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一篇 适用于潮流与机电暂态仿真的交流长线路模型
第1章 长线路的稳态模型
1.1 长线路的稳态传输方程
1.2 长线路的分布参数模型
1.3 长线路多分段及不分段分布参数模型的等效性
1.4 长线路倍乘集中参数模型与分布参数模型的误差分析
1.5 分布参数模型的其他简化方式
1.5.1 修正系数法简化模型
1.5.2 果列夫(Gorev)方法简化模型
1.5.3 不同长度线路采用不同方法求得的等值参数误差分析
1.6 考虑沿线不同环境影响因素的长线路稳态模型等值参数
第2章 长线路分布参数动态相量模型
2.1 长线路分布参数动态相量模型建模
2.2 应用分布参数动态相量模型的仿真步长选择
2.2.1 线路外部故障的仿真步长选择
2.2.2 线路内部故障的仿真步长选择
2.3 长线路分布参数动态相量模型的仿真效果
2.3.1 线路外部故障验证
2.3.2 半波长线路故障验证
2.3.3 暂态稳定极限仿真分析
2.4 分布参数线路动态相量模型在系统短路计算中的应用
2.4.1 算法流程
2.4.2 实际电网算例
第3章 长线路不同模型的适用范围
3.1 线路稳态模型的适用范围
3.2 分布参数线路动态相量模型的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交流长线路电磁暂态模型及仿真
第1章 长线路电磁暂态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1 长线路电磁暂态模型
1.1.1 多相n模型
1.1.2 贝瑞隆模型
1.1.3 频率相关模型
1.2 长线路的精细化建模
1.2.1 环境因素对线路单位长度电气参数的影响
1.2.2 长线路建模计及的因素
1.2.3 精细化传输线模型算例
第2章 长线路的电磁暂态仿真
2.1 长线路过电压仿真
2.1.1 过电压分类
2.1.2 过电压仿真方法
2.2 潜供电流的仿真
2.2.1 潜供电流产生机理
2.2.2 潜供电流的仿真方法
2.3 断路器开断瞬态恢复电压
2.3.1 瞬态恢复电压概念
2.3.2 瞬态恢复电压的计算方法
2.3.3 关于瞬态恢复电压的试验标准
2.4 输电线路间感应电压电流
……
第三篇 交流半波长线路的基本特性
第四篇 半波长输电系统运行与控制技术
第五篇 超长距离交流线路继电保护技术
第六篇 半波长线路的扩展技术研究
第七篇 半波长线路的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
附录A 点对网输电系统机电暂态基础模型及参数
附录B 三相和单相短路故障情况下不同故障位置送端断路器短路电流波形图(EMTPE仿真结果)
索引
舒印彪,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7年考入华北电力学院电力系统专业,2007年获得武汉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1989~1991年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36届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
自1982年起,长期从事电网运行与电力系统规划、超,特高压输电重大工程建设和技术研发工作,相继主持完成三峡500kV超高压大容量输电、±800kV特高压直流和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关键技术研究,主导制订了特高压系列国际标准,为我国超/特高压输电技术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推动了“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和全国电网互联,促进了大型能源基地清洁、高效、集约化开发。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2018年光华工程科技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启平,IEEE高级会员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2年7月东北电力学院本科毕业、1987年10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大电网生产技术和运行管理,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电网运行控制技术、特高压交直流联网技术及规划研究等。近年来,重点开展了国家电网中长期主网架规划安全性研究、直流工程安全运行措施研究,以及大电网优化控制专题研究等。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3项。
《超长距离交流输电技术分析》对超过常规输电距离(大于500km)的交流长线路等效电路模型及其参数和基本物理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重点对1000kV交流半波长输电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描述了半波长输电线路的稳态、暂态功率一电压特性,深化了对交流长线路物理特性的认识,改进了等效电路模型算法;揭示了制约半波长输电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抑制交流半波长输电系统过电压、降低潜供电流的关键技术和适用于半波长输电线路的继电保护新技术,构建了1000kV“点对网”和“网对网”交流半波长输电工程技术方案及其控制策略,并通过了数字仿真和物理模拟验证。
《超长距离交流输电技术分析》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少见的全面、系统论述交流特高压半波长输电技术的专业书籍,可供广大电力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阅读参考。
多远的距离啊?太远了,就只能用手机了。对讲机一般是1~2公里。
直流输电和交流输电有以下优缺点:一、直流电流1、优点(1)当输送相同功率时,直流线路造价低,架空线路杆塔结构较简单,线路走廊窄,同绝缘水平的电缆可以运行于较高的电压。(2)直流输电的功率和能量损耗小。...
一、高压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相比有以下优点:(1) 输送相同功率时,线路造价低:交流输电架空线路通常采用3根导线,而直流只需1根(单极)或2根(双极)导线。因此,直流输电可节省大量输电材料,同时也可减少...
