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扁平化组织是指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密切上下级关系,信息纵向流动快,管理费用低。而且由于管理幅度较大,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主权、积极性和满足感。缺点是管理幅度较宽,权力分散,不易实现严格控制。
传统组织的特点,表现为层级结构。一个企业的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形状。
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有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幅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者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 ”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
扁平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究其原因:
一是分权管理成为一种普遍趋势,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是与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而在分权的管理体制之下,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各基层组织之间相对独立,扁平化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运作。
二是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传统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为了不被淘汰,就必须实行扁平化。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传统的管理幅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有效。
虽然管理幅度增加后指数化增长的信息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大的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但这些问题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面前往往都能迎刃而解。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开始,至本世纪八十年代,这一阶段强调高度分工,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庞大,组织形式从直线制开始,一直到事业部制,我们可称之为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
另一阶段自本世纪九十年代始,这一阶段强调简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结构扁平化。
科层制组织模式中,直线-职能制是企业较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其典型形态是纵向一体化的职能结构,强调集中协调的专业化。适用于市场稳定、产品品种少、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情况。其集中控制和资产专业化的特点,使得它不容易适应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而逐渐被事业部制组织取代。事业部制组织强调事业部的自主和企业集中控制相结合,以部门利益最大化为核心,能为公司不断培养出高级管理人才。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大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但企业长期战略与短期利益不易协调。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层制组织不可避免的面临:1.沟通成本、协调成本和控制监督成本上升;2.部门或个人分工的强化使得组织无法取得整体效益的最优;3.难以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作出迅速反应等问题。
扁平化组织,正是由于科层式组织模式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环境的要求而出现的。
所谓组织扁平化,就是通过破除公司自上而下的垂直高耸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裁减冗员来建立一种紧凑的横向组织,达到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柔性、创造性的目的。它强调系统、管理层次的简化、管理幅度的增加与分权。
扁平化组织与传统的科层制组织有许多不同之处。科层制组织模式是建立在以专业分工,经济规模的假设为基础之上的,各功能部门之间界限分明。这样建立起来的组织必然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而扁平化组织,需要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对顾客和向公司总体目标负责,从而以群体和协作的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的组织。扁平化组织的特点是:
1.以工作流程为中心而不是部门职能来构建组织结构。公司的结构是围绕有明确目标的几项“核心流程”建立起来的,而不再是围绕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的职责也随之逐渐淡化。
2.纵向管理层次简化,削减中层管理者。组织扁平化要求企业的管理幅度增大,简化繁琐的管理层次,取消一些中层管理者的岗位,使企业指挥链条最短。
3.企业资源和权力下放于基层,顾客需求驱动。基层的员工与顾客直接接触,使他们拥有部分决策权能够避免顾客反馈信息向上级传达过程中的失真与滞后,大大改善服务质量,快速地响应市场的变化,真正做到“顾客满意”。
4.现代网络通讯手段。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通过使用E-mail、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网络信息化工具进行沟通,大大增加管理幅度与效率。
5.实行目标管理。在下放决策权给员工的同时实行目标管理,以团队作为基本的工作单位,员工自主作出自己工作中的决策,并为之负责;这样就把每一个员工都变成了企业的主人。
扁平化组织形式主要有矩阵制、团队型组织、网络型组织(虚拟企业)等。
