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便携式流速仪是一种专为水文监测、江河流量监测、农业灌溉、市政给排水、工业污水、水政水资源等行业流速流量测量的一种便携式测量仪表,它采用了特殊的超微功耗设计方案,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使得仪表测量更加稳定可靠,测量精度高,可广泛用于水文、水利、农灌、给排水等需要经常移动测量而且现场又无电源的场合。
测量范围:流速测量0.000m/s~10m/s,渠宽≤20m,渠深≤20m,边坡系数0~10。
测量精度:±1.0%。
供电方式:3.6V内置锂电池2节,连续工作时间为3年。
显示方式:LCD大屏幕液晶显示器,全中文显示,可显示流速、瞬时流量、累积总量、水位等测量数据。 输出信号:脉冲输出0.00001~1m³/P,可任意设置(无源光耦输出);频率输出1~1000Hz,可任意设置。
通讯方式:RS-232、RS-485,GSM无线数据远传(可选)。
显示仪外型尺寸:127×114×80(mm)
流速传感器外形尺寸:Φ32×390 流速插杆长度:
常规:1000mm× 节数(流速杆长可根据用户要求制作)
开流MGG/KL-DCB型便携式流速仪。适合于水文监测、农田灌溉、污水排放及含有淤泥、悬浮物,污染物等环境.在全国水利普查登记工作中推荐为专用工具。
都可以测量10米/秒以内的高流速
过去经常看到水文工作人员在桥上放置一个小型吊车,吊着流速仪其电缆和钢丝绳制作在一起,吊车可以在桥面推动以检测不同河的截面位置。
流速仪原理是: 测流仪测定煤中全硫应用库仑滴定法原理:煤在催化剂作用下,于空气流中燃烧分解,煤中硫生成二氧化硫并被碘化钾吸收,以电解碘溶液所产生的碘进行滴定,根据所消耗的电量,利用法拉第电解定律公式,...
微功耗设计,二节3.6V锂电池,连续工作3年。
测量传感器无可动部件,不会产生缠绕、堵塞,长期可靠连续工作。
显示器采用高清晰背光源LCD显示器,全汉字菜单显示,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仪表可同时显示流速、瞬时流速、累积总量、水位等多项测量参数。
功能强大,仪表可做流速计使用,也可做明渠流量计使用(接入水位信号或输入水位深度,再将渠道或河道的断面数据输入即可实现流量测量);可作便携式仪表使用,也可做固定式仪表使用。
可满足不同断面的明渠、暗渠、河道的流速和流量的测量。
各种信号输出型式:脉冲输出、RS-232、RS-485、GSM/GPRS远程无限通讯等可选。
数据保存功能,最多可保存1000组数据,而且数据存贮时间间隔可任意设置以及数据查询。
用于测量溪流、江河、沟渠、暴雨水、废水、入流和渗透研究,以及工业过程水
水流流速仪率定系统在省水利科研所建立
水文测站、航道观测、环境监测、水利科研、水资源利用等部门都需要使用流速仪测量水流、污水等流体流速。按常规,一般旋浆类流速仪使用数月后应当进行校正或重新率定。为我省经济发展与科研需要,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工试验研究室已经建立
电波流速仪流量自动在线监测装置设计与应用
电波流速仪因其在测量过程中不受水情、含沙量及水面漂浮物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在水文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了一种电波流速仪流量自动在线监测装置的设计方案,包括监测装置硬件和软件实现过程。将该装置应用于四川内江水文站实际测流工作,结果表明,使用电波流速仪的自动在线监测装置测流结果可靠,有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可推荐类似水文测站采用。
前言
第一章 水力要素的量测技术
第一节 水位的量测
一、直接量测法
二、测压管法
三、测针法
四、浮子式水位计
五、SSH型便携式超声波测深仪
六、OTT CBS气泡式水位计
第二节 流量量测
一、直接量测法
二、间接量测法
第三节 流速测量
一、毕托管法
二、浮体追迹法
三、LS300型便携式流速仪
四、斯德克ProⅡ雷达测速仪
五、LB70-2C型旋杯式流速仪
六、LJ20-1A型旋桨式流速仪
第四节 压强量测
一、测压管
二、比压计
第二章 水力学实验
第一节 静水压强量测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设备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
六、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
七、注意事项
八、思考题
九、讨论分析题
第二节 平面静水总压力量测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设备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
六、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
七、注意事项
八、思考题
九、讨论分析题
第三节 文丘里流量计率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设备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
六、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
七、注意事项
八、思考题
九、讨论分析题
第四节 孔板流量计流量系数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设备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
六、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
七、注意事项
八、思考题
九、讨论分析题
第五节 流线与流谱演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原理
……
第三章 水文原理与水文测验
第四章 水文地质实验
第五章 相似原理及模型设计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