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一章 保障性住房绿色适宜技术选型原则
1.1 绿色策划为先,从规划着手
1.2 被动设计优先,主动技术补充
1.3 优先采用低成本绿色技术
1.4 选用实施性强的绿色技术
1.5 采用易于维护管理的绿色技术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绿色适宜技术
2.1 绿色适宜技术
2.1.1 规划与景观
2.1.2 建筑与室内
2.1.3 建材与结构
2.1.4 暖通空调
2.1.5 给排水
2.1.6 电气与智能化
2.1.7 施工运营管理
2.2 保障性住房绿色星级适宜技术推荐
2.2.1 一星级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清单及增量成本分析
2.2.2 二星级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清单及增量成本分析
2.3 保障性住房绿色适宜技术检索
第三章 保障性住房绿色适宜技术案例分析
3.1 杨浦区154街坊就近安置动迁配套商品房(保障性住房)
3.1.1 绿色适宜技术应用
3.1.2 绿色建筑技术条文达标情况
3.1.3 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
3.2 上海绿地江桥大型居住社区项目
3.2.1 绿色适宜性技术应用
3.2.2 绿色建筑技术条文达标情况
3.2.3 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
3.3 用户满意度调研
参考文献
引用标准和文件2100433B
沈红华主编的《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指南》分别从规划与景观、建筑与室内、建材与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与智能化、施工运营管理等七个方面,建立了适合上海地区的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提出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适宜技术星级应用策略。希望该《指南》的出版,能够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绿色建筑提供技术借鉴作用。
首先是国家规范,其次是相关书籍
楼主所说的这些是国家大力提倡实施而又待解决的问题!
你是要问"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绿色建筑体系可以参考《绿色建筑标准》,里面有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等技术介绍和要求的。
绿色建筑技术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
在国民经济日益提升的形势下,建筑建设规模正在逐渐地扩大.而保障性住房在目前这种楼市行情日益上涨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类型人群的欢迎.随着政府的大力建设推广,其绿色环保也被人们所逐渐重视.本文对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方式进行了简述,从而提出绿色建筑技术在保障性住房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绿色建筑技术在保障性住房中应用论文
浅谈绿色建筑技术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 摘要:保障性住房作为国家的安居工程,在社会不断发展、科 技日益进步而环境却又不断恶化的今天,除了满足人类的居住要求 之外,还应响应政府号召,贯彻绿色低碳等理念。本文通过对建筑 实例的分析,从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及细节处理等方面浅谈绿色建
2013年10月,住房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一个侧影。建设和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四个关系的提出,对于解决住房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在保障性住房问题上,地方政府当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非常普遍,导致保障性住房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地方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有待改善,交通等外部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少数地方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方,配套设施没能同步建设,建成后迟迟不能入住,或是入住了但生活不方便。有的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使用功能。
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质量把关不严,个别工程还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家庭和个人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资产等情况基础信息不足,核定有一定难度。一些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中存在申请弄虚作假、申报不实以及工作人员协助弄虚作假,不按规定程序和条件审批、不认真履行职责、失职渎职等现象。有的家庭收入增加了,但仍然不退出保障性住房,群众意见很大。
建设资金筹措和征地拆迁压力比较大。2011年建设任务比之前有较大增加,一些地方资金筹措存在一定困难,中西部地区资金压力更大一些;有些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未能及时完成征地拆迁,拉长了建设周期。
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总体上带有探索性质,包括政策、机制、保障范围、保障方式等,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工作中,还存在着政策边界不够清晰、利益调节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同时,也有前后政策如何更好衔接的问题。
现行住房保障政策都是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发布的,虽有一定效力,但未形成法律制度约束。虽然中国于2005年发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但因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管控效用并不大。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是通过立法,在法律层面上确定严格准入及退出机制管理,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保障了政府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平。
所以说,在立法上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动态管理机制,是住房保障工作得以正常运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得以体现的根本性措施。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性住房分配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房改的深化,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住房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致使有人开始怀疑这项举措的推行。保障性住房成为“鸡肋”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保障性住房无法像商品房那样有高额的“卖地”款可得,反而要政府倒贴配套资金。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中,将保障性住房建在了位置偏远房源不好的地方。
“十二五”期间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大计划。然而频频曝出多地保障房入住率不高。究其缘由,申请门槛偏高、选址偏远、配套设施滞后等,恐怕是主要原因。
随着各地适时调整申请门槛以及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保障房空置率较高的问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同时也要看到,空置率较高的问题虽可改变,但选址偏远、大规模集中连片建设的现象却难以在短期内改观。
从长远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有可能引发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居住隔离”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城市病,居住隔离是指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和财富差异等原因,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居住在不同层次的社区中,进而产生隔离,甚至演化为歧视和敌对。
二战结束后,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了缓解住房短缺的局面,陆续建设了大量的公共住房,然而由于建设和规划布局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最终诱发和加剧了居住隔离,这一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引起关注。
泉州今年将新增保障性住房7771套 大中专毕业生有望住上廉租房
早报讯 (记者蔡紫旻)记者昨日从全市住房保障工作座谈会暨2010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签订仪式上获悉,2010年泉州计划进行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危房)改造16650套(户),其中包括各类保障性住房7771套。
世界各国将住房大多分为公屋或私屋。公屋是由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而私屋则是私人拥有不享受政府买单优惠的自建或市场化的商品房。
日本有一种保障性住房叫公营住房,类似于廉租住房,住户是没有任何产权的;还有一种是公团住房,政府提供相当的优惠条件,使得住房者拥有一部分产权。
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叫“组屋”,既有出租,也有销售。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中低收入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