

大小:95KB

页数: 14页

关于征集“社区教育论文及书法篆刻作品”的通知 各街道、社区: 根据武汉市社区教育学院 《关于积极组织参加教育部社区教育研 究培训中心“两项征集活动” 的通知》要求,特向青山区有这方面才 能和兴趣爱好的居民征集社区教育论文及书法篆刻作品。 具体要求请 见附件 1和附件 2.希望各街道、社区干部积极组织并参加这项活动。 具体事项交代如下: 1 、上交时间及方式:论文请于 2013年 6月 20日前交电子稿即 可,传邮箱 :952507676@qq.com;作品请于 2013年 6 月 15日前交青 山区社区教育学院(工业三路 26号,原 48中)三楼李老师。 2、联系人:李富华,电话: 18971161758. 青山区社区教育学院 2013年 4月 2日 附: 武社教院 [2013]1 号 武汉市社区教育学院关于积极组织参加 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两项征集活动”的通 知 各区社

《铁笔墨韵意超然——书画篆刻家蔡照波》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栏目 《铁笔墨韵意超然——书画篆刻家蔡照波》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栏目

《铁笔墨韵意超然——书画篆刻家蔡照波》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栏目

格式:pdf

大小:95KB

页数: 1页

2012年10月12日,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栏目组为西泠印社社员、南方电视台台长蔡照波拍摄了题为《铁笔墨韵意超然—书画篆刻家蔡照波》的人物纪录片,片长27分钟。片中讲述了蔡照波与篆刻、绘画艺术结缘的历史,展示了他在篆刻与墨竹方面的艺术风格,抒写了一个电视人的艺术情怀,描绘了一个至情至性的蔡照波。

篆刻刀法:篆刻的三种执刀方式

点击"篆刻"

古人有云: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事半功倍。又比如,我们可能都知道学习书法,必需要懂得执笔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有所成效。

而对于篆刻亦是如此,只有知道了执刀的方法,了解篆刻刀法才能清楚如何去刻印。自古以来,执刀方法多用的「双钩法」与写字的方式是相同的,这道理当然是对的,但执刀方式,不一定就是一种,历代篆刻家执刀的方式也各自不同,而他们的作品,则各有所长,兹就所知,将执刀分为三式:即推刀式、掴刀式与拽刀式。

(一)推刀式:

这种执刀的方式是和现代拿硬笔(原子笔、钢笔等等)的方式相同,用大食中三指自刀干四周撮定刀干,自怀內的方向向前推出,这叫做直推式。如果是横推,就叫做平推式。这种执刀的方式,刻平直的笔划容易得到很好的效果,刻精细的印也可以,所以采用的人也很多,而且,自从硬笔流行以来,用这种方式刻印的人愈来愈多了,赵之谦制印便采用直推法。据说黄牧甫制印是用平推法,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尤其是边款,可以看出他用刀的方式。

(二)掴刀式:

用手掌紧握刀干,五指外里而向內用力,刀锋內斜,如握拳状,刻时自前方向怀內刻。这种叫做「全掴式」。另一种是「抵掴式」,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握住刀干,大姆指与四指相对,抵住刀干,如此,握刀的力量更实更大,刻起印来,当然就更方便。这种执刀的方式,适于刻大印和气派滂薄的写意印,但不适宜刻制小印或精细的印。齐白石先生便是用此种方式刻印,祝乐山兄亦惯用此法。

(三)搜刀式:

这种执刀的方式与写字执笔的方式一样,有「双钩式」与「单钩式」两种,双钩式是以姆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对,撮住篆刻刀刀干,以无名指抵着中指,小指抵着无名指,刻印时的方向与掴刀式相同,是目前方向內刻的。无名指在刻制时,可以紧贴印石边缘,使力量容易由大食中三指贯注于刀锋。而小指则可于每一笔划刻就后,将石粉扫于已刻的空隙间,这样,可以使印面上的字迹,黑白分明。这种方式适于刻制一寸左右大小的印章,因为指兴腕的力量,在这种执刀的方式下,可以得到高度的发挥,所以,古人便把双钩式的执刀法列为刻印执刀的不二法门了。「单钩式」与写字的单钩式是一样的,是双钩的变样,一般人都不采用。历代篆刻法采用双沟式执刀方式的人最多,皖浙两派便多用此法,近代印坛巨擘吴昌硕先生也是使用此种方法刻印的。