DN4000超大口径,超长距离顶管施工长距离供电
长距离供电 因为管道内供电长度长达 1177m,而顶管机掘进机装机容 量 253KW,加上泥土输送泵共 343kW,加上中继间设备 ,管道 内附属设备,总功率 450kW,采用 380V 电压供电,现有电缆 规格的截面难以满足顶管设备的要求,并且大截面电缆难以达 到顶管施工要求的柔软度 在盾构施工中普遍采用高压输电解决大功率长距离降压问 题。10KV 电压等级为主流。煤矿企业主要采用 3.3KV,6KV , 12KV 的电压等级。我国规定供电距离超过 1000M,必须采用高 压供电。结合顶管施工特性以及供电安全考虑,采用电压等级 较低的 6KV 输电线路,构成一个独立的局部‘煤矿供电系统’,即 380V 经过升压变压器升压到 6KV 输送到顶管掘进机后部,通 过管内移动变电站降压输出 380V 供机械正常使用。,电气设备 可以采用成熟的矿用电气设备,以满足空间狭小,空气湿度大 等使用要求。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及实例分析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及实例分析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及实例 分析 第 25卷第 3期 2008矩 非开挖技术 TrenchlessTechnology V01.25.No.3 June,2008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及实例分析 吴坚胡丽娟 z (1. 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2. 浙江耀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 摘要 :考虑到超长距离顶管施工在我国市政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详细介 绍 了在超长距离顶管施工 中采用中继间这一关键技术的方法 ,并结合两个工程实例具体说明采用中继间 的 方法和成功经验 ,为我国的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提供指导 . 关键词 :超长距离顶管 ,中继间 ,接力顶进 1我国超长距离顶管技术的现状 超长距离顶管是为了满足大口径管道穿越江河 或地面构筑物 ,通向水域等需要 , 发展起来的一项敷 设管道的新技术
第1章 概论
1.1 波分复用光传输技术
1.1.1 波分复用系统的概念
1.1.2 DWDM系统的组成
1.1.3 DWDM系统的分类
1.2 超长距离光传输的需求
1.2.1 DWDM向超长距离发展
1.2.2 超长距离光传输的性能优势
1.3 超长距离光传输关键技术
1.3.1 宽带喇曼放大器实现固有损耗的内部补偿
1.3.2 超强FEC编码消除误码率平台现象
1.3.3 动态增益均衡增加传输系统的跨段数目
1.3.4 码型技术提升系统的传输性能
1.3.5 色散补偿延伸光传输的距离
1.3.6 非线性管理技术是实现超长距离光传输的根本
1.4 光传输过程中的非线性效应理论分析
1.4.1 光传输中的色散理论分析
1.4.2 非线性的理论分析
1.5 本书内容
第2章 光通信系统中的自相位调制
2.1 SPM效应的基本原理
2.1.1 SPM起源于非线性折射率调制
2.1.2 SPM效应的理论分析
2.1.3 SPM效应的定性分析
2.1.4 GVD与SPM共同作用下脉冲的演化
2.1.5 影响SPM效应的主要因素
2.2 脉冲波形的演化
2.2.1 SPM效应对传输波形的影响
2.2.2 SPM效应引起脉冲宽度的变化
2.3 SPM效应对光传输系统的影响
2.3.1 损耗和色散共同作用
2.3.2 色散和SPM共同作用
2.3.3 色散、损耗和SPM共同作用
2.3.4 SPM和信道数之间的关系
2.3.5 SPM和信道间隔之间的关系
2.3.6 SPM和系统跨距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通信系统中的交叉相位调制
3.1 交叉相位调制的基本原理
3.1.1 不同频率光波之间的交叉相位调制
3.1.2 同一频率不同偏振的光分量之间的交叉相位调制
3.2 XPM引起光脉冲在频域和时域的变化
3.2.1 L<<LD时的简化结果
3.2.2 光纤长度L和LD、LW相当时的结果
3.3 XPM效应的仿真及验证
3.3.1 色散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3.2 损耗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3.3 脉冲序列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3.4 泵浦脉冲上升沿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3.5 信号脉冲上升沿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3.6 泵浦功率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3.7 信号光功率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3.8 系统速率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3.9 信道间隔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3.10 中心频率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3.11 XPM效应软件仿真分析小结
3.4 XPM效应对传输系统性能的影响
3.4.1 SPM和XPM效应比较
3.4.2 不同信道间隔时的XPM效应
3.4.3 不同速率系统中的XPM效应
3.4.4 跨距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4.5 信道数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4.6 色散补偿度和XPM效应之间的关系
3.4.7 XPM效应和入纤功率之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通信系统中的四波混频
4.1 FWM效应的理论分析
4.1.1 FWM效应的产生机制
4.1.2 相位失配因子
4.1.3 影响FWM效应的因素
4.1.4 FWM效应和信道数之间的关系
4.2 FWM效应的仿真及验证
4.2.1 FWM频率成分和信道数之间的关系
4.2.2 FWM和信道入纤功率之间的关系
