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质量及利用标准研究》是2012年游敏编写的论文,由聂德新指导。
副题名
外文题名
论文作者
游敏著
导师
聂德新指导
学科专业
学位级别
工学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2012
关键词
混凝土坝 重力坝 坝基 岩体力学
馆藏号
TV642.3
唯一标识符
108.ndlc.2.1100009031010001/T3F24.006372184
馆藏目录
2013\TV642.3\1
2100433B
一,采用碾压混凝土浇筑成型的大坝称为碾压混凝土坝。碾压混凝土是含特殊材料的混凝土,拌和出来不仅不稀,反显干糙,要经碾压才能成型。二,知识扩充:什么是重力坝: 重...
混凝土重力坝是指用混凝土浇筑的,主要依靠坝体自重来抵抗上游水压力及其它外荷载并保持稳定的坝。世界各国修建于宽阔河谷处的高坝,多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一般为直线,断面型式较简单,便于机械化快速施工,混...
按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来定上下游坝面的坡度,坡度定好后,就可以计算也大坝底宽了。 然后是进行必须的计算,看看稳定性怎么样,其它受力情况下符合要求不,然后就调整一下底宽度。底宽就确定下来了。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基稳定性研究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基稳定性研究——以某在建混凝土重力坝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全真模拟坝基的岩体及各类结构面的基础上.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法,研究天然地基及加固地基条件下坝基岩体及结构面的工作性态,坝基中各类不利地质构造组合所构成滑面的抗滑安全系数...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体体型优化的研究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体体型优化的研究——采用非线一陛优化方法中的序列二袭规划法(SOP)优化碾压混凝土(RCC)重力坝坝体体型 此方法以堋体混凝土总遣价为目标函数,不仅考虑了RCC重力坝材料分区问题.而且在优化过程中考虑了河谷形状对目标函数的影响,采用更多...
第一篇 工程地质力学基础
第一章 坝址工程地质评价
第二章 岩体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性
第三章 软弱破碎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第四章 岩体结构和质量评价
第二篇 水文地质分析
第五章 水文地质结构
第六章 坝基渗透压力分析
第七章 坝基渗透稳定性
第八章 岩基渗流的有限元分析
第三篇 坝基岩体稳定性分析
第九章 坝基岩体变形破坏规律
第十章 坝基岩体稳定的力学分析
第四篇 拱坝坝肩岩体稳定分析
第十一章 拱坝岩基的变形和破坏
第十二章 块体稳定的赤平投影分析
第十三章 拱坝坝肩岩体稳定性的块体力学分析
第十四章 块体力学非共点力系分析
第十五章 块体结构抗倾稳定性分析
第十六章 坝肩岩体稳定性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第十七章 坝肩岩体断裂结构面的有限元分析
第十八章 坝肩岩体断裂扩展分析
第五篇 坝基地质力学模拟和工程处理
第十九章 坝基地质力学模拟试验
第二十章 坝基处理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是“工程地质学丛书”之一。书中以岩体结构控制作用的基本观点,对混凝土坝坝基岩体稳定性进行了工程地质力学分析和评价。第一篇讨论了工程地质力学基础,包括坝址评价、岩体结构面特性、破碎岩体特性、岩体结构和质量评价;第二篇探讨了坝基水文地质结构,包括岩体渗透特性、渗透压力、渗透稳定性和渗流力学分析;第三篇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讨论了坝基变形、破坏的规律,提出大坝和地基相互作用的观点,并重点进行了坝基应力状态力学分析和坝基稳定性的块体力学和有限元分析;第四篇系统地论述了拱坝和基础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块体的共点力系和非共点力系的分析原理,进行了软弱面的有限元分析和断续结构的结构面扩展分析;第五篇重点介绍了地质力学模拟试验和坝基加固处理原则。
本书可供从事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土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研究#勘测、设计的科技工作者以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第1章 概论
1.1 引言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洞室围岩质量分级方法
1.3.2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方法
1.3.3 岩体质量智能分级方法
1.3.4 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路线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情况与推广前景分析
1.6.1 研究成果在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1.6.2 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1.7 小结
第2章 层状岩体结构类型划分方案及其工程应用
2.1 引言
2.2 层状岩体结构类型划分现状
2.3 层状岩体结构类型划分方案(标准)
2.4 层状岩体结构类型划分方案及其工程应用
2.4.1 地层岩性
2.4.2 地质构造与结构面特征
2.4.3 层状岩体结构面间距统计情况
2.4.4 层状岩体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2.5 小结
第3章 近水平层状岩体结构特征对岩体质量分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层状岩体结构对岩体质量分级指标的影响
3.3 层状岩体中的各向异性问题
3.3.1 层状岩体强度的各向异性特征
3.3.2 层状岩体变形的各向异性特征
3.4 层状岩体中的层间剪切带问题
3.5 坝址区层状岩体结构发育特征
3.5.1 地层岩性特征