查看详情

篆刻名家谈篆刻刀法

点击"篆刻"

任何一种技法,均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与爱好习惯亦不断变化,新的事物、新的情趣必然影响技法的革新,从而创造出新的技法。

作者简介:刘江,1926年7月生,四川万县人。1945年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习绘画,1949年投笔从戎,1957年复学于浙江美院国画系,得校长潘天寿教授书法、篆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书法、篆刻等课程。曾任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浙江书协副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执行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印章艺术是书法艺术与雕刻艺术的统一体,而构成雕刻技巧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刀法。历来有名的篆刻家,没有一个不是对书法同时对刀法有着高深的造诣的。只有书法的基础而不熟谙刀法,可以成为书家,而不可能成为篆刻家。在古今印史上,有关治印刀法的著述很多其中有不少宝贵的经验,也有不少无稽之谈。对于这份遗产,应当加以分析研究(此文由金石印坊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去粗存精,古为今用。

很多印人对于刀法多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看法。一种认为刀法是不传之秘,得之只言片语,即视为金科玉律,或注释某印为某刀法所成,某刀法方可治某种印文。另一种是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历代刀法之论,多巧立名目,“亦如篆书之三十二体也,毫不足法”(见孔云白《篆刻入门》)。我认为这两种态度均不可取。

刀法,大多是历代印人的经脸总结,也有的是文人学士故弄玄虚之谈。我们学习继承,不能囫囵吞枣,更不能因噎废食;应小心谨慎,实事求是,即使有半点可取之处,也不应疏忽;更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或未深入认识,就一棍子打死。对待这份遗产,“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槽柏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毛 泽 东论文艺》第23页)。只有经过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有利于篆刻艺术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刀法,可分执刀、运刀、刀法与笔意三方面,现分述于后。

一、执刀

执刀,直接影响刀法的运用。历来对于执刀的论见甚多,如“执刀如执笔",“刻印如写字”等。还有“拨灯法”、“单包法“、“捻管法”、“五指疏布法”等说法,弄得初学者不知所措。我认为执刀法同执笔法的原理是相通的,但由于工具不同,运用的对象各异,两者仍有很大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一)执刀与执笔的相异处

1、执笔写字,笔杆须竖直;执刀刻印,刀杆宜横斜。

2、执笔写字,握管较高,写大字更须悬腕提笔;而刻印握刀处较低,把持牢靠才能运转自如。

3、书字运笔,一笔而就,不可重复修补;而刻印,一刀不行,再重刀,直至改削得满意为止。

4、书字运笔虽有停歇顿挫,但不可太久,否则板滞;刻印运刀,停歇时间可短可长,不受限制。

5、写字时,纸不可动,只有笔可左右上下地自然运转;刻印时,石可依点画需要自由转动,以迎刀刃,当然也可刀动而石不动。尤其是由于刻刀刀口不一,印材不同,运刀也不可一概而论。

(二)执刀与执笔相通处

1、执刀和执笔,均需以拇、食、中三指紧捉刀杆或笔杆,无名指和小指紧辅于后,并需指实掌空,以便运转。

2、运刀和运笔时,凡小字、短画均运指力;稍大的,用腕、肘、臂力。

3、运笔有中锋、偏锋、顺笔、逆笔,运刀也是。当然,具体运用时还有一定差别的。

历来对执刀与执笔的共同性研究较多,而对其差异性注意较少。故对于执刀一法立论甚多,且含混不清,这对篆刻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我以为执刀刻印,并不要求人人尽同,印印一致。如刻粗文印,开始可能用冲刀法,执刀如同执钢笔一样,较平卧;而修改时,可能用切刀法,执刀较冲刀略正直些。如刻巨印,用较粗的篆刻刀,可用握刀法。苏东坡在论书时曾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我认为执刀也一样。所谓“虚宽”,即掌空指实,运转自然。