矩阵组织结构,如图《三种不同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所示,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又可称之为"非长期固定性组织"。
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企业可用来完成涉及面广的、临时性的、复杂的重大工程项目或管理改革任务。特别适用于以开发与实验为主的单位,例如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单位等。
矩阵结构的优点
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于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加强了横向联系,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
矩阵制的缺点
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与短期行为,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团队型组织中以自我管理团队SMT(Self-managed Team) 作为基本的构成单位。所谓自我管理团队,是以响应特定的顾客需求为目的,掌握必要的资源和能力,在组织平台的支持下,实施自主管理的单元。一个个战略单位经过自由组合,挑选自己的成员、领导,确定其操作系统和工具,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认为最好的工作方法。惠普、施乐、通用汽车等国际知名的企业均采取了这种组织方式。SMT使组织内部的相互依赖性降到了最低程度。团队型组织的基本特征是:工作团队做出大部分决策,选拔团队领导人,团队领导人是"负责人"而非"老板";信息沟通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的,没有中间环节;团队将自主确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团队来确定并贯彻其培训计划的大部分内容。
特点
1.自我管理团队容纳了组织的基本资源和能力。在柔性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团队被授权可以获得完成整个任务所需的资源,比如原材料、信息、设备、机器以及供应品。
2.部门垂直边界的淡化。在充分重视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力的前提下,团队消除了部门之间、职能之间、科目之间、专业之间的障碍,其成员经过交叉培训可以获得综合技能,相互协作完成组织任务。
3.“一站式”服务与团队的自主决策。在简洁、高效的组织平台(整体战略、信息技术、资金等)支援下,团队被赋予极大的决策权.团队成员可以自主进行计划、解决问题、决定优先次序、支配资金、监督结果、协调与其他部门或团队的有关活动。自我管理团队具有动态和集成的特点,能针对变化的顾客需求进行“一站式”服务,从价值提供的角度看,自我管理团队独立承担了价值增值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全部工作。
4.高层管理者驱动转向为市场驱动,管理者角色转换。在扁平化组织中,自我管理团队对本单位的经营绩效负责,其管理人员从传统的执行者角色转变为创新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为公司创造和追求新的发展机会。中层管理者大为简化并不再完全扮演控制角色,相反转变为对基层管理人员提供顾客和供应商信息、人员培训方案、绩效与薪酬系统设计等关键的资源,协助团队间知识、技能和资源的横向整合。由于急剧的资源分散化和职责的下放,最高管理层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制定整体战略、驱动创新过程,扮演设计师和教练的角色。
在基于速度和解决方案提供的竞争中,自我管理团队只能拿捏相对有限的资源。为满足顾客渴求,有效的减少成本、降低风险、缩短开发时间,自我管理团队必须大量依赖与其他团队或外部组织广泛的横向合作;自我管理团队能够独立完成价值增值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更为其在组织内部或组织间与其他团队实现多方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市场需求驱动的新型组织中,自我管理团队是其基本构成单位,这种组织的形态必将是扁平的。
网络型企业是虚拟企业的一种, 关于网络型组织的一个被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网络型组织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人、部门和企业为了共同的任务而组成的联合体,它的运行不靠传统的层级控制,而是在定义成员角色和各自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多边联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来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标。
网络型企业组织结构中,企业各部门都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每个部门都可以直接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各部门是平行对等的关系,而不是以往通过等级制度渗透的组织形式。密集的多边联系和充分的合作是网络型组织最主要的特点,而这正是其与传统企业组织形式的最大区别所在。这种组织结构在形式上具有网络型特点,即联系的平等性、多重性和多样性。
企业的网络化变革过程中,必须通过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许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让位于信息系统,取消中间管理层或使之大大精简,从而使企业组织机构扁平化,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网络型组织的适用前提:经济全球化,环境高度不确定性。
网络型组织的基本类型
根据组织成员的身份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的不同,网络型组织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内部网络、垂直网络、市场间网络和机会网络。以下对这四种类型的网络进行具体说明。
内部网络
内部网络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个方面是通过减少管理层级,使得信息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更加快捷地流动;第二个方面是通过打破部门间的界限(但这并不意味着部门分工的消失),使得信息和知识在水平方向上更快地传播。这样做的结果,就使企业成为一个扁平的、由多个部门界限不明显的员工组成的网状联合体,信息流动更快,部门间摩擦更少。与此相适应,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
