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篆刻"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可靠的文献记载结合传世标准印作,细致分析了齐白石篆刻时的执刀方法和运刀手势,探讨了一些对齐白石篆刻手势的错误理解及其原因。由此进一步提出从印面、印蜕等条件出发来分析运刀方向,确定刻者手势,并运用此方法在齐白石篆刻辨伪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齐白石的篆刻以雄悍直率、生辣猛劲、酣畅淋漓为主要艺术特征,而形成这种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独特的单侧冲刻的“单刀法”。篆刻中所说的“刀法”,广义地说,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执刀方法(硬笔式、毛笔式、握拳式等)、运刀手势(由右向左、由内向外等)、行刀方式(切刀、冲刀等)、入刀方向(单刀法、双刀法)等等。所谓“单刀法”,是指刻时入刀的一种方式,也可称之为“单侧入刀法”,它是相对双侧入刀的“双刀法”而言的。简单地说,刻一个笔画,在线条的一侧先刻一刀是一个方向,然后将印面旋转180度,在另一侧再刻一刀,因有两个方向,所以称为“双法”。而“单刀法”则是在刻完第一刀后不旋转印面,直接按同一方向在线条另一侧下刀刻线,甚至在刻白文线条时仅用一刀完成一条线。[1](图1)相对而言,“双刀法”所刻线条的两侧都是背线刻的,所以都是光滑的,细微处也易于控制,通常显得比较工稳;而“单刀法”所刻线条一侧为背线刻,是光滑的,另一侧为向线刻,是毛糙的,常常一刀即刻一线,注重线条的气势,显得生辣果敢。
齐白石是世所公认的“单刀法”篆刻的确立者和典型代表,研究他的“单刀法”的手法和特点,对理解、借鉴他的艺术手法和鉴定他的传世印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齐白石篆刻刀法的分析
齐白石篆刻起步较晚,他的《白石老人自述》中说自己从32岁开始刻印[2],其后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3]:一,32至41岁,仿浙派;二,41至60岁,仿赵之谦;三,60至70岁之间,取汉隶碑篆法,开创自己的篆刻面貌;四,70岁以后,参以秦权量铭文,达到自身篆刻艺术高峰。
大约在上述的第一第二阶段,齐白石篆刻的刀法仍然是“双刀法”。如其子齐良迟所说:“我父亲刻图章,早年学的是秦汉印,后来是西泠八家,刻法都是双侧入刀。”[4]但到60岁以后,随着自身艺术风貌的确立,“单刀法”也趋向定型和成熟。关于他的这种刀法,从执刀到运刀,有一系列精确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刻小图章的时候,父亲(齐白石)常常是左手持印,大拇指捏着一侧,余三指捏在另一侧,小指垫在石头底下。刻大一点的图章时,就四个指头在一侧,图章放在桌子上,右手呢,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着刀子,无名指抵在石头的边上,小指呢,紧靠在无名指下。刻的时候,这小指抵在无名指下不动,靠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的力量向前推刀。———齐良迟[5]
以拇指与食指、中指掐紧刀杆,中指略往下按,无名指与小指撑住印的右侧边缘,用刀从怀内向怀外直刻,此法最适于冲刀,亦沉着有力。齐白石先生常用此法。———娄师白[6]
(齐白石)刻印的方法是,刀子在刻印的时候,总是刀身向右偏,这样,刻的时候便于观看,每刻一个笔划,都跟写字时的用笔方向相反,即从下往上刻,遇到横笔划时,将横笔划转向“竖”位,仍按照刻竖笔的方法从下往上刻。如果把印石的刻面看成是一个钟表的面,那么,刻印的方向则是从六点向十二点刻,这是竖笔道;横笔道呢,把钟表的面再转过来,从九点向三点刻,绝不许有从三点向九点、从十二点向六点那样刻。这是白石老人刻印的一个总的刀法。———齐良迟[7]