根据实践经验看,执刀法有如下几种:

1、切刀法:执在距刀口约1-3厘米处,用拇指、食指与中指捉住刀杆,无名指抵于刀后,小指辅无名指后,刀杆向怀外斜,与印面成35-45度角(图1)。刻时,拇指压下,食指、中指、无名指抵上(此文由金石印坊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使用锋角刀口从怀外向怀内入石,一起一伏,依笔画而刻。此法执运有力,易收沉着含蓄之效。吴昌硕一路印风的印人多用此法。

(图1:切刀执刀法)

2、冲刀法:执在离锋口约一寸左右处,以拇指、食指、中指掐住刀杆,中指略往下按,无名指与小指撑住印章的右侧边缘,使刀杆倾向怀内,与印面成锐角(图2)。刻时,用刀从怀内往外直刻。由于刀锋入石有偏、正角度不同,其刀法有中锋、偏锋之别。此法多用于单刀和冲刀,一般出锋锐利有力。黄牧甫、齐白石一路印风得印人多用此法。

(图2:冲刀执刀法之偏锋入石)

(图2:冲刀执刀法之中锋入石)

3、捏刀法:以拇指、食指夹刀身,执在离锋口寸许处,再以中指承刀身之下,无名指抚中指之下,小指紧靠无名指之下。整个执刀如同捏钢笔一样(图3)。刻时,有从怀内至外直刻的,亦有自右而左横刻的。一般刻款或修改时多用此法。

(图3:捏刀法)

4、握刀法:多用于刻较大的印,或用于较粗的刻刀,运力较重。即五指并拢如同握拳,刀杆握于拳中,由外向怀内运刀(图4)

(图4:握刀法)

上述四种持刀方法,并非定论,可随各人的喜爱或需要而选择运用,一般采用第一、二种较多。

二、运刀

不论何种执刀法,均以便于运用为主,或镌或刻,成凿或切,都必需表现出文字的丰神灵动,沉着有力。运刀的关健在于运力,如提笔写字时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的运用全在指、腕间一样。运刀入石之先,应视字之大小、文之朱自、画之曲直。然后区别刀的轻重、缓急、婉转、深浅。一般印小的运刀宜轻,宜用指力;刻大印宜用腕肘之力;刻巨印则要用全身之力,贯之于膀臂,运之于肘碗,着力于刀锋。

由于刀法不一,锋口与印面所成角度也就各有差别。一般(以平口刀而论)锋刃与印面略成45度角左右。刀尖与刀锋的关系,如同车辆的方向盘与车轮,船只的舵与桨一样,两者互为关系,各有不同的功用。

历来印人谈论刀法的极多,主要是谈运刀,其中有不少说法不切实际,或互相矛盾,或故弄玄虚。如对平刀法,有数种不同解释。

姚晏在《再续三十五举》中说:“平刀者,平正其下使无参差。”

陈克恕在《篆刻针度》中说:“平刀者,刻成朱文而觉呆板,则以平刀平起其脚,而复刀救之,白文亦间有用之。”

陈錬在《印说》中说:“平刀即覆刀。刀放平若贴地以覆,谓之覆刀。”

包凯在《治印术》中说:“所谓平刀,刀宜用平口。以刀由右向左横进之法也。”

娄师白在《怎样治印》中说:“平刀法,又称复刀法,这系专为刻朱文起地子用的。用刀平贴印底去铲。”

