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产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东南亚地区; 泰国; 越南北部均有分布。
沟边, 寄生, 寄生于植物上, 路边, 山谷, 山坡灌木林中, 山坡阔叶林中, 山坡林中, 石坡, 阳坡, 杂木林中 , 针阔混交林中。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地林中或灌丛中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少有藤状灌木;幼枝被短柔毛,小枝红褐色或灰褐色,无毛。叶互生,革质或薄革质,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6-13 (1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圆形,边缘有极不明显的疏锯齿或近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无毛,下面浅绿,无毛或沿脉具疏微柔毛,侧脉每边5-7条,上面稍下陷,下面凸起,具明显网脉,有时干后变粉红色; 叶柄长4-10毫米,被短柔毛或近无毛;托叶披针形,宿存。花数个至10余个排成腋生聚伞花序或生于具苞叶的,花枝上,近无梗或具短总花梗,苞叶与营养枝上的叶片相同,但较小,花枝腋生,长6-15厘米,被疏短细毛;花两性,5基数,花梗长2-4毫米,被疏短细毛;萼片三角形,内面中肋凸起,中部以下有小喙;花瓣倒卵圆形,具短爪;雄蕊为花瓣抱持,与花瓣等长;花盘稍厚,圆形;子房球形,仅底部贴生于花盘上,2室,每室具1胚珠,花柱2浅裂,核果卵状圆柱形,成熟时紫红色或桔红色,长8-10毫米,直径5-6毫米,基部有宿存的萼筒;果梗长4-5毫米,被疏细毛或近无毛,1室具1种子,或不完全的2室,具发育的和发育不完全的种子各1粒。花期7-9月,果期8-11月。
本种与产于越南的越南苞叶木Chaydaia tonkinensis Pitard十分近似,据前人记载,后者仅以叶全缘与本种相区别。但从作者所见到的越南标本(中越队1426,1477),叶边缘也具不明显的疏锯齿。两者可能属于同一种。
药名:苞叶木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苞叶木的全株。
功效:利湿退黄、健脾止泻。
主治:治疗黄疸、腹泻。
性味归经:淡,平。入肝、胆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别名:十两叶(《全国中草药汇编》)、红麦脉果(《海南植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拉丁名:Chavdaia rubinervis ( Levl ) C. Y. Wu ex Y. L. Chen-C. Crenulata Hand-Mazz
考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变叶木
这些不同色彩的叶片上又点缀得有千变万化的斑点和斑纹,真可谓“赤橙黄绿青蓝 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犹如在锦缎上洒满了金点, 又好似在宣纸上随意泼洒了彩墨。 因此,变叶木也常常被人们称作洒金榕。 其实,变叶木是一个园艺品种众多的大家庭,根据叶形和叶色不同而分,大概有 120 多个品种,常见的有“飞燕”、“细黄卷”、“织女缕”、“鸿爪”、“晨星”、 “柳叶”等品种。变叶木又特易于嫁接,如果你有兴趣,可把不同叶形、不同叶色的 多种变叶木嫁接在一株上,那定会是一株五彩缤纷、迥非异常、令人叫绝的观叶植物 了。 编辑本段产地分布 原产东南亚及澳大利亚。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 1- 2 米。单叶互生,厚革质;叶形和叶色依品种不同而 有很大差异,叶片形状有线形、披针形至椭圆形,边缘全缘或者分裂,波浪状或螺旋 状扭曲,甚为奇特,叶片上常具有白、紫、黄、红色的斑块和纹路,全株有乳状液体。 总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71(1)卷 || 茜草科 RUBIACEAE || 心叶木属 Haldina Ridsd. || 心叶木 Haldina cordifolia (Roxb.) Ridsd.