垂直网络
垂直网络是在特定行业中由位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企业间网络型组织,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等上下游企业之间不仅进行产品和资金的交换,还进行技术、信息等其他要素的交换和共享。联系垂直网络中各个企业的纽带是实现整个价值链(包括顾客)的利益最大化,因为只有整个价值链利益最大时,位于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垂直型网络的组织职能往往是由价值链中创造核心附加价值的企业来履行的,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就分别构建了一个由众多供应商和分销商组成的垂直型网络,网络内企业通过紧密合作达到及时供应和敏捷制造,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市场间网络
市场间网络是指由出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所组成的网络,这些企业之间发生着业务往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市场间网络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财团体制,大型制造企业、金融企业和综合商社之间在股权上相互关联,管理上相互参与,资源上共享,在重大战略决策上采取集体行动,各方之间保持着长期和紧密的联系。金融企业(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股权和债权形式为其他成员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综合商社为成员企业提供各种国内外贸易服务,包括原材料采购与成品销售、提供贸易信用、规避交易风险等。
机会网络
机会网络是围绕顾客组织的企业群,这个群体的核心是一个专门从事市场信息搜集、整理与分类的企业,它在广大消费者和生产企业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平台,使得消费者能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生产者能够面对更为广泛的消费者,有利于两个群体之间交易的充分展开、机会网络在规范产品标准、网络安全和交易方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典型的机会网络核心企业包括早已存在的邮寄产品目录公司和刚刚兴起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如亚马逊、eBay等),它们将众多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共同构成机会网络。
特征
企业内部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是不确定的,各个公司的网络型组织也并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些基本特征:
1.合作、民主、自由、宽容。知识化生产时代的产品特点是不断创新,且是以创造性劳动为主。但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的集合从来就是分布不平均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上级尊重下级,鼓励创新,允许失败,鼓励不同意见相互交流。网络型组织与此相适应的形式有:合理化建议、同级业绩评议等等。
网络型组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自由和宽容的组织文化。例如,3M公司在管理上允许员工有部分上班时间做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IBM也允许员工在工作时间做“私活”;有的公司实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如自行确定工作定额;实行分权和授权,更好地激发和利用人的兴趣和爱好。
2.网络型企业供给关系以企业间合作为基础,企业边界模糊。在新企业网络型供给关系下,合作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核心企业可以帮助供应商解决技术问题,节约的成本则双方共享;供给企业也可以修改核心企业的设计要求,减少的成本也可以双方共享。企业由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向追求整个价值链(供应链)上的价值最大化。
这样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这些相互联系的上下游企业组成了一个更大的虚拟企业,也称之为虚拟一体化供给链。
3.网络型组织通过团队(基层项目小组和高层管理专业小组)来适应创造性劳动对知识的密集性要求。创造性劳动需要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相互组合,企业团队就是由此而产生。团队是加强合作、加强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网络型组织的一种形式。
4.网络型组织通过权力和责任本地化来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与自我管理能力。在实行分权和授权的变革后,即使在非独立核算的下级单位,决策也并非是由上级部门作出后下达执行,而是下级部门自行决策后上报,或上级与下级商议后决策;重要的不是权力而是业绩。设立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划小和建立独立的核算单位(以自我管理团队为核算单位)也是网络型组织的特征之一。
5.网络型组织具有柔性化的特点。柔性化是指在组织结构中设置一定的非固定和非正式或临时性的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往往是以任务为导向的,可以根据需要而设置或取消,与正式的组织机构有着网络型而不是直线型的关系。
6.网络型组织具有多文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在网络型组织中,每一个人都是网络组织上的节点,他们之间的联系比在传统直线型组织下更密切。企业内部多种文化和差异、个性则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整合。
7.网络型组织通过学习和培训增加组织的知识密度。具体形式有:职工培训、教育投资、多岗位轮换等。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组织扁平化的,它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与范围,并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扁平化组织结构应该与一定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