有的说法虽出自同一人之口,而意义却含混不清。如《怎样治印》(娄师白著)中有一段说:“平刀法,又称复刀法。”而在复刀法一节中却说:“复刀法,我认为就是补刀。另一种是一刀刻去,再反回刻一刀以补其不足,这又叫‘反刀’。”

有的名称、说法虽不一样,而实质是指同一种刀法。如姚晏说:“将放而止谓之挫刀”,“欲行不行谓之涩刀”。陈錬说,“不疾不徐,欲抛还置,将放更留,谓之挫刀”,“挫刀即涩刀”。张孝申在《篆刻要言》中说:“滞刀者,缓进也,有瞻前顾后之意。”

即使在同一本书中,有的含义相同,而名称却各异。姚晏《再续三十五举》中说:“徘徊审顾谓之迟刀。”“迟刀”与“挫刀”、“涩刀”名称虽不同,实际上却是一回事,即用刀时要谨慎小心,欲行不行。

有的论点不解释还好,一经解释更使人糊涂不解,或谬误可笑。如《治印术》一书中说:“刀法(即舞刀),刓刀者运用腕力,刓方为圆也。”“学刻朱文,遇‘十’字交叉时,其交叉点往往肥胖带圆。尤以刻极小之‘口’字或‘田’字时为尤甚,内部印面过小,难以下刀,是宜用轮刀法;法于‘口’字内面中央,以刀锋刻一小点。然后以此为轴心,以刀轮回旋转,使其扩成一小圆,再用拨刀法修正之。所谓拨刀,刀锋向己,顺靠‘口’字内部之一边正下,随向左横拨,逐渐使与字边相接,各边轮递如法修正,则圆已成方矣。”

这里要提出的是,“舞刀”怎会同于“刓刀”?“舞刀法”在许多印人言谈及著述中的意思是:“刀锋向两边相摩,如负芒刺。”(陈錬《印说》)即“行而不知也”(姚晏、陈克恕语)。这与“刓方为圆”的意思相去十万八千里。

又如《怎样治印)一书中谈到:“涩刀法,又名‘挫刀’,就是用刀审慎前进,如锯木头时将锯条涩住的劲头一样。”这样的比喻和解释,使人费解。如果在刻印时刀被涩住,如何运刀呢?

上述例子,说明我们在学习前人的言论时,要动脑筋,要多加分析批判,去芜存精,去伪存真。

现将历代印人论及刀法的名目叙述于下,供参考。

1、正入正刀

2、单入正刀

3、双入正刀

4、冲刀

5、飞刀

6、覆刀(即平刀)

7、涩刀

8、挫刀

9、滞刀

10、迟刀

11、缓刀

12、轻刀

13、埋刀

14、伏刀

15、轮刀

16、舞刀

17、刺刀

18、刓刀

19、复刀

20、补刀

21、反刀

22、住刀

23、留刀

24、拨刀

25、平刀

26、切刀

27、深刀

28、浅刀

29、椎刀

30、击刀

从上可看出,刀法的名称凡三十余种,有的取名于入刀式,有的来源于运刀速度、深度、着力或变化形象,有的名异实同,有的小异大同。根据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入刀式不外单入、双入两种,运用时不外单刀、复刀两法。运刀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切刀法与冲刀法两种。由于各人用刀的习惯不同,又有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区别。一般印人称由外而内的刻法为切刀,称由内而外的刻法为冲刀。实际上这两种刀法只是在用刀时略有不同。冲刀刀杆略卧,用力较猛,多用于字画流利处;切刀刀杆略直,用力较轻,向下直切,节节前进,如切物状,多用于笔画坚实处。