3.5.2 相变与层间剪切带问题
3.5.3 节理裂隙与地下水发育规律
3.5.4 各向异性或横观各向同性问题
3.6 近水平层状岩体质量分级的几个问题
3.7 小结
第4章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失稳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层问剪切带对层状复合岩体稳定性影响的作用机制
4.2.1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系统力学模型
4.2.2 层间剪切带对层状复合岩体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3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失稳突变理论模型
4.4 层间剪切带引起层状复合岩体变形破坏的演化过程
4.5 小结
第5章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研究
5.1 引言
5.2 坝址区层间剪切带发育特征
5.2.1 坝址区层间剪切带的勘察方法与空间分布规律
5.2.2 坝址区层间剪切带的抗剪强度参数取值
5.3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岩体质量分级评价方法
5.3.1 有关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对层间剪切带的考虑
5.3.2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评价指标
5.3.3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评价方法
5.4 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修正BQ法的有效性验证
5.4.1 工程地质条件
5.4.2 考虑层间剪切带影响的层状岩体质量分级结果
5.4.3 修正的BQ法与其他分级方法的比较
5.5 小结
第6章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初步分级研究
6.1 引言
6.2 岩体质量分级基本方法
6.2.1 南非地质力学RMR分级法
6.2.2 岩体质量指标Q系统分级法
6.2.3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BQ分级法
6.2.4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HC分级法
6.3 岩体质量分级考虑因素
6.3.1 分级因素的选取原则
6.3.2 分级指标的定性描述与定量划分
6.3.3 分级指标权重的分配
6.4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初步研究
6.4.1 坝址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
6.4.2 坝基岩体结构分类
6.4.3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因素与指标
6.4.4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初步结果
6.5 地下洞室围岩质量分级初步研究
6.5.1 洞室围岩质量分级方法
6.5.2 洞室围岩质量分级指标
6.5.3 洞室围岩质量初步分级的几种方案
6.5.4 主要建筑物洞室围岩质量初步分级结果与评价
6.5.5 四种岩体质量分级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及其在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距离判别法基本原理
7.2.1 马氏距离判别法
7.2.2 判别准则的有效性评价
7.3 距离判别法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
7.3.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加权距离判别法
7.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加权距离判别法
7.4 基于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的岩体质量分级
7.4.1 岩体质量分级指标的选择与级别划分的确定
7.4.2 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的岩体质量分级步骤
7.4.3 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岩体质量分级模型
7.4.4 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7.5 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在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中的应用
7.5.1 近水平层状岩体质量分级指标体系
7.5.2 近水平层状岩体质量等级划分
7.5.3 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的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7.5.4 层状岩体质量分级的改进的距离判别一层次分析法模型及检验
7.6 小结
第8章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评价体系与工程实践
8.1 引言
8.1.1 层状岩体质量分级的影响因素
8.1.2 层状岩体质量分级的主要原则
8.2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体系
8.2.1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指标体系
8.2.2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方法体系
8.3 基于层状岩体质量分级方法的岩体力学参数与支护措施
8.4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的工程实践
8.4.1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
8.4.2 洞室围岩质量分级
8.4.3 岩体力学参数建议值与支护措施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2100433B