企业成长可分为五个阶段: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化阶段与合作阶段。在精细阶段以前,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区域的日益扩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完善规章制度;企业的管理层次也会随之增加。在合作阶段,企业变得越来越庞大,进入国际化市场。但随着企业机构的高度官僚化,指挥与反馈链条越来越长,企业对环境的反应也会越来越迟钝,此时,企业需要组织扁平化,简化管理层,缩短指挥链条,恢复企业对环境的灵敏性与活力。
组织扁平化要求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组织扁平化的过程中必然引起中间管理层的削减。传统的管理理论要求管理幅度在7人以下为宜,否则会降低管理的效率;而在组织扁平化后,新的组织结构要求管理幅度大为增加,在管理人员减少的同时,要保证管理效率不下降,必然对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组织扁平化要求Intranet技术的支持 。Intranet技术是组织扁平化的必要支持之一,它比以往任何网络技术更利于发挥扁平化组织的绩效。团队成员工作共享、团队之间信息交流、团队与上下层沟通都可通过使用E-mail、OA系统、MIS系统等现代网络技术与工具进行沟通,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大增加管理幅度。美国组织结构专家郝玛·巴拉密说:“减少层次和压缩规模趋势源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当然它们也反映了信息和通讯技术对管理的冲击。中层管理的作用是监督别人以及采集、分析、评价和传播组织上下和各层次的信息。但是,它的功能正随着电子邮件、声音邮件、共享数据库资源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减弱。” 组织扁平化的基本实现途径是流程再造。流程再造即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侧重于纵向控制的职能部门改造为侧重于横向协作的团队,实现以顾客需求驱动组织运行。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重大变革,牵涉到的人多面广,因此要有计划地、有层次地、有步骤地推行方可见成效。企业实行扁平化工程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程序:
1.实行危机管理,塑造紧迫感。当经济景气时,企业经营者只要把企业放在恰当的环境中,便可确保企业获利;但是一个组织的生命、有其周期性,当经济不景气或者竞争加剧,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许多伟大的策略也许无用武之地,于是企业必然重新调整其步伐,把经营的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来,确认组织变革的必要性。
2.分析组织与工作流程,诊断组织的症结,提出合理化方案。描绘美丽远景,以此指点变革努力的方向并建立强有力的指挥组织,而且由高级主管挑头;鼓励工作小组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选择变革的方案,并推进组织变革。在实施之初,一是要选择好变革的时机,在企业经营危难之际,也许舍得到更多员工的认同,此时变革会顺利、快速得多;二是要确定组织变革的范围和层次,组织重构可以在全公司同时全面展开;也可以分阶段、分部门依次实行,然后扩展到全局,这样可以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从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4.教育培训。激励员工,设法消除裁员给员工心理上游来的恐慌是新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链,用快速有效的管理沟通方法使员工理解变革的必要性,同时强调其个人未来发展的良好机遇。否则,不管是在组织重组过程中还是在重组后.士气和生产率都会显著降低,导致整个改组工作的失败。
扁平化组织结构本身的特征以及嬗变过程,本质上要求其必须对传统工业企业的组织模式进行变革。适应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而出现的扁平化趋势,不仅使金字塔型的传统组织模式正在失去效力,而且,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组织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贯穿于内、外组织变革过程的,是扁平化组织特有的知识共享和部门、组织间的协作。
知识团队构成了扁平化组织内部组织的基础。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由于现代企业组织由知识化专家组成,因此企业应该是由平等的人、同事们形成的组织。知识没有高低之分,每一个人的业绩都是由他对组织的贡献而不是由其地位高低来决定的。因此现代企业不应该是由老板和下属组成的,必须是由平等的团队组成的。”扁平化组织本质上可被视为是一知识体系,其竞争优势的建立主要在于如何通过在一个精益的组织内,对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整合、创造和管理,从而更直接地面向市场、面向用户。为了支持这种知识、信息的整合、创造和管理,扁平化组织内部不是以职能为单位,而是形成一个个动态的知识团队,这种团队将个体和组织结合起来,促进用户知识的显性化和实体化,最终形成完整、统一的市场知识和转化机制。根本上讲,扁平化组织的运作核心就是通过这种知识团队的自我管理,不断释放整体知识能量,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空间的创新和拓展。
知识团队
团队之所以能成为扁平化组织构造的基础,其实是同扁平化组织基本特征相关的,在扁平化组织中,人力资源成为组织的第一资源,而人力资源的本质就是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信息、技能等。扁平化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高要求,使得知识员工成为企业知识(特别是市场知识和用户知识)的主要载体,决策中心下移导致的组织分权化和扁平化,共同促进了团队代替科层。
团队专家化
知识团队运作的目标追求知识、信息的共享、转化和创新,为了达到这种目标真正依靠的只有是自我管理的知识专家。这种专家化要求知识团队成员知识的互补性,因为,团队项目任务的完成需要不同的专门知识,例如一个战略咨询项目需要营销、生产、人力资源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知识团队成员都应该有自己专长的领域,团队任务的完成需要这些不同领域的专家协作,协作过程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共享、转化和传新过程,通过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工作交流,交叉知识的产生其实就是知识的创新。因此,知识团队成员角色的专家化是团队知识链能力放大机制的前提和基础。