切刀、冲刀均可用于单刀、双刀和补刀。单刀多用于刻细白文,双刀多用于刻粗白文及朱文,补刀多作补充和修饰之用。用单刀刻细白文时,刀宜正直,于画之正中徐徐入石,左右两边随刀破裂,略省参差不齐的边线(石质不同,参差程度亦不同)。若刀稍偏侧,可刻出一边光滑、一边更为参差的线条。若用力过猛,刀更偏侧,所刻出的字画则更破碎,状如锯齿,不美观。用双刀刻粗白文时,以刀锋从字画之内边入石(通常称双入刀),使所刻字画光整;一边刻成后,将印石掉转,再刻画的另一边,不足之处再用补刀修正。《篆刻针度》中所说的一顺一逆,就是这个意思。如用单刀刻粗白文,可使刻刀更为偏、侧、卧,这样刻出来的字画一边光,一边毛。其偏、侧、卧的角度不一,线条的粗细和毛糙的程度也不同(同石质亦有关系),这就是常人所说的偏锋入石的单刀法。如要刻两面光整的粗白文,同双刀粗白文法,不过先刻一边.另一边用排刀法,即紧挨着连续将字画刻成。排刀法,古人刀法中无此词,因古代石章较小。现在用于展览的印章,或在大幅书画上铃盖的印章,有的较大,就创造了排刀法。用双刀法刻朱文,刀锋须沿着字画的外边,刻一边后,将印石掉转过来,再刻一边,则一画刻成,不足之处用同法修改。

刀法的中锋和偏锋,一般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以入刀式而言,一是以运刀所表现出来的字画的效果而言。用双刀的中锋和偏锋刻粗白文或朱文、能收到朱文整齐秀丽、刚劲有力,白文气势雄壮、绵里藏针的效果。用单刀中锋刻细白文,则能收坚挺峭拔、干折硬断之神。如以偏锋侧入,运用得好时,可迹外传神,得中锋所刻的效果;运用得不好,难免剑拔弩张,扁薄无力。正像国画家作画,不管用中锋或侧笔中锋,均要厚实圆浑一样;刻印时不管是用中锋还是偏锋,印面上表现出来的效果,一定要有圆浑、坚实的立体感。

当然,由于所刻字画的体势不同,各人的习惯、爱好各异,刀法在运用时亦有差异。有的以一种刀法为主,有的先后参用多种刀法,以补某种刀法的不足。古人在谈到刀法时说:“先把得刀定,由浅人深以渐而进,疾而不速,留而不滞。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盖不足可补,有余则不可救也。”我们在治印过程中,切不要为某种刀法所限制,要以表现字法的精神为前提,做刀法的主人,不做刀法的奴隶,让刀为我所用,不要人为刀所使。否则,只能起相反的作用。正如石涛所说:“所以有是法不能了者,反为法障也。”吴昌硕也说过:“余不解何谓刀法,余但知凿出余胸中所欲表现之字而已。”

任何一种技法,均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与爱好习惯亦不断变化,新的事物、新的情趣必然影响技法的革新,从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治印的刀法亦不例外,它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工具或材料的改革而改革。有的印章,字画与边均有斑驳,而又不露刀痕。这是孔云白在《篆刻入门》中总结出来的“击边”法。这种刀法,古籍中未见提及,是今人创造的。有的印人不仅用击,还用锥、凿、撞、划、磨、刮等,这也是一种发展。我们应当继续努力,反对墨守成规,创造新的刀法,为提高篆刻艺术水平而努力。