1. 心叶木(华南农学院学报)图版74
Haldina cordifolia (Roxb.) Ridsd. in Blumea 24 (2): 361. 1978; 徐祥浩等, 华南农学院学报2 (4): 40. 1981. --Nauclea cordifolia Roxb. Pl. Coromandel 1: 40, t. 53. 1795. --Adina cordifolia (Roxb.) Hook. f. ex Brandis, For. Fl. N. W. et C. India 263. 1874; Hook. f. Fl. Brit. Ind. 3: 24. 1880; Havil. in Journ. Linn. Soc. Bot. 33: 47. 1897; Hutchins. in Sargent, Pl. Wils. 3: 390. 1916; Levl. Cat. Pl. Yunnan 244. 1917; Gamble et Fisch. Fl. Madras 2: 584. 1921; Pitard in Lecomte, Fl. Gen. Indo-Chine 3: 38. 1922; Chung in Mem. Sci. Soc. China 1: 235. 1924; S. C. Lee, For. Bot. China 248. 1935; How in Sunyatsenia 6: 240. 1946.
一个物种的濒危,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为破坏,即外因;二是其自身生物学习性中某些特性的制约,即内因。掌叶木也不外乎这两方面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开荒种地,砍伐、烧毁大面积的森林,赖以生存的动植物物种遭到严重破坏,数量越来越少,有的甚至灭绝,掌叶木也不能幸免。掌叶木作为石山地区的特有树种,生境条件特殊,生长缓慢,分布地区生存环境恶劣。掌叶木含油丰富,当地群众有采种子榨油的习惯,因此掌叶木成了人们补充食油的重要原料。在山区,采集种子的方式就是砍伐结果母树,为此,掌叶木遭到大量砍伐,在村边、路旁、树林中常见到被砍伐后留下的树桩,这种“杀鸡取卵”的采种方式是掌叶木稀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掌叶木种子含油多,有清香味,是松鼠等小动物喜欢的食物。在产区,每到种子成熟的季节,就有很多小动物采食种子,9月初蒴果刚一变红,常常几天内就被动物抢吃一光。因此,掌叶木虽然结实不少,但动物取食造成了掌叶木天然更新困难。
从其自身原因来看,掌叶木种子由于含油多,在湿润条件下容易腐烂,从而丧失发芽能力。另一方面,种子失水快,在干燥环境下,种子会很快失去水分而不能发芽,9月初采集的种子,在10月中旬就基本上没有发芽力。因此,种子成熟后,如果落在林下湿润处,容易腐烂;如果落在林外干燥的地方,又容易脱水而失去发芽能力。因此,掌叶木的天然下种能力是很差的。
掌叶木为阳性树种,在野外,林中的母树下很少见到幼苗幼树。引种栽培在林下荫蔽处的掌叶木小苗生长很弱,几年后逐渐死亡,说明它在苗期就需要一定的阳光。在石山地区土壤少、土层薄,旱季土层经常干裂,幼苗根系不深,很难度过干旱的季节。
保护等级
掌叶木及其生长环境人为破坏严重,加之种子含油丰富,易被动物觅食和萌发率低等原因,天然更新极为困难,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稀有濒危植物和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保护措施
针对掌叶木的致濒原因及其特点,掌叶木的保护除了在政策上加强宣传并制定有关的保护措施外,在技术上可采取以下方法。掌叶木天然更新困难,但在人工辅助下,种子的发芽率可达60%以上,因此在产区可以人工采种育苗,再种植到原分布区适宜的地方,从而扩大其数量。在掌叶木分布较多的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划定禁伐区,保护现有的结果母树,为其繁衍后代提供种源。通过宣传并采取一定措施,制止群众砍树取种的行为,即使允许采种,也不能砍伐母树,掌叶木母树不高,采种时不砍母树是完全可行的。另外,被砍伐后留下的树桩,有些能萌发新的枝条,通过抚育,还可以长大,应采取措施予以保留,并通过抚育,使其成材。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长叶木兰全株(2张)
长叶木兰根茎(1张)
长叶木兰枝叶(3张)
长叶木兰花果(18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