设定团队目标
作为扁平化组织特定的知识链主体,知识团队必须拥有自己的知识目标。同时,作为组织的一个基本单位,团队的知识目标必须符合扁平化组织的总体知识发展的要求,或者说团队知识链的效率体现必须要满足组织整体的知识演化目标。因此,设定团队目标,既是团队的共同愿景,有利于团队本身知识的稳固和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与组织知识链的有效整合,获得知识的协同效应。
建立支持结构
知识团队作为扁平化组织内部的组织基础,必然涉及与企业整体的接口。在设定团队目标时,要求团队目标同企业目标保持一致,但在执行过程当中,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为了进行协调以最大程度发挥团队的知识能量,完善团队的外在组织支持结构将非常重要。扁平化组织的团队模式是以知识链团队为工作核心,同时有高层知识团队进行协调,专家系统进行必要的支持。
知识不仅在内部具有分布性(导致决策中心下移),同时,知识还分布在企业外部,扁平化组织并非知识孤岛。为了更好服务于市场,其运行过程中必须吸收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和其他外部组织的知识,而扁平化组织的竞争优势也正在于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上。
知识合作机制
扁平化组织具有知识链构造的特点,知识团队就可视为一条知识链,团队对内外部知识选择、吸收、记忆、转化、创新和产出,形成一条无限循环知识流动的链条。知识链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团队层次上,也存在于组织层次上,存在于组织和社会群体之间。扁平化组织同外部组织的知识链交流其实是通过知识联盟实现的。知识联盟还表示不同的扁平化组织之间的关系,企业是一条知识链,一个企业可以参与多条知识链,因而不同知识链之间存在交叉,当一个企业和其他的企业建立一种知识创新联合体时,一个知识联盟就形成了。
知识联盟的中心目标就是学习和创造知识,特别强调通过联盟从其他组织学习和吸收知识,或者同其他组织合作创造知识,从而对市场、用户的需求满足不仅仅局限在企业本身、企业知识范围内。知识联盟的建立主要是基于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即联盟一方具有另一方不具备的资源、知识和能力,以实现联盟伙伴共同受益,共同服务于同一市场、同一用户,满足它们的要求。因此,知识联盟既密切了其成员组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组织之间相互学习彼此的知识和能力,也有助于组织之间的知识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交叉知识,更有益于市场目标、用户需要的实现。此外,知识联盟可以有效地实现联盟伙伴之间的隐性知识的转移。如果联盟伙伴之间只简单地传递显性知识,那就不需要知识联盟,而只需买本书或一套公式或参观了解就可以了。所以知识联盟的重点是学习和吸收对方的隐性知识,其关系就像师徒关系,允许联盟伙伴之间的各层次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互式学习和交流,通过“干中学”和“教中学”,实现大量隐性知识的交流和渗透,达到所需知识的有效转移。更为重要的是,知识联盟中组织的“异质性”避免了组织与文化的内部一体化所造成了思维的“路径依赖性”,甚至组织间知识相互激活的可能性远远高于一体化组织内知识相互激活的可能性。联盟成员拥有知识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更容易导致思维的碰撞,产生崭新的交叉知识。
知识联盟的管理
第一,建立互动学习的模式,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转换。互动学习是指两个企业或多个企业结对或聚群学习。在互动学习中,“学生”企业可充分接近“老师”企业,不仅可以学到“老师”企业中的显性知识,更重要的,还可以学到“老师”企业的隐性知识,如“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知识联盟,建立了互动学习的模式,加强了师生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与切磋,通过“干中学”和“干中教”,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通过观察和模仿“老师”如何做,学会了做事技巧和那些连“老师”本人也不十分清楚的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仅在一个人面对面模仿另一个人时才能学到。
第二,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吸收能力。知识联盟的核心是企业通过学习知识来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因此,企业的吸收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形成核心能力。企业之间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企业三方面的能力:认识和评价外部新知识的能力、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利用新知识进行创新应用的能力。要提高认识和评价外部知识的能力,关键是自己要具备一定数量的、与外部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因此,企业在寻找知识联盟时,必须加强自身有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和改善知识结构。要提高消化吸收外部新知识的能力,实质上是提高企业内化外部知识的能力。企业要在这个内化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知识处理系统,以实现外部知识的高效转化,将内化为企业的知识根植于已建立的知识系统中,形成企业特有的知识——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从而捉高企业内化外部知识的能力。要提高知识的应用创新能力,必须依赖企业本身的整合能力,而整合能力来源于企业解决自身问题实践中的不断“试错”。企业要鼓励个人、团队不断实践,敢于“试错”,以积累各种经验。
第三,选择合适的知识联盟的方式,保证联盟的时效性。知识联盟的目的是学习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方式来保证联盟的时效性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现状、企业与联盟组织之间的关系和经历等因素来综合选择。