查看详情

齐白石篆刻刀法分析

点击"篆刻"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可靠的文献记载结合传世标准印作,细致分析了齐白石篆刻时的执刀方法和运刀手势,探讨了一些对齐白石篆刻手势的错误理解及其原因。由此进一步提出从印面、印蜕等条件出发来分析运刀方向,确定刻者手势,并运用此方法在齐白石篆刻辨伪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齐白石的篆刻以雄悍直率、生辣猛劲、酣畅淋漓为主要艺术特征,而形成这种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独特的单侧冲刻的“单刀法”。篆刻中所说的“刀法”,广义地说,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执刀方法(硬笔式、毛笔式、握拳式等)、运刀手势(由右向左、由内向外等)、行刀方式(切刀、冲刀等)、入刀方向(单刀法、双刀法)等等。所谓“单刀法”,是指刻时入刀的一种方式,也可称之为“单侧入刀法”,它是相对双侧入刀的“双刀法”而言的。简单地说,刻一个笔画,在线条的一侧先刻一刀是一个方向,然后将印面旋转180度,在另一侧再刻一刀,因有两个方向,所以称为“双法”。而“单刀法”则是在刻完第一刀后不旋转印面,直接按同一方向在线条另一侧下刀刻线,甚至在刻白文线条时仅用一刀完成一条线。[1](图1)相对而言,“双刀法”所刻线条的两侧都是背线刻的,所以都是光滑的,细微处也易于控制,通常显得比较工稳;而“单刀法”所刻线条一侧为背线刻,是光滑的,另一侧为向线刻,是毛糙的,常常一刀即刻一线,注重线条的气势,显得生辣果敢。

齐白石是世所公认的“单刀法”篆刻的确立者和典型代表,研究他的“单刀法”的手法和特点,对理解、借鉴他的艺术手法和鉴定他的传世印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齐白石篆刻刀法的分析

齐白石篆刻起步较晚,他的《白石老人自述》中说自己从32岁开始刻印[2],其后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3]:一,32至41岁,仿浙派;二,41至60岁,仿赵之谦;三,60至70岁之间,取汉隶碑篆法,开创自己的篆刻面貌;四,70岁以后,参以秦权量铭文,达到自身篆刻艺术高峰。

大约在上述的第一第二阶段,齐白石篆刻的刀法仍然是“双刀法”。如其子齐良迟所说:“我父亲刻图章,早年学的是秦汉印,后来是西泠八家,刻法都是双侧入刀。”[4]但到60岁以后,随着自身艺术风貌的确立,“单刀法”也趋向定型和成熟。关于他的这种刀法,从执刀到运刀,有一系列精确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刻小图章的时候,父亲(齐白石)常常是左手持印,大拇指捏着一侧,余三指捏在另一侧,小指垫在石头底下。刻大一点的图章时,就四个指头在一侧,图章放在桌子上,右手呢,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着刀子,无名指抵在石头的边上,小指呢,紧靠在无名指下。刻的时候,这小指抵在无名指下不动,靠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的力量向前推刀。———齐良迟[5]

以拇指与食指、中指掐紧刀杆,中指略往下按,无名指与小指撑住印的右侧边缘,用刀从怀内向怀外直刻,此法最适于冲刀,亦沉着有力。齐白石先生常用此法。———娄师白[6]

(齐白石)刻印的方法是,刀子在刻印的时候,总是刀身向右偏,这样,刻的时候便于观看,每刻一个笔划,都跟写字时的用笔方向相反,即从下往上刻,遇到横笔划时,将横笔划转向“竖”位,仍按照刻竖笔的方法从下往上刻。如果把印石的刻面看成是一个钟表的面,那么,刻印的方向则是从六点向十二点刻,这是竖笔道;横笔道呢,把钟表的面再转过来,从九点向三点刻,绝不许有从三点向九点、从十二点向六点那样刻。这是白石老人刻印的一个总的刀法。———齐良迟[7]

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要有四个方向,篆法高雅不高雅,刀法健全不健全,懂得刻印的人,自然看得明白。———齐白石[8]“……通常刻印,为求工整,一刀刺去,一刀刺回,如此统计,横竖工作,即共为四个方向。一般刻印者,往往四面下刀,甚至不分方向,任意转动,刀锋在石块上随处可下,此种刻法,为余所不取。”(以上系引齐白石语)先生刻印,极重铁笔,以不回刀为上乘,盖一回刀即等于重描。不回刀,从何方下刀,直至完毕,须仍原来之方向收刀;所以须两个方向者,则字画有横竖,各从其宜云。———张次溪[9]……三不来回转石头,而是先刻竖道,石头转一次九十度,再刻所有的横道,刀永远直着走,不走横刀;四不回刀,一刀成功。———胡絜青[10]