4.2.3 FWM和色散之间的关系
4.2.4 FWM和信道间隔之间的关系
4.3 FWM对光传输系统性能的影响
4.3.1 FWM和入纤功率之间的关系
4.3.2 FWM和光纤长度之间的关系
4.3.3 FWM和色散之间的关系
4.3.4 FWM和信道数之间的关系
4.3.5 FWM和信道间隔之间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通信系统中的受激散射效应
5.1 光传输系统中的SRS效应理论分析
5.1.1 SRS理论基础
5.1.2 SRS效应对光传输系统的影响
5.1.3 SRS效应对光传输系统的限制及减小影响的方法
5.2 光传输系统中SRS效应的软件仿真
5.2.1 喇曼效应的一般研究
5.2.2 色散导致脉冲对喇曼效应进而对系统的影响
5.2.3 不同信道间隔情况下喇曼效应研究
5.2.4 入纤功率对喇曼效应的影响
5.2.5 信道数及不同传输速率对喇曼效应的影响
5.3 SRS效应对光传输系统影响小结
5.4 光传输系统中的SBS效应理论分析
5.4.1 SBS效应的基本原理
5.4.2 SBS效应的影响因素
5.5 扰动对SBS效应的抑制作用
5.6 色散补偿对SBS效应的抑制作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非线性设计
6.1 光传输系统性能评估方法
6.1.1 BER计算和Q值定义
6.1.2 Q值与OSNR
6.1.3 噪声与波形畸变的复杂系统
6.2 DWDM系统设计方法
6.2.1 系统设计研究背景
6.2.2 系统设计与工程设计
6.2.3 关于ITU-T规范
6.2.4 系统设计中使用的若干代价
6.3 DWDM系统的代价来源
6.3.1 光发射模块的代价
6.3.2 光传输链路的代价
6.3.3 光接收机的代价
6.4 DWDM系统的仿真设计
6.4.1 系统设计仿真研究方法
6.4.2 单信道系统仿真设计
6.4.3 多信道系统仿真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超长距离光传输中使用的新技术
7.1 高级调制解调技术
7.2 电均衡和预畸变技术
7.2.1 电均衡技术
7.2.2 预畸变技术
7.2.3 EDC技术的应用和比较
7.2.4 光均衡器
7.3 新型纠错编码技术
7.3.1 信道编码技术
7.3.2 香农理论
7.3.3 Turbo码
7.3.4 LDPC码
7.4 光放大和功率均衡技术
7.5 新型光纤技术
7.6 色散管理与PMD补偿技术
7.7 遥泵技术
7.8 光孤子传输技术
7.8.1 光孤子形成的机理
7.8.2 光孤子传输技术
7.8.3 光孤子通信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7.9 全光再生技术
7.10 OTDM
7.10.1 OTDM研究现状
7.10.2 OTDM技术实现水平
7.10.3 OTDM的关键技术
7.10.4 OTDM的发展
7.11 本章小结
第8章 超长距离光传输实用技术与系统
8.1 超高速光传输技术与系统
8.1.1 40Gbit/s及以上速率的系统发展
8.1.2 40Gbit/s及以上速率的系统研究方向
8.2 超大容量WDM技术与系统
8.2.1 超大容量WDM技术系统的发展
8.2.2 超大容量WDM技术的研究方向
8.3 大于3 000km的超长距离WDM实用技术与系统
8.3.1 ULH系统的发展
8.3.2 ULH WDM技术的研发方向
8.4 本章小结
缩略语
参考文献
该书通过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非线性效应在光传输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地了解光传输系统的本质。《超长距离光传输技术基础及其应用》可作为光通信行业的培训教材和技术手册,也可用作工科学校通信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的教材或参考书。
《超长距离光传输技术基础及其应用》综合介绍了超长距离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设计方法,重点介绍了光传输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的分析方法、非线性效应与光传输系统的各种参数的关系以及非线性效应对光传输系统性能的综合影响,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剖析了影响超长距离光传输的内在因素,为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研究设计提供参考。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介绍光传输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对超长距离超大容量光传输的需求;第2~5章分别介绍自相位调制、交叉相位调制、四波混频和受激散射对光传输系统的影响;第6章介绍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非线性设计方法;第7、8章介绍超长距离光传输中所使用的技术。
【造价通信息网】当前,一根光纤传输通信信号超过1000公里就得再设“中转站”转到另一根光纤上。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近日传出喜讯,我国973项目“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基础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解决了这一“瓶颈”,成功实现一根光纤同时将2.2亿对人的通话传输2240公里。
由武汉邮科院完成的光纤传输实验首次实现传输距离为2240公里的168×103Gb/S光纤传输,可实现2.2亿对人在一根光纤上同时通话,解决了当前国际上超高速光通信系统中“高谱效率”、“色散与多阶均衡”和“非线性动态协同”等热点科学问题。
武汉邮科院光纤通信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说,一般情况下,光纤传输容量越大,距离就越短。而这一技术在兼顾大传输容量的同时实现了传输距离的大幅提升,其“容量-距离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一项目由武汉邮科院牵头,联合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完成,大规模市场化应用后,运营商成本将大大降低,人们上网速度也更快,费用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