第四,加强人力资源配置。由于核心能力实质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而学识的载体是人,核心能力只有通过组织中人的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对知识联盟的管理重点在于对联盟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一支支持组织学习过程的人力资源系统。
西方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缘由
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几乎一直成为传统的西方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核心,并由此逐步形成了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科层制组织。这种组织形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特别强调分工,其组织结构形式,从纵向看,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权力金字塔,组织被划分为若干层次,处在金字塔塔顶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管理的“等级链”控制着整个组织;从横向看,组织被分解为若干个并列部门,每一个部门负责一个专门的工作,按照部门的职能,各司其职,各自独立。这种组织,纵向是一个以等级为基础,以命令控制为特征的金字塔结构,横向是一个以“直线组织”为支柱、以部门职能为核心的框架结构。它的基本运行法则是上层决策、中层管理、基层执行。这种等级分明、分工精细的组织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曾经起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积极效果。但它只适合于以前市场经济和条件相对比较稳定的时代。那时,由于信息传递的不畅,加上工人受的教育一般不多,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这样一种体系来收集管理信息,并对工人实施监督。
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层次的金字塔型科层组织已显得笨重、迟缓而缺乏灵活性和人情味。而扁平化组织是组织模式的根本性改变,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冗余人员而建立企业的纵横向都比较紧凑的扁平化结构,使得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快速、高效,从而使企业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科特所评价的那样:“一个有更多代理即有一个平坦层次结构的组织,比一个在结构中层有臃肿结构的组织处于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西方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理论渊源
组织扁平化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新制度经济学,以1937年科斯《企业性质》为开端,之后,又由阿尔钦、德姆赛兹、威廉姆森等人加以拓展的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的命题,指明了企业的合约联结性质决定了企业并非必然是等级分明的科层组织。1990年哈默和钱皮提出革命性企业再造概念,通过对公司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等进行彻底的急剧的重塑,以达到绩效的飞跃。哈默认为,企业再造就是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建立在纵向劳动分工和横向职能分工的运作体系,提出以新设计和重建的作业程序(流程)作为企业组织结构基础的组织形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维斯特尼和马林等人总结了管理界对再造后“新组织”的论述,认为“新组织”有网络化、扁平化、灵活化、多元化、全球化等特点。1997年道赫德总结:“90年代激烈的全球竞争导致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组织创新,一类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另一类则是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为目的的。后者突出的表现为使组织更加扁平化、更具柔性和创造性。”
组织结构扁平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企业在劳动分工基础上,更强调系统观念。组织结构扁平化,旨在让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从而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因此系统和协作观念是贯穿扁平化组织组建和运作的核心概念。正如系统学家冯·伯塔朗菲指出的那样,一个企业组织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开放系统,管理人员应用系统方法就可以阐明系统目标,确定评价系统工作成绩的标准,并把企业同各种环境系统更好地联系起来。
2.减少中间层,导致“中层革命”。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组织不良最常见的病症,也就是最严重的病症,便是管理层次太多,组织结构上一项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尽量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面对组织规模的扩大,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由于管理者受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所能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因此,惟有增加管理层次才能实现对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知识的共享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得以完成,沟通的顺畅直接导致原先承担上传下达任务的中层管理人员人数的大大减少,带来“中层革命”。
3.知识的影响力凸现并日益加强。扁平化组织中,影响力并非完全来自职权,知识、信息、人格魅力等有时往往超越职权的影响范围,在决策和日常运作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灵活指挥。统一指挥原则似乎已成为管理的金科玉律。但组织相对简单时,这一原则显然是合乎逻辑的。但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统一指挥原则经常无法实现,而灵活指挥成为企业控制过程的灵魂。