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要有四个方向,篆法高雅不高雅,刀法健全不健全,懂得刻印的人,自然看得明白。———齐白石[8]“……通常刻印,为求工整,一刀刺去,一刀刺回,如此统计,横竖工作,即共为四个方向。一般刻印者,往往四面下刀,甚至不分方向,任意转动,刀锋在石块上随处可下,此种刻法,为余所不取。”(以上系引齐白石语)先生刻印,极重铁笔,以不回刀为上乘,盖一回刀即等于重描。不回刀,从何方下刀,直至完毕,须仍原来之方向收刀;所以须两个方向者,则字画有横竖,各从其宜云。———张次溪[9]……三不来回转石头,而是先刻竖道,石头转一次九十度,再刻所有的横道,刀永远直着走,不走横刀;四不回刀,一刀成功。———胡絜青[10]
白石刻印,其刀直下,长可寸许,深可半厘米,石不坚硬、立时崩裂,风驰电掣、顷刻而成。石不转方,自左连切而极于右,亦刻印之奇观也。———杨仲子[11]
以上这些记载中,有一则是白石的自述,其准确性无庸怀疑。有两则出于齐良迟的回忆,齐良迟是白石第四子,在白石身边生活多年,且自身在篆刻方面也颇有造诣,受教于其父[12]。娄师白、张次溪、胡絜青和杨仲子诸位,或是子弟,或是友人,都与齐白石有密切接触,且本人均通晓篆刻。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记载是准确、严谨而科学的。
如上所引,我们可以将齐白石的“单刀法”特点概述如下:一,用“硬笔式执刀法”,由内向外直刻。二,竖画由下端向上端刻,刻横画时将印石在手中逆时针旋转90度,刻如竖画,若依石面所见笔画的方向而言,就是从横画的左端向右端刻。三,通常先刻所有的竖画,再刻所有的横画。四,横竖总共为两个方向,绝不紊乱,有很强的程式性,并且将此标榜为自己的主要特色。
这里笔者提到的“硬笔式执刀法”,又可称为“钢笔式执刀法”、“斜式执刀法”等,因为执刀如同执钢笔,故有此称。总的来说,篆刻执刀法没有严格的规定,所谓“执刀无定法”。但常见的篆刻执刀法主要有三种,即“硬笔式执刀法”、“毛笔式执刀法”和“握拳式执刀法”。(图2)无论采用哪一种执刀法,刻时运刀的手势不外乎三种,即“由内向外直刻”、“由外向内直刻”以及“由右向左横刻”。(图3)齐白石所用的是“由内向外直刻”法,这种手势与其篆刻线条的特殊效果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这里展开作一些讨论。
结合简单的物理、生理和篆刻常识,笔者列出了一张“不同手势单刀冲刻白文线条效果比较表”(表一)。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种运刀手势所能刻出的线条效果。
表一 不同手势单刀冲刻白文线条果比较表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由内向外直刻”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手势。而“由外向内直刻”和“由右向左横刻”基本上是一致的,从“比较”一栏中可以看出,它们在运刀方向与光毛效果两项上无法与“由内向外直刻”达到同时一致。换句话说:在用另两种手势仿刻齐白石的印章时,如果要追求线条光毛效果的基本一致,那么运刀方向必是相反的;如果要按照相同的运刀方向刻,那么刻出的线条效果必是不同的。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出齐白石篆刻白文线条上的几个标志性特征:一,从石面上看,白文竖画左毛右光,横画上毛下光;钤印后则是竖画左光右毛,而横画仍是上毛下光。二,受用刀由轻到重的基本规律影响,从石面上看,白文竖画下轻上重,横画左轻右重;钤印后竖画仍是下轻上重,而横画则变为左重右轻。这里只说明了白文线条的特点,朱文线条的特征亦可参照这些内容推导得出。这些要素,几乎是历来研究者一致公认的结论,是齐白石篆刻风格的显著外在特征。[13]
我们可以再来考查一下传世齐白石印作中的一些标准品,从实物角度印证这些结论的正确性。传世齐白石印作中流传有绪、数量较多的如齐白石自用印、自藏三百石印[14]、为朱屺瞻所刻73印[15]等,它们绝大多数是定型期以后的作品,刀法和线条特征都与上述结论相符。(图4)笔者因工作之便,曾仔细研究过齐白石为朱屺瞻所刻的68件印章原作[16],印面的运刀痕迹以及钤印后的线条特征无一不与上面总结的这些内容如合符契。为了进一步检验,笔者还仿照齐白石的手法临刻了几方,一气呵成,未作任何修改,发现刀痕特点和线条感觉均能与原作一致。(图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