白石刻印,其刀直下,长可寸许,深可半厘米,石不坚硬、立时崩裂,风驰电掣、顷刻而成。石不转方,自左连切而极于右,亦刻印之奇观也。———杨仲子[11]

以上这些记载中,有一则是白石的自述,其准确性无庸怀疑。有两则出于齐良迟的回忆,齐良迟是白石第四子,在白石身边生活多年,且自身在篆刻方面也颇有造诣,受教于其父[12]。娄师白、张次溪、胡絜青和杨仲子诸位,或是子弟,或是友人,都与齐白石有密切接触,且本人均通晓篆刻。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记载是准确、严谨而科学的。

如上所引,我们可以将齐白石的“单刀法”特点概述如下:一,用“硬笔式执刀法”,由内向外直刻。二,竖画由下端向上端刻,刻横画时将印石在手中逆时针旋转90度,刻如竖画,若依石面所见笔画的方向而言,就是从横画的左端向右端刻。三,通常先刻所有的竖画,再刻所有的横画。四,横竖总共为两个方向,绝不紊乱,有很强的程式性,并且将此标榜为自己的主要特色。

这里笔者提到的“硬笔式执刀法”,又可称为“钢笔式执刀法”、“斜式执刀法”等,因为执刀如同执钢笔,故有此称。总的来说,篆刻执刀法没有严格的规定,所谓“执刀无定法”。但常见的篆刻执刀法主要有三种,即“硬笔式执刀法”、“毛笔式执刀法”和“握拳式执刀法”。(图2)无论采用哪一种执刀法,刻时运刀的手势不外乎三种,即“由内向外直刻”、“由外向内直刻”以及“由右向左横刻”。(图3)齐白石所用的是“由内向外直刻”法,这种手势与其篆刻线条的特殊效果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这里展开作一些讨论。

结合简单的物理、生理和篆刻常识,笔者列出了一张“不同手势单刀冲刻白文线条效果比较表”(表一)。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种运刀手势所能刻出的线条效果。

表一 不同手势单刀冲刻白文线条果比较表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由内向外直刻”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手势。而“由外向内直刻”和“由右向左横刻”基本上是一致的,从“比较”一栏中可以看出,它们在运刀方向与光毛效果两项上无法与“由内向外直刻”达到同时一致。换句话说:在用另两种手势仿刻齐白石的印章时,如果要追求线条光毛效果的基本一致,那么运刀方向必是相反的;如果要按照相同的运刀方向刻,那么刻出的线条效果必是不同的。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出齐白石篆刻白文线条上的几个标志性特征:一,从石面上看,白文竖画左毛右光,横画上毛下光;钤印后则是竖画左光右毛,而横画仍是上毛下光。二,受用刀由轻到重的基本规律影响,从石面上看,白文竖画下轻上重,横画左轻右重;钤印后竖画仍是下轻上重,而横画则变为左重右轻。这里只说明了白文线条的特点,朱文线条的特征亦可参照这些内容推导得出。这些要素,几乎是历来研究者一致公认的结论,是齐白石篆刻风格的显著外在特征。[13]

我们可以再来考查一下传世齐白石印作中的一些标准品,从实物角度印证这些结论的正确性。传世齐白石印作中流传有绪、数量较多的如齐白石自用印、自藏三百石印[14]、为朱屺瞻所刻73印[15]等,它们绝大多数是定型期以后的作品,刀法和线条特征都与上述结论相符。(图4)笔者因工作之便,曾仔细研究过齐白石为朱屺瞻所刻的68件印章原作[16],印面的运刀痕迹以及钤印后的线条特征无一不与上面总结的这些内容如合符契。为了进一步检验,笔者还仿照齐白石的手法临刻了几方,一气呵成,未作任何修改,发现刀痕特点和线条感觉均能与原作一致。(图5)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