5.分权。与扁平化相辅相成,分权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柯达公司总裁罗伯特说:“过去我们的机构臃肿庞大……惟一能使我们发挥协调作用的办法是缩小机构”。
6.加大控制幅度。信息化、计算机化带来的间接控制与指挥使控制幅度加大,从而也使“中层革命”和扁平化成为一种现实。
构建扁平化管理体系 提高组织综合效能——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扁平化管理实证研究
本文力求通过实证研究,在分析扁平化的依据及酒钢构建扁平化管理体系的背景的基础上,厘清了酒钢构建扁平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总结了酒钢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的卓著成效和基本经验,对酒钢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对我国钢铁企业的管理创新有所裨益。
铁路局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探讨
组织结构扁平化是当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我国铁路局实行大跨度直管站段管理模式,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铁路运输企业深化改革的实践需要。
扁平化组织与传统的科层制组织有许多不同之处。科层制组织模式是建立在以专业分工,经济规模的假设为基础之上的,各功能部门之间界限分明。这样建立起来的组织必然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而扁平化组织,需要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对顾客和向公司总体目标负责,从而以群体和协作的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的组织。扁平化组织的特点是:
1.以工作流程为中心而不是部门职能来构建组织结构。公司的结构是围绕有明确目标的几项“核心流程”建立起来的,而不再是围绕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的职责也随之逐渐淡化。2.纵向管理层次简化,削减中层管理者。组织扁平化要求企业的管理幅度增大,简化繁琐的管理层次,取消一些中层管理者的岗位,使企业指挥链条最短。
3.企业资源和权力下放于基层,顾客需求驱动。基层的员工与顾客直接接触,使他们拥有部分决策权能够避免顾客反馈信息向上级传达过程中的失真与滞后,大大改善服务质量,快速地响应市场的变化,真正做到“顾客满意”。
4.现代网络通讯手段。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通过使用E-mail、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网络信息化工具进行沟通,大大增加管理幅度与效率。
5.实行目标管理。在下放决策权给员工的同时实行目标管理,以团队作为基本的工作单位,员工自主作出自己工作中的决策,并为之负责;这样就把每一个员工都变成了企业的主人。
扁平化组织结构本身的特征以及嬗变过程,本质上要求其必须对传统工业企业的组织模式进行变革。适应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而出现的扁平化趋势,不仅使金字塔型的传统组织模式正在失去效力,而且,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组织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贯穿于内、外组织变革过程的,是扁平化组织特有的知识共享和部门、组织间的协作。
(1).扁平化组织的内部组织模式
知识团队构成了扁平化组织内部组织的基础。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由于现代企业组织由知识化专家组成,因此企业应该是由平等的人、同事们形成的组织。知识没有高低之分,每一个人的业绩都是由他对组织的贡献而不是由其地位高低来决定的。因此现代企业不应该是由老板和下属组成的,必须是由平等的团队组成的。”扁平化组织本质上可被视为是一知识体系,其竞争优势的建立主要在于如何通过在一个精益的组织内,对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整合、创造和管理,从而更直接地面向市场、面向用户。为了支持这种知识、信息的整合、创造和管理,扁平化组织内部不是以职能为单位,而是形成一个个动态的知识团队,这种团队将个体和组织结合起来,促进用户知识的显性化和实体化,最终形成完整、统一的市场知识和转化机制。根本上讲,扁平化组织的运作核心就是通过这种知识团队的自我管理,不断释放整体知识能量,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空间的创新和拓展。
1.知识团队运作的基础
团队之所以能成为扁平化组织构造的基础,其实是同扁平化组织基本特征相关的,在扁平化组织中,人力资源成为组织的第一资源,而人力资源的本质就是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信息、技能等。扁平化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高要求,使得知识员工成为企业知识(特别是市场知识和用户知识)的主要载体,决策中心下移导致的组织分权化和扁平化,共同促进了团队代替科层。
2.团队成员角色的专家化
知识团队运作的目标追求知识、信息的共享、转化和创新,为了达到这种目标真正依靠的只有是自我管理的知识专家。这种专家化要求知识团队成员知识的互补性,因为,团队项目任务的完成需要不同的专门知识,例如一个战略咨询项目需要营销、生产、人力资源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知识团队成员都应该有自己专长的领域,团队任务的完成需要这些不同领域的专家协作,协作过程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共享、转化和传新过程,通过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工作交流,交叉知识的产生其实就是知识的创新。因此,知识团队成员角色的专家化是团队知识链能力放大机制的前提和基础。
3.设定团队目标
作为扁平化组织特定的知识链主体,知识团队必须拥有自己的知识目标。同时,作为组织的一个基本单位,团队的知识目标必须符合扁平化组织的总体知识发展的要求,或者说团队知识链的效率体现必须要满足组织整体的知识演化目标。因此,设定团队目标,既是团队的共同愿景,有利于团队本身知识的稳固和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与组织知识链的有效整合,获得知识的协同效应。
4.建立支持结构
知识团队作为扁平化组织内部的组织基础,必然涉及与企业整体的接口。在设定团队目标时,要求团队目标同企业目标保持一致,但在执行过程当中,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为了进行协调以最大程度发挥团队的知识能量,完善团队的外在组织支持结构将非常重要。扁平化组织的团队模式是以知识链团队为工作核心,同时有高层知识团队进行协调,专家系统进行必要的支持。
(2).扁平化组织的外部组织模式
知识不仅在内部具有分布性(导致决策中心下移),同时,知识还分布在企业外部,扁平化组织并非知识孤岛。为了更好服务于市场,其运行过程中必须吸收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和其他外部组织的知识,而扁平化组织的竞争优势也正在于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上。
1.企业的知识合作机制
扁平化组织具有知识链构造的特点,知识团队就可视为一条知识链,团队对内外部知识选择、吸收、记忆、转化、创新和产出,形成一条无限循环知识流动的链条。知识链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团队层次上,也存在于组织层次上,存在于组织和社会群体之间。扁平化组织同外部组织的知识链交流其实是通过知识联盟实现的。知识联盟还表示不同的扁平化组织之间的关系,企业是一条知识链,一个企业可以参与多条知识链,因而不同知识链之间存在交叉,当一个企业和其他的企业建立一种知识创新联合体时,一个知识联盟就形成了。
知识联盟的中心目标就是学习和创造知识,特别强调通过联盟从其他组织学习和吸收知识,或者同其他组织合作创造知识,从而对市场、用户的需求满足不仅仅局限在企业本身、企业知识范围内。知识联盟的建立主要是基于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即联盟一方具有另一方不具备的资源、知识和能力,以实现联盟伙伴共同受益,共同服务于同一市场、同一用户,满足它们的要求。因此,知识联盟既密切了其成员组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组织之间相互学习彼此的知识和能力,也有助于组织之间的知识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交叉知识,更有益于市场目标、用户需要的实现。此外,知识联盟可以有效地实现联盟伙伴之间的隐性知识的转移。如果联盟伙伴之间只简单地传递显性知识,那就不需要知识联盟,而只需买本书或一套公式或参观了解就可以了。所以知识联盟的重点是学习和吸收对方的隐性知识,其关系就像师徒关系,允许联盟伙伴之间的各层次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互式学习和交流,通过“干中学”和“教中学”,实现大量隐性知识的交流和渗透,达到所需知识的有效转移。更为重要的是,知识联盟中组织的“异质性”避免了组织与文化的内部一体化所造成了思维的“路径依赖性”,甚至组织间知识相互激活的可能性远远高于一体化组织内知识相互激活的可能性。联盟成员拥有知识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更容易导致思维的碰撞,产生崭新的交叉知识。
2.知识联盟的管理
第一,建立互动学习的模式,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转换。互动学习是指两个企业或多个企业结对或聚群学习。在互动学习中,“学生”企业可充分接近“老师”企业,不仅可以学到“老师”企业中的显性知识,更重要的,还可以学到“老师”企业的隐性知识,如“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知识联盟,建立了互动学习的模式,加强了师生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与切磋,通过“干中学”和“干中教”,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通过观察和模仿“老师”如何做,学会了做事技巧和那些连“老师”本人也不十分清楚的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仅在一个人面对面模仿另一个人时才能学到。
第二,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吸收能力。知识联盟的核心是企业通过学习知识来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因此,企业的吸收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形成核心能力。企业之间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企业三方面的能力:认识和评价外部新知识的能力、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利用新知识进行创新应用的能力。要提高认识和评价外部知识的能力,关键是自己要具备一定数量的、与外部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因此,企业在寻找知识联盟时,必须加强自身有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和改善知识结构。要提高消化吸收外部新知识的能力,实质上是提高企业内化外部知识的能力。企业要在这个内化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知识处理系统,以实现外部知识的高效转化,将内化为企业的知识根植于已建立的知识系统中,形成企业特有的知识——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从而捉高企业内化外部知识的能力。要提高知识的应用创新能力,必须依赖企业本身的整合能力,而整合能力来源于企业解决自身问题实践中的不断“试错”。企业要鼓励个人、团队不断实践,敢于“试错”,以积累各种经验。
第三,选择合适的知识联盟的方式,保证联盟的时效性。知识联盟的目的是学习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方式来保证联盟的时效性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现状、企业与联盟组织之间的关系和经历等因素来综合选择。
第四,加强人力资源配置。由于核心能力实质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而学识的载体是人,核心能力只有通过组织中人的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对知识联盟的管理重点在于对联盟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一支支持组织学习过程的人力资源系统。
网站结构的扁平化。所谓扁平化,用行话就是平行结构,也就是所有网页都存在网站根目录下。管理方便直接,就好比公司管理员工,有经理直接管理员工,点击导航直接进入产品页面,适用于企业网站,搜索引擎对平行结构的网站系统具有强烈的偏好,扁平化的网站结构设计有助于搜索引擎抓取其更多的网页。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